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悟道
21
 楼主| 未悟道发表于 2017-4-11 22:10:44 | 只看该作者
从上文中可以理解为,先期气虚证,定位有脾虚,兼肾虚。定性有纯虚,或挟热。
纯虚证,经色淡质稀,归脾汤加川断、熟地,兼肾虚虚寒加桂附之类。
虚挟实,经色黑有块,安冲调经汤为主。

本方4例6用的加减:
例3,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经期伴倦怠乏力,主证气虚,伴腰痠腿痛兼肾虚,经前头痛、恶心为肝经郁热上扰。加云苓健脾,加菟丝子补肾。加黄芩、桑叶、菊花清肝经郁热。病程短,兼郁热,去甘草、椿根皮,牡蛎之固涩。复诊去桑菊,加狗脊补肾。
例5,先期量多,全身症状虚象,舌淡脉沉弱,辩为脾肾不足;以色黑有大血块,辩为兼肾虚相火,以病程1年,本次行经20天淋漓不断,辩为冲任不固。补气加黄芪;养血加阿胶去熟地;固涩加龙骨;再加侧柏炭、地榆炭清热止血。
例6,因低烧,白带多,小腹发胀,下肢轻度浮肿,治以健脾益气,清热除湿。一周不效,“改用健脾补肾,固冲调经之法,服用安冲调经汤加减”。补脾加党参去甘草,补肾加菟丝子、旱莲草而得效。善后方,再去牡蛎收涩,加柴胡、芥穗疏肝气,地骨皮清热育阴。
例9,补脾加太子参去甘草,补肾加菟丝子、旱莲草、女贞子,加阿胶养血,黄芩清热,去牡蛎。

1,白术 4例7用
4例7用全部是脾肾不足证。无论是四君子汤、归脾汤,还是安冲调经汤,都用了白术,可以说月经先期气虚、脾虚、脾肾虚必用白术。

刘老:补药类:苦甘温,入脾、肾(胃?)经。苦温能燥湿,甘以补中,健脾和胃,为治疗脾虚之要药。妇科可用于治疗脾虚寒湿带下、月经淋漓,脾虚不能养胎之胎漏,先兆流产,崩漏以及阳虚湿盛之子肿等。

关于“为治疗脾虚之要药”,张廷模解释说:“补气健脾的第一要药。但不是指最强,脾气虚有倦怠乏力,人参作用最强,如果脾气虚又有清阳不升,中气下陷,那么黄芪作用最强,但为什么没有说人参、黄芪是健脾补气的第一要药,------因为脾主运化,脾气虚,运化无力,不单表现在纳食方面,消化功能,散布精微的功能降低,更主要是对水湿的运化------功能也随之降低,容易出现水湿内停,即出现脾虚生湿的一些病理改变,故脾虚不但倦怠乏力,肢体沉重,往往与湿浊阻滞有关,不完全是其的充养不够造成的,脾虚很容易造成泄泻,大便溏薄,湿浊内生。另外引起痰饮水肿,白带过多,脾虚而湿邪,湿浊内盛,白术既是补气药,又能通过燥湿利尿,有利排出脾虚而停滞于内的湿浊。是偏温燥的药,脾喜温燥,所以脾虚、体重、乏力或吐泻、痰饮水肿、白带过多,白术最合适,是第一要药。”
《实用》:生用功偏除湿,炒用功偏健脾,故取其除湿,可生用,意在健脾,可炒用。
4例7方中:3钱6用,4钱1用。焦白术5用,生白术2用。

2,山药 5例8用
例2,阴虚血热,冲任不固;养阴清热,固摄冲任。只用一味山药健脾,取其性平不燥兼能滋养脾阴。其余7用分属4例脾肾不足证。

刘老:补药类:甘平,入肺、脾、肾经。功能健脾补肾,为平补之剂。多用于脾肾不足兼阴虚有热者。妇科常用于脾虚所引起的崩漏、带下。配合黄芩治疗先兆流产。有白术之功而无白术之燥。

安冲调经汤,山药是必用之味。正如方解所说“取其味甘入脾,液浓益肾,性平可以常服。”
性平不燥是其长,长即是短。张廷模说:“唯其‘气轻性缓,非堪专任’,对气虚重证,常嫌力量不足,在复方中多居辅助地位”。
虽然刘老所用8方中有3方写在首味且量大,7方中都有白术,我仍然视为白术健脾的辅药。

张廷模:养阴生用,健脾止泻、收涩止带炒用。麸炒可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5例8用中:生用7,炒用1;5钱5用,8钱2用,1两1用。

  • 投票
  • 收藏 收藏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22
 楼主| 未悟道发表于 2017-4-12 21:44:25 | 只看该作者
3,甘草 3例3用 有白术、山药补脾肾的7方中,3方用4方不用。知其不可用,不必用,才能知其可用,必用。看不明白何以其余4方不用?三用都是2钱,2例炙用1例生用。

党参 1例2用。太子参 1例1用。黄芪 1例1用

4,石莲 4例7用 全部配伍白术山药,用于气虚脾肾不足证。石莲3用,莲肉4用,或者因为石莲缺药代以莲肉?全部3钱。

刘老:补药类:苦寒,入脾、肾经。功能健脾补肾,清胎热。此药为莲子坠入塘泥日久,得阴气较多,故为不肾固冲之要药。可用于治疗先兆流产,补而不热。

刘老本意以山药性平为主,白术偏温、石莲偏凉辅之,我觉得从药性强弱说,山药、石莲毕竟是食品,所以我还是觉得白术为主,山药平性、石莲凉性作为辅助,石莲脾肾双补兼清热固涩。

补肾三味
安冲调经汤,没有菟丝子,但是在4例6方中,有5方用了菟丝子,并且都与川断、熟地配伍,所以我看做是先期气虚脾肾不足证的补肾三味药组。三味偏温而燥性不明显是其共性。

5,川断 5例7用 例2,养阴清热,固摄冲任。配熟地、旱莲草补肾。其余4例6用都是气虚脾肾不足证,其中5用配伍熟地。3钱6用,4钱1用。

刘老:补药类:苦微温,入肝、肾经。补肝肾强腰脊,且能安胎,治疗肾虚腰腿痛,妇女崩漏、带下,以及肾虚不能系胎之习惯性流产等。若为胎热者慎用。

6,熟地 4例6用。 虚热1,气虚3;全部6方配伍川断。4钱3用,3钱3用。

7,菟丝子 3例5用,全部配伍川断、熟地,用于气虚证的补肾。
刘老:补药类:辛甘平,入肝、肾经。补肾益精,主治肾虚腰腿痠痛,以及先兆流产、胎漏、习惯性流产。其性平和,既能补阴,又能补阳。补而不燥又能生精,入五子衍宗丸,可用于肾虚不孕症。

《实用》:既能补肾助阳,又能补阴。
张廷模:补而不峻,温而不燥,既能补助肾阳,又能补益肾精,可随配伍广泛用于肾阳不足,肾精亏虚所致的多种证候。又兼具固涩作用。
** 两家都归为补阳药类,张不说补阴,只说补肾精。

收法用药
原文:崩者、漏者收之。------大崩不止者加侧柏炭、地榆炭、棕衣炭或龙骨、牡蛎、椿根白皮止血治标以收之。-------肾虚(开而不阖)漏血不止者,可用三胶四物汤加川断、菟丝子、山药以收之。------虚者多为脾肾不足,冲任不固---或加龙骨、牡蛎,椿根白皮固冲任以收之;偏于热者多因热迫血行,宜用清经汤加旱莲草、乌贼骨一清一收。------兼热者,宜用两地汤加乌贼骨、旱莲草、阿胶等清补兼收之。------石莲、椿根白皮、生牡蛎、乌贼骨清热固涩。

原文涉及到月经先期、频至、崩漏;周期基本正常的月经过多,平素带多。有虚实寒热之分,包括了血热、气虚两大主证。
所列药味有:补养药:川断、菟丝子、山药、旱莲草、阿胶。止血药:侧柏炭、地榆炭、棕衣炭。固涩药:石莲、龙骨、牡蛎,椿根白皮、乌贼骨。其中如阿胶兼止血,石莲兼清热,旱莲草兼清热养阴等,只是相对分类。只分析常用3味药:椿根皮、乌贼骨、牡蛎。

先期9例中,辩证冲任不固、冲任失调者5例;对应治法有5:固摄冲任、固冲调经、安冲固经、凉血固冲、固摄安冲。
例2,虚热:椿根白皮、乌贼骨、生牡蛎。
例5,气虚: 乌贼骨、生龙牡。复诊:乌贼骨。
例6,气虚:椿根白皮、乌贼骨; 复诊:椿根白皮、乌贼骨。
例8,虚热:椿根白皮。
例9,气虚:椿根白皮、乌贼骨。

血热、气虚两大主证皆可用“收”。
5例7方中:乌贼骨6用,椿根皮5用,牡蛎2用,龙骨1用。或联用或单用。

刘老:收药类:
1,乌贼骨:咸微温,入肝、肾经。收敛止血,止带固精。主治赤白带下,阴湿肿痛,冲任不固,崩漏下血。
2,椿根白皮:苦涩寒。入胃、大肠经。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有凉血收涩止血之功。治肠风便血,赤白带下。因其能固冲任,故可用于治疗月经前期及崩漏偏于血热者。
3,牡蛎:咸平微寒,入肝、胆、肾经。生用收涩止汗,煅用入血分能固涩冲任,治疗崩漏。其味咸又能软坚消积聚。其性重镇故能治肝阳上逆之头痛。

乌贼骨用3或4钱;椿根皮通用3钱;牡蛎8钱或1两。原文说:“煅用入血分能固涩冲任”,但是两用均为生牡蛎。

药组
医案9例,只用了5个成方,用于先期的只有4方(八正散用于变证),其加减变化幅度也较大。刘老处方,多以“药组”为组方基础。例如,安冲调经汤,就明确地分解为三组:“由补脾、补肾、清热固涩三个药组而组成。其中山药、白术、炙甘草补脾;川断、熟地补肾;石莲、椿根白皮、生牡蛎、乌贼骨清热固涩。”
药对,限指2味药。药组,川断、熟地补肾2味;山药、白术、炙甘草补脾3味;石莲、椿根皮、牡蛎、乌贼骨清热固涩4味。可见药组2、3、4味并不固定。药味组成也不固定,例如乌贼骨配椿根皮,椿根皮配牡蛎等。而是以具有同一功效,如补脾、补肾、固涩为基本特征?
小方,如二至丸,失笑散等合成的,或者以此为基础的处方,因为药味甚至药量比例相对固定,与“药组”有别。
我的理解:在一个方剂中,体现某一治法,具有相同功效,常用为组合的一组药,叫药组。是介于整方与单味药之间的常用组合,药味多少与组合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又有相对的规律性。如上所见:山药、白术、石莲补脾;川断、熟地、菟丝子补肾;乌贼骨、椿根皮、牡蛎固涩;瞿麦、萹蓄、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桑叶、菊花、黄芩清热平肝;生地、旱莲草养阴清热等,就具有“药组”的特征。
学习刘老的这些常用药组,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其理法习惯。


月经先期小结

病机
月经先期症,血热气虚为辩。
血热责之肝,肝经邪热动血。
气虚责之脾,脾虚气不摄血。
常兼肾气虚,肾虚固藏失职。

辩证
先辩局部月经,次辩整体症状,舌诊脉象当审,病史体质须参。
量多实热,量少虚热;量多虚热不少见。
量多似崩,淋漓似漏,冲任失固不容缓。
色黑有块多血热,色淡质稀多气(血)虚。
整体虚而经色黑,虚中夹实,并非纯虚。
病程长而失血多,症状似实,本虚当慎。

兼挟

血热多而气虚少,单证少而兼挟多。
热有实热、虚热;或兼肝热上扰、相火动血、阴虚胃燥。
虚兼脾虚、肾虚;或见虚中夹实、气虚挟热、兼挟湿热。

治法
治则,气通为顺,血调为和,寒热偏倾,调经要领。
实热,清热凉血,清经牡莲;气滞当疏,胃热当降。
虚热,养阴清热,两地加味:地莲芩玄芍,麦胶地骨椿。
气虚,平补脾肾,安冲调经:山术草莲断,熟菟椿蛎乌。

** 我把菟丝子看做安冲调经汤常规加味药。
** 瓜石汤变方,我看做两地加味汤加减,加瓜蒌、马尾连、石斛清热降胃法
** 归结为学用两个主方:虚热,两地加味汤主之;气虚,安冲调经汤主之。

药组
生地、旱莲草---清热养阴,凉血止血。
侧柏炭、地榆炭、棕衣炭---凉血止血。
桑叶、菊花---清热平肝,常加黄芩。
瞿麦、萹蓄、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

当归、白芍---对药;一开一合,养血柔肝。
山药、白术、石莲---补脾。
川断、熟地、菟丝子---补肾。
女贞子、旱莲草---二至丸;滋补肝肾。

乌贼骨、椿皮、牡蛎---清热固涩。
柴胡、炒芥穗---疏气。

  • 投票
  • 收藏 收藏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益阳乡医
23
益阳乡医发表于 2017-4-12 23:01:2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辛苦!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未悟道 + 1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24
 楼主| 未悟道发表于 2017-4-13 21:07:23 | 只看该作者
我在开头说过,由于长期习惯于使用西药或成药治疗月经不调。随着年龄增大,要求使用中药汤剂治疗者不少,所以开始认真对待中药辩治问题。
采用这种边学边写的形式,可以促进自己的认真阅读,反复整理,至少是加深了理解和记忆。收益的首先是我自己。既不是,也没有资格来这里显摆。所以对阅读我的帖子的同行,表示感谢!
今天,开始着手以刘老先期辩治的理法作为基础,结合《今日中国妇科》、《实用月经病学》、《现代中医治疗学》三本书,再次比较系统、全面地学习先期辩治的常规。而刘老医案详于变而略于常,学了上面的内容,感觉才有了一点儿基础,后面要相对容易些。我也因此而摸索到如何事半功倍的学法啦。
虽然最近我没有具体使用所学内容,可是仅仅其它方面的使用中药,似乎也有所领悟啦,所以我说,学刘老妇科,实际收益却远不止此!
再次感谢各位读者,希望能就此提出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

  • 投票
  • 收藏 收藏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25
 楼主| 未悟道发表于 2017-4-14 21:56:10 | 只看该作者
郑其国《实用临床月经病学》
读过两遍,印象不深,本次有了学习刘老先期理法的基础,读来就比较容易贯通和记忆啦。
先期分6证:气虚不摄、阳盛血热、肝经郁热、阴虚内热、肾气不固、瘀血阻滞。摘要如下,以便比较:

二、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
【首选方药】清经散《傅青主女科》
白芍15,地骨皮15,茯苓10,丹皮10,青蒿10,生地10,黄柏6克。
【加减】经量过多者加白茅根、藕节各30,茜草根10克以凉血止血;口干咽燥者加元参12,麦冬10克以清热生津;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后下)6克以泻热通便。
【参考方药】清经止血汤《妇产科学》上海---(适用于瘀热内盛,小腹疼痛者);先期汤《证治准绳》---(适用于经量过多者)。

三、肝经郁热:清肝解郁调经。
【首选】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丹皮10,栀子10,柴胡10,白术10,茯苓10,白芍12,当归12,薄荷3克,生姜3片
【加减】兼有肝火上逆,口苦咽干,面红目赤者加龙胆草10克以泻肝火;经量偏少挟有血块者加益母草20,泽兰12克以养血活血;情绪不稳者加合欢皮15克以畅情解郁;胸胁、两乳胀痛较重者加橘核、荔枝核各15克以调和气机。
【参考】清肝达郁汤《重订通俗伤寒论》---(适用于肝郁不伸,胸满胁痛较重者)。

四、阴虚内热:养阴清热调经。
【首选】两地汤《傅青主女科》
生地30,元参30,麦冬15,白芍15,地骨皮10,阿胶10克。
【加减】方中可加入龙骨、牡蛎各30克以敛阳固阴。五心烦热重者加鳖甲、青蒿、白薇各10克以退虚热。
【参考】生地黄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适用于经量偏多而兼见有气虚表现者);地骨皮饮《医宗金鉴》---(适用于血虚而有热者)。

一、气虚不摄:益气摄血调经。
【首选】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
人参(或党参)10—15,黄芪15,龙眼肉12,酸枣仁12,白术10,茯神10,远志10,木香6,当归6,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10枚
【加减】出血量多者可加仙鹤草30,乌贼骨15,阿胶10克以育阴止血;尿多便溏者加益智仁10,补骨脂10克以止泻固fu;心悸者加柏子仁10,五味子6克以养心安神。
【参考】举元煎《景岳全书》---(适用于气虚下陷,或见有虚脱之势者);补中益气汤《脾胃论》(适用于中气不足者)。

五、肾虚不固:益肾固冲调经。
【首选】补肾固冲丸《妇产科学》湖北
菟丝子240,续断、鹿角霜、巴戟天、杜仲、杞子、白术各90,当归60,阿胶120,党参120,砂仁15,熟地150克,大枣去核50枚。----每服6克,日三次。经期停服。
【加减】经量偏多者去当归,加补骨脂60克以固冲任;带下量多,大便溏泄者加肉豆蔻20,吴茱萸20克以温振脾阳。
【按】本方系治疗肾气不足,冲任不固而致的滑胎,经临床使用表明,对肾虚不固引起的月经先期也有较好的疗效。凡因肾虚引起的病证,难以朝夕即收全功,使用丸药缓图较为适宜。
【参考】固阴煎《景岳全书》---(适用于肾阴不足,经水因虚而超前或不固者)。

六、瘀血阻滞:月经先期,经色紫黯,挟有血块,小腹满痛而拒按,血块排出后腹痛减轻。舌黯或有瘀斑,脉细弦或涩。
【治则】活血行滞调经。
【首选】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桃仁10,当归10,红花6,川芎6,熟地15,白芍12克
【加减】方中可加三七10克以活血止血。兼有气滞者加香附10,乌药10克以理气;月经量多,腹痛明显者加蒲黄炭、花蕊石各9克以化瘀止血止痛。
【参考】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适用于兼见寒象者)。


  • 投票
  • 收藏 收藏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26
 楼主| 未悟道发表于 2017-4-15 21:23:17 | 只看该作者
以学刘老理法为目的,比较如下:

分证
血热:实热 虚热 气虚:脾虚 兼肾虚
阳盛血热、肝经郁热 阴虚内热 气不摄血 肾虚不固 瘀血阻滞

首选方 刘老
阳盛血热---清经散 清经汤加牡蛎、旱莲草。
肝经郁热---丹栀逍遥散 清经汤加柴胡、炒芥穗;丹栀逍遥散。
阴虚内热---两地汤加龙牡 两地汤加旱莲草、黄芩、椿皮
气不摄血---归脾汤 归脾汤加川断、熟地;安冲调经汤
肾虚不固---补肾固冲丸 安冲调经汤
瘀血阻滞---桃红四物汤加三七 产后生化汤去炮姜加失笑散

以上对应只是相对的。刘老治法方药,主要依据概述部分。
1,刘老医案,实热一例,热象较轻兼气滞,用了半个清经汤加理气药,不加牡蛎、旱莲。
2,清经汤加柴胡、芥穗,以及丹栀逍遥散加减,均无医案。
3,医案无肝经郁热辩证。例一血热,见经期腰腹胀痛,兼气滞;例三脾肾不足,见头痛、恶心,兼肝热上扰。例四肝肾阴虚,见头痛头晕,恶心,烦急易怒,兼血热肝旺。都是作为兼证处理的,所以都不是典型的肝经郁热证。
4,阴虚内热一证,刘老医案9例中辩证虚热者有4。郑氏以症状、舌脉组合为主,刘老则认证范围较宽,不限于表象,刘老所谓“病理实质”,我叫病机。
5,气不摄血和肾虚不固两证。刘老认为脾虚多兼肾虚。“脾虚者,多用归脾汤加川断、熟地,或经验方安冲调经汤加减”。归脾汤加川断、熟地补肾似为常规,不必有肾虚症状。医案没有归脾汤使用,4例方药变化虽大,而我都看做是安冲调经汤加减。本方由补脾+补肾+清热固涩三个药组组成。特点是平补,慎用参芪、桂附补脾肾,以避其温热,当然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6,瘀血阻滞证,刘老医案没有。但是在概述漏经类证治中提到过。

郑氏6证符合现代教科书和参考书的表述形式,而刘老的介绍似乎更接近老中医的临床辩治思路?因为只有较多的医案才能感觉学的踏实些,所以我取后者,以学用两地加味汤和安冲调经汤为基础。可能因为我习惯于西药治疗,临床实热证使用中药者相对较少。

刘老先期理法提要
分证:血热分实热虚热;气虚有脾虚兼肾。(一虚一实,一热一寒,一血一气)
大法:清热、养阴;健脾、补肾;固涩冲任。
实热,清热凉血,清经加味:地芍苓丹青,地柏牡旱莲。
虚热,养阴清热,两地加味:地莲芩玄芍,地骨麦胶椿。
气虚,平补脾肾,安冲调经:山术草莲断,熟菟乌蛎椿。

感悟
我个人的思考认为:
一分为二是体,理论分类。例如,贫富、好坏、美丑、善恶。
一分为三是用,实践分类;总是两头小,中间大:贫---中---富;好---中---坏;美---中---丑。

两分法:虚实、寒热、气血。
三分法:虚---虚中夹实---实,寒---寒热错杂---热;气病---气血同病---血病。
四分法:虚---虚多实少---实多虚少---实;寒---寒多热少---热多寒少---热。
虚实寒热属定性,不能精确定量,模糊定量则是必要的,如虚多实少,三补一攻之说。

即使所谓的纯虚、纯实,纯寒、纯热,也只是相对而言,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暂时表象。所以才有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一说。
以清热法的清,养阴法的养来说,看似相反,一虚一实,一补一攻,实则现成。清热即是养阴(护阴),养阴即是清热,所以刘老慎用苦寒清热,多用甘寒养阴清热药。
以肝经血热与脾肾气虚说,一热一寒(相对说),一虚一实,一气一血,截然不同。从实际操作说,清热须防伤气,补气须防助热,因为毕竟热易动血,先期以血热居多。反之寒凉凝血,尤伤胃气。我在中药使用中,大多数服药后胃部不适的偏差,都出在药性偏凉上。所以安冲调经汤以平补为贵,当然,不是说刘老不使用参芪桂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寒热虚实,中间状态最多,又有两极转化的潜在可能,所以既是对立的,又是相对的,防止药过病所,证随药变,因药生病。西药这个问题最多,中药以偏治偏,贵在求中,尤须功夫。

以我现在的水平,使用中药来调理慢性病症,明白这一点是有指导意义的。近来使用中药,尤其是初诊,使用偏差较小的治法方药,采取留有余地,逐步逼近的思路,是我学刘老先期治法以来,领悟到的最大收获!
这已经涉及哲学层面,我也说不好,仅供讨论。

  • 投票
  • 收藏 收藏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27
 楼主| 未悟道发表于 2017-4-17 21:58: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未悟道 于 2017-4-17 22:02 编辑

月经后期

刘老书概述简短,医案略于普遍而侧重于特殊,参考郑氏书有利于加深对刘老理法的理解。

概念
刘老说“轻者月经后错,重者月经稀发,再重者即为闭经”。 医案稀发4例,看做月经后期。

经量
月经后期,以周期来分先期、后期。医案4例中,3例量少,1例未提。郑氏后期6证,5证量少,痰湿一证未提经量。可见,后期量少者多见,正常者少见,量多者不属本症。

分证
医案概述简短,病因有5:寒侵冲任、阳虚寒盛、冲任血虚、肝郁血滞、痰湿内生。
郑氏后期6证:寒凝冲任、阳虚生寒、血虚失盈、肾精不足、气滞血瘀、痰湿阻滞。
刘老医案有阴虚肝旺,血热逆行一证。郑氏多一个肾精不足证。

寒证
刘老说闭经类以偏寒者居多,以“小腹发凉,四肢不温,或行经腹痛”为主要见症。“温经汤为主方以温之”。
例一,无小腹发凉,四肢不温,痛经症状,以“3年前时值经期因受寒凉以后,月经后错”,“经期腰腹隐痛,平素疲乏无力,腰痠”。辩为内因肾虚血亏,外因寒伤冲任,外内合寒。舌质淡,脉细缓,是血虚指征。治法:益肾养血,温经散寒。按语未提温经汤,这里与《金匮》温经汤比较如下:
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
吴茱萸3 当归5, 川芎1, 肉桂1.5, 炮姜1, 半夏2, 红花3,木香1.5,桃仁1,仙灵脾5;

原文:当归、川芎、红花、桃仁养血活血,吴茱萸、肉桂、炮姜温经散寒;仙灵脾温肾散寒;半夏、木香降胃气------逆气降,则血脉通,经水自下。

从药味说,去芍药、人参、阿胶、丹皮、甘草、麦冬;加红花、桃仁、木香、仙灵脾;以肉桂易桂枝,炮姜易生姜。
从方法说,当归5钱为主药,加桃红以突出养血活血。桃仁1钱,川芎1钱,用小量是意在养血并非破血,这在产后生化汤方解中谈到过,是刘老药法特色之一。
用仙灵脾温肾以散寒,取其温性较缓,尤利于长期守方。立法“益肾”,并非仙灵脾一味,吴萸温肝,干姜温脾,而肉桂则显然是温肾阳的药,而吴萸、干姜的温肝脾也必然与温肾有关。四药联用可以视为是温补、温运下焦的,自然是以肾为主。
并无胃气上逆的见症,而用半夏、木香降胃,属于“理论”用法。本方用半夏、木香温燥的降胃法,与瓜石汤以瓜蒌、石斛为主的凉润降胃法,两相对应,一温一凉,降气以佐通经的药法?是我前所未见!

本例虽是温经汤加减,变化幅度还是很大的。虽说“温之”,却是以养血活血为基础的温法。假设有小腹冷痛、四肢发凉、痛经见症,又没有血虚,如何辩证加减用方,不知道?或者以温为主,以养血活血为辅?本例入选月经稀发医案的第一例,或者就是意在介绍刘老月经后期虚寒证的常规治法?牢记本案的四组药法及其相互关系,是必须的啦:养血活血+温经散寒+温肾散寒+降胃气。

  • 投票
  • 收藏 收藏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28
 楼主| 未悟道发表于 2017-4-19 10:21:54 | 只看该作者
补充:半夏、木香;瓜蒌、石斛,降胃气以佐通经的理论依据是“太冲脉隶属于阳明”,而“冲为血海”。

温经汤
《金匮》温经汤与《妇人大全良方》温经汤对照:
吴茱萸9当归6芍药6川芎6人参6桂枝6阿胶6丹皮6生姜6甘草6半夏6麦冬9克
当归6 川芎6 人参9肉桂6 丹皮6 甘草9
莪术6牛膝9克

《金匮》温经汤,是妇科调经祖方,包括失血性的先期、崩漏,迟少性的后期、闭经,以及痛经、不孕,甚至男科、内科多种病症。邓中甲讲的很多,摘要如下:
瘀、寒、虚、热错杂,以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为主。
温经散寒,祛瘀养血,兼清虚热之法。温清补消并用,以温经补养为主。大队温补与少量寒凉药配伍,使全方温而不燥,刚柔相济,以成温养化瘀之剂。
以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血夹有瘀块,时有烦热,舌质暗红,脉细涩为辩证要点。
金匮方配伍吴萸、生姜、阿胶、麦冬、白芍等,以温经散寒养血之功见长;大全方配以莪术、牛膝,以活血祛瘀止痛之力为强。

针对寒、瘀、虚、热的复合病机,以温通、温养为主,温清通补并用。
温---寒---温经散寒---吴萸、桂枝、生姜---阳虚生寒。
通---瘀---活血化瘀---当归、川芎、丹皮---寒凝血瘀。
补---虚---补气养阴---人参、甘草、阿胶、芍药、麦冬---阴血虚,温兼补、燥兼润。
清---热---清热---丹皮、麦冬---虚热、瘀热,温兼清。

半夏三解:温燥以制滋腻;通阳明和冲任(与刘老同义);同生姜转输津液,畅通水道。
化---津---温化津液---半夏、生姜。
降---冲---通降胃气---半夏(刘老用法)。

郑其国:
一、寒凝冲任
:经期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喜温拒按,畏寒肢冷。舌苔薄白,脉沉紧。
【治则】温经散寒调经。
【首选】温经汤《金匮》
吴茱萸、肉桂、川芎各6,党参12,当归、白芍、丹皮、麦冬、阿胶各10,清半夏9,炙甘草3,生姜3片。
【加减】腹痛拒按,血块多者去党参,加蒲黄、五灵脂各6克,以化瘀通经;寒甚者去半夏,加制附子6—10克,以散寒暖宫;经量偏多者加焦艾叶10克,以温经止血。
【参考】少腹逐瘀汤。适用于寒象明显而腹痛较重者。

二、阳虚生寒:经行错后,色淡量少,腹部隐痛,喜热喜按。头晕气短,腰酸凉无力,尿频清长频数。面色咣白,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治则】扶阳祛寒调经。
【首选】艾附暖宫丸《仁斋直指方论》
醋制香附180,艾叶、酒当归各90,黄芪、吴萸、川芎、酒炒白芍各60,酒蒸地黄30,官桂15,续断45克。为细末,醋糊为丸,每服9克,日服2次。
大营煎《景岳全书》
当归15,熟地20,杞子12,杜仲12,牛膝10,炙甘草6,肉桂6克。
【加减】
【按】月经后期之阳虚内寒者病程较长,久病则宜缓图,以艾附暖宫丸治之较为适宜。若伴见其他见证,非汤剂不能奏效者,则可以大营煎为主加减治疗。

郑氏二证比较:
经行错后,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冷痛,喜温拒按,畏寒肢冷。苔薄白,脉沉紧。
经行错后,量少,色淡, 腹部隐痛,喜热喜按。 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头晕气短,腰酸凉无力,尿清长频数。面色咣白。

要点有三:经,色黯与淡;痛,喜按与拒按;有无面白,舌淡,脉无力等虚寒象。

未见郑氏医案,不知道具体病例如何使用温经汤?仅据以上邓中甲的方药分析与辩证要点,结合郑氏加减法看,寒实证使用“温养化瘀之剂”的温经汤,值得商榷?当然这只是理论推测,不足以代表临床效验。

刘老概述简略,医案只有例一属寒,虽说是外内合寒,毕竟以肾阳虚内寒为主。我意,不学寒实证,只牢记例一的理法方药,结合温经汤:寒瘀虚热的病机,温通补清的药法,应对月经后期的寒证。
如遇经血色黯有块,冷痛拒按,尤其疼痛较甚,无明显虚象而脉非无力者,除外瘀血阻滞证,则视为后期寒实证,以刘老例一方,调整温经散寒与养血活血药的比例,酌情加用温散止痛药。因为果真属寒实证,病程不会持续很长,总要归结到温通、温养为主以善后?

结论:后期寒证,学好温经汤,用好刘老方,以为基础。

  • 投票
  • 收藏 收藏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29
 楼主| 未悟道发表于 2017-4-19 22:29:17 | 只看该作者
血虚证
原文:闭经类------若因脾虚,气血津液化源不足,可用八珍益母丸、归脾汤以补之。月经稀发------或因长期大量失血;或为重病、久病伤血耗阴,以致冲任血虚,血海不能按时满盈。

例一,平素乏力,舌淡,脉细缓。辩证肾虚血亏,有血虚。例二,经色淡,平时面色萎黄,心悸,身体瘦弱,舌淡,脉细缓。辩证肝郁血虚,有血虚。例一益肾养血,温经散寒,温经汤加减。例二养血舒肝,活血调经,产后生化汤加减。
两例虽不是单纯血虚,毕竟有明确的血虚指征,辩证血虚,却并非血虚常规治法!单从血药说,例一当归5钱,配红花3,川芎1,桃仁1钱;例二当归3钱,配白芍3钱,其余芎、母、桃、红、泽,虽说破血药小量可以养血,毕竟不是补血药。两例虽然辩证有血虚,一例兼寒瘀,一例兼肝郁,都不用常规补血药。这是刘老常规还是变法?假设要是我开方,可能以八珍、四物、当归补血汤为底子吧?
例二,面黄,心悸,瘦弱,舌淡,脉细,有典型的血虚表现。但是刘老以其,经色虽淡而有血块,“近2年来经行小腹空痛,待膜样物排出后疼痛随即缓解。”为用方指征,以产后生化汤,去炮姜、炙草、南山楂,加白芍、香附、柴胡,“以上方为基础服药16剂”,竟可以既能养血又能祛瘀!中含至理(产后生化汤原文),非学验俱到不能为。即使今天我遇到这样的病例,效法刘老,也还是需要投石问路,有所顾忌。
单纯气血虚或者血虚,“气血津液化源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盈”,当用八珍、归脾类,惜无医案。

郑氏:冲任血虚:月经错后,色淡量少,小腹空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皮肤不泽。舌淡红,脉沉细无力。
【治则】补气养血调经。
【首选】人参养荣汤《和剂局方》
黄芪15,人参(或党参)10—15,熟地20,当归、白芍、茯苓、远志、陈皮、五味子、白术各10,甘草6,肉桂6,生姜3片,大枣6枚
【加减】方中可加鸡血藤15,川牛膝12,川芎6克,以养血通经;心悸失眠者加炒枣仁30,茯神10克,以养心安神。
【参考】大补元煎、小营煎《景岳全书》
大补元 熟地、山药、当归、杞子、甘草 + 人参、杜仲、山萸肉。 适用于气血俱虚者。
小营煎 熟地、山药、当归、杞子、甘草 + 白芍。 适用于血虚明显者。

郑氏用人参养荣汤加鸡血藤、牛膝、川芎方:
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姜、枣;
加:黄芪、五味子、肉桂、远志、陈皮、鸡血藤、牛膝。
景岳大补元、小营煎,用药特点是重用熟地,有山药、杞子、山萸、杜仲,偏重补肾。

结论:血虚证,以八珍为主;兼郁瘀,知刘老理法。(稀发例二)

气滞证
原文:闭经类------偏于寒者居多------温经汤为主方以温之。夹郁者,可用得生丹或逍遥散以疏之。------月经稀发------或因肝郁血滞,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滞冲任脉络。

刘老概述中,属于后期气滞范围者,只有以上原文可供参考。“夹郁者”,当指闭经类偏寒夹郁,用得生丹或逍遥散。月经稀发,提到有“肝郁血滞”。
医案,既无单纯的肝郁、气滞,也无得生丹、逍遥散案例。例二,辩证肝郁,却没有具体的肝郁病史和症状描述,是忽略,还是据小腹空痛,排物痛缓来推论,不得而知?例四,脾湿痰阻,气滞血瘀。“小腹有时胀痛”属气滞,血瘀有经血色黑质稠,舌暗;或者是虽然以痰湿阻滞为主,只有影响到气滞血瘀才会月经稀发?
总之,两例都不是典型的肝郁、气滞。刘老所说“血滞”,我看做与血瘀同义?

肝郁与气滞
我以往的理解,肝郁即是气滞,肝经气滞。但是,《今日中国妇科》:月经不调篇的分证,既有“肝郁”,又有“气滞”,是两个不同的证候:

证类诊断标准:实证:
肝郁证:
1,经色紫红,或夹有血块。2,胸胁胀满不舒。3,经前乳房胀痛。4,烦躁易怒。5,脉弦。 第1项必备,其余具备3项。
气滞证:
1,经色黯红,或夹有血块。2,脘满不舒。3,小腹作胀。4,时叹息。5,脉弦或涩。
第1项必备,其余具备3项。
分证论治
肝郁---疏肝理气,和血调经。主方逍遥散;参考方:清肝达郁汤、正气天香汤、调经饮。
气滞---理气调经。主方加味乌药汤。

对照二证,经色紫红与黯红;脉弦与脉弦或涩,没有大的差别。胀痛或胀满是气滞特征,区别在于前者在胸胁、乳房,后者在脘、小腹。烦躁易怒,固然属肝,而时叹息,未必肝郁不见。似乎前者侧重肝经,后者侧重脾胃?肝经过小腹,肝气常犯胃克脾,又不尽然?

同篇,在月经后期的分证中,又有肝气郁滞证:
经期延后,量少,色黯红或有小血块,小腹胀痛或胸腹、两胁、乳房胀痛。舌苔正常,脉弦。

这里的肝气郁滞证,既有胸胁、乳房的胀痛,又有腹、小腹胀痛!如果看做是“肝郁”与“气滞”二证的复合证,前面的分证还有意义吗?
或者同篇两文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或者肝郁对应逍遥散,气滞对应加味乌药汤,是从方证对应角度的分证,那也应该说明,总是逻辑不够严谨!

刘老:
《为什么说“肝为五脏六腑之贼”?----兼谈妇科治肝八法》一文中:
舒肝调气:(包括舒肝与疏肝)是疏通和舒理肝气郁结的方法,使之肝气条达以调理全身气机。主要用于治疗肝气病。
舒肝与疏肝意义相近但是同中有异。舒肝偏于上下舒理条达,重在气机之升降;疏肝偏于疏通横散,重在气机之开阖与经络气血之疏浚。
舒肝常用柴胡、荆芥穗,香附;疏肝常用青皮,郁金,枳壳、砂仁、木香,瓜蒌,甚或山甲、王不留行,漏芦等。有时也可合用。常用方剂如逍遥散,得生丹。(注意:逗号与顿号用法)

《今日》一书,合有肝郁气滞证;分有肝郁、气滞两证。肝郁逍遥散主之,气滞加味乌药汤主之。刘老治肝八法,合有舒肝调气法,分有舒肝、疏肝两法。气机升降失常为主,常用柴胡、荆芥穗,香附;气机开阖气血流通失常为主,常用青皮,郁金,枳壳、砂仁、木香,瓜蒌。理论分解如此,有待熟悉全部医案后,或者能有所领悟。

《今日》:气滞---理气调经---加味乌药汤:
乌药、砂仁、木香、元胡、香附、甘草、槟榔。
原方治疗气滞经行腹痛,此借其疏达冲任气机以调经,治疗气滞月经不调。
加减:冲任有寒,小腹凉加肉桂、茴香、艾叶;腹中热痛加大黄、败酱;有湿、便溏肢肿、带下量多加白术、泽泻;血行不畅,经血有快,或涩滞量少,加桃仁、红花、牛膝;血虚加当归、地黄;会阴坠胀加荔枝核。

按照上述加减法,我这里叫做两加乌药汤,作为月经后期气滞证的主方:
乌药、香附、木香、砂仁、槟榔;
元胡、桃仁、红花、牛膝、甘草。

结论:肝郁气滞,一般作为兼证对待。肝郁为主证者逍遥散主之,气滞为主证者,两加乌药汤主之。

  • 投票
  • 收藏 收藏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30
 楼主| 未悟道发表于 2017-4-21 22:41:02 | 只看该作者
血瘀证

原文:经闭日久者,可加桃仁、红花、牛膝引血下行以开其闭。------或因肝郁血滞。

概述涉及血瘀者,只有以上内容。医案4例活血化瘀药如下:
1,当归、川芎、红花、桃仁
2,当归、川芎、红花、桃仁、泽兰、益母草
3, 泽兰、益母草、牛膝
4, 红花、桃仁、泽兰、益母草、牛膝、大黄
药量:
当归3-5,川芎1-1.5,红花1-3,桃仁1-2,泽兰1-3,益母草3-5,牛膝4,大黄1钱。

例一,养血活血+温经散寒;例二,养血活血+疏肝;例三,养阴清热平肝+通络;例四复诊用活血+利湿。例二血虚+血瘀,是典型的活血化瘀方和法,但是刘老认为是以养血为主的活血调气法。其余或寒或热或湿,都用了活血或者化瘀药,但都不是典型的血瘀证。
可见后期治法,必用活血化瘀药。血虚者,以养血活血药为主,当归配小量川芎、桃仁、红花,或者泽兰、益母草。无血虚者,以化瘀通经药为主,常用泽兰、益母草、牛膝,或桃仁、红花,或瓜蒌、大黄以佐通经。

例二,以经行小腹空痛,排出膜样物缓解用产后生化汤加减。有经血色淡,面黄,瘦弱,心悸、舌淡,脉细,典型的血虚象,而没有经血色黯、舌有瘀点、脉弦涩等血瘀征象。在按语部分曾说是“化瘀调经”,可见辩证的“肝郁”,意为肝郁血滞(血瘀);活血调经的“活血”,与化瘀同义,但不是典型的血瘀证。

郑氏:气滞血瘀:经期延后,量少色黯,夹有血块,小腹胀痛,拒按,或伴胸胁、乳房胀痛。舌色正常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则】理气活血调经。
【首选】过期饮《证治准绳》(我改排序)
桃仁12,红花10,当归15,熟地12,白芍12,川芎12;
香附12,莪术9,木通6,肉桂6,甘草6克
【加减】偏于寒者加桂枝、小茴香各10克,以暖宫;气滞重者再加荔枝核12,枳实10克,以行气。
【参考】1,乌药汤《济阴纲目》
乌药12,香附18,木香10,当归10,炙甘草6克。(适用于以气滞为主者)
2,抵当汤《伤寒论》(适用于瘀血内阻而身体壮实者)

过期饮,看做桃红四物汤加味方,便于记忆。

结论:气滞两加乌药汤主之;血瘀桃红四物汤主之;气滞血瘀合方主之。
主之,意即据寒热虚实或兼症加减。

痰湿证

原文:月经稀发------或因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滞冲任脉络。

例四,后期量少,色黑质稠;发胖喜凉,食少痰多,四肢疲乏,有时头晕,小腹有时胀痛;舌暗红,脉沉细滑数。辩证:脾湿痰阻,气滞血瘀。治法:除湿化痰,活血调经。
茯苓4,白术2,苍术2,半夏2,陈皮1,柴胡1.5,防风1,羌活1.5,川芎1,藁本1钱

“二陈汤加白术、苍术健脾燥湿化痰”,痰湿中阻而去甘草,这是常规治法。“柴胡、防风、羌活、川芎、藁本活血通经,升阳散湿”,则是刘老药法特色。

川芎:活血通经,自不必说。
刘老《临床使用柴胡的一些体会》一文,介绍柴胡5用:和解退热、舒气调经、舒肝解郁、升阳益气、升散除湿。(用舒字不用疏字),这里用柴胡是舒气调经、升散除湿。
升药类:防风:-----妇科可用于治疗血虚头痛,因为防风入血分,行血活血,且能引血上行,如果用量大则能散风,少用则有养血的功用。另外尚有健脾除湿之功,------与四物汤合用,具有养血活血通络的功能。但是剂量宜小不宜大(一钱至一钱半)。这里用其升阳除湿、活血通络。
开药类:羌活:------具有散风活血通络,疏肝解郁的功用。------除肌肉间之湿邪,所以治疗风湿身痛,实为散风除湿之要药。由于羌活有活血的作用,可以行脏腑之气血,妇科得生丹中的羌活,取其行气疏肝解郁之力。这里用其除湿、活血通络。
升药类:藁本:------发散风寒,祛风胜湿。
虽然我读医案太少,集柴、防、羌、藁四味升散药,用于后期量少的痰湿证,想来并不多见吧,所以我说是刘老药法特色之一?

问题:
病人后期量少,身体逐渐发胖,有身热喜冷,有时头晕,舌质暗红,脉沉细滑数。胖人(体重187市斤)脉偏沉偏细者多,但是脉虽沉细而兼滑数,结合喜冷,头晕,似乎兼热、肝热?刘老非但不以热为辩,且以燥湿化痰之类的温燥为主,加用虽然量小,毕竟升阳的柴、防、羌、藁;以我现在的辩证水平,实有疑虑?或者面色无热,或者舌无痰热之象?
药后诸症减轻,月经未见,改法利湿活血而得效。
益母草5,泽兰2,红花1,桃仁2,车前子4,
瞿麦4,萹蓄4,牛膝4,滑石块5,大黄1钱。
除了活血通经药之外,瞿麦、萹蓄、滑石、车前子、大黄,却是以清热利湿为主?
避开个别表象,直视病本之难,于此可见一斑。

郑氏:痰湿阻滞:月经错后,经色淡,质粘稠,身体肥胖,面色咣白,胸脘满闷,纳少痰多,精神倦怠,懒于活动,心悸气短,带下量多。舌苔白腻,舌体胖大,脉沉滑或弦。
【治则】除湿化痰调经。
【首选】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我排序)
苍术10,香附10,半夏10,陈皮10,茯苓15,甘草6;
枳壳10,南星10,姜汁10 ml;
【加减】方中可再加泽兰、川牛膝、莪术各10克,以活血通经,大便溏者加山药15,扁豆12,白术12克,以健脾止泻;疲乏无力者加党参15克,以补气。
【参考】1,启宫丸《中医妇科学》湖北中院(我排序)
苍术15,香附12,半夏10,陈皮10,茯苓15;
川芎10,神曲10克(适用于兼有气滞者)
2,芎归二陈汤《中医妇科治疗学》卓雨农
当归12,川芎10,半夏10,陈皮10,茯苓30,甘草6,生姜3片。(适用于兼有血瘀阻滞者)

刘老初诊方,治痰湿证,脾湿而清阳失升。复诊方,治痰湿证,脾经湿热,瘀血阻滞,用于通经。
郑氏用苍附导痰汤常规加泽兰、川牛膝、莪术以活血通经。
启宫丸:越鞠丸合二陈汤减味:越鞠丸:苍术、香附、栀子、川芎、神曲。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越鞠丸去栀子,因无热郁;二陈汤去甘草以避痰湿。
芎归二陈汤:二陈汤原方有生姜、乌梅,常被忽略,去乌梅,存生姜,加当归、川芎。

气滞血瘀问题
例四辩证:脾湿痰阻,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既是兼证也是病机。痰湿本身就是气血流行失畅的结果,又能滞气碍血而成为气滞血瘀的病因。痰湿只有阻滞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才会有后期量少,色黑质稠。
痰湿证必兼气滞血瘀的病机,未必有气滞血瘀的“显症”。所以用理气活血调经药,当为常规。刘老初诊用升阳除湿活血通络,复诊则径用活血化瘀通经法。
郑氏首选苍附导痰汤,常规加泽兰、牛膝、莪术。启宫丸,二陈合越鞠以解气郁、血郁。芎归二陈汤,加归芎以活血调经。
可见,痰湿证,虽不言气滞血瘀,而气滞血瘀的病机自在其中。所以痰湿证以二陈汤为基础,调气活血化瘀在所必用!

结论:痰湿证,苍附二陈汤去甘草,必用理气活血,(香附为气中血药),其余据证加减。
脾湿痰阻,刘老有升阳除湿活血一法;活血调经,清热利湿,也是刘老特色。



  • 投票
  • 收藏 收藏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31
 楼主| 未悟道发表于 2017-4-22 22:57:1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两地加味汤、两加乌药汤、苍附二陈汤,是我自己起的名字,便于记忆。

血热逆上
原文:闭经类------若因肝热所引起的冲气逆上,可用经验方瓜石汤;热偏重时,尚可引起倒经、吐衄、头痛、躁汗,以及闭经日久,都可用当归龙荟丸加牛膝以降之。

例三摘要:
月经稀发已9年-----最长闭经9个月------已闭经4月余。患者自月经初潮开始,经常鼻衄,尤其月经数月不行时,鼻衄发作频繁。------平日烦急易怒,怕热,口干,喜冷饮,小便黄,大便偏稀,日行1—2次。------舌尖红,脉沉弦。阴虚肝旺,血热逆行。养阴平肝,清热通络。瓜蒌8,石斛4,玄参4,麦冬4,生地4,益母草5,泽兰3,车前子3,芦荟2,龙胆草2,白茅根1两,栀子3,牛膝4钱
------阴血虚亏则虚热内生,热入血分则经血上逆而致鼻衄、烦急易怒、怕热、口干、喜冷饮。经验方瓜石汤加味。泽兰活血通经;白茅根凉血止血;龙胆草、芦荟清肝热而平肝降逆。热降则气降,气降则经通。

问题
本例以鼻衄与月经后期相关为特点,介于后期与闭经之间,刘老认为后错-稀发-闭经,只是程度与阶段的不同,病因相同。
从辩证看:鼻衄、后期、烦急易怒,怕热,口干喜冷饮,小便黄,舌尖红,脉沉弦。当属血热无疑,但是诸症并无虚热特征,何以辩为阴虚血热?从方药看:虽以养阴平肝,清热通络立法,石斛、玄参、麦冬、生地属养阴清热药,而瓜蒌8钱,胆草、芦荟、栀子显然多用于实热。血热多见先期。在先期5个热证中,实热1例,而其用药仅就凉性说,远比本例平缓。
本例阴虚血热的辩证依据,或者因为上见血热,下有月经不潮,大便偏稀,是为上盛下虚?或者血热肝旺诸症为标,病本实为阴虚?有待熟悉全书理法。

结论:后期以偏寒居多,血热逆上少见,牢记本例理法。

郑氏:肾精亏虚
月经后期,经量少,色淡红或黯红,质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足跟作痛。若(或?)见五心烦热,心烦盗汗。舌质淡红,脉沉细。
【治则】补肾益精调经。
【首选】左归丸《景岳全书》
熟地24,山药、山萸肉、杞子、川牛膝、菟丝子各12,鹿角胶、龟板胶各12克。
【加减】方中再加紫河车粉10,女贞子12克,以填精。并加坤草、鸡血藤各30,泽兰15克,以养血通经;阴虚火旺加地骨皮、秦艽各10克,以退虚热。
【参考】知柏地黄丸(适用于伴有肾阴不足,虚火妄动者);大营煎(适用于精血不足者)。

刘老月经后期,只有例一肾虚血亏,虚寒为主,加一味仙灵脾温肾散寒,其余均未谈及,只在闭经一症中论述。
一般来说,以肾经见症寒热偏向不明显者属肾精亏、肾气虚,偏寒主肾阳虚,偏热主肾阴虚。从理论推论,后期当有肾精不足一证。郑氏认为纠正肾虚类以丸剂缓图为主,必要者用汤剂加减。常规加养血通经的益母草、泽兰、鸡血藤。据此推论,后期肾精不足证,如非某种原因临时性肾精亏虚,当属难治。

结论:肾精亏虚,郑氏以左归加养血通经药主之。

月经后期小结
七证:寒凝血虚,气滞血瘀,痰湿精亏,血热上逆。
十方:
寒凝、虚寒:金匮温经汤、例一刘老方。
血虚:八珍汤、产后生化汤。
肝郁:逍遥散;气滞:两加乌药汤。
血瘀:桃红四物汤。
痰湿:苍附二陈汤。
血逆:瓜石汤。
精亏:左归丸。
药法:必用养血、活血、理气、通经药。

寒凝多虚温经汤,学好例一刘老方。
血虚八珍补为主,产后生化不一般。
肝郁活用逍遥散,气滞乌药两加减;
血瘀桃红四物汤;痰湿二陈苍附添;
血逆瓜石也须知,肾精亏虚左归丸。
寒虚郁瘀痰亏热,养血通经必须兼。

温经汤
温寒吴萸桂生姜,通瘀归芎芍药丹;
补虚参草阿胶麦,半夏三解均可参。
例一刘老方
当归五钱红花三,一芎一桃养为先,
半夏木香降胃气,萸桂姜灵温散寒。

  • 投票
  • 收藏 收藏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32
 楼主| 未悟道发表于 2017-4-23 22:30:55 | 只看该作者
其余月经不调症
原文:月经周期的变异与脏腑功能紊乱有关,经量的多少与气血的虚实有关,经质的病变与寒热盛衰相关。

本段文字的临床意义,尚未贯通。仅就周期变异试析如下:
周期失常主要与肝、脾、肾功能紊乱有关,又有在肝、在脾、在肾的侧重不同。
先期多热,血热责之肝;气虚责之脾,常兼肾虚。
后期多寒,虚寒温脾肾;血虚补肝脾;郁瘀主肝;痰湿主脾;精亏主肾。
先后不定期,定经汤主之,关乎情志,调肝为主。

原文:(分条):
1,先后不定期的月经失调,主要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且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漏经类或闭经类月经失调的前趋表现,互相可以转化,治疗时以定经汤为主,重点在于恢复和调整肝、脾、肾三脏的功能。
2,月经周期尚正常,但是血量较多,可分偏虚、偏热两类。虚者多为脾肾不足,冲任不固,治宜健脾补肾,方用四君子汤加川断、熟地以补之,或加龙骨、牡蛎,椿根白皮固冲任以收之;偏于热者多因热迫血行,宜用清经汤加旱莲草、乌贼骨一清一收。
3,月经周期尚正常而月经量少,多见血虚、血瘀两类。对于血虚者,可以八珍汤以补之。血瘀者又有兼寒兼热之别,兼寒者宜用少腹逐瘀汤以温之疏之;兼热者宜用芩连四物汤加桃仁、红花、泽兰、益母草以清之疏之。
4,月经周期正常而月经淋漓行经日久者,多属肾虚,冲任不固,宜用三胶四物汤加川断,菟丝子或龙骨、牡蛎以补之、收之。同时也有兼热者,宜用两地汤加乌贼骨、旱莲草、阿胶等清补兼收之。

周期正常,经量过多,偏热清经汤加旱莲、乌贼骨;偏虚四君子加川断、熟地。
周期正常,经量过少,血虚八珍汤;血瘀兼寒少腹逐瘀汤主之,血瘀兼热芩连四物汤加桃红泽母。
先期多见量多,后期多见量少,医案又无专述,我取先后期治法,量多加味两地汤与安冲调经汤主之;量少血虚八珍汤,血瘀桃红四物汤主之,兼调寒热。

周期正常,淋漓不净,多属肾虚不固,三胶四物汤加川断、菟丝子补之,或龙骨、牡蛎收之。也有兼热者,宜用两地汤加乌贼骨、旱莲草、阿胶等清补兼收之。
三胶:阿胶、鹿角胶、龟板胶+四物汤+川断、菟丝子之补+龙牡之收。

《今日》一书,周期基本正常,经量多,叫月经过多;经量少,叫月经过少。行经时间延长淋漓不净,叫经期延长。可为术语规范。

刘老概述简略,又无医案,看一下郑氏所论,以为参考。
目录:
经期失常: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过长、经期过短。
经质异常:经质粘稠、经质淸稀、经来成块、经如牛膜。
经色异常:经色紫黯、经色浅淡。
经量异常:月经过多、月经过少、月经多少无定量。
经味异常:经行味臭、经行味腥。

作为著述,郑氏系统而求全,方便参考研究。刘老简明而实用,便利临床,自成一家。
选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过多、过少,摘要如下:

先后无定期
【辩证施治】临证当明辨病位之在肝、在脾、在肾。属肝郁者,经量或多或少,有块,色黯红,小腹、胸胁、乳房胀痛。属肾虚者,经量偏少,色淡质稀,腰酸腿软。属脾虚者,多有面色萎黄,神疲体倦,纳少便溏,经色淡而质稀。属血瘀者,小腹刺痛,经来颜色紫黯而成块。治宜调气血,安冲任为主,视病情所累脏腑而灵活立法遣药,俾气血和,冲任调,则经行自能如期。
一、肝郁:------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首选】逍遥散《局方》加减。
【参考】1,解郁调经汤《中妇治疗学》(肝郁兼有热象者)
2,定经汤《傅青主》(我排序)
熟地10,当归15,白芍15;菟丝子15,山药10,茯苓10;柴胡6,炒芥穗6克。
(肝郁兼见肾虚者)。
二、肾虚:------补肾益气,调摄冲任。
【首选】固阴煎《景岳》加减。【参考】右归丸(偏于肾阳虚者)。
三、肾虚肝郁:------疏肝理气,固肾调经。
【首选】定经汤加减。【参考】一贯煎《柳州医话》(肝阴不足较为明显者)。益肾调肝汤《症状鉴别---》(肾阴不足,血行不畅者)。
四、心脾两虚:------补益心脾,调养冲任。
【首选】1,归脾汤《----良方》加减。2,养心汤《证治准绳》------均为合拍方药。但两方同中有异,归脾汤偏于补脾,养心汤重于养心,故以脾虚为主者当用归脾汤,心虚为主者当用养心汤。
【参考】参苓白术散《局方》(脾虚为主兼有湿邪者)。
五、血瘀、------活血化瘀调经。
【首选】桃红四物汤加减。
【参考】通瘀煎《景岳》(血瘀兼有气滞者)。生化通经汤《中妇》(血瘀而无寒热之偏者)。

刘老概述以定经汤为主,“且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一句,意在主调肝。郑氏列为肾虚肝郁证首选方,肝郁证参考方,大同小异。
我意,为求简便:
辩证参考郑氏,分别在肝、在脾、在肾。
论治遵循刘老,区别气虚、血虚,气滞、血瘀,兼顾寒热,取先后期治法可也。
无非注意中和,不轻用先期的收涩,后期的通经而已。

经期过长(参考方略)
一、脾虚失摄:益气健脾,调经止血。固冲汤《衷中参西录》。
二、肾气不固:益肾固冲,调经止血。龟鹿补冲汤《中妇》。
三、阴虚内热:滋阴清热,固冲止血。两地汤《傅青主》合二至丸《医方集解》。
四、湿热下注: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四红丹《---处方集》。
五、血瘀阻脉:活血祛瘀,调经止血。桃红四物汤《金鉴》。

刘老概述,主要分肾虚不固与血热,三胶四物汤加味与两地汤加味。
在先期9例中,有4例伴有量多和经期延长,其中2例脾虚兼肾,2例阴虚血热。
阴虚血热,加味两地汤主之;脾虚兼肾,安冲调经汤主之;肾虚为主,三胶四物汤加味主之。(加川断、菟丝子补肾,龙、牡收涩)。

月经过多
【辩证施治】------辩证应首重经色、经质。
量多、色淡、质稀为气虚;量多、色红或紫而稠者为血热;经色紫黑有块者,多为血瘀;色淡或黯,质稀而腰膝酸软者,为肾气不固;色淡而黏稠,白带多,形体胖,平时痰多,脘腹满闷者,多为痰湿阻滞。在治疗上经期重在固冲止血,平时宜依病机而立法遣药。
一、气虚:补气摄血固冲。首选举元煎。参考归脾汤。
二、血热:
实热:清热凉血止血。首选先期汤。参考清经散。(* 即清经汤)
虚热:滋阴凉血止血。首选两地汤。参考固经丸、滋阴止血汤。
三、血瘀:活血化瘀止血。首选失笑散。参考通瘀煎。
四、痰湿:祛痰燥湿,和血。首选香砂六君子汤。参考丹溪治湿痰方。
五、肾虚:补肾安冲固经。首选安冲汤。参考固冲汤。

刘老概述,主要分偏热、偏虚,辩治理法与先期相同,因为先期多见量多。郑氏多血瘀、痰湿二证。
刘老先期9例,都是量多,其中没有血瘀主证或兼证;辩证兼湿者,以清热利湿为法,没有燥湿祛痰法。

月经过少
【辩证施治】------经色浅淡,质稀,腹无胀痛,或经量逐渐减少者多属虚;经色紫黯,挟有血块,或经质粘稠,小腹疼痛,或经量骤然减少者多属实。其治疗分别对虚者补而充之,辅以活血之品;实者行而通之,参以调补之剂。
一、血虚:养血益气调经。首选人参滋血汤《产宝百问》。参考五福饮、四物汤。
二、精亏:补肾填精,和血调经。首选当归地黄饮《景岳》。参考龟鹿饮《辩证录》。
三、血瘀:活血化瘀调经。首选桃红四物汤。参考通瘀煎、少腹逐瘀汤。
四、痰湿:祛湿化痰,通络调经。首选苍附导痰丸。参考芎归二陈汤、鹿角霜饮。
五、寒凝:温经散寒,暖宫通经。首选艾煎丸《邯郸遗稿》。参考金匮温经汤。

郑氏5证,比较月经后期少一个气滞证,比刘老后期多一个精亏证。
分的过细有利研究,以我现在的水平而论,不利于临证实用,参考后期辩治足矣!
只记刘老月经过少,血瘀兼热,芩连四物汤加桃红泽母可也。

以上所学,刘老书以周期异常的先期、后期为主,其余如不定期、过多、过少、延长等概述简略,不设医案。而把崩漏与闭经,视为月经不调的两个极端现象。郑氏书和《今日》都是另立专篇。既然学刘老,也就放在本文内学习吧。

  • 投票
  • 收藏 收藏4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12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