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细辛的用量
关注者
0
被浏览
9905

  细辛辛烈、窜透、通阳气、散寒结、历来视之为治疗痹证要药。据现代药理学研究,细辛根中的挥发油具有明显的解热、镇痛、镇静、抗炎和抗惊厥等作用。但细辛用量有“用不过钱”之说,多则气闷塞不通而死,几乎全部药书均不逾越雷池。历代医家对此心怀恐俱,避之重用。但常规剂量的细辛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顽痹却收效甚微,极大制约了细辛的临床应用。

  细辛真的用不过钱吗?细细揣摩医古文献,可发现细辛的用量与剂型有关。《本草纲目》有“若单用药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塞不通者死”的明确记载。显然,“不过钱”是指单味生品而言,而细辛入煎并不拘于此说。但不知是何种原因,自古以来细辛“用不过钱”之说竟以讹传讹,流传至今,甚至当今药典、药书都不逾越。如果详细查阅一些医古临床文献,用量破格的记载却也并非凤毛麟角。如张仲景的小青龙汤中用“细辛三钱”、张锡钝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提到“细辛二钱非不可用”。更有殊量惊人的记载,如清代《石室秘录》治疗头痛二方,曾用“细辛五钱和一两”。看来这些记载都是经过反复临证检验的。近年来,临床上细辛用量不断突破,有人用至30g,有人用至40g,不仅无一“气闭塞而亡”,且未见明显毒副反应,其疗效又较常规剂量的细辛入煎明显为优。

发布于 2008-05-20 15:42:12 IP 属地·中国|山西省|长治市

20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20条评论
我还没见过超过三克的:han :han ,不知道其他坛友有什么体会?
  • 2008-05-20 16:26:59 · IP属地·中国|山东省|淄博市
    回复 0点赞
对于中医我是不懂的!但是在实习时听一个中西医结合的老师说过一句话的!《《细心不过钱,过钱把命完》》
  • 2008-05-20 20:44:13 · IP属地·中国|山东省|聊城市
    回复 0点赞
用十几克的也见过,我们在基层的还是现实安分点吧,出了问题说不清 了. 平常的一些需要加用 细辛的疾病,用三克足可以解决问题,到也习惯了 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 要越过三克这个雷池线吧 本帖最后由 幽冥鬼手 于 2008-5-20 23:14 编辑 ]
  • 2008-05-20 23:00:29 · IP属地·中国|山西省|长治市
    回复 0点赞
实践出真知. 我这常用细辛10克 麻黄10克 制付片10克 并配一些温阳通络中药水煎服,治疗由寒湿引起的胸痹,肩周痹痛等,发散止痛效果较好,临床应验没发现有大的付作用. 另: 我这近处有一条民间治疗牙痛药方: 其中细辛用药量10克,止痛效果很好,每年都有很多牙疼患者按方服用,没发现有中毒迹象.
  • 2008-05-21 12:38:34 · IP属地·中国|广东省|河源市
    回复 0点赞
可能是药的质量有问题!!!!!!
  • 2008-05-21 12:55:00 · IP属地·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
    回复 0点赞
关键看大夫自己的经验,具体用多少自己定,一般的不过钱.
  • 2008-05-21 13:18:55 · IP属地·中国|山东省|泰安市
    回复 0点赞
细辛不过钱应是指散剂而言,至于汤剂少用则效不佳,我一般用5克或10克,依病情而定。
  • 2008-05-21 16:56:25 · IP属地·中国|山东省|聊城市
    回复 0点赞
细辛用量小考 2004年6月4日 中医网 中医业内人士均知“细辛不过钱”这句古训。2000年药典也规定,细辛用量1克~3克,多数临床医生不敢超越这一规定范围,有的甚至干脆弃细辛而不用。细辛真的这么可怕吗?我们先来找寻一下这句古训的源头。 据本草文献,“细辛不过钱”之说源于宋代陈承的《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用即气闷塞不通者死……”。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述陈说:“(承曰)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可见,李时珍虽然是收录陈承的,但他还是将“半钱匕”改成了“一钱”。隋唐以后,“一钱”约合现在的3克。至此以后,“细辛不过钱”之说逐渐成为中医临床用药的一条清规。但陈承的原意是指细辛散剂(单用末)的一次用量,如果不论单用还是合用、入汤剂还是入散剂、研粉与否,而一概将细辛用量限制在一钱范围之内,是后人的一种误解。 尽管如此,古代医家也有相反的观点,如张隐庵、张锡纯、陈修园等。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即质疑说:“近医多以此语忌用,而不知辛香之药,岂能闭气?上品无毒之药何不可多用?”“方书之言,类此者不少,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信之。” 早于陈承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应用细辛的汤剂有20首,其用量多为三两,且并未言及禁忌。虽然汉代的剂量考证未达成共识,有考证一两约为15克的,有考证一两约为3克的,但按少的算,根据《伤寒论讲义》:“一两折合一钱(3克)”,“三两”折算为现在的计量单位,约为9克。唐代的《千金要方》所载附子散,细辛(入汤剂)用量六两(隋唐以后,一两约合现在的30克)。宋代《和剂局方》之加减三五七散,细辛用至一斤八两。明代《证治准绳》之滑氏补肠汤,细辛用量为三两。今之医家也有大量不拘古训应用细辛,而获取良效的例子。可见,细辛入汤剂用量不应拘泥于一钱(3克)之内。 我们再来看一下细辛的药用部位。宋代苏颂在《本草图经》中说:细辛“其根细而其味极辛,故名之细辛,二、八月采根,阴干用。”《本草衍义》亦言:其“极细直,深紫色,味极辛”,并言“细辛,用根。”其他诸多本草学著作,如《别录》、《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和剂局方》、《本草求真》、《雷公炮制论》等,均认为药材细辛,或去双叶,或去苗芦,均取须根入药。可见,细辛因根细味极辛而得名,根是细辛的极辛部位,也是入药部位。事实上,直到50年代,细辛入药一直用根。早在沈括的《梦溪笔淡》中就曾有大量例子说明:“药有用根,或用茎叶虽是一物,性或不同,苟未深达其埋,未可妄用”。但是,现代药材细辛的入药部位已变为全草。据现代研究,细辛的全草与根,挥发油的含量有显著差异。所以古今细辛的药材已有质的不同,如果仍照搬古代“细辛不过钱”的理论,显然不在情理之中。 另外,细辛入汤剂,安全性要远远高于散剂。《本草新编》有言:“细辛,止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止可共用,而不能独用。多用则气耗而增痛,独用则气尽而命丧”。根据上海中医药大学王智华等人的研究,细辛全草经不同时间煎煮后,其煎液中挥发油含量随煎煮时间增加而降低。细辛在煎煮三十分钟后,其毒性成分黄樟醚的含量能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中毒。故细辛“单用末”,应遵循“细辛不过钱”之说,而入汤剂则可适当加大剂量。细辛在临床使用中多入汤剂,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受“细辛不过钱”的束缚,以致影响了细辛应有的功效。
  • 2008-05-22 21:22:27 · IP属地·中国|湖南省|常德市
    回复 0点赞
细辛是有小毒但实践可以超一定量的
  • 2008-05-22 23:06:51 · IP属地·中国|四川省|眉山市
    回复 0点赞
细辛可以过钱的用时需小心 以前我也用到过10克以上过:ws :ws
  • 2008-05-25 07:43:55 · IP属地·中国|山东省|聊城市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