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rl0701
lrl0701发表于 2014-6-15 21: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lrl0701 于 2014-6-15 21:59 编辑

想学伤寒或学过伤寒的来看看,不然看不懂的。共两万多字

太阳病篇小结之一(感觉内容太多,怕一个贴子弄不完,先定为之一吧)

在这本书的太阳病篇共出现了六十五(其中禹余粮丸有方名无方药,不做数,应为六十四)个方子,这样排列更好看一些。

[color=DarkSlateBlue]

太阳病本证

太阳中风及表虚证


1、桂枝汤
桂芍姜甘枣,三个三,二一二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服药后喝热粥一碗,以助药力。

2、桂枝加葛根汤
按方义应该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葛根一味的。
葛根四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书上原方是:
葛根四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三两。
又33页葛根汤的方药: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两方比较来看,桂枝加葛根汤应该没有麻黄三两的。但后世所有医家,都对原文不敢改动,那是太经典了,错就错吧,大家知道就是了。刚查了一下伤寒论专题网里的桂林古本伤寒论,本方里没有麻黄。

插一句闲话:我在学习和抄写的过程中,都是错字百出,一本伤寒论能经得起两千年来无数人的考验,真的是太伟大了。那反过来又说明桂林古本伤寒论的作者,其中医功底不是一般的深厚,绝对是大师级的,不然不敢擅自改动只字片语的。

到现在为止我没能体会到医圣减桂枝,芍药各一两的原因所在,难道是因为加了葛根的过吗?

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很好理解,那就是桂枝汤再加厚朴和杏子呗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学到后面的朴姜半甘人参汤的时候,其厚朴用到了半斤,以前有个半斤八两的故事,是不是可以认为是本方用量的四倍呢,厚朴有宽胸理气,算是挺厉害的药了,杏仁有下利肺气的作用。所以经典原话是: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4、桂枝加附子汤

好理解多了,也好记多了,桂枝汤再加附子而已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经过对太阳病所有方子的学习,能感觉到温阳药如附子,干姜等,医圣用的相当好,该用就用,不该用就不用,我理解附子就像强心剂一样,本方的适应病当有,真阳虚,阳不摄阴所成的漏汗等情况的。附子作用在肾,激发肾阳,而干姜则在中,温化中焦。
原文是: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这里有一点小便难好像不太好理解,应该阳不摄阴,阴液自下吗,怎么就成了小便难呢,那是因为真阳虚,阴液随汗出成漏证,而使小便无源,所以小便难了。

现在一般医生都知道,自汗为阳虚,盗汗为阴虚,那在自汗的病人中,有没有适应桂枝加附子汤的适应证呢,我觉得有,但现在大多的思路都是,自汗为阳虚,用玉屏风散之类的,或是虚人感冒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合适,或说治疗自汗的的理法方经的,法:都局限在强卫之表的层次上,桂枝加附子汤的思路我觉得也非常合适的。只不过很少见到用桂枝加附子汤来治疗自汗的。以后我会记住的。

5、桂枝去芍药汤

按方名把桂枝汤里的芍药去掉就是了。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我在贴子开头本条分析的时候,就说过,后世之人总结医圣用药经验:凡腹满皆用芍药,凡胸满皆不用芍药。由此可知,本病人当有胸满的情况的。
看原文: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由此可见,就很好理解了。

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按方名加减就好理解多了。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

按用药分析,病人当有,胸满,真阳虚成漏的原因吧。

看原文: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这是第二十二条,当把二十一条,也就是上一条结合起来看的,

本方的原话应该是这样的: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兼有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原文下面陈修园说:若脉不见促而见微,身复恶寒者,为阳虚已极。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
做为医生要明白,脉促和脉微哪个更重一点,脉微到已经不能促了,所以说明阳虚到极点了。
就又说回来,现在临床见到到,发热呀,疼痛呀,高血压呀,等等,这些相对来说都还是好事,病人虚到极点的时候,发热也发不了高热的,不知道疼痛更害怕了,针扎不扎都不知道疼了,还怎么行呢,高血压也是一样的,高血压相对于低血压还好处理一点,一般低血压真不知道怎么弄才好。
上面说的这些都是人体的自我保护功能,有是好的,没有情况就更坏一些。

7、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看方名可知,医圣对加芍药生姜各一两,都写的如此之细,为什么桂枝加葛根汤里,桂枝和芍药和减了一两呢?本方方药已经在方名里写出来了:
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生姜四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人参三两。

关于这个方子我又悟到了好多东西。
第一个:就是什么时候用附子,干姜之类,什么时候用人参,芍药或是阿胶之类的药,那就是真阳衰微,而阴液充足的情况下用附子,干姜之类的加阳救逆药;而如果阴阳都衰微的时候,要重用人参芍药或阿胶之类的滋阴药。就比如一个人心脏因不明原因忽然停跳的时候用附子,而一个病人久病,身体阴阳俱虚的时候要用人参芍药阿胶之类的滋阴药;因为这个时候其身体受不了附子之类的纯阳药物的。纯阳药物要耗阴,但纯阴药物会滞气。所以这就是我想到了为什么芍药加一两,生姜也加一两。
第二个:就是为什么芍药加一两,生姜也要加一两,结合上面说的,滋阴药会滞气,所以再加生姜一两,以行气阻滞。医圣的思路真是用心良苦呀。
这就是我悟到的两个重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光说了,忘了原文分享了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体会体会原文和我说的吧,医圣原文说的太精简了,九个字就总结完了,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

在伤寒论中,桂枝汤占了主体的部分,好多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来,治疗却各有不同,值得深思呀。



太阳伤寒表实证

8、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就这四个药,很简单,三二一七零。(我原贴里好像说的是:三二七十一。怎么好记怎么来吧)

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炙甘草一两。

关于杏仁的用量,我想到了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里的杏子是五十个的吧。

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我前面的有好些没有列完原文的条文,但对方子能理解到这种程度,基本和原文都是相通的,原谅我没有写全原文哦,学习分析的时候是以证测方,现在复习总结的时候,是以方测证,能把方子吃透了,其原文也基本就出来了

和桂枝汤并列经典之祖方。适用于太阳表实证。发汗,汗不出,脉浮紧之类的。


*、禹余粮丸(原方丢失

这个方药怕是流传过程中丢失了,唉,一大损失呀。


9、葛根汤

这个方子结合桂枝加葛根汤就好理解多了,有没有麻黄的事而已。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看一下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的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大概是从这两条文,后世才总结到伤寒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吧。再次能说明桂枝加葛根汤里没有麻黄的。

而医圣在桂枝加葛根汤的基础上再加一味麻黄就另立方名为葛根汤,其意义何在?

思考半天,终于看到一线阳光。其命名为葛根汤的目的是为了治疗太阳阳明合病的。(我觉得我说的这个很到位)

看下原文的两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

根据这两条,我在当初学习的时候,怎么都想不通的,今天豁然开朗,其立名为葛根汤就是为了太阳阳明合病而来。

太阳病好理解,恶寒,项背强几几是用葛根的特点,或指征。那葛根的药效是:
葛根 葛(学名:Pueraria lobata)是豆科葛属的植物。其根部为中草药葛根(中药拉丁名Puerariae Radix),又名鹿藿、黄斤、鸡齐根,主治伤寒温热、头痛项强(颈僵)、烦热消渴、泄泻、痢疾、麻疹不透、高血压、心绞痛、耳聋等证。

在太阳病篇里关于下利的条文我只记住了,葛根苓连汤和桂枝人参汤,而这两个的下利又完全是不一样的,葛根芩连汤是温热下利,而桂枝人参汤是虚寒下利,当区别开。
而这里的阳明病怎么理解呢,一般都知道,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大家或许都认为阳明病就是腑实不通是阳明病的特点,殊不知道,阳明病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湿热下利,下是阳明病的。
所以说阳明病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腑实不通的承气汤证,一个是湿热下利的葛根汤或葛根芩连汤证。这个当知道的。

由此就很好理解下一条的,葛根加半夏汤了。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在五个泻心汤里,明显能感觉到,医圣在对水湿不同程度的用药上,有生姜,有半夏,有葶苈子,有甘遂等等。而这里医圣选用半夏,关于半夏和生姜,我隐隐感觉到,半夏侧重于痰实,而生姜侧重于水湿。让我又想到了,茯苓和青蒙石等药,又各有不同。

葛根汤与桂枝加葛根汤还有葛根加半夏汤就到这里吧。

10、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半夏半升。这是我默写出来的,可原文是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生姜二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半夏半升。
由于生姜的区别,就好理解了,加了半夏祛水湿药,生姜就减一两到二两了。

继而就想通了桂枝加葛根汤里为什么减桂枝和芍药各一两的原因了。

看来医圣不是随便加减药量的。

11、大青龙汤
大青龙和小青龙方名太响亮了,一定要记住原方比例,我们要知道医圣不会随便起方名也不会随便加减量的。
在麻黄汤的基础上(三二七十一)倍用麻黄,减杏仁到四十个,加甘草到二两,再加生姜三两,大枣十个,石膏如鸡子大。
麻黄六两,桂枝二两,杏仁四十个,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个,石膏如鸡子大。

由学习过程可知道,医圣不是随便起名改方药的,所以一定要记住比例。

大青龙寓意就是龙升雨降,病人病情是即有表实,又有里热,表实很重,里热也不轻,所以才用大青龙之龙升雨降。对药量一定不要随意增减,否则不能称为大青龙,好像原贴的案例里有说到,麻黄用量不到,起不到效果的例子。

由此我又想到了,如果表实不明显的话,就是麻杏石甘汤的适应证了吧。

12、小青龙汤

这个方子我是记得最熟的一个了,麻桂芍细草干姜,六药皆是三两同,五味半夏各半升,八药组成小青龙。

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炙甘草三两,干姜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外解表邪,内化水饮,这八个字说的太好了,可以说饮家感冒小青龙吧。
心态平衡说小青龙是中药的康泰克,有道理,一般大部分人也都适用小青龙的。

13、桂麻各半汤

14、桂二麻一汤


这两个方子一块说吧,总的来说是治疗太阳病的轻症的,比伤寒弱,又比中风厉害一些,医圣选用这样的组方,后世之人说伤寒是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而这两个方子也成了反说的例子,桂麻各半汤和桂二麻一汤,看其方药单位,我感觉不是医圣所作,但五苓散也是这样的单位,还是想不通呀。这两个方子没记住,抄原文吧
桂麻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在桂枝加葛根汤里杏仁用五十个,麻黄汤里用七十个,大青龙里用四十个)

桂二麻一汤: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杏仁十六个,炙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个。

从这两个方药来分析,桂枝的用量就差一铢吗,大枣就差一个吗,有时候真觉得不是医圣写的,感觉是不是王叔和写的都很有可能的。我抄着都绕口,写的人能不绕口吗,说明写的人很习惯用几两几铢为单位的。

加之原条文很长,我保留我的意见,呵呵。

15、桂二越婢一汤
这个方子我没什么印象,但让我知道了越婢汤是治疗一切风水的,其麻黄和石膏相配真是绝配呀。
越婢汤是: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个。
这个桂枝汤有多相似呢,和大青龙又有相似之处。
原方: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

上面这三个方子不怎么好记,要想用,按比例来说是了,桂麻各半,桂二麻一,桂二越婢一就行了。


16、栀子豉汤 17、枙子甘草豉汤 18、枙子生姜豉汤 19、枙子厚朴汤 20、枙子干姜汤

这几个方子放一块说吧,只要记住栀子豉汤的方药就好记多了。
栀子豉汤:栀子十四个,香豉四合(淡豆豉),记住144就行了。
栀子甘草豉汤:栀子十四个,香豉四合,炙甘草二两。
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十四个,香豉四合,生姜五两。(我默契写的时候,写成了生姜三两了,汗)
栀子厚朴汤:栀子十四个,厚朴四两,枳实四枚。(这里不是栀子厚朴汤,所以没有香豉,那为什么不说是栀子厚朴枳实汤呢,有待考评。)
栀子干姜汤:栀子十四个,干姜二两。

这五个方子,总的来说都是在栀子的基础上演化来的。
栀子性苦寒,能清中焦之郁热,香豉性升散,一升一降,是不是从这里,才给后世的黄元御的圆运动或是升降理论产生的启发呢。

前三个方子我分的不是太细,加一个甘草就变了,也太细了吧。
这类方子总的来说就是热郁胸膈四个字,或兼水湿,就是加生姜五两的原因,或加甘草以补气。看一下原文吧。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看到若呕者,加生姜主之,而前面的葛根加半夏汤是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一个是加生姜五两,一个是加半夏半升。能不能看出点什么呢,生姜侧重于水湿,病位靠上,而半夏,则侧重于痰湿,前一段时间稍靠下一点点,或是仅侧重于痰湿。

再看栀子干姜汤,我在前面说过干姜和附子的区别了,那这里当有郁热,加中焦阳气不振吧。
原文是: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这里想说伤寒,本应用汗法,而别的医生用下药,而且还是大下之后,这个时候身热不去,注意没有恶风恶寒的情况的。如果有当不能用本方。微烦者,说明中焦阳气被郁,且中阳不振,阴阳不能自和。表邪不在,而中焦不和,只管和其中焦则已,所以用栀子之苦寒和干姜之辛温。这方子应该算到和解剂里吧。

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枳实汤)则侧重于中焦气机不畅,用枳实破气,用厚朴以理气的原故吧。

看原文: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枳实汤)主之。


这五个方子就算是说完了,重点就在于有中阳被郁而产生的烦的。而后面的桂枝甘草汤和小建中汤之类的心烦和这里的烦的情况来源或是形成是不一样的。


21、麻杏石甘汤

我在原贴称为治咳祖方,细看现在的中成药治咳大都是此方化减而来。可见医圣对病理分析是多么的精细的。
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炙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关于用药,大青龙是麻黄六两,杏仁是四十个,石膏是鸡子大,炙甘草是二两;而杏仁在麻黄汤里是七十个,在本方是五十个,在大青龙是四十个;而越婢汤是麻黄六两,石膏也是半斤。

这里重在清热解表,其清热力大于解表(相对来说)。
也看到过论坛里有人说过这个方子,本方的咳嗽是从表证而来,入里化热。所以解表清里。

麻杏石甘汤,后世也非常有名。

22、白虎加人参汤

这个方子虽说是从白虎汤加人参而来,但本方也非常有名的,感觉比单纯的白虎汤的应用机会要多一些。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由此就可知道白虎汤的组方是: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写到这里又想起单位的问题,医圣用两,升,合,都觉得挺好,挺合适,就是感觉用铢觉得不合适。看看栀子豉类汤的方子用药就可知道,医圣不会随便加减药,每个人都是从繁化简的,怎么可能越弄越麻烦呢。

所以注意白虎汤的用药比例,一定要记住哦。六一二六三(单位有点绕口哦,六两,一斤,二两,六合,三两)

关于人参和附子芍药等药的用法,我在前面也说过了,病人当有里大热,而身体阴阳两虚的感觉才是最适合的。

再次让我们感到,医圣不是随便加减药的,白虎汤是治疗阳明热症的方子,但白虎加人参汤更全面一些,所以要比单纯的白虎汤应用机会大。

看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插一条白虎汤的原文: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这里的情况怎么分析都是表寒里热,当是医圣或是传抄中笔误)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干,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

这里对两条不分析,之后学到再说吧。
总之白虎汤有四大证:大热,大烦渴,大汗,脉洪大。那加不加人参的区别呢,难道是大汗出后,才用人参的吗。


23、葛根芩连汤

前面说过,葛根芩连汤是治疗湿热下利的情况的,桂枝人参汤是治疗虚寒下利的情况的。而葛根汤是治疗太阳阳明合病之下利的,葛根加半夏汤是治疗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兼呕的情况的。

葛根半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炙甘草二两。(医圣每个药都有它的常用量的,炙甘草一般就是二两的)

而葛根在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和桂枝加葛根汤里用量都是四两,而这里用到半斤。黄芩和黄连也都用到三两,最苦莫过黄连,其药之苦可想而知,再加炙甘草以当和事佬。

看原文:

太阳病,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34)

可见这里葛根即解表,又清热止利。医圣当时咋对药性这样了解呢,服了我。
对于脉促的情况在前面的桂枝去芍药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条文里说过。
再抄一下原文: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2)

大家细细体会一下,这个脉促的感觉。

24、黄芩汤 25、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这两个方子也放一块说吧。

前面说过葛根汤和葛根芩连汤都治湿热下利,但总的说起来,黄芩汤才是治痢祖方的,原因是葛根虽也治湿热下利,但好像只是轻症的,如果重症的就差点了。所以才有了黄芩汤。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大枣在大青龙里用了十个,后面好像还有一个方子里用到了十五个。忘了哪个方子了。在十枣汤里当然是十个大黑枣了。

看原文: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

再想到:
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者,葛根汤主之;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这两者之间不是很像吗,非常对称的。

太阳少阳合病下利者,用黄芩汤,不下利兼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细细体会,葛根汤与黄芩汤的比对。一个是太阳阳明病,一个是太阳少阳合病,但葛根汤和黄芩汤里都未见半点解表药,要说葛根能解表,算是占点,但黄芩汤的黄芩解表有多少力量,我很怀疑。

所以太阳阳明合病和太阳少阳合病之下利,都是重在里湿热,但里热又有不同,太阳少阳之下利更重点,是不是应该说是呢。所以后世才会把黄芩汤尊称为治痢祖方的。看其用药多么简单呀。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则和葛根加半夏汤对应,这里加了生姜,而葛根加半夏汤里没有加生姜。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

看其方药,又见到半夏半升,何曾相识呀。而生姜只用了一两半,在栀子生姜豉汤里,生姜用到了五两,可见,这里有下利的情况,稍加一点生姜,如果加的生姜多的话,又会耗伤阴液的。

这让我又想到了五个泻心汤里的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这几个方子是不是又很相似。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葛根芩连汤就是没有葛根,生姜和干姜都用到了,人参也用到了,黄芩黄连也用到了。
不能不想到医圣的生姜泻心汤与泻心汤类方的以及用药的精准程度呀。不多加一味药,也不多减一味药,甚至药量变化都含有深意的。


好了,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葛根芩连汤,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就到这里吧。

太阳阳明合病,兼下利或呕;太阳少阳合病,兼下利或呕。

这里我有一个问题:葛根芩连汤能不能说是太阳阳明少阳合病兼下利的情况呢,有这个疑问,学到后面应该有答案的。


26、桂枝甘草汤 27、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28、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29、桂枝加桂汤

这几个方子是一类方。书上总结为心阳虚证。

桂枝甘草汤: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

不多说了吧, 这类的心烦和栀子豉类汤的心烦是不一样的。

看原文: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
阳随阴脱,而成的心烦情况,栀子豉类汤是胸膈有郁热,虽都有心烦,但实质是不一样的。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一两,炙甘草二两,牡蛎二两,龙骨二两。

从这两个的方药里也可看出些什么的,前面的药量大,药简,后面的,药稍多些,但药量轻,其服法也不一样,桂枝甘草汤是顿服,而本方是温服八合,日三服。

本方的病是前方的重一点的情况,所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得慢慢来。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牡蛎五两,龙骨四两。

这是进一步的重证。医圣把方名都变了,称为救逆汤,但里面却没有附子之类的药。

这里是需要重镇安神,而不是强心重用附子以回阳。好像这两个救逆汤的方向又是相反的。四逆汤是,四肢逆冷,重用附子干姜炙甘草,以回阳救逆。而这里的情况则是虚阳外脱,重镇回阳的情况。

看下这两个条文: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118)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112)


学到这里,世人大多知道医圣的四逆汤,而不知道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呀,其实这两个方子同样重要,只不过救逆的方向刚好相反而已


30、苓桂甘枣汤 31、苓桂术甘汤 3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这三个方子又是一类的,书上总结为,阳虚兼水气证。

看方名就知道方药了。
苓桂甘枣汤: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个。
(这里就回到前面大枣的用法里了,十枣汤用十个大黑枣,桂枝汤用十二个大枣,桂麻各半汤和桂二麻一汤等都是三四个而已。还有大青龙是用十个大枣)
而新见面的茯苓却用到了半斤。可见医圣用药不用是不用,要用,其量肯定够份。想想石膏在白虎汤里是一斤,在越婢汤里是半斤,在大青龙汤里是鸡子大。想想生姜,一般都是三两,而栀子生姜豉汤里用量是五两。

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炙甘草二两。
这个方子里,加了白术二两,就把茯苓从半斤减到四两了,桂枝也减了一两。汉代的斤两对换是不是一斤等于十六两呢。
我今年三十六了,我小的时候还背过十六两称的口诀呢:一六二五,二一二五,三一八七五,四二五,五三一二五、、、、。
再说了半斤八两的成语大家还是知道的。茯苓从半斤减半到四两,可见医圣对白术的重视程度了。后面会有好多加术汤的。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白术,茯苓各三两。

从方名我们可以知道,医圣说的用方是很简单的,记住几个其本方就行,其它大部分都是从中化减而来的。如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栀子豉汤,越婢汤(和桂枝汤就很像),麻杏石甘汤,白虎汤,真武汤,四逆汤,等等,相对来说,记住这些基础方,其它就好记多了。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那就是按意思加减就成了。

看一下这三个方子原文吧,体会一下水气不同的治法。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
这里我怎么感觉发汗则动经,经字,应该是惊呢。书上说动经是伤动经脉。感觉不太通顺,我知道有刚痉和柔痉,这里发汗则动经是不是应该是发汗则动痉呢

关于气上冲胸,有好多条文相似之处,如瓜蒂散证的原文是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166)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28)

后面这三个条文还真有个对比之处呀。


33、朴姜半甘人参汤

这个方子我称为治疗脾虚第一方,三个半,二一两。
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多朴实的方药呀。栀子厚朴枳实汤用到厚朴四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用到了厚朴二两,而这里厚朴用到了半斤,这里却没有用枳实。生姜一般用三两,栀子生姜豉汤用到五两,而这里也是半斤。不得不想得了郝万山说的,这是治病不是做饭。

什么是用药如用兵,这就是用药如用兵,用者不疑,疑者不用。用时并且量大药足,一定要对症下药,方能见效呀。

看原文: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66)
看完后,真想说,原文也太精简了吧,了了七个字,就说明问题了。发汗后,腹胀满者。


34、小建中汤 35、桂枝人参汤

我把这两个方子放一块吧,书上是把上面三个方子放一块的,我太钟情于脾虚第一方了,所以这样分吧。

小建中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胶饴一升。

地球人都知道,小建中汤是桂枝加芍药加倍,再加胶饴一升,可为什么医圣却又另起小建中汤之方名呢。胶饴用量为一升,(也就是说单位的问题,半夏一般都是半升,而这里胶饴用到一升,量相对来说也是很大的)
在前面桂枝加芍药生姜和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里,说过芍药等滋阴药,有滞气的作用,加了生姜一两也有行气阻滞的作用,哪为什么在这里芍药用到六两,胶饴用了一升,不怕阻滞吗。

又看到小建中汤服法之后有一句话:呕家不可服建中汤,以甜故也。
这不就说明问题了吗。看来医圣是想到了,我也分析到了(有点小高兴)。

原因在于,小建汤是治疗心悸而烦的,这里的心悸而烦和栀子豉汤的烦是不一样的。这里是阳随阴脱之后的心悸而烦。阴液不足则心悸,而阳虚欲争则心烦。
所以医圣重用芍药和胶饴来先滋阴。

在我的思路里阴阳自和,以阴为本,阳好补,阴不好补,所以适用小建中汤的一般药程要长一点。
如果再加重生姜的用量,对呕家可不可以用呢,我觉得可以试试的。但半夏就不要加了吧。


学到这里的时候,是未悟道前辈让我知道了还有大建中汤,它在金匮要略里。

所以说医圣的好多方药都是相对的,有时候一个方子太出名了,却忽视了另一个方子的存大。就如小柴胡和大柴胡一样,小柴胡名字就更响亮一点。


桂枝人参汤:桂枝四两,炙甘草四两,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

这个不怎么解说了吧,治疗奔豚病的首方。也不知道医圣怎么总结的奔豚病,这个方子还这么好用。

写到这里真的实在是写不动了。从下午三点写到现在,除了吃饭。让我休息休息再写吧。

后面更精彩。


36、干姜附子汤 37、茯苓四逆汤 38、真武汤 39、甘草干姜汤 40、芍药甘草汤 41、芍药甘草附子汤 42、炙甘草汤 43、五苓散 44、茯苓甘草汤 45、桃核承气汤 46、抵当汤 47、抵当丸 48、大陷胸丸 49、大陷胸汤 50、小陷胸汤 51、三物小白散 52、大黄黄连泻心汤 53、附子泻心汤 54、半夏泻心汤 55、生姜泻心汤 56、甘草泻心汤 57、赤石脂禹余粮汤 58、旋复代赭汤 59、黄连汤 60、十枣汤 61、瓜蒂散 62、桂枝附子汤 63、(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 64、甘草附子汤

评分

参与人数 2得票 +2 收起 理由
未悟道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随缘 + 1 内容很好

查看全部评分

  • 收藏 收藏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21-4-7 10: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强调一下:好像有点问题

今天看到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六里:

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治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于桂枝汤内,去芍药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依桂枝汤煎服。小便利则愈。


与本节里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应为一个意思。意思是应该是去芍药而不是去桂的。我抄金鉴原文如下:

    注:服桂枝汤已汗也,或下之已下也,今仍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之表;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停饮之里;无汗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当用小青龙汗之。今无汗表不解,有水气,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故不用小青龙者,以其已经汗下,表里俱虚也。故仍用桂枝汤以解表,去芍药之酸收,避无汗心下之满,加茯苓之燥渗,因水停小便不利也。余桂枝汤法煎服,谓依桂枝汤法取汗也。小便利则愈,谓饮病输水道则愈也。此方即桂苓甘术汤而有生姜、大枣。其意专在解肌,利水次之,故用生姜、大枣佐桂枝,以津液取汗也。桂苓甘术汤不用生姜、大枣而加茯苓,其意专在利水,扶阳次之,故倍加茯苓君桂枝于利水中扶阳也。故方后不曰依服桂枝汤法。



  • 投票
  • 收藏 收藏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21-4-7 10: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经典条文 之后,都极尽赞美之词,都是完美的,都是无缺的,即使有问题也不敢随意改动的。


这不就发现问题了: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在医宗金鉴里,改为了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这个地方是我刚发现的,也不知道外台里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看书一定要理解着来,看到书的后面去,它为什么要这样用药,其实只有学伤寒论才能把中医学精,学通,因为它从来用药不疑,疑药不用,用药要么非常之大,如白虎汤之石膏是一斤,而大青龙汤里是如鸡子大,这点非常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的。

也是这两天看医宗金鉴里,有一条关于枳实和厚朴的区别之处:痞用枳实,胀用厚朴。

承气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朴姜半甘人参汤:三个半,二一两,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这里我们得细细体会什么时候用厚朴,什么枳实吧。

朴姜半甘人参汤的原文是:发汗后,腹胀满者,属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四逆散的原文是: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原字打不出来)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其实我们是能体会到的。

大承气不只有胀还有痞,而医圣就用四个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就解决问题了。真是太精简呀。

况且这个承气还有小承气(大黄,厚朴,枳实),厚朴三物汤(大黄,厚朴,枳实)(因用量不同,另起方名),调胃承气(大黄,芒硝),后世还有增液承气等等。


四逆散后也衍生出两个非常有名的方子就是:逍遥丸和柴胡疏肝散

逍遥丸是:柴芍归甘苓术姜薄荷,柴胡,白芍,当归,炙甘草,茯苓,白术,生姜,薄荷

柴胡疏肝散是:柴芍枳甘香川陈,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香附,川芎,陈皮。


这是后世两个非常有名的方子,都来源于四逆散的。

所以我们得好好体会,哪药该用,哪药不该用,这才是认真的态度吧。

  • 投票
  • 收藏 收藏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无奈抹布
无奈抹布发表于 2014-6-15 23: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苍海一滴
苍海一滴发表于 2014-6-16 11: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分享!!先收藏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谢远志
谢远志发表于 2014-6-16 14: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谢远志 于 2014-6-16 14:20 编辑

谢谢前辈的分享,我是中医初学的,现正学习中医基础中,对于伤寒那还远着。有好多的疑问?如,中药的剂量?像伤寒论里面都是用两,钱等来的,而现在用的是克数,要如何换算呢?我知道古人用的是十六两为一斤的称。如果按一钱等于3克。像上面厚扑用的是二两那是否等于现在的30克呢?还有半斤是否等于240克呢?前辈们在临床中应用伤寒方时,您们是如何把钱两斤换成克呢?要是能在学习伤寒论时把原来方剂里的量再付上克数,那就更加完美了。还望前辈们指点指点!
先谢谢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楼主| lrl0701发表于 2014-6-16 16: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远志 发表于 2014-6-16 14:19
谢谢前辈的分享,我是中医初学的,现正学习中医基础中,对于伤寒那还远着。有好多的疑问?如,中药的剂量? ...

你先看看这个贴子吧。


伤寒论中度量衡转化总结
http://www.jcys120.com/forum.php ... 4664&fromuid=133517

  • 投票
  • 收藏 收藏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梁生
梁生发表于 2014-6-17 14: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88条文: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分析要点: 指久汗必伤津液,心失所养而恍惚心乱,小便阴痛,皮肤枯燥等.
禹余粮丸方: 禹余粮4两, 人参3两, 附子2枚, 五味子3合, 茯苓3两, 干姜3两. 共制丸内服.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非常感谢,这方是哪的,桂林古本里的吗,还.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未悟道发表于 2014-6-18 21: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1,医圣减桂枝,芍药各一两的原因所在,难道是因为加了葛根的过吗?
2,用桂枝加附子汤来治疗自汗。
3,纯阳药物要耗阴,但纯阴药物会滞气。---我想到了为什么芍药加一两,生姜也加一两。
4,这里的情况则是虚阳外脱,重镇回阳的情况。
因为在写桂枝汤系列,所以只看了涉及桂枝汤的部分。上面是我没有想到的,现在也还没有弄明白的4条内容,作为我学习桂枝系列的参考资料啦。只有加芍药同时加生姜想通了,其它都还是谜!
今晚也是脑子不好使了,来看一下,竟有如此收获。看来只有正在学习某个问题时,才会对相关问题敏感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未悟道发表于 2014-6-26 01: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未悟道 于 2014-6-26 02:48 编辑

1,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两种断句法,另一种是: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 我赞成这种断句法,作某某汤在仲景书中常见。
2,一般低血压真不知道怎么弄才好。
我对于测量血压低,没有症状的不治疗。对于有起立时头晕,等有症状者,只要没有明显热象者,一律给以“黄芪精口服液”,1支,一日2-3次,或者加刺五加片,3-5片,2-3次服。效果较好,方便服用,老少皆宜。必须没有热象。个别需要中药汤剂治疗。这些是症状性低血压,病理性继发性低血压自当别论。
有两种情况是我个人的经验,应该注意:
1,本来血压高,由于合并了糖尿病,低压减低。可能的原因是尿糖排出量增大,相应的利尿作用导致血容量的变化。
2,部分病例本来高血压,血压下降,或者只是低压下降明显。或者正常血压,低压较前明显下降,首先要想到会不会是心功能不良的征兆!我有几次,都是因为其它症状不好鉴别,因为低压下降,怀疑心脏问题,及时推往医院,躲过了几劫。因为我的病人不经过我,自己去医院的情况较少,所以我的判断是否正确,就显得比周围的同行更为重要,既关系到病人也关系到自己。也是因为我习惯于接手比较麻烦的病人的原因,有不少对我迷信的病家,我的比喻是相当于他们的家庭医生,或者穷人的私人保健医生。
作为基层医生,没有风险,就没有声誉。有了风险,又承担不起。我是越来越不愿意担风险啦呀。
3,桂枝人参汤
是理中汤加桂枝。理中汤治太阴脏虚寒证,加桂枝治太阴表证。外有发热,内有下利。
今晚0.30睡觉,刚才来了个外村腹胀腹痛病人,这种病人需要外科急腹症的基本功,但是时间短的很难确诊,容易失误,所以一般夜间不接手。因为是个老顾客,只好起来输液,才重新看这个帖子的桂枝部分。顺便消磨时间。

补充:刚才发了帖子,输液的病人就寒战起来。输的是,第一步环丙沙星液100ml; 第二步,盐水250ml+阿米卡星0.4g、VC/B6;
第一步没事,第二步输了2/3时,出现寒战反应。用了654-2 加滴壶15mg;地米直推10mg+换液体加入地米8mg。大约30分钟后缓解,还在输液。 大概以后,不会再在夜间接手此类病人啦吧,熟人也担不起责任呀。送医院,很别扭,不送医院就必须确保安全! 问题是出在环丙沙星上,可是第一步没事,第二步阿米卡星已经三十年没有遇过不良反应的,从来不超过每次剂量0.4克,个别体重超标的0.6克。第一步的环丙延迟反应也是可能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非常实在,非常精彩,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一叶知秋162
一叶知秋162发表于 2014-6-26 10: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学习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