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雨新新
 页 | 末页
1
阳光雨新新发表于 2017-3-21 20:46:16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强迫症的自我治疗方法(化繁为简-拨云见日)

1)从困境中看出希望
心理学各大理论体系,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实践者见地与悟性上的迟疾。你与哪一个心理学理论相宜,便先吃透那个方法,如果能够认识到内在心性中具有“小我”所渴望的一切特质与安宁,且能放下一些不合理的执着心,那么不管是心理分析,还是认知行为调适,一阴一阳,无非转念与中道了义。(本文节选自临床心理学自助书籍《走出焦虑风暴》)

当下,面对各种焦虑情识,我们一定要学会化繁为简,拨云见日,将最朴素的道理扎根于心识中,而后不断“看见”症状未生发前的单纯的自己,以及在最单纯的理念中看出活泼的生命力。
有了这个根基,未来不管进一步结识怎样的心理学方法,便无处不相宜。这亦是无为法的初级内涵,一个人若要明白无为思想与什么是无所住,必须先从“单纯的心态”与“单纯的方法”开始。
因此,当下我们若想要提升心灵的定力,最需要做的就是时常能够从烦恼中看出希望,若能如此,本身就是在养成自己面对“焦虑障碍”时的悟性。有了一定的悟性与觉察力,就容易开慧,而后自然而然会降低对烦恼的抗拒心及过度的预期恐惧。
那么何谓希望?
我们时常把欲望当作是希望,事实上欲望的属性是“火”,对应的是执着心。而“希望”的属性是“水”,对应的是自悟自度的豪情。简言之,欲望不是希望,欲望是一种不安的渴求心与执着心,容易带来失望。
而真正的希望是很难破碎的,它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无限,不可阻挡。面对恼人的焦虑情绪时,真正的“希望”是一种“自悟自度”的豪情,它本身是无为的,并不是一种对立消除的欲望,它是无心的。一颗烦恼心灵若看不见“希望”,就意味着通往“本心”的回家的道路已经被重重阻滞。反之,能够看见希望的人,就能够生发出许多不可阻挡的生命力。
东方哲学经典《维摩诘经》:“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而生此华。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这段文字已经一语道破天机:一颗苦痛心灵若要在心中生出不被各种“垢相”污染的莲花般的心境,必须借助“症状”或“业习”来做功课。
首先,我们需要纠正一些对烦恼的基本认知,如果一颗心灵把烦恼当成是“敌军”,那么自己必定会遭受“敌军”的猛烈袭击,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相反,若是把一些“症状”当作是盟军来看待,那么无论如何都不会导致自己溃不成军。
罹患焦虑障碍的苦痛心灵,最大的障碍并不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充满“幼稚性”的症状,而是严重的消极沉沦与自暴自弃,这就意味着心灵正一步一步自掘坟墓。
自掘坟墓者就是没能从烦恼中看见光明的希望,看不出“大魔助大佛”的禅机,因此一次次错失提升心灵定慧的契机。
在广大的心灵自助者中,有一部分是相对幸福的,而有一部分却是溃不成军的,这究竟是为何?
我想其根本原因不在两者之间的智商差异,也不是所谓的学问高低,而是对烦恼认识与领悟的水平不同。
相对幸福的自助者总是越来越有底气地在每一次“症状”来袭时沉住气,不急于立刻做出“爱恨”的分别与反应,仅仅只是打开自己的心堂,用正念之光当作“照妖镜”,而后耐心地觉察着“烦恼”的另外一面“菩提”。
这些自助者已经越发坚信烦恼即菩提的禅机,他们已经深谙烦恼与菩提之间犹如硬币的两面。于是,通过正念之光协助自己在黑暗中找到自己的“心灵窗户”,然后将天地间更多恬淡虚无的真气通过这扇心灵窗户导引进来。他们相信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懂得从“天”那里获得一些加持与协助。
如果人们见到好的境界也随它去,见到不好的境界也随它去,那么才有机会从心底深处涌出对“症状”的平等心,有了这份平等心,就更加容易看出蕴藏其中的“希望”。不断地从烦恼中看出希望,就能够逐步解除心灵的内投射与外投射,让防御机制不再通过“置换”的方式转移曾经的那份失落感,而后就有机会让一些无意识的东西意识化,一旦意识化,一些焦虑症状或许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事实上,人类的一切福报皆是从希望中而来,人类的重大贡献几乎都是
由一群对未知世界孜孜不倦、越挫越勇的行业行者所推动的。
同理,一颗苦痛心灵若能使急躁的心气先适当沉淀下来,而后“反诚其心”,一旦看见痛苦对“认识自我”所具有的正能量意义时,就强韧自己的心志,低频的能量场也会即刻得到缓解,朝气就开始占上风。
然后继续认识“症状”的隐意,持续领悟这个“症状”究竟是哪一桩失落事件的“置换转移”,最终若能看见这个表象症状背后的幼稚性与盲目性,再借由强有力的正念觉知它,那么心灵或许会立刻落下一块石头,获得久违的舒坦。
领悟到这个层次,自然就会生发一种活泼的心境,一种对生命感恩与开怀的乐观,没有了盲目的欲求与排斥心,也没有了彷徨,呈现在眼前的犹如一剂“心灵活泉”。
这就是我所言的看见生命中的微笑与“希望”。所以说每一次烦恼或症状的来临都是一次充满光明的希望以及蕴含禅机的时刻,若能看出症状的幼稚性以及潜抑其中的丰沛意义,就能不断地感知到本心的光明属性。
一颗心灵之所以还没有感知到本心的光明属性,抑或光明还未显现,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看出禅机,如果看出来了,冲突可能就已解除了一半。
事实上,在烦恼之外的其他层面,诸如所谓的福德,其实最初都仰赖于一颗心灵对无常、逆事、忍辱等方面的悟性,有了这份不可思议的悟性,就会看见生命的活泼与希望,而后自然会生成福气。

2)在调心之路上,请摈弃一切消极暗示
面对眼前的焦虑障碍,我也不建议一些病友在网络上阅读太多关于这方面临床症状报告的文章或资料,因为文中所描述的许多症状可能会给一些易受暗示的心灵造成一些麻烦。网络上的许多作者在整理文章的时候并未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一些作者把焦点专注于对症状的描述与各种局限性结论的整理上,似乎描述得越多,越显得专业。
以我的经验而言,对一些症状的临床表现的认识点到为止就可以了,除非当事人已经树立了牢固的科学烦恼观与相对开阔的成长信条,不然不需要参考太多关于症状方面的定义与各种局限性的观点,有一些苦痛心灵之所以徒增了某些烦恼正是拜这些资讯的不良暗示所赐。
有一个人去医院检查身体,医生说他的心脏看起来缺乏力量,体检者听完后开始诚惶诚恐。其实该体检报告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这只是医生最常见的口误,看似一种专业上的自然表达,其实已经给他人造成了心理暗示。
如果他改为:你的心脏只是有点小疲劳,多注意休息和运动就好了。那么哪种表达方式更具有正能量与口德?
有一个人去刮痧,其实身体只是略有疲劳,因此在背部可能有一些正常的“小征象”,但是这位按摩者为了表达一下个人的专业素养与能耐,脱口而出:你的肝不太好,你的肾也不太好哦。我们可以想象当刮痧者听到后会有怎样的反应,除非他是一个正念觉察能力比较好的人,反之多多少少会感受到这种负性语言的压力,而这些语言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负性催眠现象”。
有一个女性因为持续加班,一段时间里多次出现胸闷、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而后就去综合医院的神经科就诊,医生可能是因为过度忙碌或精力不足,在简单地聆听几分钟后,在病历上草率地定义其为“神经衰弱”,然后按部就班地开了一些可以安神补脑的中成药与若干安定类的西药。
而一些安定类药物的说明书上通常都注明着精神类药品的名称属性。由于在整个处方过程中医生始终面无表情,且时不时语气严肃地强调:“一定要吃药,不吃药好不了 ……”
而当这位当事人由于缺乏理性的判断,在看了医生开具的精神药品的处方,以及听到医生严肃地强调一定要好好吃药后,很自然地误以为自己是罹患了精神病,回家后觉得自己的前途已经终结,其精神世界开始倒塌,而后连续两周卧床不起,在极度的恐惧与绝望中,最终反而诱发了实质性的抑郁情绪。
面对一些顽固的情绪症状或身心体觉不适,我并不反对药物辅助治疗,也完全能够理解精神科医师的一些初衷。
只是希望个别医者在表达一些结论性观点的同时要重视患者的接受程度与敏感度,某些地方需要耐心做一些有头有尾的合理解释,而不能诉诸满脸的权威抑或几句话打发,这样容易给当事人造成一些错觉与暗示:好像不吃药就好不了一样。(其实,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当事人的人际关系、应激事件残留能量和早年创伤印痕,也无法让完美主义者与多虑敏感的个性变得果断、灵活、自信、平和。)
此外,有许多容易感受到疲劳症状的心灵,经常自认为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其实这只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任何一个人只要持续焦虑几天,都会出现不舒服的躯体反应,抑或造成体内一些化学物质分泌过多或过少的现象,但那些都只是暂时的,跟神经衰弱症或生理上的器质性病变没有本质关系,只要焦虑情绪消退了,配合一些自然的运动与合理的作息,疲劳的机体会自动恢复。
在一些心理咨询工作中,不少焦虑心灵因为感受到指导者的人格雅量以及他们对烦恼现象的充分理解,并且充分感受到一些人本主义的宽广情怀与温暖的人性观,而后在一夜间大为缓解,破涕为笑的并不在少数。

3)学会觉察焦虑背后的心念
日常生活中许多心烦意乱与焦灼感最初来自于自己对自己的过度批判,这种自我批判性的自责声音虽然不至于即刻引发更大的应激情绪,但是这种坏习惯会慢慢地吞噬掉自己的能量场。
我们有必要先来感受一下借由正念觉察给我们带来的直接好处,它有助于停止妄念进一步的造作,以保护自己的能量场不被继续内耗。(关于正念觉察的更多内容,在此书的第四章中会详细讲解)
首先自然地坐在椅子上,两脚踏实着地,两手自然地放在椅子两边的扶手上,深呼吸几次,而后在心中轻声问自己:我到底在害怕什么?
这句话即刻引导个体展开一段心性内观之旅:
1. 以仁慈宽容且清明的态度看待此时此刻在心堂内浮现上来的每一个消极的念头或意象,温和地,既不执着也不抗拒当下所发生的一切。
2. 充分律动的感受这情识与念头在你体内造成什么样的觉受?感觉最强烈的是在哪个部位?感觉是静止不动的?它究竟有多强烈呢?此时你的心是紧绷的还是开放的?慢慢地,你是否已经看到你想要抵抗它,远离它?
3. 一旦我们发现令我们不安的消极念头其实只是一种住在肉体上的“物理性觉受”而已,仅仅只是一股麻麻的、热热的风附着在我们拥有宽广内在空间的某个角落而已,我们发现它并不是那么难以忍受的。一旦我们熟悉了这种肉体觉受,胸膛里的慈悲心就会自然升起,而让整个挣扎的过程放松下来。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就有能力把自性中宽广的爱灌入这次正念觉察中。
4. 继续温和地、自然地关注在肉体对这股物理性能量的觉受上,慢慢地不知不觉间就有可能体会到一份深沉而具有高度扩展性的安详感与踏实感,你甚至已经洞见它只是一股吹过山头的夏风而已,对喜欢阳光的树林而言毫无杀伤力,反而是一种“养生”。
5. 现在,不妨继续让这份觉受漂浮在这宽广的觉性中。让所有原先令你感到“苦”的觉受都能在这宽广的心堂内任意地生起与消融,减弱与增强,移动与改变,你只需要安住在这清灵的自性太虚中。
同时,当你吸气的时候,谛听这份开放性并保持中道观(内观,平等观),什么也不做;然后吐气的时候体会这怀抱着你的心识的虚空广境,最后,你仿佛拿着一把高压水枪,把自己的心堂所有的意象统统冲刷掉,充分感觉这份犹如雨后大地充满洁净的清新感。没有人知道你的这份安详的觉受是在今天晚上睡觉前还是在某个端起杯子喝水的瞬间,将会强有力的进一步倍增。
那些扰人的画面,唤醒了你内心深处对平和与爱的渴望,这个渴望在心灵蜕变之道上强力地引导着你。通过开放性的面对各种不愉悦的内在杂音,我们跟妄念坦诚相见时,就已经站在了美妙的重获新生和解脱的入口处。
如果我们只是一直在等待焦躁感何时结束,我们就找不到纯净且充满爱的当下,这个当下只有把自己交付给宇宙时才会展开。你开始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观察员。
现在,用同样的观察意识状态来观察你的念头,并让念头自然生起 ——你不再是思考者,你只是在观察产生的焦虑念头。往后,延伸到生活中,你将越来越深刻地体悟到,当任何一个忧虑念头或消极图像在意识里显现出来的时候,无须执着于它,或乐此不疲地陷入那个念头的圈套中。
作为一名优秀的“观察员”,要和你观察的对象保持一些距离,只要不偏不倚地觉知就行了,你将越来越深度地洞察到每个念头或图像都只是因为最初的分别心与执着心从一种“虚无”的状态中生起,然后又消散到虚无之中。
接着,你若去探究那个静默,你将发现这个观察者也不是真实的“我”,而后“观察员”也消失了。(本文节选自临床心理学自助书籍《走出焦虑风暴》)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