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悟道
 页 | 末页
1
未悟道发表于 2015-8-1 22:29:53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问题的提起
三年来,我使用中药汤剂或散剂,逐渐增多,今年前半年平均每天也不到两个处方,约占每月进药总金额的不足1/20。
原因有三:一是,绝大多数病例使用西药可以应付;二是,其间有必要使用汤剂者,不少人苦于不便和难喝,不愿意用;三是,我对自己使用中药不自信,没有西药顺手,不大愿意用。

三年来,我使用西药是中药的20倍,而学习西药几乎限于看看说明书而已。与此相反,使用中药不足西药的1/20,但是全年平均实际学习时间,大约每天5小时。可见我对自己的中药使用是何等的不自信,也因此而发愤读书!

三年来,学习内容大抵基础理论多,方剂中药少。准备开始转向中药实际使用问题方面,首先侧重辨证论治用药问题。

为了加强临床辨证论治的慎重态度,克服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脱节的问题,开始对自己有限的处方用药,有选择地结合症状与证候加以事后分析,同步整理出来,切盼得到大家的批评与指导,也借以引起初学者的兴趣。
准备按每周一个病例的计划,坚持两年,通过这种形式,看一下是不是真正能够提高我在临床上使用中药的实际水平。

我到网上来,主要目的是学习,交流,而不是什么经验介绍。所以病例的选择标准,尚不肯定,唯一能够肯定的是其真实性。
不使用标准的病例介绍,使用习惯了的“交谈”的形式,内容可以较为灵活。
愿意就所有相关问题引起讨论,不同的观点,尤其是相反的意见,更是我所企盼的,先谢谢各位啦!

目干涩
张**,女,64岁,邻村人。
前几天,以眼干涩,不想睁眼为主诉来诊。我翻看了眼皮,睑结膜轻度充血,其它无异常。给予:头孢拉定胶囊0.75,tid;左氧氟沙星胶囊0.2,tid;珍珠明目眼药水。三日量。
昨天上午来复诊,说好些了。我才按中医程序问诊,刚说到口干喜饮,多年如此。我嘱其,今天上午8点来查血糖。

15.8.1日上午
空腹血糖4.8,血压、心率正常。
望:待诊时坐在那里,闭着眼,偶尔睁开看一下。看病时,睁眼稍小于常人,也基本正常。形体稍瘦,气色稍晦滞。舌暗,苔薄黄腻。咽部暗红++。
问:眼干涩,早已有之,今春开始明显了,吃过少量西药,六剂中药,无效,就搁置下来,近日加重。 眼干涩,不想睁眼,晨起、晚上区别不大。
口干喜饮,饮不解渴,比常人喝水明显多,一般喝温水,凉点也行。睡眠素差;食欲、大便正常;小便喝水多则尿得多。
没有特殊疾病史。大约30年前,开始手抖(诊脉时并不明显),经过简单的治疗,无效,没有再治。多年来,日夜手心发热,夜间明显,足不热,现在暑夏夜间也需盖住下身。多年来精神气力不振,但可以从事日常家务和一般的劳动。
脉:左关尺稍细数,力不足。

定位:目为肝窍,属肝;久病肝阴虚,及肾。
定性:眼干涩,津亏;不欲睁,气虚;口干喜饮,虚热;手抖,虚风。
阴虚素质,阴虚及气,又逢暑热伤津气,气阴两虚。兼咽部瘀热。
处方:菊花15,薄荷6,生地20,赤芍20,丹参20,山萸肉15,
杞子15,女贞子15,柴胡6,陈皮6克。 三剂三煎日两服。

思路:证属阴虚虚热无疑,不欲睁眼,气虚。但是,补脾气药,与口干喜饮,咽红苔薄黄腻显然不宜。是否加入少量柴胡、薄荷可以促进清气上升?没经验,猜测。 菊花、薄荷,清疏虚热。生地、赤芍、丹参,养阴清热。山萸、杞子、女贞,补肝肾阴。柴胡、薄荷升清,陈皮防止阴药碍胃。

事后分析
查书:《症状》:
580-上胞下垂:常见三证:脾气下陷、风邪入络、气滞血瘀。
589-目干涩:是指两目干燥少津,滞涩不爽,易感疲劳而言。常见证候:阴血亏虚(四物加五子汤)、燥热伤津。
附有:《审视瑤函-白痛》:“白涩症,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名曰白涩,气分伏隐,脾肺湿热。”

本例,规范名词应该叫:目干涩,不是上胞下垂。常有说目干涩者,但待诊时闭目以待,就诊时须用力睁眼者,少见。可见不是不能睁,而是眼疲劳不欲睁。本例,没有血虚见证,只能叫阴虚目干涩。
口干喜饮,本认为是阴虚虚热症状。但是,非但不是常见的阴虚虚热,舌红少苔的舌象,反而是舌质暗红,全舌满布的薄黄苔,而且没有明显的燥象?这应该和咽部明显的暗红偏紫的“咽炎”有关!并不是阴虚津亏的饮水自救,而是《审视瑤函》所说的“脾肺湿热”?因咽部瘀热“伏隐”,饮水可以稍减不适,但既是湿热,水多反助湿热,饮不解渴也是“血瘀”之象,津液受阻而咽部失润的表现。这就可以解释,舌暗苔薄黄而并不干燥的问题。初诊,西药抗菌稍效,也可以解释为与“湿热”有关?

修正辩证:目干涩--肝阴虚,咽炎--肺经湿热伏隐。
肝阴虚,无疑。肾阴虚,无下焦和肾经见证,不确切?久病而没有脾胃见证,不能说脾肺,只能说肺经(咽部)有湿热“伏隐”。《审视瑤函》的“伏隐”,当指以“不肿不红”为特征,因为不红不肿,所以只能说“伏隐”,表面看不见的意思?而本例,是有苔为证,并非纯粹的“伏隐”。所说的“气分伏隐”,是否也可以解释为眼疲劳不想睁,是湿热影响“气分”,气机运行问题,而不是类似于“肌无力”的真虚?
这样一来,阴虚虚热,兼气虚,修改成兼有湿热,湿热尽管属于伏隐气分,但毕竟属邪实,实证。肝阴虚为本,肺经湿热伏隐为标,本虚标实。本虚难以骤补,标实就成为当前的突出矛盾了。而阴虚湿热证,理论上也是比较难缠的证候,养阴易于助湿,祛湿容易伤阴。
同时,原来判断的阴虚及气,阴虚导致气虚,来解释不想睁眼问题,变成了湿热“伏隐”“气分”,表现出“湿邪”常见的“重着”“粘滞”“缠绵”的征象?这样一来,原来理解的暑夏伏天,汗出伤及气津,导致目干涩加重,变成了,湿热伏隐,与暑湿季节相合,而症状加重啦?
治法上,祛邪治湿热为先,滋阴顾本为辅,兼顾“伏隐”的特点,流通气机血流,注意以不碍胃气为要。
开始想以瘀滞二字,代替“伏隐”,终觉不妥。

列宁说过:理论是灰色的;我补一句:经验是狭隘的。
初次尝试这种形式,对该例的辨证论治,请大家各抒己见,批评指导!

评分

参与人数 4专业积分 +1 红币 +1 得票 +3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真人无奈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蚂蚁骅骊 + 1 原创内容
宝命堂主 + 1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无奈抹布
2
无奈抹布发表于 2015-8-2 21:17:1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学习方法很新颖、但国人对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都在试着更改以至西化,甚至用法律的手段来来消毁它。建议从传统的。无西医那怕一顶点。学习中医药将来成为纯中医学者!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未悟道 + 1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3
 楼主| 未悟道发表于 2015-8-3 16:35:36 | 只看该作者
问题
《中医各家学说》一书,有清代顾锡《银海指南》一段话:“故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人身之气亦应之,阳气有余,为目赤臃肿;阴气有余,为隐涩羞明。中气不足,为眼皮宽纵,凝而不行,为脾生瘿核。实者破之,虚者补之,滞者行之,郁者达之,寒者温之,热者凉之,不和者调之疏之。”
《各家》解释说:“说明诸种气病,即指各种不同邪气之为病。如所谓阳气有余,即为阳热邪气,阴气有余,即为阴寒邪气。凡属病邪之气,均应作如此理解,惟言不足之气,便属人身正气了,因人身正气,只有不足,并无有余”。
顾锡以阳气有余,比类于天气,久旱无雨,天气炎热;阴气有余,比类于地气,连日阴雨,阴晦不明。
按顾锡的辩证标准,隐涩羞明,与本例相符,说是指“阴寒邪气”,是定性属寒?常见一般眼病,即使热证初起“目赤臃肿”,也是畏光怕风的?但毕竟是“红肿”为阳热见证。如果按地气有余、阴寒邪气辩证,则相应的治法是温法、燥法啦?
从虚说,好理解,虽然不红不肿,久病不愈,但舌脉、手心热、口干喜饮,不支持虚寒的判断。脾胃虚寒,可以见黄腻苔,但本例显然不是这种情况。
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整体和局部,有的同一,有的相反?下诊,可以试问眼局部是喜温还是喜凉?
从来没有看过眼科方面的书。顾锡著述,必有所本,是理解有误,还是眼科自有其特殊辩证方法?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4
 楼主| 未悟道发表于 2015-8-3 19:45: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未悟道 于 2015-8-3 19:46 编辑

“阴气有余”,或可解释为“阴火”,东垣所谓元气下陷,阴火上乘的虚火?与阳气有余的实火相对?

《各家》一书中,在评述傅仁宇《审视瑤函》一段文字时,指出:“往往眼病于火,乃由于足下之寒者,若以凉药泻之,则寒愈不得散,而眼之火亦不能退,惟有以辛温之法去其寒,眼中之火即消矣。亦有眼病于寒,乃由于脏腑之虚者,若以辛温散之,则益虚其所虚,而眼中之寒亦不得解,惟有以甘温之法补其虚,眼中之寒斯解矣。此治病之所不得不求其本也。故“目病非热不发,非寒不止”之说,不可以概论,就热证而言之可耳”。

** “眼病于寒”,脏腑之虚,是内外有同有异,本虚标寒;“眼病于火”,足下有寒,是上下相反,上热下寒。本段评述,不仅限于治眼病,应该作为中医论治所有部位疾病,尤其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有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情况下,“治病求本”的体现。
结合本例,不是常见的四心、五心烦热,而是仅见于手心,而且正当暑夏,夜间也须将下肢被覆,可见虽不是明显的下寒,至少不是下热。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学习精神我辈榜样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946287107
5
946287107发表于 2015-8-5 21:19: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好的学习方法,顶,楼主继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未悟道 + 1 感谢鼓励!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6
 楼主| 未悟道发表于 2015-8-6 18:38: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未悟道 于 2015-8-6 18:45 编辑

15.8.6,二诊:补问:30年前曾患肝炎(无黄疸)9年,据说已经治愈,后来没有检查过。 自己用生黄瓜切片贴于眼皮,感觉凉爽舒服些,被别人戏称为“美容”,可见局部喜凉怕热。

眼干涩好转,不干涩则愿意睁眼。看来干涩是因,不想睁眼是果。
口干喜饮依旧,夜间也多次喝凉开水。嘱其少量饮水缓解干渴,不要多喝。
脉:六脉细数,左尺沉。舌:紫,苔少微黄。咽:色稍转红。
至此,肝阴虚热证,可以明确。一诊苔薄黄腻,与暑湿有关,可疑兼湿热是多虑了。睡眠素差。食欲正常,可胜阴药。
生地20,赤芍20,丹参20,沙参15,元参20,
杞子15,五味子10,菊花10,陈皮10克。 三剂三煎混匀日两服。

事后分析
上诊苔黄薄腻,曾顾虑阴药嫌多,药后苔反变少?上诊脉数不明显,仅左关尺细;本次脉数明显,六脉均细。舌象稍转红,苔少微黄,脉细数,是明显的阴虚虚热见证。这种转变,是单纯药物因素吗?

再读《症状》:目干涩:
阴血亏虚目干涩:主要病因,一是读书用目太过,久视伤血;二是嗜酒恣欲,阴精亏损;三是悲哀哭泣,久而耗液;四是忧思伤脾,生化之源不足。以目干少津,滞涩不爽,视物疲劳为辩证要点,兼见咽干舌燥,失眠多梦,脉细数。治宜养血活血,滋补肝肾。方选四物五子丸。

本例未细问病因,但辩证要点基本具备,纯用养阴,或许能缓解症状,不用养血活血,是因为没有血虚见证。但是有血虚血瘀病机,养血活血必不可少,这与本例,外观印象气色晦滞,不是热象,而是瘀滞之象符合。下诊考虑养血活血问题。

四物五子丸方,未查到。猜想是,四物汤加五子,哪五子?
《蒲辅周医疗经验》:九子地黄丸:六味丸+五味子、杞子、沙苑子、决明子、青葙子、茺蔚子、菟丝子、覆盆子、车前子。
应该是这九子之五吧?

秦伯未《临证备要》目干涩条,只有两句话:
劳神、失眠和阅读书报较久,即觉两目干涩,眼皮沉重,闭目静养稍愈。多属血虚阴亏,宜结合主证滋养肝肾,常用药如生地、石斛、菊花、杞子。

评分

参与人数 2得票 +2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真人无奈 + 1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7
lrl0701发表于 2015-8-6 19:54: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rl0701 于 2015-8-6 19:56 编辑
未悟道 发表于 2015-8-6 18:38
15.8.6,二诊:补问:30年前曾患肝炎(无黄疸)9年,据说已经治愈,后来没有检查过。 自己用生黄瓜切片 ...


我这段时间是很少发贴子,或许自己很忙,或许是抽不出时间,但一想到我的三年之期,就不由的后背冒汗。

看你的这个贴子,说说我的看法。

病人是女,64岁,不知生过孩子没有?我总以为生过孩子的女人就和出了芽的蒜一样,身体本质是阴虚的。

这点你也应该知道的比我多。还有就是体胖吗?

眼干,指向肝,没问题。这里,都知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也都知道。

再说到其口干喜饮,我首先想到的是小柴胡汤。

口苦咽干,默默不欲饮食,往来寒热,心烦喜呕等等,小柴胡的用药是:柴黄半生参草枣,(二半四三枣十二)和我原来的稍不一样,又看了一次,感觉这样好记一些。

柴胡半斤,半夏半升,黄芩三两,生姜三两,党参三两,炙甘草三两,大枣十二个。


后来你说到她手心热,但足心不热的这种情况。

我想到了交泰丸,肉桂和黄连,一比六,还是六比一,(我都是记忆来写的或有出入,不要见怪)。
其适应症就是上热下寒的情况的。

在你的方子里,我看到了六味地黄丸的影子,但又不像。一地二山泽茯丹。我没有看到泽泻,山药和茯苓。

或许你不是按六味地黄汤的底子想的,或许你觉得这三个药不重要。
其后加了菊花,杞子,女贞子,柴胡和陈皮,还有赤芍和丹参。

通过这些年的学习,我越来越发现有一个药非常重要:茯苓。

这个心情我只能给你说,别人看不看到无所谓,或是体会不到。

现在的节气是三伏天,也就是大暑已过。虽说天气很热,但其湿度是很大的。家里有空调的可见注意一下,为什么排水口会有那么多的水流出来。

所以现在大自然主要就是暑热湿(暑湿或热湿)。

我一直倾向这几个药,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其实就是四君子汤)再或加他药。

在疏肝方面,我还是倾向于小柴胡: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党参,炙甘草,大枣。其实小柴胡里面的半夏,生姜就是对体内中焦湿邪的。柴胡,黄芩清其郁热。

按你的用药里面是否还应该加决明子之类的呢,你后面提到了九子地黄丸。

病人舌咽部,暗红偏紫,这是热的表现。但这个热是怎么来的呢。

我觉得这是阴热,或是虚热,其和实热方向是相反的。

我举个例子:以前收麦子和现在不一样,麦秸碾完以后堆成堆,如果一下过雨后,把手申到里面是非常非常热的。如果觉得热是不是要用水,但如果用了水以后,稍凉一会,就又开始生热。(你文中也提到了水多反助湿热和我这意思是一样的)

我觉得这个里的暗红偏紫有的一比。

而阴虚湿热证,理论上也是比较难缠的证候,养阴易于助湿,祛湿容易伤阴。(这是你的原话)

既然有这个顾虑,那祛湿的方法有很多呀,如茯苓泽泻的淡渗利湿,霍香正气的辛温燥湿等等。

关于各种顾虑,我的想法就是,能考虑清楚其条理最好;但如果即怕这又怕那的,不就没办法下手了吗,这时,你觉得那个重,就先对那个,用药之后,注意观察,是不是按你想的方面变化。兵法上说的好:引蛇出洞。你用药之后,其病情自会发生变化。这个时候再步步为营,稳中求胜。

我啥也不懂就是瞎说说,你也就随便看看就是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未悟道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8
 楼主| 未悟道发表于 2015-8-7 22:17:16 | 只看该作者
lrl0701 发表于 2015-8-6 19:54
我这段时间是很少发贴子,或许自己很忙,或许是抽不出时间,但一想到我的三年之期,就不由的后背冒汗。 ...

1,病人偏瘦,生过孩子。
2,本来计划,搞方老和陆老的辨证论治模型,结果着手后,发现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一直牵肠挂肚的模型问题,拿不出自己的东西,是瞎搞,不如不搞,要拿出自己的理论模型,临床不扎实,是纸上谈兵。所以,竟然很不情愿的先放下啦。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啦。
这段时间,重新看了一遍《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学史》。发现,历史上的理论太杂乱了。例如,刘完素的六气化火论,石寿棠的六气化燥论。石寿棠,竟然以燥湿二字为主,来表述病因病理,也说得头头是道,而且临床实践上确实有一套。
3,我是想说,我结合具体病例的引证,主要是借以记忆一些东西为主。你看,费了半天劲,还是回到阴虚虚热上来啦吗。
所以,我的帖子,不敢以病例介绍为题。后面可能介绍的是失误多于成功吧。主要想从今天开始,借着具体病人,系统整理每个单一症状的辨证论治资料,也借以整理相关的规律性的东西。从每一个具体症状为基础,自下而上地学习的思路。
4,今天,仍然感触于西医的日新月异,痛感,中医没有一个理论评判标准,如何能理想地进步呢?甚至时不时地想起来,使用西医现有知识体系,把中医“寄生”到西医体系上,你发展到哪里,我就长在你的身上,---?可惜,自己的中医实在是一塌糊涂,连中医也没理出个头绪,拿不出比较理想的临床效果,何谈其余???

  • 投票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9
lrl0701发表于 2015-8-7 22:58: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rl0701 于 2015-8-7 23:13 编辑
未悟道 发表于 2015-8-7 22:17
1,病人偏瘦,生过孩子。
2,本来计划,搞方老和陆老的辨证论治模型,结果着手后,发现没有想象的那么简 ...


对于中医各家学说我也多看了几遍。

我的感觉一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态度。

大家都说的一套一套的,临床实践好像也不错。但我想与当时的环境和人体(应该说是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直接关系的)。

我现在的学习心得就是人体内的湿邪最不好除,湿有内湿外湿,内湿为津液所化,没有不行,多了还不行,湿多与风、暑(热),寒相合。所以有风湿,寒湿(风湿和寒湿也容易相合),暑湿之分。

明天就要立秋了,今天晚上蛐蛐就开始叫了(或许是我才注意到),节气很准的,立了秋就有早上和中午之分了,早晚凉,中午热。

所以我对茯苓之类的药在我心里非常非常重要的。

在中医方面,不管各家长短,我觉得最根本的或是最本质是相通的。不管他们自己标新立异的学说(成就了自己)自成一派,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对人体疾病的认识是一致的(也有为了强调自己的学说,看似他们说的不同,但其内心还是一样的)。

这个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或对伤寒论的理解(最深的理解)。

我就纳闷,为什么近两千年来,伤寒论的方子现在依然有效。而且十大名方其占四成。我实在是佩服医圣下的苦功和造诣呀。以后的各家学说虽说是中医的开枝散叶,但所有加起来,都不能和伤寒论的成就相提并论的。

医圣活几十年,咱也活几十年,这些都是为什么?

多聊了几句,不必介意。

本来已经写完了,但有想起个事,再写点。

还记得我写的那个治疗五更泄的四神散的贴子吗。

那个老人是自家老人。当时我也是瞎找的方子,自己打成散让他服用。效果很好;我奇怪的是,当时我家那个专家(在大医院的那个(也算是我的老师,我看的是她上学的书,她也按方抓了药,我看了方子的,没什么问题,但就是没效果,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后为觉得是药的问题。

肉豆蔻,这个药,我找了好多家,都是生的,没有煨的,只有同仁堂的有煨的。

我觉得根源还是药的道地和炮制的问题。

老人身体好了后,也没再吃这药了,当时就做了两次,第二次拍了照片上传的基医网的。现在身体挺好。一切正常(算是对用药的反馈吧)。



现在不是三伏天吗,现在冬病夏的思想很潮流,是个医院都开展的如火如荼,我家人也想弄点试试。

她今年10月中药证应该就过了(已经过了两门了),就弄了点贴子和药自己试,感觉没什么反应。

我的感觉还是药的道地和中医的理论根基的问题。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人云亦云是不行的。必须自己心里有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的。

不知你开展这项挣钱的项目没有呀。



  • 投票
  • 收藏 收藏2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