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医云
 页 | 末页
1
青川医云发表于 2020-10-12 09:29:37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儿童年龄分期 

微信截图_20200918155239.png

二、儿童系统器官发育特点

儿童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
如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脑在出生后2年内发育较快;淋巴系统在儿童期迅速生长,于青春期前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其他系统,如心、肝、肾、肌肉的发育基本与体格生长相平行

微信截图_20200918155317.png

三、儿童药效学特点
1.中枢神经系统
特点:儿童期由于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全,通透性大,导致某些药物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这对于治疗儿童颅内疾病患有一定益处。但是,如果药品选择及使用不当则易引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例如:抗组胺药、氨茶碱、阿托品等可致昏迷及惊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第8对脑神经损伤;四环素、维生素A等可致婴幼儿良性颅压增高、囟门隆起等。
2.内分泌系统
特点:儿童期内分泌系统不够稳定,许多激素和抗激素制剂会扰乱儿童内分泌,导致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等功能发生变化,影响生长发育。
例如:糖皮质激素可影响糖、蛋白质、脂肪代谢,长期服药会导致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免疫力低下。
人参、蜂皇浆等中药可影响垂体分泌;
促性腺激素的药物可影响儿童性腺发育,导致儿童性早熟;
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类可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造成生长发育障碍。
3.血液系统
特点:正常人体血细胞是在骨髓及淋巴组织内生成,胎儿刚出生时全身骨髓普遍能够生成血细胞,5岁后由四肢远端向心性退缩。儿童期骨髓造血功能较为活跃,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药圈
例如:儿童使用某些药物可引起贫血、红细胞增多、粒细胞减少、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不良反应。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3.水盐代谢
特点1:儿童期体内电解质调节及平衡功能较差,儿童期易致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例如:长期禁食、严重呕吐容易出现低血钾、低钠血症;腹泻患儿容易出现脱水、酸中毒;儿童不轻易使用泻下药、利尿药。
特点2:小儿钙盐代谢旺盛,易受药物影响。
例如:苯妥英钠影响钙盐吸收,糖皮质激素在影响钙盐吸收的同时,还影响骨骼钙盐代谢,导致骨质疏松、脱钙,严重者发生骨折,影响生长发育。
四环素与钙盐形成络合物,伴随钙盐沉积于牙齿及骨骼中,致使儿童牙齿黄染,影响骨质发育。
4.运动系统
特点:儿童期运动系统发育较为稚嫩,骨骼肌相对柔弱,儿童期骺软骨处于不断增生和不断骨化的过程中;
例如:某些药物如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引起关节痛、关节肿胀及软骨损害,影响骨骼发育。
四、儿童药动学特点
1.吸收
小儿胃容量小,胃酸分泌少,胃液pH较高(约2~3岁方接近成人水平),胃排空慢,肠蠕动不规则,胆汁分泌功能不完全,这些因素使主要在胃内吸收的药物吸收较完全,而主要在十二指肠吸收的药物吸收减少,与成人相比,对酸不稳定的药物、弱碱性药物的吸收增加,而弱酸性药物吸收减少。
2.分布
婴幼儿脂肪含量较成人低,地西泮等脂溶性药物不能充分与之结合,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较成人高,容易发生过量中毒。
婴幼儿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如头孢拉定、阿莫西林等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较成人低,而细胞内液浓度较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脂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逐渐增大,水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逐渐减小。
婴幼儿血浆白蛋白与药物的结合力低于成人,药物在血中的游离浓度增高,较多药物分布于组织之中,如达到与成人相当的血浓度,则进入组织的药物更多,极易引起中毒。
儿童期血脑屏障不完善,多种药物均能通过,有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3.代谢
到了婴幼儿和儿童期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的活性已经成熟,加之肝脏的相对重量约为成人的2倍,因此婴幼儿和儿童药物的代谢速率高于成人,若不注意,会导致剂量偏低。
4.排泄
新生儿的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排泌功能均低于成人。而婴幼儿的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排泌能力和肾血流量迅速增加,在6~12个月时就接近成人水平,在随后的儿童期,肾功能超过成年人,若不注意,会导致剂量偏低。
五、儿童用药的一般原则
儿童的解剖、生理和生化功能,尤其是肝、肾、神经和内分泌功能与成人差异很大,药效学和药动学有其自身规律。
1.明确诊断,严格掌握适应证
治疗之前应尽可能明确诊断,选择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特别是对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尽可能少用或不用。
如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影响小儿骨骼发育;
四环素类药物,容易引起小儿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
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
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2.给药途径及方法
给药途径关系到药物的吸收、分布以及发挥作用的快慢、持续时间,还关系到儿童患者对药品的依从性。应根据患儿的病情采用不同的途径给药。
儿童用药应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必须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应加强监测。
1)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是最方便、最安全、最经济的给药途径,但影响因素较多,剂量不如注射给药准确,特别是吞咽能力差的婴幼儿受到一定限制。
幼儿用糖浆、水剂、冲剂等较合适,年长儿可用片剂或丸剂,服药时要注意避免牛奶、果汁等食物的影响。
小婴儿喂药时最好将小儿抱起或头略抬高,以免呛咳时将药吐出。病情需要时可采用鼻饲给药。
2)注射给药
比口服给药奏效快,但对小儿刺激大。
肌内注射时药物的吸收与局部血流量有关,要充分考虑注射部位的吸收状况,避免局部结块、坏死,如使用含苯甲醇为添加剂的溶媒会导致臀肌挛缩症的严重不良反应。
临床上多选择臀大肌外上方,但注射次数过多可能造成臀部肌肉损害,需加以注意。
静脉注射常在病情危重抢救时用,平时多采用静脉滴注,静滴可给予较大容量的药物,应根据年龄大小、病情严重程度控制给药量和给药速度,在治疗用药时间较长时,提倡使用序贯疗法,及时改用口服剂型,以提高疗效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
3)透皮给药
方便且痛苦小。药物剂型多为软膏,也可用水剂、混悬剂等。用药时要注意防止小儿用手抓摸药物,误入眼、口引起意外,不宜使用刺激性较大的品种。
4)直肠给药
药物从直肠下部吸收,不经过肝脏直接进人体循环,所用剂型有栓剂和灌肠剂。临床应用较多的有退热药物制成的小儿退热栓剂,灌肠法在小儿应用较少,因药液在肠腔不易保留。
5)单剂量包装问题
避免一日或多次剂量一次误服等。
3.根据儿童的不同阶段严格掌握用药剂量
用药剂量应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进行调整,特别是新生儿、婴幼儿用药,应严格掌握剂量,剂量太小达不到治疗效果,太大则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目前儿童剂量的计算方法很多,有年龄折算法、体重折算法、体表面积折算法等可选使用。(见后文)
4.密切监护儿童用药,防止产生不良反应
儿童应急能力较差,较敏感,极易产生药品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药品不良反应。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六、儿童剂量计算方法
根据儿童药代动力学及对药物的敏感性方面的特点,儿童用药剂量应较成人更为准确,但由于缺乏适用于儿童的药品规格,有些药品说明书中也没有标明儿童的用药剂量,因此需要计算儿童用药剂量,儿科用药剂量可按以下方法计算。
1.根据儿童年龄计算
1)Fried公式:婴儿药物剂量=月龄×成人剂量/150
2)Young公式:小儿药物剂量=(年龄×成人剂量)/(年龄+12)
3)其他公式
1岁以内儿童用量=0.01×(月龄+3)×成人剂量
1岁以上儿童用量=0.05×(月龄+2)×成人剂量
根据年龄计算用药剂量的方法不太实用,很少被儿科医师采用,但对某些剂量不需要十分精确的药物,如镇咳药、助消化药,仍可以按年龄计算。
2.根据儿童体重计算
1)若已知儿童的每千克体重剂量
直接乘以体重即可得1日或1次剂量。如口服氨苄西林,剂量标明为1日每千克体重20~80mg,分4次服用。如儿童体重为15kg,即为:
(20~80)×15=300~1200mg,分成4次,即为一次75~300mg。
2)如不知儿童每千克体重剂量
可按下式计算: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kg)/70
3)如不知道儿童的体重多少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6个月小儿体重(kg)=月龄×0.6+3
7~12个月小儿体重(kg)=月龄×0.5+3
1~10岁小儿体重(kg)=年龄×2+8
如所得结果不是整数,为便于服药可稍做调整。用体重计算年长儿童的剂量时,为避免剂量过大,应选用剂量的下限。反之,对婴幼儿可选择剂量的上限以防药量偏低。
3.根据体表面积计算
按体表面积计算剂最为合理,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包括新生儿及成人,即不论任何年龄,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剂量是相同的。对某些特殊的治疗药,如抗肿瘤药、抗生素、激素,应以体表面积计算。此种计算比较合理,但首先要计算儿童体表面积。
如体重≤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0.035)+0.1;
如体重>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30)×0.02+1.05。

或用下表折算儿童体表面积。

微信截图_20200918155424.png

上表不适宜体重大于30kg的儿童,对10岁以上的儿童,每增加5kg体重,体表面积增加0.10m2,如体表面积(30kg)=1.15m2,体表面积(35kg)=1.25m2,体表面积(50kg)=1.55m2,体表面积(70kg)=1.73m2。体重超过50kg时,则每增加10kg体重,体表面积增加0.10m2

①若已知每平方米剂量,直接乘以个人的体表面积即可。
②若不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剂量,可按下式计算。
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表面积(m2)/1.73m2
4.按成人剂量折算表计算

按下列年龄折算比例表折算,总的趋势是剂量偏小,然而较安全,下表可供参考。

微信截图_20200918155718.png

采用上述任何方法计算的剂量,还必须与病儿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得出比较确切的药物用量。

如:新生儿或小婴儿肾功能较差,一般药物剂量宜偏小;
但对新生儿耐受较强的药物如苯巴比妥,则可适当增大用量;
重症患儿用药剂量宜比轻症患儿大;
须通过血脑屏障发挥作用的药物,如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磺胺类药或青霉素类药物剂量也应相应增大。(药圈网)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