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阿司匹林——咋吃很重要!
关注者
1
被浏览
4764

近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更新了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建议声明,建议心血管疾病(CVD)十年风险≥10%的50岁~69岁非出血高危人群应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来预防CVD。这一建议对于普通大众意味着什么?哪些人应参考建议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服用过程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让我们来听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孙宁玲的建议。

Q USPSTF是什么组织? 这个组织发出的建议权威吗? A 孙宁玲: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是由预防和初级保健方面的专家组成的顶级独立专家小组,对各种临床疾病的预防进行严格而公正的评价,其建议被认为是临床预防的“金标准”之一。

Q 阿司匹林一直都在用于预防心血管病 这次的建议有何更新之处,对患者有何意义? A

孙宁玲:作为经典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一直都在用于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二级预防(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再次发生)。本次建议的最大更新之处就在于一级预防不再区分性别,只要符合条件,无论男女都建议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本次建议中提到了年龄范围,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年龄人群就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临床医生会根据个体的情况给出合理的用药建议。

Q 在服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A 孙宁玲:需要关注的是出血风险。这个出血风险并非脑出血,而是消化道黏膜的弥漫性出血。为减少阿司匹林用药的不良反应,用药前,医生会识别消化道损伤的高危人群,包括年龄≥65岁、既往有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病史、合并服用其他抗栓药物/糖皮质激素等。对于疑似消化道溃疡的患者,及时筛查和根除幽门螺杆菌,合并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或H2受体拮抗剂可预防药物带来的消化道损伤。

服药过程中须长期随访,尤其要特别留意监测和观察消化道不适和出血等不良反应。

Q 服用多少剂量合适? 是不是剂量越大效果越好? A

 孙宁玲: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需要兼顾获益与风险。剂量过大会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而合理的剂量和剂型可减少不良反应。建议大家小剂量服用,每日75mg~100mg,肠溶片可以减少胃肠刺激。

Q 应该早晨吃还是晚上吃? 何时服用效果更好? A

 孙宁玲:应该早晨还是晚上服用阿司匹林,目前有不同说法,阿司匹林对于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虽然该药的血浆半衰期只有15分钟~20分钟,但其抗血小板作用却可以持续7天~10天。从这个角度来讲,每天任何时间服用阿司匹林的作用都是相同的。此前有研究认为晚上服用阿司匹林可能更好,主要是因为新生血小板的活化多在晚上,而聚集明显时多在夜间。其实,大家不必纠结早晨服药还是晚上服药,重要的是能坚持每天服药。

Q 饭前服用还是饭后服用? A 孙宁玲:肠溶剂型的阿司匹林(当然其肠溶剂型的质量要可靠,要做到精确肠溶)应该在餐前空腹服用。在该药的设计方面,其肠衣在强酸性环境中是不崩解的。空腹状态下,胃内的pH值约为1~2,是一个强酸环境。而十二指肠内的pH值>7。精确肠溶的阿司匹林在此环境下方能崩解,故不会对胃黏膜产生直接的刺激与损伤作用。若餐后服用,某些食物可以改变胃内的酸碱环境,可能会导致药物在胃内崩解,从而增加胃部不良反应的风险。当然,如果肠溶技术不过关,可能餐后服用更稳妥。对于这个问题,最好根据说明书用药,有的产品说明书要求空腹用药,有的则要求餐后服药。

Q 万一漏服了阿司匹林怎么办? 有何补救措施? A 孙宁玲:偶尔一次忘记服用阿司匹林对于抗栓作用影响不大,然而若连续漏服将会导致血栓风险增加。若偶尔忘记服用,只需尽量在下一次服药时间服用常规剂量,不需加倍剂量,过量服用副作用会增加。此外,因手术等特殊原因短期停服阿司匹林并不会影响其长期获益。

(王建影整理)

(以下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由于口服后易吸收,在全身组织分布广,作用强,阿司匹林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等的治疗。随着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各种疾病的时,要严密监视其不良反应。 1 胃肠道症状

胃肠道症状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较常见的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口服阿司匹林可直接剌激胃黏膜引起上腹不适及恶心呕吐。长期使用易致胃黏膜损伤,引起胃溃疡及胃出血。长期使用应经常监测血像、大便潜血试验及必要的胃镜检査。 应用阿司匹林时最好饭后服用或与抗酸药同服,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的药物,如米索前列醇等,对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有特效。

2 过敏反应

特异性体质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多见于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系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所致,也与其影响免疫系统有关。哮喘大多严重而持久,一般用平喘药多无效,只有激素效果较好。还可出现典型的阿司匹林三联症(阿司匹林不耐受、哮喘与鼻息肉)。

3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症状一般在服用量大时出现,出现所谓水杨酸反应,症状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用药量过大时,可出现精神错乱、惊厥甚至昏迷等,停药后2~3天症状可完全恢复。大剂量时还可引起中枢性的恶心和呕吐。

4 肝损害

阿司匹林引起肝损伤通常发生于大剂量应用时。这种损害不是急性的作用,其特点是发生在治疗后的几个月,通常无症状,有些患者出现腹部的右上方不适和触痛。血清肝细胞酶的水平升高,但明显的黄疸并不常见。这种损害在停用阿司匹林后是可逆的,停药后血清转氨酶多在1个月内恢复正常,全身型类风湿病儿童较其他两型风湿病易出现肝损害。 阿司匹林引起肝损害后,临床处理方法是停药,给予氨基酸补液、VitC及肌苷等药物,口服强的松,症状一般在1周后消失。

5 肾损害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发生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减退。长期大量服用该品可致氧化磷酸化解耦联,钾从肾小管细胞外逸,导致缺钾、尿中尿酸排出过高,较大损害是下段尿中可出现蛋白、细胞、管型等。有人认为,部分肾盂癌是滥用阿司匹林等止痛药的继发性并发症。

6 对血液的影响

阿司匹林通常不改变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及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的含量。但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7 心脏毒性

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对心血管没有重要的直接作用。大剂量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而导致外周血管扩张。中毒剂量可通过直接和中枢性血管运动麻痹作用而抑制循环功能。

8 瑞氏综合征

阿司匹林应用于儿童流感或水痘治疗时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瑞氏综合征是一种急性脑病和肝脏脂肪浸润综合征,常常发生于某些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后。病因尚不明确,但普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如病毒(流感病毒和水痘病毒)、水杨酸盐、外源性病毒如(黄曲霉素)、内在代谢缺陷等,各因素可相伴存在或各因素间相互影响而造成。临床上病毒性感冒时不主张使用阿司匹林。

9 交叉过敏反应

对该品过敏时也可能对另一种水杨酸类药过敏。但是对该品过敏者不一定对非乙酰化的水杨酸类药过敏。

发布于 2016-06-15 11:57:48 IP 属地·中国|河南省|�?封市

2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2条评论
金标准学习
  • 2016-06-15 13:27:20 · IP属地·中国|山东省|青岛市
    回复 0点赞
{:12_849:}{:12_849:}{:12_849:}{:12_849:}感谢分享
  • 2016-06-16 07:31:23 · IP属地·中国|吉林省|通化市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