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zhm
101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2-5 21:13: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qzhm 于 2010-12-5 21:14 编辑

A型题(单项选择题)

  1.下列对阴阳的概念的理解哪一项是错误

  的

  A.是古代哲学范畴

  B.必为相关的事物

  C.既是矛盾

  D.是相互对立的

  E.可用以分析一事物内部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点是矛盾与阴阳间的区别,阴阳必为相互关联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而矛盾则为任何对立的两个事物,其范围比阴阳大,矛盾包括阴阳。

  2.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下列属于阴的是

  A.胆 B.心

  C.胃 D.大肠

  E.小肠

  答案[B]

  3.“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最终会导致

  A.实寒证 B.阴阳亡失

  C.虚寒证 D.实热证

  E.阴阳两虚

  答案[E]

  4.用阴阳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可用下列哪项加以概括

  A.阳胜则热 B.阴胜则寒

  C.阴损及阳 D.阳损及阴

  E.阴阳失调

  答案[E]

  5.阴阳的消长平衡是

  A.相对的平衡与相对的消长的统一

  B.相对的平衡与绝对的消长的统一

  C.绝对的平衡与绝对的消长的统一

  D.绝对的平衡与相对的消长的统一

  E.以上均不是

  答案[B]
6.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状态是

  A.动态平衡 B.阴平阳秘

  C.阳平阴秘 D.绝对平衡

  E.相对平衡

  答案[B]

  7.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

  A.阴阳之间相互感应

  B.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

  C.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

  D.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E.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答案[D]

  8.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互根互用

  C.阴阳的消长平衡

  D.阴阳的相互转化

  E.以上均不是

  答案[B]

  9.根据阴阳理论,下列不属于阴的表现有

  A.少言倦卧 B.面色无华

  C.面色鲜明 D.口唇色淡

  E.语声低微无力

  答案[C]

  10.“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说明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互根互用

  C.阴阳的消长平衡

  D.阴阳的相互转化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11.在用补阳药治疗阳虚时,兼用补阴药,其根据的原理是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互根互用

  C.阴阳的消长平衡

  D.阴阳的相互转化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12.下列属于阳味的是

  A.酸 B.苦

  C.涩 D.淡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13.下列属于阴味的是

  A.酸 B.甘

  C.淡 D.辛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14.在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此为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平补阴阳

  答案[B]

  15.根据阴阳理论,下列属阴的是

  A.上升 B.无形

  C.明亮 D.内守

  E.发散

  答案[D]16.根据阴阳理论,下列属阳的是

  A.抑制 B.闭阖

  C.滋润 D.推动

  E.内守

  答案[D]

  17.在中医学领域中,下列属阳的功能是

  A.滋润 B.温煦

  C.凝聚 D.收敛

  E.抑制

  答案[B]

  18.“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阴阳两虚

  E.阳偏衰

  答案[E]

  [解析]“阴病治阳’’指病人机体阳气不足,不能温煦肢体,而表现为畏寒肢冷,脘腹隐痛,得温痛减等虚寒的表现,此即‘‘阴病”;治疗时,应用温热性的药物来温中祛寒,使阳气得复,则虚寒自止,此即“治阳”。

  19.“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阴阳两虚

  E.阳偏衰

  答案[C]

  20.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

  A.阴病治阳 B.损其有余

  C.虚则补之 D.实则泻之

  E.热者寒之

  答案[C]
21. 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若土气不足,则

  A.木乘土,金侮土

  B.木乘土,水侮土

  C.木侮土,水乘土

  D.土乘木,水侮土

  E.土乘水,木侮木

  答案B

  22. 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心火不足,肾水可乘之

  B.木火刑金

  C.肝木乘土

  D.心火过亢,可以反侮肺金

  E.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

  答案D

  23. 按五行生克规律,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火为土之母

  B.金为木之所胜

  C.水为火之所不胜

  D.木为水之子

  E.金为土之子

  答案B

  24. 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制定的治疗法则以下哪种方法不妥

  A.培土生金

  B.培土制水

  C.泻心火以降肝火

  D.补金以生水

  E.火制土

  答案E

  25. 肝火犯肺,属于

  A.火侮金

  B.木侮金

  C.火克金

  D.火乘金

  E.金乘木

  答案B
26. 金气不足,反为木气所衰,属于

  A.已所不胜,侮而乘之

  B.已之所胜,轻而侮之

  C.制已所胜

  D.侮所不胜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27.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

  A.木乘土

  B.木克土

  C.土侮木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答案A

  28. 按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甘则伤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答案D

  29. 按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咸则伤

  A.心B.肺C.肝D.脾E.肾

  答案E

  30. 按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酸则伤

  A.心B.肺C.肝D.脾E.肾

  答案C
31. 按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苦则伤

  A.心B.肺C.肝D.脾E.肾答案A

  27五味中入肝的是

  A.酸B.苦C.甘D.辛E.咸答案A

  32. 五味中入肺的是

  A.酸B.苦C.甘D.辛E.咸答案D

  33. 根据藏象理论,人体的中心是

  A.经络 B.精

  C.六腑 D.气血津液

  E.五脏

  答案[E]

  34.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是

  A.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B.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C.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D.既不似脏,又不似腑

  E.以上均不是

  答案[B]

  35. 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是

  A.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B.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C.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D.既不似脏,又不似腑

  E.以上均不是

  答案[A]
36. 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是

  A.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B.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C.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D.既不似脏,又不似腑

  E.以上均不是

  答案[C]

  37. 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脏腑

  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答案[B]

  38. 观察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常,应主要观察

  A.面部颜色 B.口唇颜色

  C.爪甲颜色 D.头发光泽度

  E.毫毛荣枯

  答案[A]

  39. 外邪侵犯人体首先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答案[D]

  40. 具有喜燥而恶湿特点的脏腑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答案[C]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棒棒糖 + 1 老师 您让我受益匪浅 无以为报 小小一票 略.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雨化石
102
雨化石发表于 2010-12-6 09:44:05 | 只看该作者
每天进步一点点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qizengshou
103
qizengshou发表于 2010-12-6 10:44:08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想学学加我一个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cqzhm + 1 欢迎你的加入!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iuzixuan
104
liuzixuan发表于 2010-12-6 16:24:17 | 只看该作者
cqzhm老师你好,我也想加入,老师辛苦了,谢谢......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cqzhm + 1 欢迎加入!!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105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2-6 16:25:3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藏象学说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如“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素问·藏气法时论》)等;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如心气通于夏,“南方赤色,入通于心”(《素问·金匮真言论》)等。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如心“如倒垂莲蕊”的形态及“主血脉”的功能,无疑是通过解剖分析而发现的,而其“主神志”的功能则是通过整体观察推理而赋予心的。因此“藏”的概念,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而更重要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一个功能单位的概念。因此,“藏”与脏器的名称虽然大致相同,但其内涵却大不一样。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藏象学说,《内经》中已基本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追溯藏象理论的形成之源,可发现古代解剖知识不仅为藏象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形态学基础,而且古人还在这些形态学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对脏腑的形态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应用于医疗实践,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上古时期的名医俞跗已能对人体实施割腹治疾:“割皮解肌,决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反映了当时已积累了一定的解剖学知识。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联结成有机整体。五脏,代表人体的五个生理系统,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其具体联结的系统结构
有:肝系统(肝-胆-筋-目-爪),心系统(心-小肠-脉-舌-面),脾系统(脾-胃-肉-口-唇),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毛),肾系统(肾-膀胱-骨髓-耳-发)。这五个系统相互之间并非孤立,而是通过经脉的络属沟通和气血的流贯相互联系。五脏机能的协调共济,相互为用,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证。“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情志活动分别由五脏所司,如“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而情志过激,又反伤五脏精气,如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体不仅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自然环境保持着统一性。将人体与天地置于于同一体系中考察研究,强调内外环境的统一性,这是藏象学说的第二个特点。
 故有“应春温之气以养肝,应夏热之气以养心,应长夏之气以养脾,应秋凉之气以养肺,应冬藏之气以养肾”的养生原则。
  五脏之气的虚实强弱与四时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例如,春季肝气旺,冬季肾气旺。故春季多发肝病,冬季多发肾病。从养生的角度来说,当顺应四时,故养生调摄,治疗用药,春天应有利于肝气之疏泄,冬季应有利于肾精之闭藏。例如,相对而言,肺气在春季较旺,夏季较弱,长夏转强,冬季也较旺,故病情预后转归也不同,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106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2-6 16:31:18 | 只看该作者
12月6号复习:

1:中医中的“藏”“象”分别指什么?

2:中医中的五个生理系统有哪些怎样划分的?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梁生
107
梁生发表于 2010-12-6 18:25: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梁生 于 2010-12-6 18:26 编辑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肝系统(肝-胆-筋-目-爪),
心系统(心-小肠-脉-舌-面],
脾系统(脾-胃-肉-口-唇),
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毛),
肾系统(肾-膀胱-骨髓-耳-发)。

评分

参与人数 2得票 +2 收起 理由
cqzhm + 1 谢谢你的支持!
棒棒糖 + 1 向您学习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蓝月亮74850
108
蓝月亮74850发表于 2010-12-6 19:46:5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老师,我愿意加入,虽然我是门外汉,但是,我很喜欢中医的博大精深。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cqzhm + 1 欢迎加入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iuzixuan
109
liuzixuan发表于 2010-12-6 19:49:16 | 只看该作者

1 藏是藏与人体的脏腑器官,包括五脏 六腑 奇恒之府。
象含义有二: 一是指脏腑的解剖形态,二是指脏腑的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
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
2 中医中有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cqzhm + 1 呵呵有收获吧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fxlxy
110
fxlxy发表于 2010-12-6 20:33:2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老师的平台,加入进来共同学习。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cqzhm + 1 欢迎加入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abc39985073
111
abc39985073发表于 2010-12-6 22:34:34 | 只看该作者
每天学习一点,积累多一点,进步就多一点。老师辛苦了! 1.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型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应像”,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2.有:肝系统(肝-胆-筋-目-爪),心系统(心-小肠-脉-舌-面),脾系统(脾-胃-肉-口-唇),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毛),肾系统(肾-膀胱-骨髓-耳-发)。这五个系统相互之间并非孤立,而是通过经脉的络属沟通和气血的流贯相互联系。五脏机能的协调共济,相互为用,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证。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cqzhm + 1 每天学习一点,积累多一点,进步就多一点。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雨化石
112
雨化石发表于 2010-12-7 12:23:16 | 只看该作者
1、藏”指,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2、象”,是肝系统(肝-胆-筋-目-爪),心系统(心-小肠-脉-舌-面),脾系统(脾-胃-肉-口-唇),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毛),肾系统(肾-膀胱-骨髓-耳-发)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3、肝系统(肝-胆-筋-目-爪),
心系统(心-小肠-脉-舌-面),
脾系统(脾-胃-肉-口-唇),
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毛),
肾系统(肾-膀胱-骨髓-耳-发)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pengyongfeng
113
pengyongfeng发表于 2010-12-7 15:09:14 | 只看该作者
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
本文来自: 基层医生网 详细参考:http://www.jcys120.com/forum-viewthread-tid-128437-extra-%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本文来自: 基层医生网 详细参考:http://www.jcys120.com/forum-vie ... age%3D1-page-5.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cqzhm + 1 多多提议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Dr李
114
Dr李发表于 2010-12-7 17:29:25 | 只看该作者
俺也想学习!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cqzhm + 1 欢迎加入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115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2-7 19:01:0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五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称为“神脏”。五脏的职能虽各有所司,但彼此协调,共同维持生命进程。五脏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精神情志因素又是密切相关的。
  本节主要阐述心、肝、脾、肺、肾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等的关系。
  一、心
  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其形圆而下尖,如未开的莲花。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由于心的主血脉和主藏神功能起着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属络于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与自然界夏气相通应。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
  心主血脉,即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1)主血:心主血的基本内涵,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人体各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心脉自身,皆有赖于血液的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血液的运行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其中心的搏动泵血作用尤为重要。而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一致,血液才能正常地输布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若心气不足,心脏搏动无力,或心阴不足,心脏搏动过快而无力,或心阳不足,心脏搏动迟缓而无力,均可导致血液运行失常。
  心主血的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主要指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运化,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火(即心阳)的作用,化为赤色血液,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与脉。”清·唐宗海《血证论》说:“火者,心之所主,化生为血液以濡养周身。”可见,心有总司一身血液的运行及生成的作用。若心火虚衰,可致血液化生障碍。
  (2)主脉: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心与脉直接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管道系统。心气充沛,心脏有规律的搏动,脉管有规律的舒缩,血液则被输送到各脏腑形体官窍,发挥濡养作用,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心者……其充在血脉”,即是针对心、脉和血液所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系统而言。
  脉为血之府,是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营气与血并行于脉中,故《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血液能正常运行,发挥其濡养作用,除心气充沛外,还有赖于血液的充盈和脉道的通利。血液是供给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营养物质的载体,心血的充盛,使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脉道通利,是指脉管富有弹性并畅通无阻。脉管的舒缩与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有关。心阳与心阴协调共济,则脉管舒缩有度,血流通畅,既不过速而致妄行,又不过缓而致瘀滞。如此血液方能在经脉中流行不止,循环往复,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血液供给的营养。
  只有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血液才能在脉管中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呈现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等征象。若心气不充或阴阳失调,经脉壅塞不通,舒缩失常,不能正常地输送血液,人体得不到血液濡养,常见心悸怔忡或心胸憋闷疼痛,唇舌青紫,脉细涩或结代等症。
  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管通利为基本条件。其中心脏的正常搏动,对血液循环系统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起着主导作用,故说“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
  2.藏神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故《素问· 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心神正常,则人体各脏腑的功能互相协调,彼此合作,全身安泰。神能驭气控精,调节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而精藏于五脏之中而为五脏之精,五脏之精所化之气为五脏之气,五脏之气推动和调控五脏的功能。因此,心神通过驾驭协调各脏腑之气以达到调控各脏腑功能之目的。由于心所藏之神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故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灵枢·邪客》)。同时,心为神明之脏,主宰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如《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为之心。”心是可接受外界客观事物并作出反应,进行心理、意识和思维活动的脏器。这一复杂的精神活动实际上是在“心神”的主导下,由五脏协作共同完成的。由于心为藏神之脏,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所伤,首伤心神,次及相应脏腑,导致脏腑气机紊乱。
  心之所以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还与其主血脉功能,即生血和运血功能有一定关系。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包括神志活动,都离不开血气的充养,而血气通过脉管到达全身各处,是以心脏搏动为动力的。只有当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使生命活动得以继续。若心主血脉的功能发生障碍,就可影响到各脏腑形体官窍。一旦心脏搏动停止,全身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也即丧失,生命活动也随之结束。
  心的主血脉与藏神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如《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心血,即在心脏与血脉中化生和运行的血液。心血充足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而心神清明,则能驭气以调控心血的运行,濡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及心脉自身。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116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2-7 19:02:03 | 只看该作者
(二)生理特性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位于胸中,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故称为阳脏,又称“火脏”。火性光明,烛照万物。心喻为阳脏、火脏,其意义在于说明心以阳气为用,心之阳气有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的作用。心主通明,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心脉畅通,固需心阳的温煦和推动作用,但也须有心阴的凉润和宁静作用。心阳与心阴的作用协调,心脏搏动有力,节律一致,速率适中,脉管舒缩有度,心血才能循脉运行通畅。心神清明,固然需要心阳的鼓动和兴奋作用,但也须有心阴的宁静和抑制作用。心阳能推动和鼓舞人的精神活动,使人精神振奋,神采奕奕,思维敏捷;心阴的宁静作用,能制约和防止精神躁动。心阳与心阴的作用协调,则精神内守,既无亢奋,也无抑郁。因此,古代医家把心喻为人身之“日”,如清·高士宗《医学真传·头痛》说:“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火之阳,日也。”唐宗海《血证论》也说:“心为火脏,烛照万物。”实际是强调心以阳气为用,以及心阳的温通血脉和兴奋精神的作用,并非忽略心阴的作用。若心的阳气不足,失于温煦鼓动,既可导致血液运行迟缓,瘀滞不畅,又可引起精神萎顿,神识恍惚;心阴不足,失于凉润宁静,可致血行加速,精神虚性亢奋。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由心主司(见上)。其华在面,是指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从面部的色泽表现出来。“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脏腑精气的盛衰及其机能的强弱,可显露于外在相应的体表组织器官。由于头面部的血脉极其丰富,全身血气皆上注于面,故心的精气盛衰及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以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光泽。心气不足,可见面色★白光白、晦滞;心血亏虚,则见面色无华;心脉痹阻,则见面色青紫;心火亢盛,则见面色红赤;心阳暴脱,可见面色苍白、晦暗。故《素问·五藏生成》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
  2.在窍为舌
  心在窍为舌,又称心开窍于舌,是指心之精气盛衰及其功能常变可从舌的变化得以反映。因而观察舌的变化可以了解心的主血脉及藏神功能是否正常。
  舌为心之窍,其理论依据有四:
  ①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互联系。《灵枢·经脉》说:“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
  ②心主血脉,而舌体血管丰富,外无表皮覆盖,故舌色能灵敏地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
  ③舌具有感受味觉的功能。心主血脉,心之气血通过经脉上荣于舌,使之发挥鉴别五味的作用。故《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④舌与言语、声音有关。舌体运动及语言表达功能依赖心神的统领,故说:“舌者,心之官也”(《灵枢 ·五阅五使》)。
  综上所述,舌与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心的主血、藏神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有病变,亦可从舌上反映出来。如;心血不足,则舌淡瘦薄;心火上炎,则舌红生疮;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若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则可见舌强、语謇,甚或失语等。
  舌本为口中的实体感觉器官,并非为“窍”,与耳、目、鼻、口等孔窍性器官不同。心本有窍,《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是说耳之听声与心神相关。此外,舌通过经络与脾、肝、肾等脏也有联系,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之说相合。
  3.在志为喜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喜志有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脏为心,在志为喜。”喜,一般来说属于对外界刺激产生的良性反应。喜乐愉悦有益于心主血脉的功能,所以《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但喜乐过度则可使心神受伤,如《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从心主神志的功能状况来分析,又有太过与不及的变化。精神亢奋可使人喜笑不休,精神萎靡可使人易于悲哀,如《素问·调经论》说:“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另外,心为神明之主,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所以《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愁忧恐惧则伤心。”
  4.在液为汗
  汗是五液之一,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化后,经汗孔排于体表的液体,如《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心在液为汗,是指心精、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素问·五藏生成》有“五脏化液:心为汗”之说。
  汗液的生成、排泄与心血、心神的关系十分密切。心主血脉,血液与津液同源互化,血液中的水液渗出脉外则为津液,津液是汗液化生之源。心血充盈,津液充足,汗化有源,既可滋润皮肤,又可排出体内代谢后的废水。汗出过多,津液大伤,必然耗及心精、心血,可见心慌、心悸之症。故又有“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之说。心又藏神,汗液的生成与排泄又受心神的主宰与调节。心神清明,对体内外各种信息反应灵敏,汗液的生成与排泄,就会随体内生理情况和外界气候的变化而有相应的调节,所以情绪紧张、激动、劳动、运动及气候炎热时均可见汗出现象。惊恐伤心神,又可导致大量汗出,故《素问·经脉别论》说:“惊而夺精,汗出于心。”由此可见,心以其主血脉和藏神功能为基础,主司汗液的生成与排泄,从而维持了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平衡。又,汗是阳气蒸化津液所致,汗多又可耗散心气或心阳,大汗可致心气、心阳暴脱而出现气脱或亡阳的危候。
  5.与夏气相通应
  五脏和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心主夏。心与夏气相通应,是因为自然界在夏季以炎热为主,在人体则心为火脏而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故夏季与心相应。人体的阳气随着自然界阴阳之升降而发生周期性变化。夏季则人体阳气隆盛,生机最旺。从五脏来说,心为阳中之阳,属火,故心之阳气在夏季最旺盛。一般说来,心脏疾患,特别是心阳虚衰的患者,其病情往往在夏季缓解,其自觉症状也有所减轻。而阴虚阳盛之体的心脏病和情志病,在夏季又往往加重。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阳胜则身热……能冬不能夏。”从预防角度来看,中医养神理论重视根据时令来调摄身心,在夏三月应当“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尽量延长户外活动时间,使人的身心符合阳气隆盛状态,这样可使心的机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扩展,发挥生命的潜能。从治疗角度看,中医学提出了“冬病夏治”的理论。如阳虚性心脏病在“水旺”的冬季易于发作,而“王气”是不易治疗的,故待到夏季心火之用事,内外阳气隆盛之时给以适当调理,藉内外阳气之盛,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附:心包络
   心包络,简称心包,亦称“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故心包络属于脏。古代医家认为,心为人身之君主,不得受邪,所以若外邪侵心,则心包络当先受病,故心包有“代心受邪”之功用。如《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后世明清温病学派受“心不受邪”思想的影响,在温病学说中,将外感热病中出现的神昏谵语等心神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称之为“热入心包”或“痰热蒙蔽心包”。实际上,心包受邪所出现的病证,即是心的病证,心和其他脏器一样,皆可受邪气之侵。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117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2-7 19:04: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qzhm 于 2010-12-7 21:38 编辑

藏象学说跟临床很接近,为了大家能够学习得更好,每上传一个帖子,后面有一个视频教学,是我在学中医时搜集而得的











复习并牢记---------心的生理功能和特性?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118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2-8 16:26:03 | 只看该作者



二、肺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共五叶。肺经肺系(指气管、支气管等)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肺气以宣发肃降为基本运行形式。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覆盖诸脏,故有“华盖”之称。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肺又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袭,故有“娇脏”之称。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属络于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在五行中属金,为阳中之阴,与自然界秋气相通应。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首见于《内经》。《素问·五藏生成》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1)主呼吸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吸进清气,排出浊气,吐故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肺主呼吸的功能,实际上是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在气体交换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肺气宣发,浊气得以呼出;肺气肃降,清气得以吸入。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协调有序,则呼吸均匀通畅。肺气失宣或肺气失降,临床都有呼吸异常的表现,但临床表现有所不同。若是因外感引动内饮,阻塞气道,肺气失宣,多为胸闷气急或发为哮喘;若是因肝火上炎,耗伤肺阴,肺失肃降,多致喘咳气逆。
  (2)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
  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于宗气的生成。一身之气主要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构成。宗气属后天之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谷气相结合而生成。宗气在肺中生成,积存于胸中“气海”,上走息道出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如《灵枢·五味》所说“其大气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并能贯注心脉以助心推动血液运行,还可沿三焦下行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故在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宗气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气的生成关系着一身之气的盛衰,因而肺的呼吸功能健全与否,不仅影响着宗气的生成,也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盛衰。
  肺主一身之气的运行,体现于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肺有节律的呼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肺的呼吸均匀通畅,节律一致,和缓有度,则各脏腑经络之气升降出入运动通畅协调。
  肺的呼吸失常,不仅影响宗气的生成及一身之气的生成,导致一身之气不足,即所谓“气虚”,出现少气不足以息、声低气怯、肢倦乏力等症,并且影响一身之气的运行,导致各脏腑经络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调。
  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实际上都基于肺的呼吸功能。肺的呼吸调匀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如果肺的呼吸功能失常,势必影响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若肺丧失了呼吸功能,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出,新陈代谢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结了。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2.主行水
  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素问·经脉别论》称作“通调水道”。肺主行水的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较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润之;输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化为汗液,并在卫气的调节作用下有节制地排出体外。二是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其他脏腑以濡润之,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废水)下输至肾(或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肺以其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输布水液,故说“肺主行水”。又因为肺为华盖,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参与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故清·汪昂《医方集解》称“肺为水之上源”。
  外邪袭肺,肺失宣发,可致水液向上向外输布失常,出现无汗、全身水肿等症。内伤及肺,肺失肃降,可致水液不能下输其他脏腑,浊液不能下行至肾或膀胱,出现咳逆上气,小便不利,或水肿。肺气行水功能失常,导致脾转输到肺的水液不能正常布散,聚而为痰饮水湿;水饮蕴积肺中,阻塞气道,则影响气体交换,一般都有咳喘痰多的表现,甚则不能平卧。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致全身水肿,并能影响他脏的功能。临床上对水液输布失常的痰饮、水肿等病证,可用“宣肺利水”和“降气利水”的方法进行治疗。由于水液输布障碍主要是因外邪侵袭而致肺气的宣发作用失常,故临床上多用宣肺利水法来治疗,即《内经》所谓“开鬼门”之法,古人喻之为“提壶揭盖”,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则称之为“开上源以利下流”。
  3.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全身的血脉均统属于心,心气是血液循环运行的基本动力。而血液的运行,又赖于肺气的推动和调节,即肺气具有助心行血的作用。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全身气机,从而促进血液运行。故《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难经·一难》说:“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同时,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之精所化的谷气相结合,生成宗气,而宗气有“贯心脉”以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肺气充沛,宗气旺盛,气机调畅,则血运正常。若肺气虚弱或壅塞,不能助心行血,则可导致心血运行不畅,甚至血脉瘀滞,出现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症;反之,心气虚衰或心阳不振,心血运行不畅,也能影响肺气的宣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
  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主治节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治理调节呼吸运动: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协调,维持通畅均匀的呼吸,使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二是调理全身气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保持全身气机调畅。三是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通过肺朝百脉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辅佐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治理调节津液代谢:通过肺气的宣发与肃降,治理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与排泄。由此可见,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119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2-8 16:26:15 | 只看该作者
 (二)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华盖”,原指古代帝王的车盖,《内经》喻为肺脏。《素问·病能论》说:“肺为藏之盖也。”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之上,位置最高,因而有“华盖”之称。肺居高位,又能行水,故称之为“水之上源”。肺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故《素问·痿论》说:“肺者,脏之长也”;《灵枢·九针论》说:“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由于肺位最高,与外界相通,故温邪外侵,首先被犯;肺又外合皮毛,风寒燥湿外袭,皮毛受邪,亦内合于肺。故肺为诸邪易侵之脏。
  2.肺为娇脏
  肺为娇脏,是对肺的生理病理特征的概括。生理上,肺脏清虚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脏腑之华盖,百脉之所朝会;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而为病;其他脏腑病变,亦常累及于肺。简而言之,肺位最高,邪必先伤;肺为清虚之脏,清轻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无论外感、内伤或其他脏腑病变,皆可病及于肺而发生咳嗽、气喘、咯血、失音、肺痨、肺痿等病症。若娇嫩之肺脏一旦被邪侵犯,治疗当以“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为法则,用药以轻清、宣散为贵,过寒过热过润过燥之剂皆所不宜。
  3.主宣发与肃降
  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是由肺气的升降运动来实现的,故称“肺气宣发”和“肺气肃降”。
  肺气的宣发作用,能向上向外布散气与津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呼出体内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精微上输头面诸窍,外达于全身皮毛肌腠;三是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并控制和调节其排泄。如《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灵枢·痈疽》说:“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若因外感风寒而致肺失宣发,则致呼吸不畅,胸闷喘咳;卫气被郁遏,腠理闭塞,可致恶寒无汗;津液内停,可变为痰饮,阻塞气道,则见呼吸困难,喘咳不得卧。
  肺气的肃降作用,能向内向下布散气和津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并将吸入之清气与谷气相融合而成的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以资元气;二是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他脏腑以濡润之;三是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或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人体脏腑气机的运动规律,一般是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肺位胸中,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以清肃下降为顺。若肺失肃降,则可出现呼吸表浅或短促,咳喘气逆等症。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两个方面。宣发与肃降协调,则呼吸均匀通畅,水液得以正常的输布代谢,所谓“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宣发与肃降失调,则见呼吸失常和水液代谢障碍。一般说来,外邪侵袭,多影响肺气的宣发,导致肺气不宣为主的病变;内伤及肺,多影响肺气的肃降,导致肺失肃降为主的病证。宣发与肃降失常又是相互影响,同时并见的。如外感风寒首先导致肺的宣发功能障碍而出现胸闷鼻塞、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同时也可引起肺的肃降功能失常而伴有咳嗽喘息。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它们依赖于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具有防御外邪,调节津液代谢,调节体温和辅助呼吸的作用。肺与皮毛相合,是指肺与皮毛的相互为用关系。肺对皮毛的作用,主要有二:
  ①肺气宣发,宣散卫气于皮毛,发挥卫气的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及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
  ②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即将津液和部分水谷之精向上向外布散于全身皮毛肌腠以滋养之,使之红润光泽。若肺精亏、肺气虚,既可致卫表不固而见自汗或易感冒,又可因皮毛失濡而见枯槁不泽。
  皮毛对肺的作用,也主要有二:
  ①皮毛能宣散肺气,以调节呼吸。《内经》把汗孔称作“玄府”,又叫“气门”,是说汗孔不仅是排泄汗液之门户,而且也是随着肺的宣发和肃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部位。
  ②皮毛受邪,可内合于肺。如寒邪客表,卫气被郁遏,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紧等症,若伴有咳喘等症,则表示病邪已伤及肺脏。故治疗外感表证时,解表与宣肺常同时并用。
  2.在窍为鼻
  鼻为呼吸之气出入的通道,与肺直接相连,所以称鼻为肺之窍。鼻为呼吸道之最上端,通过肺系(喉咙、气管等)与肺相联,具有主通气和主嗅觉的功能。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都必须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肺气宣畅,则鼻窍通利,呼吸平稳,嗅觉灵敏;肺失宣发,则鼻塞不通,呼吸不利,嗅觉亦差。故曰:“鼻者,肺之官也”(《灵枢·五阅五使》);“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灵枢·脉度》)。临床上常把鼻的异常变化作为诊断肺病的依据之一,而治疗鼻塞流涕、嗅觉失常等病证,又多用辛散宣肺之法。
  3.在志为忧(悲)
  关于肺之志,《内经》有二说:一说肺之志为悲;一说肺之志为忧。但在论及五志相胜时则说“悲胜怒。”悲和忧虽然略有不同,但其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是大致相同的,因而忧和悲同属肺志。悲忧皆为人体正常的情绪变化或情感反映,由肺精、肺气所化生,是肺精、肺气生理功能的表现形式。过度悲哀或过度忧伤,则属不良的情志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损伤肺精、肺气,或导致肺气的宣降运动失调。《素问·举痛论》说:“悲则气消。”悲伤过度,可出现呼吸气短等肺气不足的现象。反之,肺精气虚衰或肺气宣降失调时,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4.在液为涕
  涕,即鼻涕,为鼻黏膜的分泌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鼻涕由肺精所化,由肺气的宣发作用布散于鼻窍,故《素问·宣明五气》说:“五脏化液……肺为涕。”肺精、肺气的作用是否正常,亦能从涕的变化中得以反映。如肺精、肺气充足,则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寒邪袭肺,肺气失宣,肺之精津被寒邪所凝而不化,则鼻流清涕;肺热壅盛,则可见喘咳上气,流涕黄浊;若燥邪犯肺,则又可见鼻干而痛。
  5.与秋气相通应
  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肺主秋。肺与秋同属于五行之金。时令至秋,暑去而凉生,草木皆凋。人体肺脏主清肃下行,为阳中之阴,同气相求,故与秋气相应。秋季之肃杀,是对夏气生长太过的削减;肺气之肃降,是对心火上炎太过的制约。肺与秋气相通,故肺金之气应秋而旺,肺的制约和收敛功能强盛。时至秋日,人体气血运行也随“秋收”之气而衰落,逐渐向“冬藏”过渡。故养生家强调,人气亦当顺应秋气而渐收。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治疗肺病时,秋季不可过分发散肺气,而应顺其敛降之性。此外,秋季气候多清凉干燥,而肺为清虚之脏,喜润恶燥,故秋季易见肺燥之证,临床常见干咳无痰、口鼻干燥、皮肤干裂等症。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cqzhm
120
 楼主| cqzhm发表于 2010-12-8 16:30:03 | 只看该作者








今日复习并牢记肺的生理与特性和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 投票
  • 收藏 收藏47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