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悟道
 页 | 末页
1
未悟道发表于 2014-12-1 22:27:35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原文
4,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语译》:寸口的脉象沉弱,脉沉在病主骨,在脏为肾;脉弱在病主筋,在脏主肝。当正出汗的时候到水里去,汗为心液,汗水相搏,就能影响到心,同时汗为水所阻,流入筋骨,则关节部位发生疼痛又出黄汗,所以叫做历节病。
如水伤心---
上面《语译》的解释“汗为心液,汗水相搏,就能影响到心”,释义太牵强。
《谭注》“业师孙鼎宜”认为,原文应该是“汗出入水中浴,水伤,必历节---”。我们不知者不论。
历节黄汗出---
有的版本是“历节痛黄汗出”。这个黄汗,是一种病,后面有专篇,先放下。历节病出黄汗,各家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临床谁也没有见过。
我的一个痹病病人,女性,不是典型的风湿性,也不是类风关,去过几家医院,没有明确的西医病名。关节肌肉疼痛,时轻时重,部位多发,游走。31年来没有彻底治愈过,但维持家务和一般劳动没问题。她曾经描述过在痹痛部位出的汗是“黄色的”。为此,我特意看了病人说的病灶部位,是一种局限性斑块状皮肤变厚皮下变硬,大小如铜钱,比皮肤本色黄些,用针刺,挤出很淡的稍微发黄色的液体。过一段时间,这种病灶或者转移它处,或者自行消退。这实在也和黄汗联系不起来,但毕竟只见过这一例,所以写出来。

这里的寸口,指寸关尺三部脉。
《谭注》说,本条论述肝肾先虚、汗出入水所致的历节病。王老说是以脉来论述病因病机。
第一,脉象沉弱的脉理解释:沉--骨—肾,弱--筋—肝相联系,提示病在筋骨,涉及肝肾。前面湿病的“一身尽疼”,也是风寒湿热为病,虽然也是全身疼痛、多关节疼痛,但多伴表证,见证偏外,病位在皮毛、肌肉、关节,以肺-表-风,脾-肌-湿为主。本病则是肝--筋—血,肾--骨—精的关系,提示精血亏虚。凡病在内涉及肝肾,在外涉及筋骨就是病情深重顽固的意思。
病在筋骨是发病部位,主管“功能单位”是肝肾,通过经络、营卫、气血、精津相联系,但这不是肝肾的脏腑病变,痹病病邪可以循经入内,导致脏腑病变,即所谓的“五脏痹”。下面的短气、欲吐才是脏腑见证。所以这里的肝肾是讲发病原理,没有脏腑见证,仅据沉弱,也可以诊断为兼肝肾虚证候。
第二,发病原理:外因,汗出入水,外邪侵袭。内因,肝肾先虚,病入筋骨。因为不是所有汗出入水者,都会发病,也不是所有发病都会发为历节病。王老把肝肾先虚的内因,与西医类风关研究涉及免疫、遗传等相联系来解说。
第三,分析:
病史,汗出入水中;现证,多关节疼痛;脉象,沉弱。辨病:历节病。辩证:水为阴邪属寒湿,多关节疼痛属风湿,风寒湿型,兼肝肾阳虚。寒湿可以入里化热,还因为有黄汗出,历节黄汗出的特点是“两胫发热”,则解释为阴邪郁闭内热,发为风湿热型,兼肝肾阴虚。寒热属性,还需要结合其它方面来判断。

5,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趺阳,胃脉,当冲阳穴,在足背上。
《何注》:本条文字语气未完,历来注家多提出疑问。大体上有两种解说。一种解说是:“谷气实”表示胃热盛,浮则汗自出而招致外邪,风热相搏,则成为实热挟风的历节痛;另一种解说是:“谷气实”是里不虚,风侵入必随汗出而不能留恋,所以不致成为历节病。---以不勉强解释为是。

6,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少阴,肾脉,当太谿穴,在足内踝后。
假如不以肾脉论,当作寸口脉;不以脉论病因病机,当做实际脉象看。
疼痛如掣,是疼痛程度剧烈,牵引痛,游走痛;在历节篇,自然是“历节”,多关节痛,这本身就是风的特征,即现代分类的风痹、行痹。
脉浮属风,弱属血虚,脉位属肾,肾虚。
辨病为历节病;分类属风痹;辩证,风寒湿型,或者风湿热型,必以风为主,兼血虚、肾虚。

7,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盛人,身体肥胖的人。
体质:体型肥胖,嗜酒,即“酒家”,提示痰湿、湿热质。
病史:饮酒汗出当风。素体内蕴湿热,汗出当风,外感风邪,汗闭为湿,风湿相搏,湿热流注,遍历关节。
主证:历节疼不可屈伸。历节疼,多关节发病,或者游走性,属风痹。不可屈伸,病在筋骨,程度严重。
兼证:短气自汗出。形盛脉小,气不足以胜形;形瘦脉大,形不足以胜气。本例形盛而脉涩小,病见短气,是气虚。自汗出,风性开泄;或者气虚表不固汗出;或者湿热内盛汗出。
脉象:涩小。小主气虚,涩主湿盛。
辨病:历节病。
辩证:风湿热型,兼气虚。

《谭注》:此三条论述气血不足、汗出当风所致的历节病。
陈修园认为三条最末一句的“此皆”二字,包括三条全文。饮酒,指代湿热内盛之人,不限于饮酒。第4条“拈出水字为例,以阴邪郁其内热者视诸此也”;后三条,“拈出风字为例,以阳邪搏其湿热者视诸此也”。
陈氏,拈出水字、风字,确是点睛之笔。阴邪(水)郁内热、阳邪(风)搏湿热,皆以内热为基础?
《心典》:合三条观之:汗出入水者,热为湿郁也;风血相搏者,血为风动也;饮酒汗出当风者,风湿相合也。历节病因,有是三者不同,其为从虚所得则一也。
尤氏所说的“三者”是历节病的外因,但是都有“从虚所得”的内因。

9,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谭注》:本条论述厚味不节、肝肾俱伤的历节病与黄汗的区别。
酸入肝,肝主筋,味过于酸则伤筋,筋伤则弛缓不收,其名为泄,泄,即肝气走泄的意思。咸入肾,肾主骨,味过于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弱无力,其名为枯,枯,即肾水枯竭的意思。枯泄相搏,名曰断泄。断泄,即荣气不通,卫气不行的意思。荣卫俱虚,则三焦的功能失职,四属的营养断绝,故身体羸瘦,独足肿大。本病须与黄汗加以区别,黄汗出、两胫冷的为黄汗,若黄汗出、两胫发热的便是历节病。
学了这一条,我们知道了:
1,有“泄”、“枯”、“断泄”这三个古代名词。
2,历节病身体羸瘦的原因,是三焦功能俱有失常,营卫气血都有不足,不能供应四肢。
3,历节病是筋骨的病变,身体羸瘦,独足肿大是临床特征之一。
4,与黄汗病的鉴别要点。
《何注》:这一条文字词义颇难索解。而过食酸咸引起筋缓骨痿实亦罕见。我们也只从词浅解,留待进一步探讨。

8,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4 芍药3 甘草2 麻黄2 生姜5 白术5 知母4 防风4 附子2两, 炮。

诸肢节疼痛---诸,多,多关节疼痛,和“历节”同义,为辨病特征之首。
身体尪羸---尪(wang),关节肿大;羸(lei),瘦弱。身体瘦削与关节肿大相对比,更显出瘦与大来。这就是谭氏说的气血虚弱的依据吧,理由同第9条的“断泄”,营卫三焦俱不足。
脚肿如脱---一解。形容脚肿之甚,外观犹如瓜熟将落之状。一解,兼有感觉失灵,足好像不是自己身体上似的。湿邪偏盛,湿伤于下、湿性下流。
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温温(读yunyun)。
《谭注》:气血虚弱,故身体尪羸,头眩短气;湿盛于下,则脚肿如脱;湿阻于中,则温温欲吐。
王老:风湿相合,湿邪上犯就会出现“温温欲吐”,湿邪中阻,清阳不升,则头晕,胃气上逆或者影响肺胃的气机,就出现“短气”和“欲吐”。
《何注》:特别是下焦湿热更盛,所以有脚肿等证出现。湿热---同时也从下而上冲逆,所以也出现头眩、短气、欲吐等症状。
何氏以湿热释义,或许与何氏执教浙江中医学院,其地所见历节病,多为湿热证型有关?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主证:多关节疼痛,程度剧烈。
特征:身体严重消瘦,关节肿大变形,脚肿最为明显。
兼证:头晕,气短,恶心欲吐。
辨病:历节病。
现代病种,是否是王老说的类风关,因为与类风关临床表现相似的西医关节病,病名也是很多的,这方面只能西医下结论。但是,我们常见的就是这个病了,也只能以此来认识历节病。
分期:晚期病例。因为已经“尪羸”,自然不是早中期。
辩证:风寒湿型。
从9味药的药性看,麻黄、桂枝、防风、生姜、附子、白术,6味温热性药,总量22两。即使把甘草看做平性,只有芍药+知母=7两,温凉比例约3:1。
芍药、知母,作为监制温热药性,防止化热倾向,也是可以讲得通的。如果已经程度不同地有化热的表现,例如舌、脉等,仅芍药知母来针对风湿热性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如此一个身形瘦削的病例,使用温热为主的药方,防止伤阴耗液,加入“和阴缓痛”的芍药、知母也是必要的配伍方法。或者说,就是加了一味知母,因为无论芍药是配甘草,还是配桂枝都不看重其微寒之性。
祛风寒湿、通阳:麻黄、桂枝、防风、生姜、附子、白术。
清热、和阴:知母、芍药。
助肾阳、健脾运、养肝血:附子、白术、芍药。
缓痛:芍甘、附子。 止呕:生姜。
祛邪为主。桂枝、芍药以外,没有我习惯了的活血化瘀专药,是为古法。这种方法应该也是效必更方,不能久用。

《药法》:对方证的寒热前人有所争执,有人认为此方是治风寒湿痹的,有的则认为是治湿热之方。笔者认为,风湿之新者,寒热易别,但风湿久郁,则寒热不易鉴别,就是湿从寒化和湿从热化,也只是有所偏重,纯寒纯热之证,往往表现不够典型。临床上初期一般湿从热化较多,历节乃属痹证一种,---乃因风湿热郁,流注关节,阻遏阳气流通,相搏成病。---凡肿在一处,身体他处消瘦者,多是邪气停留,水火相阻之候
---桂枝知母相伍,可交通水火。白芍则敛阴养血,柔肝止痛,合知母而为臣;防风散风;附子用知母之半,行阳除寒;麻黄解肌发汗,祛表里之湿而为佐。生姜多用,以其辛温,使诸药宣行为使。九味共凑通阳行痹和血散风,除湿止痛之功。
** 所举病案,有湿从寒化与热化两种,均用本方加减。水火,理解为阴阳,交通阴阳,是寒热药配伍法吗?

徐忠可:“桂枝行阳,知芍养阴,方中药品颇多,独挈此三味以名方者,以此证阴阳俱痹也。”

王老:
1,“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包括全身兼有的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这是历节病的典型证候,主症都体现出来的时候。而这个方子,最适合是初起,就是你看他得了这个历节病了,而且有风湿偏重,也影响到全身,有湿邪上犯,有中阻和下注的情况,马上就用这个方,或者再加上我说的一些有效药物。也可以在它症状缓解之后,用补益肝肾、调畅气血,或者通络止痛的药。就是说这个方子,不是针对身体尪羸这样严重的证候,就象我形容,3 个小时都站不起来,你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不行,因为,它不是从肝肾治,到严重的时候,这个方子不适宜。
2,缓解期,应该以补益肝肾为主。穿山龙,药理研究证明有激素样作用,却没有激素那种副作用。---原方打底,加穿山龙30克,徐长卿,20~30 克,通络止痛,对于关节疼痛,不管是风湿性,还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两个药配合在一起,止痛效果很好。
3,你就记住甘草附子汤,甘草、炮附子、桂枝、白术,表里兼顾,阴阳俱痹均解决。芍药配知母,滋阴清热;麻黄配防风散寒祛湿;生姜止呕。

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 芍药 黄芪 甘草炙各三两 川乌五枚
(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谭注》:本条论述慢性历节病,寒湿深入筋骨的证治。
曲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曲者,其病在骨。今病历节,疼痛不可屈伸,可知寒湿之邪,乘肝肾之虚,已深入筋骨,形成严重的历节病了。乌头汤,乌头深入筋骨,以祛寒湿;麻黄发越阳气,领邪外出;黄芪、白芍补虚固表,预杜亡阳之患;甘草、白蜜缓急止痛,并解乌头之毒;故主治之。---用乌头之大力行健者,以强壮振奋其机能。
《何注》:以麻黄散外寒表湿,乌头温里寒内湿,用黄芪之补,白芍之收,甘草之缓以牵掣缓和麻黄、乌头,能深入病所以除留邪,其制方意思颇耐人寻味。
王老:风湿历节,一定是游走性疼痛。寒湿历节,寒为阴邪,疼痛剧烈,固定不移,得温则缓,凝滞重着。从方测证,应该是苔白,脉弦紧。不可屈伸的意思还是僵硬、晨僵,类风湿的病人,不可屈伸也是它的典型症状。

麻黄,谭氏说“发越阳气,领邪外出”。何氏说“散外寒表湿”。王老提出麻黄与黄芪配伍防止麻黄过汗问题,我虽然没有使用经验,仅凭推测,即使没有黄芪,白术之类,这种病人单用麻黄一味,未必就会发汗。这是从西药来推测,例如解热止痛药,用于发热病例,自然是解热发汗。如果用于风湿病人,没有病人描述过出汗问题。
提示对于深在筋骨的痹病,乌头配麻黄可能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用法。正如何氏所说,也正因为使用了乌头配麻黄,所以配伍黄芪、白芍、甘草的补、收、缓,可能就是必要地手段。

王老概念:以遍历关节疼痛为主症,甚则关节肿大变形,不可屈伸,身体羸瘦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外因,风寒湿邪侵入。内因,肝肾先虚,气血虚弱。
风湿历节,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湿经散寒,滋阴清热。
寒湿历节,乌头汤,温经祛寒,除湿解痛。
王老把历节病对应类风关的临床进行讲解。

本篇第1-3条为中风,4-10条为历节。另有附方,有争议,王老不讲,摘要于下:
矾石汤:治脚气冲心。
矾石2两
煎三五沸,浸脚良。
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各3两 川芎1两 杏仁40枚。
《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5分 独活4分 细辛2分 黄芪2分 黄芩3分。
《近效方》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2两 附子1.5枚 甘草1两
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干地黄8 山茱萸4 山药4 泽泻3 茯苓3 丹皮3 桂枝1 附子1两 炮。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
麻黄6 石膏8 生姜2 甘草2 白术4 大枣15枚。

评分

参与人数 4红币 +4 得票 +4 收起 理由
医林仁心 + 4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lrl0701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蚂蚁骅骊 + 1 感谢分享!
dz_1860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收藏 收藏3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2
lrl0701发表于 2014-12-2 22:22:36 | 只看该作者
信息量太大,从头看完,好长时间。感慨万千呀。

1、 你这打字是越来越溜了。中医好多字很难打出来的。我发现你都打出来了。我觉得很不容易。
2 、篇幅很长,说明非常用心了。
3 、你学了这么长时间,感觉怎么样。就是说对你的思路或是用药还有医理上的感觉。
我自己学了这么长时间,感觉仅混了个脸熟,毕竟是自己一字一字的打过的,有时候理解不了,但肯定有印象的。
如你提到了趺阳脉等问题。我在伤寒论前面的学习里,也有,但马上想不起来是哪条哪文(书不在手边,仅凭感觉来回的贴子,有时间再看一次)。
4、历节病,从头到尾,我一直都在想。有个问题我是没想清楚,也不想百度了,就是类风湿和风湿的区别在哪里?我真的没弄清楚,不要笑我哦。
5、桂枝芍药知母汤的方名问题,其方药有九种(印象)左右吧,为什么偏要以这三个药名来定方名呢,是个问题,虽说你贴子里提到了,但我还是在想。

6、我一直系亲属,女,52岁,现在定性为风心病,手肢关节肿大变型,我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从我们自己认为的西医角度来说,定性为二间半狭窄,可以做瓣膜手术,这是怎么说呢,治标不治本也好,其药费那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好多年了,也不在我身边(就是在身边又能怎么样),算是一块心病呀,看到桂枝芍药知母汤,若有所悟。

7、后面提到的千金方里的一些方子,虽然其作者也名医,活了一百二十多岁,也被尊称为医圣,但我感觉,其方子的这种理法方药的规律不好找或是他没说清楚。

8、再次感觉到医圣(张仲景,我一般提医圣就指他)的脉学相当深厚的。以他每篇开头都是什么什么病脉证治。病和脉和证和治一连串的画上等号,非常了不起。并且其最后一般都是什么什么方主之,或是宜什么什么方。可见其分析到位之后的肯定语气。

9、还有好多,马上思路跟不上了。有机会再看一遍本贴子,好好想想。

10、我自认为能从头认真看完本贴子的人数不会多的。我家人老说我自我感觉良好,呵呵,自以为是。别人说我好,我会好上加好,别人说我不好,我会证明我就是好的。有点自负了。

凭感觉发言,不知所云。

评分

参与人数 2得票 +2 收起 理由
医林仁心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未悟道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3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3
 楼主| 未悟道发表于 2014-12-3 22:36:12 | 只看该作者
1,对你的思路或是用药还有医理上的感觉----
以前,可能是受西医基础影响,中医方面,感情很深,感觉很差。自从本次学仲景书以来,逐渐地比较自信些啦,或者说找到点儿感觉了。以前坚持学习多年,对自己使用中药,总觉得是离不开书上的东西,没有切实的自身感觉(不好形容),就是我常说的“对号入座‘,遇到疑难,总是从参考书上对照着用药,我的比喻是抓概率,不是真正的个体化治疗。去年以来,学了仲景的经典,好像开始找到些中医的原始感觉啦(还是形容不好)。
学了仲景书,对以前自己记不住,或者似懂非懂的很多名句,知道了确实大多数出于仲景。或者换个角度说,历代医家借助仲景的书,来传承他们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我也到过仲景学说这个大殿堂,转悠过一趟,没有以前对教材以外的历代医家觉得高不可攀的心理。你看,不论是否对错,我已经敢于和古代与现代名家一堂讨论、质疑啦吗,这大概就是收获的主要表现吧。
以前,临床思路,离不开教科书与参考书,舍此心中无数,循此方药无功,很是苦恼。如今,有了自己的看法,思路活套的多。实际临床效果,虽然还是探索,毕竟是比较有目的,有点儿底数、套路的探索,不再是以前那么”茫然“啦。自觉临床实际效果还是有提高的。也奇怪,以前为什么就学不进去呢?

2,风湿与类风湿,是西医诊断术语,书上讲的很明白,不难理解。
王老的讲稿,一直以类风湿关节炎来对应历节病。其实就类风关这一个病来说,但就临床症状和体征,离开化验,很难鉴别诊断,病名也是比较复杂的。西医的问题是,科学是科学,就是没有好的治疗办法。
二尖瓣的问题,除了手术置换,没有好办法。中药,只是改善体质,减缓病情,不可能解决问题。但是,带病生存,提高质量,正确使用中药,对于减缓西药的副作用,也是有一定的效果的。没有西医说的那么可怕,没有中医说的那么简单。这方面,如果真要使用中药,一是小量,用丸散;二是廉价,三是主要参考后世方,经方不太好掌握。比如,附子,或许因为担心质量问题,我用乌头多而附子少,就是因为很少见到乌头造假的问题。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3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4
lrl0701发表于 2014-12-13 09:46:56 | 只看该作者
未悟道 发表于 2014-12-3 22:36
1,对你的思路或是用药还有医理上的感觉----
以前,可能是受西医基础影响,中医方面,感情很深,感觉很差。 ...

好像开始找到些中医的原始感觉啦(还是形容不好)

这段话的感觉我能体会得到,我的贴子里也常提到这种感觉,就是心想有余而笔下不足,不能用掌握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也奇怪,以前为什么就学不进去呢?

我觉得学中医或是伤寒这个东西,心一定要沉下来,沉下来以后,才能通过看书,细想,才能体会到医圣的一点心意或是产生一点点共鸣吧。

我一直觉得一本书写出来的东西,比作者的真实心意来比,还是要差很多的。有言不达意或文字功底方面。
但就伤寒论这本书来说,其文字或是书本表达出来的东西已经相当精、深。
希望通过对它的学习了理解,能让我们在心里和两千年前的医圣在思想或是心理上有个交流,能学上一丁点就不错啦。

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未悟道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3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医林仁心
5
医林仁心发表于 2014-12-13 23:20:2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一如既往为基网默默无闻的守候、奉献和支持,您辛苦了,谢谢!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未悟道 + 1 谢谢鼓励!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3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6
lrl0701发表于 2016-6-25 07:31:43 | 只看该作者
这两篇中风历节病的贴子又细看了一启遍。

温故而知新呀。


和以前看的感觉或记忆深度是不一样的。

我不知你注意到侯氏黑散的药量都以分为单位的。

其所有人分值加起来是100,也就是所列药量都为百分之几。如菊花四十分,就是百分之四十,其它都这样。

我在回你贴子里提到的那个亲戚风心病的那位。她已经去了。

  • 投票
  • 收藏 收藏3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7
 楼主| 未悟道发表于 2016-6-25 22:16:45 | 只看该作者
lrl0701 发表于 2016-6-25 07:31
这两篇中风历节病的贴子又细看了一启遍。

温故而知新呀。

侯氏黑散的“分”,可能是后世药量,具体解释记不清啦!

顺便提一下乌头问题:
痹症,我只分三型:风寒湿、风湿热、瘀血型。
比较多见的坐骨神经痛中药治疗,只要不是风湿热型,我现在的倾向,比较多用乌头。我通常使用如下几味:
制川乌15,制草乌15,白芍20,生甘草15,元胡20,木瓜20,川牛膝15,
其余就是个别加减啦。
我的组方思路,基本是使用中药“止痛药”的意思,不是正规的中医中药组方思路。

二乌,祛寒止痛;芍甘,缓急止痛,偏凉;生甘草是使用与制乌头等量,制毒。元胡,活血止痛;木瓜、牛膝,祛湿引经。
煎煮法:每次混合煎煮30分钟(要保证不低于这个时间!)三煎药汁混合,分为三次,一日两次,两餐中间服。个别情况,制川乌、制草乌,先从10克起步。
至今没有发现不良反应,效果还可以。注意到,用不用乌头,效果不同,看来乌头的止痛作用比较确实。

我几年来用了几次附子,不知是否药材问题,出现三次不良反应,吓得再也不用啦,将来再专题研究以后再用,不用肯定是不行的。至今,我也就是平均每天1--2个处方,每方通常3剂药,暂时没有精力分析。按理说,二乌毒性应该大于附子呀?可能乌头没人搞鬼?

说来惭愧,我写的东西,基本忘的差不多了,拜托你翻出来,我也借机复习一遍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真人无奈 + 1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3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宋灿
8
宋灿发表于 2016-7-8 16:05:3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辛苦无私付出,刚加入网站就遇到这样的好文,学习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未悟道 + 1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3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牛膝20160718
9
牛膝20160718发表于 2016-7-27 13:26:45 | 只看该作者
说的很好,学习一下。谢谢您。

  • 投票
  • 收藏 收藏3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