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悟道
 页 | 末页
1
未悟道发表于 2014-11-23 21:50:09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操作需要先登录才能继续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我没有见过这个病,本拟不学,但是说到“两联”,复发性口腔溃疡+外阴溃疡是见过的,而最感兴趣的是复发性口腔溃疡。所以重点是王老讲稿中对于甘草泻心汤、辛开苦泻法和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讲解。

原文
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11,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12,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13,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语译》:
10,狐惑病的症状类似伤寒,沉默想睡但又不能闭目安眠,不论是躺下或起床,都表现神情不安。狐与惑的区别是:咽喉部蚀烂的称为惑,前后阴部蚀烂的称为狐,病人不但不想进饮食,而且怕闻到饮食的气味,面目一阵红、一阵黑、一阵白。蚀烂于上面喉部的则声音嘶哑,用甘草泻心汤主治。
11,患前阴部蚀烂的往往有咽干的症状,可以用苦参汤外洗。
12,肛门部蚀烂的,用雄黄熏治局部。
13,病人脉数,但并不发热;微微有些发烦,但神情沉默,只想躺在床上,身上还经常有汗。在刚得病的三、四天,两眼红的象鸠鸟眼睛似的,到七、八天眼角变得有些发黑,这时候如果病人的食欲还好,说明这些症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局部溃脓、热毒侵蚀的缘故。宜用赤小豆当归散主治。
** 本段译文,与王老的释义有所不同。

王老指要
病名:狐惑病。
概念:以人体上部(目,喉)与下部(二阴)蚀烂为主证,伴有精神恍惚,狐疑惑乱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病因:湿热内蕴;虫毒感染。
病机:湿热虫毒之邪循肝经→上扰→目、喉┐---肝胆涉及心神、脾运。
└ 下注→ 二阴 ┘
证候:蚀烂为主证+精神恍惚证=狐惑病。
治则:清热燥湿,杀虫解毒。
方药:┬内治法:主方──甘草泻心汤;酿脓证──赤豆当归散。
└外治法:洗方──苦参汤; 熏法──雄黄。

见证
蚀烂
经文明确地说:“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下狐上惑,是为狐惑,这是本病的特征。单独“为惑”,“为狐”,不能称狐惑病。
蚀于上
1,原文有:“蚀于喉”、“声喝(ye)”“嘎”(sha、ga)、“咽干”。
这里只有两个症状,咽部的咽干,喉部的声音嘶哑。关键是这个“蚀”字,不仅表示病机,湿热虫毒蚀于上,也是表示症状,是“蚀烂”的意思。
王老讲:这里用“喉”字,代表整个口腔的病变。见于舌尖、边,唇、颊,扁桃腺,咽部,到了喉部就是严重的情况了。或小如米粒,或大如黄豆。圆形和不规则形;或平坦、或凹陷。周围可以是红晕,表面可以是灰白色、黄白色。
看王老的意思,描述的就是个口腔溃疡。病变仅及粘膜的叫糜烂,深达粘膜下的叫溃疡。
2,原文有“目赤如鸠眼;目四眥黑”。“如鸠眼”,眼红,早期病变,四个眼角变黑,一般解释为化脓的征兆?理解为眼部病变就可以了。
蚀于下
原文有“蚀于阴”“ 蚀于肛”。就是外阴、肛周的溃疡吧。王老讲,二阴蚀烂的情况,溃烂的面积大小和病情相关。因为要经常摩擦,有的时候有渗出,溃疡面积比较大,边界不清晰,边缘不很整齐。
全身症状
状如伤寒---好像伤寒,但不是伤寒。
王老认为是指发热、恶寒,从湿热的特点来理解,应该是发热不扬,热度不高,病程缠绵。“实际临床上,有的病人根本就不发热,更谈不上恶寒。所以,这个热邪,因人而异。”这是王老以白塞氏病来看待。
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默默,情绪低落。王老用失眠解释眠字,郝老说,眠通暝,指闭目;仲景用寐指睡眠。欲眠,想闭目休息而不得。是说情绪低落,烦躁不安。
王老,把这里的“默默”与百合病的“常默默”相联系,也看做是精神恍惚症状。病机解释为肝经湿热在上扰、下注的同时,也影响到心主神志功能的异常。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臭”(xiu),通嗅,指食物的气味。王老以湿热困脾,脾运不健来解释。
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语译》:面目一阵红、一阵黑、一阵白。
《何注》:面色的变幻和脉象的无定颇使人惑乱狐疑。
王老:《讲义》上说,“乍”字,当突然讲,---现在要说,面部的颜色“变幻无常”,突然地红了,突然地黑了,突然地白了,你说,这怎么也不能像霓虹灯啊,这么变色不可能,不符合临床实际。我们说,这个“乍”字,也可以当“或”字讲,当选择连词,就是说,这个面目,有的时候表现为偏赤,有时候表现为偏暗,比如发热的时候热盛而赤,不发热时湿盛而暗---。
病者脉数,无热---
王老:“脉数”意味着里有热,湿热在里,所以脉数。但是,它又说无热,“这个无热是指的肌肤无大热,这是个疑似症,请大家注意”。
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
王老:比起11条的的卧起不安来,是烦躁减轻。默默,上条本来就有,病在肝经,仍然有精神抑郁的情况。“但欲卧”,就是想躺想睡,但睡不好。已经说了无热,又汗出,说明病邪不在表,是血分有热。血分有热,表现在眼目,全身症状的减轻,不是疾病的减轻而是局限化,局部化脓的一种表现。
若能食者,脓已成也---
王老认为能食与脓已成无关联。从不欲食到能食,还是反映了病变局限化。

归纳:全身的见证,一个寒热汗出问题,一个饮食问题,一个精神情绪问题。这三个方面,王老与百合病联系,仍然以精神恍惚证候来归纳,从肝经湿热,肝经病变与精神情志的抑郁来解释。
我觉得本病的精神情志问题,不是很明显,神情默默,欲卧不能,烦躁不安,与全身的“状如伤寒”和局部病变都有关系。应该是疾病的一般非特异性症状,与百合病的以精神神经见证为主不同?可能还是大家都过于强调了“狐疑惑乱”问题,而我认为狐指蚀于下,惑指蚀于上,全身见证看不出有百合病那样见证繁多的特点。

王老围绕甘草泻心汤与辛开苦泻法,讲述了很多东西,其理论与临床实用价值不限于狐惑病,摘要整理如下:
甘草泻心汤
甘草4两 黄连1两 黄芩3两 干姜3两 半夏半升 人参3两 大枣12枚
生甘草,主药,清热解毒。
干姜、半夏──辛开,化湿。
黄芩、黄连──苦泄(降),清热解毒、燥湿泻火。
人参、大枣──安中化湿。
1,甘草
王老:这里的甘草泻心汤,生甘草四两,是主药。因为是热毒、湿热,湿热蕴毒、湿热虫毒,所以,用生甘草是取其清热解毒作用。
伤寒论五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没有用甘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都用甘草三两。《伤寒》里,甘草泻心汤,因为它治的是虚痞,要强调的是从补益的角度上考虑。因此,重用四两的炙甘草,强调它补虚消痞的作用。《金匮》里,讲狐惑病时,甘草泻心汤又变成辛开苦泻,清热燥湿了。同样是甘草四两,虚痞强调的是炙甘草四两,而我们这里是生甘草,强调的是解毒,而且配合辛开苦泄的作用。所以,你看方名相同,组成相同,就在甘草上作的文章,你说张仲景有没有思考?关于王子和先生的生、炙甘草各半,这也是取其双方面作用,也是很有道理的。
** 甘草泻心汤,伤寒金匮各一见:《伤寒》第158条,胃虚客热上扰痞证治。《金匮》见于本篇狐惑病。王老讲稿,强调了金匮本方是生甘草。手头的书,《谭注》、《心典》:是炙。《何注》、《语译》,只写四两,无“炙”字!看来王老使用的讲义,或者是生字,或者无炙字?王老很推崇王子和老先生的生炙各半法。我本人从来用生,没有炙过,但不敢肯定有没有区别?

2,辛开与苦泄
黄连、黄芩,两个苦味的药,苦泄,清热解毒、燥湿、泻火、虫毒。
干姜、半夏,两个辛味药,辛开,辛散化湿。
原方是黄芩3 两,黄连1 两,加起来4两,而干姜3 两,半夏半升,量重于苦泄药。而现在我们研究的结果,“辛开苦泄法”,药量的分配上,它一定是“以苦为主,以辛为辅”,辛散无劫阴之弊,苦寒无碍阴之害。
其它如黄连配吴萸,炮附子、桂枝配黄连、黄柏等都属于这个法则。两者配伍的结果,它妙在,正好符合脾胃的脏、腑相合,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一开一泄,一寒一热,对立统一的生理特性,包括它的病理反应。目的就在于,从中焦脾胃而治,斡旋中焦,调理气机,升清降浊,调和胃肠和肝胆的气机。所以,这个法则非常的独具匠心。
王老认为小量的辛味、苦味、甘味配合有增进食欲的作用。
** 这里以苦为主,以辛为辅的配伍法,是指使用于本病,还是所有的甘草泻心汤或者所有辛开苦泻法的适应证?

临床应用的指征,以甘草泻心汤为例,
第一,胃脘部的胀闷不舒;第二,干呕或者呕吐;第三,肠鸣或腹痛下利;第四,不欲食或饥不欲食;
这四个临床指征,体现了“辛开苦泄”的配伍,也属于“和解法”的范畴。
例如,胆汁返流性胃炎,早晨起来就是干呕,或者吐又苦又酸的东西,胃非常难受,吃不了多少食物。这个时候,辛开苦泄,不管你是用哪一个方子做底方,但是,辛开苦泄,这两个药对要用,就是在量上要根据情况,这保证好使,症状,不管是对他的呕,还是脘闷,或者是胃肠不舒,大便不正常,都有好处。

有的狐惑病病人,由于体质的不同,尽管是湿热较盛,湿热内蕴,但是,它又不适合,用一些辛燥药物,特别是干姜与半夏的配伍。可以选配芳香化湿药佩兰,藿香,白蔻,还是通过辛开苦泄法体现的。

3,王子和老先生
治疗狐惑病的临床经验。甘草作为主药,是生、炙各半,既用了生甘草的清热解毒力,又要取炙甘草补益脾胃的作用,来配合人参和大枣。他这种临床经验非常可取,我(王老)现在要看的病人,就首先提笔“生、炙甘草各半”,“各半”可以是各15 克、各20 克,而不是我们通常的5 克、10 克。
王老先生还有一个经验,黄连问题。因为病程长,黄连的苦寒之性,对脾胃,你得考虑时时顾护胃气,他选用马尾连,而且这量要随着症状的轻重加减,最多就是15 克,经常是1 钱、1 钱半、2 钱,并不是说苦泄,就应该黄连为主。
** 马尾连:没有用过。查《全国中草药汇编》,各地有多个品种入药,所以还是用黄连为妥,注意剂量与配伍。

4,九窍病从脾胃论治
张仲景在第一篇里说:“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勿令九窍闭塞”。 李东垣发挥这个学术思想,立论,叫做“脾胃虚,则九窍不通”。
王老介绍了一篇文章的观点,受甘草泻心汤的启发,对于脾胃虚弱造成的九窍不通,在按照常规疗法,难以取效的情况下,采用补中、升阳、泄热法,就会得到满意疗效。
列举了狐惑病涉及的咽喉,眼目,二阴。阴阳毒病的“咽喉痛,吐脓血”。口舌干燥的病,消渴病;瘀血病的“但欲漱水不欲咽”;妇女病的唇口干燥。

举例:复发性口腔炎(不是上下联合病变的白塞氏病)。辨证有胃热熏蒸;心热、心脾郁热等实证、热证。还有气阴亏虚,阴虚火旺的如玉女煎等。有时,这些辨证方法,疗效不行,从脾胃虚,九窍不通考虑。
处方举例:
黄芪20-30,党参15-20,炒白术15,炙甘草。
砂仁5-10,羌活10(风药),升麻,柴胡10-15,温补和升阳相结合。
黄连、黄柏10-15;竹叶、木通(最好用通草)。温补之中清热、清泄。
这个方子,先是补中益气,在温补之中升提,同时再用清泄的药物。
文章还总结了使用指征。口腔出现溃疡,但是舌质淡或者淡胖,舌苔有薄黄或者黄腻,但是食少、便溏,舌苔就是假象,不要被迷惑,一样要用温补升提。

【问题】
1,命名
第一种意见认为,“惑”,不是心字底,而是虫字底、虫字旁,即“蜮”字,即应该是狐蜮(yu)病。与“蚀”有关,与“虫”有关,也因为苦参、雄黄有解毒杀虫之效。王老不赞成这种说法,主张仍然名为狐惑病。
第二种意见认为,是因为本病“令病者疑,医者惑”;“诊之有疑,病情变化多端”;《谭注》说:是因其病狐疑惑乱症见多端而定名。王老倾向于这种说法。
我觉得也有问题,既然经文明确地说“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这里的“狐”与“惑”都是很明确的命名,其它见证再出没无常,没有这两条也不是狐惑病,有了这两条,没有其它见证,一个狐,一个惑,就是狐惑病,何疑之有?
2,现代病种
谭注、何注都提到可能是现代的白塞氏病,而王老则认定仲景描述的就是这种病。王老说:“狐惑病,一共4 个条文,238 个字,两个内服,两个外用的方剂,却比土耳其的皮肤科医生白塞氏的报道,早了十七个世纪。而且白塞氏当时报道的只是口、眼、生殖器的外在临床表现,并没有提出病因、治法。”
王老强调了不是《金鉴》所说的“下疳”,梅毒,临床应该注意鉴别。
我还怀疑,这或许是一个现代已经见不到的,具有传染性的一种疾病?

附:阴阳毒
只有两个条文,不妨也看一下:
14,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15,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升麻2两 当归1两 蜀椒1两 甘草2两 鳖甲手指大一片 雄黄半两
王老提要
┌概 念:以发斑、发热、咽喉痛为主症的,急性、发斑性疾患
阴│病因病机:感受时邪疫毒,侵入血分,伤及血络,致肌肤发斑
阳│分 类:阳毒、阴毒
毒│证 治 ┌阳毒──升麻鳖甲汤──清热解毒,活血散瘀(14)
└ └阴毒──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解毒散瘀(15)

阳毒:面赤斑斑如锦纹(发热
透发 色赤鲜活
咽喉痛(代表症)
唾脓血
阴毒:面色青,身痛如被杖
咽喉痛 瘀血凝滞
阳毒┬烂喉丹痧(猩红热)
└流行性出血热
阴毒┬斑疹伤寒(栓塞型)
└DIC
因为拟不用升麻鳖甲汤,所以不学。猩红热,以前很常见,没有唾脓血。唾脓血的咽喉病变,只见过咽后壁脓肿破溃。流行性出血热,本地极少见,曾经有过散发个案,没有亲见。

评分

参与人数 4得票 +4 收起 理由
兴兴 + 1 我很赞同
thytqlzhs + 1 谢谢你的奉献
蚂蚁骅骊 + 1 感谢分享!
lrl0701 + 1 继续继续,更多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2
lrl0701发表于 2014-11-23 22:18:39 | 只看该作者
别的先不说,
1、你说伤寒里和这里的甘草泻心汤方名相同,方药仅是甘草不同,一个是炙,一个是生的。

我又看回以前的贴子(原书不在手边),伤寒里没有人参三两,而这里有人参三两。伤寒里甘草后有字,而这里没有说明,应该是生的。
痞证的五个泻心汤及赤石、五苓、旋复三方,原文与医案欣赏
http://www.jcys120.com/forum.php ... 3551&fromuid=133517

2、以苦为主,以辛为辅我赞同。

我通过这两个相同方名的泻心汤比较和理解,我觉得之所以称为泻心汤,黄连是首要的,黄芩次之,其次别的再次之,如那五个泻心汤。

有机会再聊。

评分

参与人数 2得票 +2 收起 理由
未悟道 + 1 黄连是首要的---
蚂蚁骅骊 + 1 付出,是值得的。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3
 楼主| 未悟道发表于 2014-11-24 22:02:05 | 只看该作者
lrl0701 发表于 2014-11-23 22:18
别的先不说,
1、你说伤寒里和这里的甘草泻心汤方名相同,方药仅是甘草不同,一个是炙,一个是生的。

把《讲义》【方义】部分抄录于下:
《伤寒论》载本方无人参,考《金匮要略-百合狐惑病证治》用本方有人参,《千金》、《外台秘要》治伤寒匿食,用本方也有人参;又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与本方同治脾胃气虚,寒热错杂之痞,而皆有人参,本方治下后胃更虚,痞利俱甚之证,则更应加人参。林亿等在方后注云:“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汤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汤中无者,脱落之也。”总之,本方因治痞利俱甚之证,故用炙甘草和中为主药,人参为必用之药。其方义可与半夏、生姜二方,互相参看。

也算我自己因此而更加记得牢些。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有道理,我很赞同应有人参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lrl0701
4
lrl0701发表于 2016-6-19 00:31: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rl0701 于 2016-6-19 00:43 编辑

最近一直在看王雪华老师的视频,感觉太深了。

真的,好呆我伤寒论学了那么长时间,也算是有心得的,现在看金匮,基本能看懂,也有自己的理解,但如果让我再写心得体会,我觉得根本写不下那么全的。百合病,九条原文,第一条总纲,第九条是总结,剩下七条,七个方子。狐惑(字打不出来,下面应为虫字底)病,四条原文,四个方子。


金匮比起伤寒来说,太精简了,省略的太多了。

所有的医家,对伤寒论都在自圆自说,尽量的使自己的解说能表达医圣的心意。但医圣当时是怎么想通这些的呢。他怎么能想到甘草泻心汤与狐惑(字打不出来,下面应为虫字底)病的关系呢,很难想通。

所有的医家都不敢对伤寒杂病论的原文有丝毫的更改和变动。错就错了,放在那儿,后续注上就是。


还有所有有思想或成家立派的医家,金元四大家和温病等,无不在伤寒杂病论的原文里的字里行间,找到一点悟性,进而发扬光大,成为一代大家。

如果说伤寒论还有条理可寻的话,那金匮则精简到基本找不到规律,除了医圣总结的这些。如他把百合狐惑(字打不出来,下面应为虫字底)阴阳毒,三个列为一篇。并且他所给的方药都是确实有效的。这是最关键的,如果说的天花乱坠,方药不管用,那也是纸上画饼,不行的。最厉害的就是他的药方都管用,且用量精到。多一个不用,少一个不行,量大了也不行,量小了也不行。这是医圣之所以称为医圣的根本原因吧。



再一个就是学金匮,一定要以伤寒论为基础。伤寒如果比作走的话,那金匮就是在跑。

看了视频以后,思绪很充盈,就像九阳神功一样,但现在还不能灵活运用,但我自己用的一些方子,都非常好使,基本立即见效。


以前我也一直强调参苓白术散的功效,但绝大多数人根本体会不到这层意思的。

前几天家人去参加卫生院组织的学习。回来给我说,她说老师说了,在妇科方面一定要用好,四君子汤和四物汤。

我给他说,四君子汤不就是我常说的参苓白术散吗,虽有区别,但大方向是对的。四君子不就是,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吗。

妇科里,当归和川芎合称佛手散,再加熟地和白芍,则为四物汤。

女的有肝为主,男的以肾为主,两者都以脾胃为主。

所以说理论奠定了用药的根基。如果只学皮毛,临床根本不敢也不会用药。所以说理论先行,一定要理解这些东西。

以前看了你的贴子,无动于衷,字是字,我是我,根本没想法。现在我脑子里全是问题,还是看不进去你写的东西,但总算能联系到一块了,有点想法了。

如近代的升降理论,如圆周运动思想,如四大家的理论,温病的理论,就不细说了。哪个不是从伤寒里出来的呢。看了伤寒论以后,这些理论都能想通了。

伤寒的方药应用之广,护理之周全,描述之形像,内服的,外用的,熏洗的,吹鼻的,方名之相似程度之高,用药之精到,真是服了。

我敢说现在的中医主流,无不以伤寒为核心。但中医还有其它好多内容的,如推拿,针灸,整骨。尤其骨科方面中医也非常精准。每个地方大都有一些骨科家传做的非常好的。但这些大多都是祖传,不会外流,还有膏药之类,无不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虽说一通百通,但隔行如隔山还是非常现实的。

好好学吧,伤寒杂病的水太深了,让我在里面慢慢的再游游。

俗话说,时间花在哪里,哪里就会有进步。

我买了两张伤寒和金匮的挂图,挂在床头,细细想之,结合视频,那真是平时看书都较分散,不能一观全文。这样很好的。

在论坛里说这些,估计也没多少能看的懂。只能和你聊聊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未悟道 + 1 您的发言很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5
 楼主| 未悟道发表于 2016-6-19 11:15: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未悟道 于 2016-6-19 11:45 编辑

我们这儿的村民档案整理,近乎苛刻,耗费了我工作之余的半年时间,算是第一个完成的村子。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浪费半年时间实在是无奈之举。这半年几乎没有学习,只在工作之余粗略看了周文志的《看破西游记》。
我想,或许在十年之后,我会写一个西游记与养生之道的东西?
现在,基本恢复了正常学习,正在集中精力研习脾胃学。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
未悟道
6
 楼主| 未悟道发表于 2016-6-19 11:38:18 | 只看该作者
lrl0701 发表于 2016-6-19 00:31
最近一直在看王雪华老师的视频,感觉太深了。

真的,好呆我伤寒论学了那么长时间,也算是有心得的,现在 ...

“我给他说,四君子汤不就是我常说的参苓白术散吗,虽有区别,但大方向是对的。四君子不就是,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吗。” 妇科里,当归和川芎合称佛手散,再加熟地和白芍,则为四物汤。

哈哈!等你学到《血痹虚劳病》篇的薯蓣圆,就用不着绕这个圈子了。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君子;
当归、芎藭、干地黄、芍药---四物汤;
两方都是从这里来的。
参苓白术散是《和剂局方》,四君子加味而来,它如八珍、十全、人参养荣----,源头还在仲景。

我用一年多的时间学了仲景两书后,感觉似乎没学到多少东西。待到回头再看现代各家书时,感觉大不相同。正如你所说,每个成名医家的书,仲景理法方药,几乎无处不在,有了这个“”,就不像以前那样,被众多的“流”所困惑啦。有了原来如此,甚至不过如此的感觉!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票 +1 收起 理由
lrl0701 + 1 学中医要从根上学才是!

查看全部评分

  • 投票
  • 收藏 收藏
  • 转播转播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