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rl0701
 页 | 末页
1
lrl0701发表于 2015-8-27 22:46:49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lrl0701 于 2015-8-27 23:05 编辑

好长时间没写贴子学习了,因为我觉得底子不行,少阴病和厥阴病很难,甚至看不懂。前半年是闲事多,近来总算是把郝万山的伤寒视频看完了。虽说是他提着我在走,但感觉好多了。观后感,为什么没有他讲的金匮要略呢,好想听他讲课的。
下面开始我的学习体会吧。

少阴病脉证并治

6.1少阴病纲要:
6.1.1少阴病寒化证主要脉证:

第二百八十一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本条是少阴病的题纲,少阴的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关键是脉微细,我觉得微是小,细也是小的意思。但微也有气血鼓动无力的意思,细是说脉形体细小。
但欲寐也,是说人提不起神,日夜想睡觉。

中医认为,肾是生命的根本,内藏元阴元阳,也就是我说的真阴真阳。人之所以有生机,那是肾的功能好。(总觉得言不达意),白天阴化阳,晚上阳化阴,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其实这里好像都只说了肾,但手少阴心经,心也是一大重要器官,心为君主之官吗。

第二百八十二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本条在听课时感觉好懂,但到自己分析时,却觉得和讲的不太一样。

欲吐不吐:书上和讲课时都说想吐却无物可吐;我觉得无物可吐是不是有点不太合适,欲吐不吐,我觉得字面意思当是想吐没吐出来,至于是不是胃内有物,那不是一定的。难道说少阴病的病人胃里就一直没东西吗,不可能,虽说吃的不多,也不能说是无物可吐吧。
欲吐是寒邪上逆犯胃,但吐不出来,我觉得是暂时的或是短暂的。

心烦:这个词在桂枝甘草汤那节就知道的。桂枝善通心阳,所以用桂枝甘草汤以治疗心阳虚的情况。学到现在我还是觉得桂枝汤发汗力量并不强,真的。其主要在于服药后,加服一碗热稀粥以强药力。

但欲寐,是体内真阳真阴都虚的结果,阴阳不能互化,且本身阴阳都虚。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定性为肾有问题。少阴肾为水火之脏,肾水之寒以滋肝木,以制约心火;肾火之热以温化各脏腑(书是说温化脾,我还觉得以温化膀胱)。自利是说明肾火不能温化膀胱以行水化气,渴是说明上面心火虚胜以引水自救。(感觉还是言不达意,心中能明了,但一写出来字面意思就不一样了)
自利而渴为少阴,自利不渴为太阴。
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虚故引水自救,是说前面渴的原因;小便色白,是说自利。
少阴病形悉具,是说少阴病是自利而渴的特点。

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字面意思很清楚,不用多说。下焦虚有寒,是说肾阳虚不能温化膀胱之水。

这条就这样吧。少阴病,有自利而渴,有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的症候的。

第二百八十三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关键是第一句的解说,脉阴阳俱紧,我们能想桂枝汤是浮缓有汗,麻黄汤等是俱紧无汗,按道理来说阴阳都紧的情况下是不应该有汗出的,这个意思不知道能体会到吗,如果一个国 家因外敌入侵边境,当然是全国上下一直对外的,汗就像是国 家的子 民一样,这个时时候如果大批的民 众出逃那会是什么情况呢,亡阳也。以前我们看电视上一个人临终时手上拿的东西掉地上了,就意味着完了。
其实脉阴阳俱紧还是浮缓都是自然现象,眼睛受虫子或其它东西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紧闭双眼呗;一个人手或受冲击的时候总是内收的。这不是自然现象吗。
医圣说这种情况是亡阳也,属少阴,意思就是人体的根本有了问题的。

法当咽痛而复吐利。书上说因为少阴之脉循喉咙,虚阳循经上越,郁于咽嗌,则咽痛,阴盛于内,中阳不守,则上吐下利。

我见的少,有肾病的病人会不会有咽部的情况,不知道有没有。

有时候真想不通,医圣的用词太精确了。我觉得比那些大词人什么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看来一个人还真的多学学文学功底,不然肚子里再有东西,倒不出来,还不白搭吗。



6.1.2少阴病治禁:
第二百八十五条: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这条没什么说的吧,病为在里,不能用汗法。发汗则亡阳更甚,以至危症,汗出不止,这里的汗不是热汗,当是冷汗,或汗出如油(这是临终的一种情况)

第二百八十六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再次说明不可发汗,也不可攻下。发汗,则亡阳,汗出不止;攻下则亡阴,下利不止。

上面的小结就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自利而渴是少阴,不可发汗,不可攻下

6.2少阴病本证
6.2.1少阴寒化证

少阴肾为水火之脏,就有水火两性,好像光的波离二相一样,光波即是波又是离子,学物理的都知道(我引到这里也没意思,偶尔想到的)。
所以少阴病就有寒化证和热化证两大类。

6.2.1.1四逆汤证
第三百二十三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前面说了,少阴病,脉微细,但这里说脉沉,没说微细,为什么呢。
我觉得脉沉是主里;脉微细也是主里。脉微细肯定是沉脉,但沉脉不一定是脉微细。也就是说脉沉是脉微细的初起情况。

温之,医圣这里用了个急。很明显病情已经很厉害了。少阴寒化用温法,热化用清法;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四逆汤。在医圣的书里,一般都是什么什么方主之,但这里却说宜四逆汤,细细体会这个意思吧。

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在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四逆汤的药是: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一枚。
郝万山教授总结了,说在伤寒论里关于附子的用法,只要有干姜在,都用的是生附子,没有干姜在,都用的是炮附子。
用炮附子是温阳,而生附子是破阴回阳(大意是这样的)。但有一个方子例外,就是后面的乌梅丸例外,因其是丸药。
关于这个四逆汤我有好多想说的:
方名:其取方名真豪气,真自信。
四逆汤,四逆散,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这几个方子虽然都有四逆,但根本不是一回事。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同样的药,但药量不同,就起了两个方名,再加上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方(把炙甘草换成了葱白)。没什么区别,就占了四个方名,多可惜呀。

伤寒论398条,112方,这是非常有名的,就这几个药弄过来占了四个名额。这还不算完,这三个药互相组合的方子还有:甘草干姜汤,干姜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除了甘草和附子,还有桂枝四两,白术二两;严格来说不算,但方名算吧)。

这三个加上上面四个就七个了。112方还剩几个呀。

别的如: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两个也基本一样。
桂枝汤类方更多: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葛根汤是桂枝加葛根汤再加麻黄罢了。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桂二越婢一汤;桂枝甘草汤,桂枝加桂汤;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这三个是一组)。

五苓散是:猪苓,茯苓,泽泻,加桂枝和白术,猪苓汤是:猪苓,茯苓,泽泻,加滑石和阿胶。
真武汤是: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苓芍姜术附),附子汤是(苓芍参术附)茯苓,芍药,人参,白术,附子。
还有茯苓甘草汤(应叫苓桂甘姜汤),苓桂甘枣汤,苓桂术甘汤,茯苓四逆汤(上面提到了,这个算多余的)

这小算一下也有几十个方子了吧。随便换个药,就另起方名,多可惜呀,112个方各就占了那么多差不多一样的方子。

另一个想法就是说医圣的自信,他怎么就那么肯定的说真武汤,四逆汤,大青龙,小青龙,白虎汤,十枣汤等等。这些方药没什么奇特之处,但方名是如雷贯耳的。医圣怕记不住方名,起个响亮的名字也行。一般略懂中医的,有时候不知道方药,但这些方名是肯定知道的。

我觉得从医圣之后,没有医生敢这样用药,敢这样起方名的。

其实说回来,如果心里没有定性,或是悟不透,没有敢这样来应用的。反过来又说明了医圣对医理的透彻。

算了,不说我对医圣如何崇拜了,还是好好研习吧。

第三百二十四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寒,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其实本条应是这样的: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寒,不可下也,当吐之,宜瓜蒂散(咱没有医圣的本事,只敢说宜,不敢说主之,这是郝万山教授说的);少阴病,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当说是像少阴病而不是少阴病,因其手足寒,有四逆的情况,所以说少阴病。

书上说是胸上有寒饮与胸中有实邪的辩证。有寒饮者当用四逆汤,有实邪的用瓜蒂散。
饮食入口则吐,这是初次;因其胸中有实邪,上下不能,所以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这是后续情况。必须要再兼脉像是弦迟,弦主实,迟主里。
少阴病,胸中有寒饮的,干呕。这里的少阴病是我加的,和前面区别,我觉得如何说都不合适。再看一下前面的十枣汤的条文吧。

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下。其人执执(字下应有水)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这两条,我看似没什么区别,一个用四逆汤,一个用十枣汤。为什么。

我忽然想到这两条本质的区别没说出来,一个是少阴病,一个不是少阴病,虽症状相似,但脉像是不一样的。用四逆汤的一定是微细,而用十枣汤的则没有脉微细的特点。这两者脉像都应有沉,因为都是实邪,不可能不沉弦,但用四逆汤的更多是微细。这样说我觉得比较合适。
至于十枣汤里的下利,呕逆,本条也应该有或兼有。心下痞硬,引胁下痛本条也应有,干呕,已经说了,短气,少阴本身肾有问题,肾主纳气,气不归根,短气也应该有或兼有,汗出不恶寒,这个不一样,少阴病,当是汗出还恶寒的。

想想桂枝加附子汤和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条文。
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我在十枣汤的条文下没有发现有注家与本条相联系。不知何故。有成无忌,有柯韵伯,都没说到与本条四逆汤的区别。

所以我以前老说,医圣名气太大了,所有的后世医家都想着办法对医圣的条文能自圆其说而已。

6.2.1.2通脉四逆汤
第三百一十七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郝万山说:少阴寒化症里有:
寒胜伤阳证:说少阴证也行,但其不是真阳的虚少,而是外寒实在太强大,举例,如雪堋把人埋了一样。
寒胜戴阳证:本条所说就是这样。
寒胜格阳证:其实我觉得寒胜格阳和寒胜戴阳差不多。但寒胜格阳好像又比寒胜戴阳更重一点。
寒湿身痛证:后面的附子汤(苓芍参术附)
寒湿水泛证:真武汤。
好像是这五类。

少阴病,下利清谷,时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我觉得这才是少阴病重症时的特点,或说是正儿八经的少阴病。
下利清谷,就是下面拉的是完谷不化的东西,真阳衰微。
手足厥逆,还是真阳衰微,但要与四逆散证等的相辨别,四逆散没有脉微细,没有脉微欲绝,
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按前面一派寒像,里应是恶寒的,反而不恶寒,其人面色赤,这是阴胜戴证,里阴胜,把仅剩的一点阳气给逼到头上去了,头乃诸阳之会,这是阳气最后的阵地了。
或腹痛,或咽痛,都是肾经所过部位: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利止脉不出者,更上重症。

医圣用通脉四逆汤治疗。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现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回想下前面的四逆汤: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这里对干姜和附子基本是两倍的用量,后面还有加减方。

郝万山总结说,伤寒论是共有七个方子后面有加减方。

小青龙,小柴胡,通脉四逆汤,四逆散,真武汤,理中汤,枳实栀子豉汤。

其实通过这七个方子的加减应用,更能体会医圣的用药心得的。
面色赤,加葱九根;腹中痛,去葱加芍药二两,(还要把葱去了);呕者,加生姜二两(按前面去葱的意思这里有葱和芍药吗,我觉得有葱和芍药);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我觉得有葱);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有葱和芍药吗,我觉得有;没有生姜)

有人这样看吗,说说加减方药的组成吧。

医案:
徐国桢,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到前,复置不饮,异常大躁,将门牖没启,身卧地上,辗转不快,更求入井。一医急以承气与服。喻(怕是别字,应为余)诊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乃曰,是为阳虚欲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观其得水不欲咽,而尚可用大黄、芒硝乎?夫天气懊蒸,必有大雨,此证顷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即以附子、干姜各五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煎成冷服,服后寒战,戛齿有声,以重绵和头复之,缩手不肯与诊,阳微之状始著,再与前药一剂,微汗,热退而安。(古今医案按)

按,此案也是外假热而内真寒,过水似属热证,复置不饮则肯定非热;脉洪大无伦,似属热证,重按无力则肯定非热。抓住了这两点,就不被异常大躁,门牖没启,辗转不快,更求入井等假热现象所迷,从而得出真寒假热的正确诊断,于是力排众议,毅然抽以大剂回阳救药(这个字怕是多余的)逆方药,并采用热药冷服的给药方法,终于取得预期疗效,对于寒热真假辨证,极有启发帮助。


有几个地方要说说:
伤寒六七日,与医圣说的六七日或几日一样吗?我觉得这是概说,而医圣的有待考证,或许也是概说。因为郝万山说过这么一段话的。

一医以承气与服。有错吗,是真有错,但这与阳明实躁区别在哪里。再加上后面的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这里没有说到脉微细,而是这样的,一医用药是否有错,错肯定是有,但如果让我或你用,你用什么,我觉得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承气类的躁狂症。

此证顷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是说阴阳离绝之相的大汗。

其用药如此(不抄了),为什么没加猪胆汁之类的呢,但其是冷服的,热药凉服。服药之后,阳微之状始著。这个时候病像和病体才是一致。


古今医案按:http://www.39yst.com/20120603/95548.shtml

这本书是清朝时写的,为什么该方就有效呢。历经一千五百年左右的方子竟能有效。这是最大的问题。现在我们会不会遇见,(我觉得应该会见到的),敢不敢用?

这个病人没了,会不会有医闹?如果是现在肯定会有医闹的,医生肯定是一无所有了。

唉!

写完了,刚才脑子里的一个问题还没写出来,就加这里吧,原贴子里没有的。

苓桂甘姜汤(茯苓甘草汤),苓桂甘枣汤,苓桂甘术汤(苓桂术甘汤),就因姜,枣,术的区别,就立了三个方名吗?
五苓散和猪苓汤的区别:五苓散是猪苓,茯苓,泽泻,桂枝和白术;猪苓汤是: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和阿胶。区别如此之大吗?

类似的方子还有好多。我先写这些吧。

都说合方治疑难,还说是伤寒论里教我们的,有桂麻各半汤,有桂二麻一汤,有桂二越婢一汤,有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等。
但为什么没人看伤寒论里还有最简单的药来治病的呢:如甘草汤:就一个生甘草。如桔梗汤:就甘草和桔梗两味药。其余的简单的药搭配来治疗的后世之人怎么没学到呢。

后世之人没人敢自信的定方名为什么什么方,如真武汤等。

为什么后世之人不能和医圣相提关论呢,因为医圣的书是方书之祖呀。其用药简练呀。理、法、方、药。不能不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还有就是不能跳出医圣画的圈,虽说代有名医出,但能把伤寒论学好,就已经可以是一代名医了。如果能跳出这个圈,就能和他相提并论了,如后世的温病学。但温病学也仅是温病学,其成就还远远不能和伤寒论来比。

现在一个方子一个医生都有可能吃一辈子,医圣怎么就能总结这么多的经典名方呢。难道他所写的条文都是他见过的。要知道实际和理论是两回事,实际出理论,理论指导实际;他一个人总结这么多的理论,在后世应用还非常有效,那他如果不是见过并大量的应用再加以提练成伤寒杂病论的话,怎么会有效呢,但如果说他真见过比我想想的还要多的病例来加以提练的病人,我感觉又实在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怎么可能见过如此之多的病例呢。在当时他又没有华佗有名的。

想不通。

评分

参与人数 2得票 +2 收起 理由
真人无奈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未悟道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2
未悟道发表于 2015-8-28 11:05: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未悟道 于 2015-8-28 11:11 编辑

还是那句话,我学伤寒论,基本没学懂,尤其是具体条文。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小便色白,是说自利”。
本段我怎么觉得你的理解:自利,是指小便?
色白,指小便;自利,指大便,这是两个症状。
所以郝老从肾脾关系解释,你从肾膀胱解释?

仲景方,我的意见,绝大多数是仲景以前的方剂,仲景自己的方剂,可能比较少?
一百多个方子,都使用过是很容易的事。关键是把一百多方子,不是简单地对“病”,对“症‘,来分类介绍。而是按照六大类,或者叫做六类病,太阳病、阳明病---,包括结胸病等等,先辨病,后辩证,然后施治。形成一个疾病系统与证候系统、治法系统、方剂系统,形成这样既有空间架构,又有时间轴线,既有正邪进退,又有表里出入、寒热转化、气血演变---这样立体动态的系统,则是仲景的贡献。一个是病下分证,一个证的相互关系,一个是证的动态演变。不像以前那样,只是在方剂的前面,标明治疗某某病、某某症状,而且还秘而不传。我认为这是仲景最大的贡献。所以仲景的书虽然叫做”伤寒杂病论“,其实主要是”方论“,不是从病的角度,而是从方的角度来论的。至于把这些方剂叫做仲景方,只是出于仲景书,多数、绝大多数不是仲景原创?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真人无奈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136
3
136发表于 2015-8-28 14:13:30 | 只看该作者
少阴三焦三焦胆。可概括五脏六腑,只接关连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及水液代谢。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xylx
4
xylx发表于 2015-8-28 21:01:4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学习了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绝世华章
5
绝世华章发表于 2015-8-30 18:26:50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好想找到郝万山讲的《金贵要略》,遗憾的是找不到!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我在网上没找到,应该他没录视频。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以蓝经方
6
以蓝经方发表于 2015-8-31 13:51:07 | 只看该作者
你的发言很精彩!

首先顶一下你,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以蓝经方
7
以蓝经方发表于 2015-8-31 13:55:50 | 只看该作者
我感觉又实在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怎么可能见过如此之多的病例呢。在当时他又没有华佗有名的。


仲景也估计是一个了不起的经方传承者。

当然这是个人胡乱猜测,很多东西可以去考证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医意
8
医意发表于 2015-9-2 22:52:06 | 只看该作者
以蓝经方 发表于 2015-8-31 13:55
我感觉又实在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怎么可能见过如此之多的病例呢。在当时他又没有华佗有名的。

细读伤寒序文可能有发现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