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廻盲部肿物三例回顾
关注者
0
被浏览
1722

大约是2006年。 王**,女,48岁,本村人。 曾经以右下腹痛两次去三甲医院,诊断为慢性盆腔炎,输液缓解。本次发病,我以右下腹痛,肌紧张,麦氏点压痛反跳痛,临床诊断阑尾炎。送县级医院手术。 手术医生是县中院院长,熟人。开腹后,打来电话,说是廻盲部肿物,问是直接切除还是转院。我答复:直接切除。我赶往医院,肉眼所见,切除廻盲部肠管约24厘米,肠壁显著增厚成肿物状,肠腔变窄,腔内粘膜大致正常,局部淋巴结肿大,可疑恶性变。 送检,报告:肿物属炎性增生。至今十余年,未见异常。

大约是2010年。 栗**,男,50多岁,邻村人。 反复发作性腹痛,腹胀,便秘史17年。中药西药,或者不服药都可以缓解,时轻时重。不发作时对日常生活劳动影响不大。多次住三甲医院,B超、胃镜、肠镜多次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按肠痉挛等功能性肠病处理,特点是通便后可以缓解。 那年秋初,因急性胃肠炎吐泻,来我处输液治疗,症状很快控制。病人要求多输几天药以“消炎”。共输液7天。从第3天起,连续5天检查腹部。 腹部偏瘦。腹胀以右下腹为主,局部膨隆,叩击鼓音,持续轻缓揉按后,胀气基本可以消失。但是,在廻盲部,自盲肠向上有一段类似“火腿肠”样的肿物,显然是增粗的升结肠下段。 我对病人说:你去找县中院院长(上一例手术的那位),就说我在右下腹摸到了肿物,要求他亲自检查腹部。 院长检查后确认有肿物,按包裹性阑尾炎开腹,发现廻盲部肿物,淋巴结增大,行肿物、肠管切除,结肠吻合术。9天后送检报告:结核性、增生性。立即开始抗痨治疗。 术前多年里极少腹泻,除了体型偏瘦外,没有其它结核症状。反而是术后开始,饮食稍有不慎或受凉,即见腹泻,但是腹痛、腹胀、便秘从此消失。

申**,女,65岁,外村,亲戚。 体弱多病,高血压、糖尿病、胆结石、右腹股沟疝、慢性胃炎、颈腰椎病。 20161102,急性右下腹痛,连及右侧腰部;右上腹痛,放射至右侧背;胃痛,恶心。腹部:右下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右上腹压痛,胃区压痛。输液:先后使用磷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替硝唑。共8天,腹痛等症状逐渐缓解。

20161110,右下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可触及,盲肠向上大约20厘米长“火腿状”肿物。本所B超显示,廻盲部团块状影像。 去三甲医院做彩超、CT显示廻盲部团块状影像,结肠镜报告盲肠粘膜下肿物。医院医生认为属于慢性炎性肿块,建议中药治疗三个月。 维持西药降压、降糖药。 20161116,舌暗苔黄白,口干口苦,腹部时有窜痛。清热化湿、理气活血。二花20,连翘20,黄芩10;藿香10,柴胡15,枳壳15,元胡20,川楝子15,桃仁15,丹皮15。三剂。 161124,上感发热37.5度,口干,右侧颈、肩、背痛,右下腹痛。服止痛药可以缓解。脉数无力,舌暗苔白。解表散寒,理气止痛,羌活15,独活20;柴胡15,枳壳15,香附15, 川楝子15,元胡20,当归15,蒲公英30,藿香10; 三剂。

161129,初服药疼痛加重,药完疼痛缓解。腹诊,胃区压痛+,胆囊区-,廻盲部包块。舌暗苔薄。已不口干。感冒已愈。 主症:腹痛;定性:气滞血瘀。定位:肝胆胃肠,兼颈背腰痹。理气活血通络,稍温。 柴胡10,香附15,川楝子10,木香10,乌药10;元胡15,川芎15,桃仁15,红花10;蒲公英30,独活20克。 本方加减共服10剂。诸痛逐渐减轻。

161224,偶有右胁隐痛,右下腹不痛。大便服药畅快,不服药不畅。色尚可,舌暗少苔。 右胁右少腹属肝经所过,肝经气滞血瘀,脾胃痰湿凝聚,成包块。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祛湿以散结: 柴胡20,香附20,莪术20,乌药20;醋元胡40,当归40,桃仁40,赤芍40; 白术30,茯苓30,薏仁40;蒲公英40,桂枝20,甘草10克。 制散,10克,早晚煎3分钟空腹服。

170122,右下、右上腹痛消失,偶有右胁下不适,整体感觉和胃功能较病前为好。 腹诊,胃区、胆囊区、阑尾区无压痛,未触及明显肿块。本所B超:廻盲部未见异常。 再制散剂一料,服7日,停7日交替以善后。

** 鉴于第一、第二例手术所见,本例似乎并非包裹性阑尾炎?包裹性阑尾炎,通常是以麦氏点或者兰氏点为圆心的圆形或椭圆形肿物,按压有囊性感觉,而本例显然是升结肠增粗的炎症性增生??? 有意思的是:接诊的三甲医院外科主任,强调病人要坚持服三个月的中药!

发布于 2017-01-22 19:37:34 IP 属地·中国|山西省|长治市

0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