suenjie
 页 | 末页
1
suenjie发表于 2016-4-7 22:45:22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误诊经验
患儿在清晨或未进早餐的上午发生抽搐,常被误诊为癫痫,事实上则可能是酮症性低血糖。本病在儿科很常见,是因为糖代谢异生通路中的丙酮酸代谢异常而致。每次发作碰巧无意输注含糖液缓解,使病情长期误诊。
病例:
患儿男,3 岁,因“腹泻伴腹痛 6 小时”就诊于我院门诊,门诊查体“神清,精神可,体温正常,……腹平软,未触及包块,压痛 +,反跳痛 -”,便常规红细胞 ++。诊断为细菌性痢疾。收住院,入院查体“……右上腹可触及一包块……”,B 超示同心圆形肿块,诊断为肠套叠。予空气灌肠治愈出院。
这种误诊在临床中很常见!急性细菌性痢疾因起病急,伴呕吐与腹痛,同时大便带血,易与肠套叠相混淆,因此特别容易误诊。但痢疾患儿腹泻次数频繁,排粘液脓血便,早期即有高热,腹痛不及肠套叠剧烈,腹部未扪及肿块,粪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及吞噬细胞,而肠套叠的粪便镜检以红细胞为主。

在肠套叠的误诊中,我们还碰到蛔虫性肠梗阻,可有阵发性腹痛、呕吐、腹部肿块,与肠套叠症状相似,但无便血,而且腹部肿块多在脐下呈索条状,这与肠套叠的肿块形状不同。蛔虫性肠梗阻通常发生在 3~4 岁以上的小儿,而在此年龄组肠套叠比较少见。如果小儿平时有吐出蛔虫或大便排出蛔虫的病史,则更支持蛔虫性肠梗阻的诊断。也应注意与美克耳憩室并发症的鉴别。

当美克耳憩室并发急性憩室炎或溃疡时,可发生消化道出血,多见于 2 岁以下小儿,一般无前驱症状。可突然大量便血,无粘液,初为黑便,以后为鲜血,但腹部无肿块,且有反复出血史,可与肠套叠鉴别。 临床中要注意: 急性肠套叠是婴幼儿最常发生的急腹症,且多见于 2 岁以内的肥胖婴幼儿,发病急、病情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突发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腊肠样包块,是急性肠套叠的四大症状。多数婴幼儿首先有突然的阵发性腹绞痛,常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及尖叫,同时面色苍白。当痉挛缓解时,疼痛减轻,病儿可稍安静,但不久绞痛又发作如前,如此反复多次以后,病儿疲乏,疼痛反应减弱。也有的婴幼儿在肠套叠开始时套叠还不太紧,腹痛程度较轻,只表现为坐立不安,没有典型的阵发性哭叫。

因此,婴幼儿出现啼哭不安、频繁呕吐、腹胀、腹泻、血便或停止排便,应立即到医院做肛门指检及腹部X线检查,以免误诊。 如临床不能排除肠套叠时,可作诊断性空气灌肠或钡灌肠,以确定诊断。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uopeisheng + 1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 收藏 收藏3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