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生半夏
基层医生半夏发表于 2021-8-9 09: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针刺疗法是将针具刺入肉体之内,通过刺激人体的腧穴、经络,达到调整机体的阴阳失衡而起到治疗作用。但毕竟金属针具对人体的针刺会带来一定的疼痛感,特别是初次针刺的患者,往往对这种刺激更为敏感。如何最大程度地减轻针刺的痛苦,李老师在前人诸家积累的丰富经验基础上,结合多年的针刺体会,形成了自身独到的针刺风格。


熟悉李老师的人都知道,李老师针灸向来以痛苦小、疗效高著称,如患者常常在针具已经刺入皮下尚无感觉,婴幼儿在针刺完成后毫无哭闹现象,均说明了李老师进针手法的高明之处。同行及患者把李老师的针刺称为“无痛扎针”。跟师既久,总结李老师针刺之所以不痛,有6点要诀:


1.姿势正


针刺前患者的姿势一定要摆放正确。如刺养老不屈肘转掌何以穴开、得气;刺曲池应以屈肘90°为宜,不屈肘则腧穴被桡骨所盖,其穴不开,屈肘太过其穴则合,刺之经气不利,可见不及、太过均达不到刺曲池的应有疗效,并且增加痛苦,读者临证可仔细体会;刺环跳应侧卧屈股(上侧),下侧下肢则应伸直,然后按同身寸取穴,如此针刺得气后方能使针感顺畅条达,气至病所。


虽然有时受疾病、患者身体所影响,或各家流派有自己不同的取穴经验,因此取穴方法不尽相同,但总的原则以患者舒适、针下得气、痛苦小、疗效高为最佳。总之,针刺时如若姿势不正确,一者痛苦大、易滞针,二者疗效差、不易得气,同道不可不重视。


2.取穴准


准确取穴是针刺得气和取效的前提。李老师体会到取穴准确往往能将痛苦降到最小,其取穴方法同于先贤诸书和针灸教材,但进针时有其独到体会。定好腧穴后,李老师先把针具轻轻放到腧穴皮肤上,在针尖轻触表皮时询问患者有无痛感,如有疼痛,将针尖略向周围移动毫米左右,再问患者,无痛之处即是最佳取穴进针之处,如此便能有效避免进针时的痛感;同样,定穴准确,进针后的酸、麻、胀得气感可以掩盖进针后的轻微痛感。因此,如要针刺无痛,必须做到取穴准确。


3.问得对  


一是问:问病情,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因任何一位来求医的患者,在医生问病情时注意力最易集中体会在病情上。二是不问:即反对不正确的发问,一般医生在针刺的过程中普遍都会问患者“疼不疼”?这种不正确的问法,往往把患者的疼痛注意力集中起来,而有经验的医生是通过体会针刺时的针感,或通过对患者的“察言观色”来判断的。即便需要问时,也是问患者的具体感觉是什么,让患者自己说出来,而不是用疼痛字眼来诱导刺激。


4.重押手


李老师进针遵循《难经》所述“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的双手进针法,重视左手的押手作用,通过押手的切、循、按、推等手法,以勿伤营卫,减轻痛楚,并利于得气及补泻手法的运用。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同样论述了双手进针的优势和重要性,在该篇下手八法口诀中曰:“左手重而切按,欲令气血得以宣散,是不伤于荣卫也。右手轻而徐入,欲不痛之因,此乃下针之秘法也。”


具体操作时,首先病人体位姿势要正确,令其全身放松;其次医者手法轻巧、熟练灵活,押手先在欲刺的腧穴施循、按、推、切等手法,令气血疏散后双手进针,重在押手,进针时在押手重按的一瞬间,刺手将针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捻转,轻轻提插,得气后运用相应治疗手法。


5.轻疾刺


轻柔针法是李老师的代表针法之一,包括进针手法轻快、留针时不行针,补泻手法也轻。李老师要求平时多练指力基本功,做到进针时轻巧、快速,在患者尚未感觉到疼痛时,已将针刺入皮下,进针得气行补泻手法后静留候气,不再行针捻转;出针时补泻、稳顺。


此种针法除了痛苦小外,特别对于小儿及体质虚弱患者常有疗效倍增的作用。该法是李老师临证多年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总结而来的,常用于婴幼儿、老人体虚或久病体弱之人,因此类患者由于体质较弱,如果针刺手法过重或再辅以反复行针催气,则正气难以相应,往往会出现针后身体不适,疗效不佳甚至症状加重的不良反应。


6.形气顺


顺包括气顺和形顺,是针毕后出针时应注意的手法。针灸医生多重视进针、调气、得气等手法,往往忽视针刺结束后的起针环节,出针不当同样会造成疼痛乃至影响疗效,临床不可忽视。李老师要求起针时轻捻针柄,使针无滞、无缠,轻松出针,此为气顺;出针的方向要顺进针的方向退出,此为形顺,如此才算完成好针刺的最后一步。


当然,针刺疗法是金属针具刺入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不可能做到每一针都绝对不痛,但只要遵循上述几点,必然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或消除针刺带来的痛楚。


本文摘自《李延芳50年针灸临证集验》,作者耿惠、李利军。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