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o111
 页 | 末页
1
halo111发表于 2021-10-9 09:32:27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发生于婴幼儿者的泄泻,称婴幼儿腹泻,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本病虽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多见于夏秋季,秋冬季节发生的婴幼儿腹泻,容易引起流行,称为小儿秋冬季腹泻。


诊断依据

根据《中医儿科学》,本病的诊断依据为:


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超过3-5次,多者可达10次以上。大便呈淡黄色,如蛋花汤样,或黄绿稀溏,或色褐而臭,伴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


3.重症腹泻及呕吐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疲,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等脱水征,以及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4.大便常规检查可发现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


5.大便病原体检查可发现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病毒检查阳性等。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小儿痢疾相鉴别:痢疾、婴幼儿腹泻二者均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要表现。


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主症, 大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可找到吞噬细胞,并可见有痢疾杆菌。婴幼儿腹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便为特症,大便无脓血,也无里急后重等,腹痛或有或无。大便检查可发现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病毒检查阳性。



 分型

根据《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规范(2020年版)》,视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一般分为三型:


轻型: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无脱水及明显全身中毒症状。


中型:胃肠道症状较重,并出现轻、中度脱水和/或有全身中毒症状。


重型:胃肠道症状重,重度脱水和/或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脾阳不运,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小儿泄泻。婴幼儿腹泻起病急,发病快,若能及时治疗,一般一周后即可痊愈。通过上述治疗,患儿出现泻下无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心烦不安,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小便短少,甚至无尿等,为病情危重表现,应及时住院治疗。在常规治疗时,配合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好。


根据《中医儿科学》,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1.伤食泻:主要表现为婴幼儿腹泻,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当以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为治,方用保和丸加减,药取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木香、厚朴、藿香各6克,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余药渣水煎取汁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下同)。


2.风寒泻:主要表现为婴幼儿腹泻,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当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为治,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药取藿香、苏叶、白芷、大腹皮、厚朴、陈皮、半夏、苍术、茯苓、木香、防风各6克,生姜3片,炙甘草3克,大枣2个。


3.湿热泻:主要表现为婴幼儿腹泻,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当以清肠解热,化湿止泻为治,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药取葛根、连翘、马齿苋、茯苓、苍术、芦根各6克,黄连、黄芩、甘草、木香各3克。


4.脾虚泻:主要表现为婴幼儿腹泻,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当以健脾益气,助运止泻为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药取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莲肉、扁豆、薏仁、砂仁、桔梗、陈皮、木香、枳壳、焦山楂各6克,干姜、甘草各3克。


5.脾肾阳虚泻:主要表现为婴幼儿腹泻,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当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为治,方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药取炙黄芪、升麻、党参、白术、吴茱萸、附子、补骨脂、石榴皮各6克,肉豆蔻、甘草、干姜、五味子各3克。



常规治疗时,可配合下列外治方:

1.云南白药:取云南白药粉1克,加清水适量调为糊状,敷于肚脐处,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药3~4次,连续3天。可活血生肌,收敛止泻。


2.香连丸糊:香连丸3克,凡士林适量。将香连丸研细,与凡士林调匀备用。将脐部洗净,取本品适量外敷肚脐,包扎固定,每日1换。可清热化湿,行气止痛。


3.香萸糊:丁香、吴萸各3份,木香、白术各1份。将上药择净,共研细末备用。使用时取本品5~10克,用黄酒适量调为糊状敷脐,外用胶布固定,每日1换。可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4.二白陈皮糊:白术、白芍、陈皮、山楂、升麻、车前仁、吴萸、豆蔻、丁香各等量。将上药择净,研为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取药药末适量,用清水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3次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可健脾止泻。


5.萸香胡椒膏:吴茱萸30克,丁香6克,胡椒30粒。将诸药择净,研细备用。每次取药粉适量,丹士林少许调匀,外敷肚脐处,每日1换。可芳香健脾,温胃止泄。


6.二五散 :五倍子、五味子各等量。将上药择净,共研细末,装入布袋中敷脐,外用胶布固定,2日换药1次。可收敛止泻。


(基层医界  张玲)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