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奉五妇科经验》有介绍产后生化汤的使用一文:
[b]运用“产后生化汤”的临床体会 ------兼谈“祛瘀生新”[/b] (仅做文字分段) 《傅青主女科》中的生化汤,其药味组成为当归八钱,川芎三钱,桃仁去皮尖十四粒,黑姜五分,炙甘草五分,用黄酒、童便各半煎服。功能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主治产后恶露不行,少腹疼痛。南方一带应用本方较广,甚至有些地区以此为产后常规服用方。 在《成方便读》中解释的也很详尽。书中认为:产后气血大虚,固然应当培补,但是若有败血不去,新血无由以生,所以见有腹痛等症,则以祛瘀为主。方中当归用量较大,功能养血;甘草补中;川芎理血中之气;桃仁行血中之瘀;炮姜色黑入营,助归、草以生新,佐芎、桃而化瘀;用童便可以益阴除热,引败血下行。本方的加减变化在原书中曾提到“因寒凉食物,结块痛甚者,加肉桂八分于生化汤内;如血块未消,不可加参、芪,用之则痛不止。”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一般认为,该方主要适用于产后受寒而有瘀滞者。 而北方常规使用的生化汤,不是傅青主的生化汤,称为产后官方(又名:产后生化汤)。其药物组成、药量都与傅氏的生化汤不同。经多年使用比较平稳而无副作用,效果尚称满意。 其药味组成是:川芎一钱,当归三钱,红花一钱,益母草一钱,泽兰一钱,桃仁五分,炙甘草五分,南山楂二钱,老酒五钱同煎(口诀是:)。比《傅青主女科》所载之生化汤中药物多了红花、益母草、泽兰、南山楂,而且药量也很轻。当归量大,也仅仅是三钱,大部分药物为一钱或五分。从其药味组成来看,可能是《傅青主女科》生化汤加味减量而成。 本方与傅氏生化汤相比,最主要的特点是药物多四味,而药量很轻。何以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且取得理想的效果?就需要从血和血证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 对于血的生成,《灵枢-决气篇》中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因此,对于血的概念,不但应当看到其属于物质的一面,更为重要的是其功能的一面。从其生成来源,可以看出“受气”与“取汁”两部分,“气”与“汁”化赤才是血,人体之“血”必须在环流不息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功能作用。如果血行怠惰停滞,甚则凝聚不化,形成瘀血(或称死血)则失其功能。因此,对于血虚的概念,从临床上讲,应当分析其属于实质性物质的缺乏,还是功能性的障碍。故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从其环流的状况来看,是“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停”。 一般认为活血可以化瘀,祛瘀则可生新。瘀血本为无气所帅而失去环流功能之死血。活血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血液的环流。因为周身与局部的血液环流正常,新血逐渐滋生,才能充盈于脉道之中。如果血虚,脉道不能充盈,则血行迂缓。气血充盈脉道,才能正常运行而环流无端。由于正常血流的带动,瘀血才能被化散而带走,所以说“活血化瘀,祛瘀生新”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 如果单纯理解为祛瘀即可生新,仅仅是看到事物的单方面。古人说“若欲通之,必先充之”。这就是说,若欲活血而通瘀,必须先补气血,使气血充沛,脉道满盈,血液环流才能畅利,瘀血才能疏通。因此,血的功能是以物质为基础,而功能旺盛又能促进血的新生。 根据上述看法,就不难理解产后生化汤的方义和它的特点。方中以当归为主要药,当归甘温,入心、肝、脾三经,甘温补脾,益气血生化之源,辛能走窜通经,温能化散通血。所以,当归能补血而又活血,其所以能补血,也是由于活血的结果;川芎辛温,活血而行血中之气;红花、益母草、泽兰、桃仁均为活血化瘀之品,而且用量较小。少用则活血养血,祛瘀生新,多用能破血;南山楂,入血分化瘀血。本方集中多味轻量的活血药,群起相辅以活血而生新血为主。另加炮姜五分,以加强温通之力;炙甘草助当归补中生气血为佐。体现了若欲通之必先充之的原则。血脉充盈,气行环流畅达,瘀血才能化散而去,生新而后化瘀。对于产后气血骤虚而有瘀血未尽之体,难得相宜,故取名产后生化汤,寓意十分深奥。其所以不能简单地、直观地解释为祛瘀而后生新的道理就在于此。综合起来说,产后生化汤的功能是:养血、活血、化瘀。 主要适应于产后恶露不尽,瘀血内停,以及因产后瘀血所引起的腹痛,低烧、阴道出血不止等症。另外也可用于自然流产、人工流产后残余胎膜滞留所引起的腹痛、阴道出血等。从临床效果来看,不但能够补血扶正,而且往往可以使残留胎膜脱净,似有药物刮宫之效。 在使用产后生化汤时,如无特殊兼证,应以全方原量为宜。但是,也要根据病情需要适当加减。 如果腹痛明显,可与失笑散合方,即加五灵脂、生蒲黄。 若腹痛重,阴道出血多,蒲黄炒炭用,兼能止血。 若见瘀血有低烧者去炮姜。 腰痛者加川断、杜仲、桑寄生。
试举下述病例以说明临床应用体会: ** 省略个别文字。原书药量以钱为单位。个别药味排列先后做了变动。
例一:仇**,28岁,门诊。初诊:19750821日。
患者于两个月前自然分娩。阴道出血淋漓不止两个月之久。血色黑、有块,量时多时少,小腹痛,伴有胃痛。舌质暗红,脉弦滑缓。
西医诊断:产后子宫复旧不全。
中医辩证:产后受寒,瘀血内阻。
治法:养血温中,活血化瘀。
当归3,川芎1,红花1,益母草1,泽兰1,桃仁0.5,炙甘草0.5,
炮姜0.5,南山楂2,高良姜2,砂仁2,五灵脂3钱
治疗经过:服上方5剂后血止。后经随访症状皆除。
【按语】本例为正常产后,阴道出血,淋漓不止,为时已两月之久,病情较长。寒凝血瘀阻于胞宫,因其伴有气滞寒凝所引起的胃痛,故见小腹痛、胃脘痛。所以在产后生化汤全方基础上,加高良姜以温中和胃;砂仁行气止痛;五灵脂助活血化瘀之功。
例二:刘**,33岁,门诊。初诊:19750704日。 患者于5月25日第3次自然流产(孕2月),自己是妇产科医生,认为胚胎排出完整未行刮宫。但流产后一直阴道出血,淋漓不止,已50余天。血量时多时少,色紫有块,腰酸痛,血色素10克,尿妊娠试验(-),经讨论后决定行刮宫术。病人拒绝,遂来就诊。舌质暗淡,脉细弱无力。 诊断:不全流产待除外。 辩证:血虚血瘀,血不归经。 治法:活血化瘀,养血温通。 当归3,川芎1,红花1,益母草1,泽兰1,桃仁0.5, 炙甘草0.5,炮姜0.5,南山楂2,五灵脂2,蒲黄炭2钱 经过:19750709日,服药4剂后,出血已止,仍有腰痛,上方加川断3钱以巩固疗效。一月后正常行经一次。
例三:耿**,27岁,门诊。初诊:19750619日。 患者于5月13日自然流产,7天后血止。5月30日又开始阴道出血,持续约30天之久,血量逐渐增多。最多时有半痰盂。伴有腹痛。过去曾有两次流产史。舌紫暗,脉沉涩。 诊断:自然流产后阴道出血,原因待查。 辩证:血虚血瘀,血不归经。 治法:活血化瘀,养血温通。 当归3,川芎1,红花1,益母草1,桃仁1.5,炙甘草1,炮姜0.5,五灵脂2,蒲黄2钱 经过:6月21日,服药1剂后,血量大减,服3剂后出血已止。 【按语】例二、例三为自然流产后阴道出血,未行刮宫术,病程为30—50余天,均有习惯性流产史。阴道出血量时多时少,色紫有块,量最多时可有半痰盂。因其舌质暗或紫暗,脉见沉涩或细弱,为血虚血瘀,新血不生,血不归经之征。用产后生化汤与失笑散合方而取效,避免了手术刮宫之苦,似有药物刮宫之效。
例四:张**,44岁,门诊。初诊:19740406日。 患者于两天前,因不全流产电吸刮宫手术。昨天夜间突然感到下腹痛,阵发性剧痛,腰痛。曾服止痛片及四环素,腹痛未减。现腰部及下腹部绞痛,痛时面色苍白,出汗,恶露量多,腿软无力,头昏纳差,舌质暗淡,脉弦缓。 诊断:不全流产术后、腹痛待查。 辩证:血瘀内停,寒凝腹痛。 治法:活血化瘀,养血温经。 当归3,川芎1,红花1,益母草1,泽兰1,桃仁0.5, 炙甘草0.5,炮姜0.5,南山楂2,蒲黄3,五灵脂3钱 经过:4月7日:上方服1剂,10分钟后腹痛减轻,可以忍受。2剂后,恶露减少,流出两块黑色血块。现感下腹坠胀,大便意频,便溏,日解两次。舌质暗淡,苔黄腻,脉弦缓。上方炮姜改为干姜2钱,加白术3钱,继服。4月13日,恶露已净,下腹痛已止,大便正常。现感手脚发凉,发麻,腰酸食纳不佳。舌质暗红,苔仍黄腻,脉沉弦细。拟以补气养血,和胃通络为法以善后: 党参3,白术3,茯苓3,山药5,陈皮2,藿香3, 当归3,白芍4,川芎1.5,鸡血藤一两
例五:王**,37岁,门诊。初诊:19720131日。 患者于1974年11月30日行人工流产术,术后阴道流血持续不断,于12月10日再次吸宫,至今仍有阴道流血,淋漓不断,持续2月余,小腹微痛。舌淡苔白,脉涩弦。 诊断:人流后阴道出血,原因待查。 辩证:血虚血瘀,血不归经。 治法:活血化瘀,养血温通。 当归3,川芎1,红花1,益母草2,泽兰2,桃仁1, 炙甘草1,炮姜1,南山楂2,五灵脂2钱 经过:2月5日服药3剂后,血止症除。
例六:宁**,28岁,门诊。初诊:19750701日。 患者今年春节时结婚,于今年6月3日妊娠二个月余,自然流产行刮宫术。术后阴道流血,淋漓不止,至今近一个月之久。伴有下腹痛,腰痛,胃纳不香,时有恶心,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子宫出血,原因待查。 辩证:血虚血瘀,肝胃不和。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调胃。 当归3,川芎1,红花1,益母草1,泽兰1,桃仁0.5,炙甘草0.5, 炮姜0.5,南山楂2,柴胡2,黄芩2,半夏3钱 经过:7月8日,药后第3天血已止,食纳香,腹痛腰痛减轻。继续上方3剂巩固疗效。 【按语】例四、例五、例六均为不全流产刮宫术后阴道出血,同样也可以使用产后生化汤加减进行治疗。 例四腹痛较重,除与失笑散合方外,红花量为3钱,以加强活血破血之功,药后流出两块黑血块,出血即止,腹痛也减。但因患者脾胃素弱,见有便溏、大便次数增多,舌苔黄腻,故将炮姜改为干姜,另加白术以健脾温中,补气养血以善后。 例五,刮宫后阴道出血不止,又再次吸宫,出血仍不止,持续两个月左右,伴有小腹微痛,脉见弦涩。属于瘀血内停,新血不宁,用产后生化汤加五灵脂而取效。 例六,因其兼见肝胃不和等症,故于本方中加柴胡、黄芩、半夏以疏肝和胃。
例七:赵**,29岁,外院会诊。19750923日。 患者因双胎,妊娠中毒,宫缩乏力,早破水36小时----于9月20日行剖腹产术,返回病房后血压160/100;产后恶露不多,伴有低烧,体温持续在37.9度左右为时已3天。腹部不痛,有时头痛头晕,阴道出血不多,苔薄白,脉弦滑。 诊断:剖腹产后,低烧待查。 辩证:血虚血瘀,阴虚肝旺。 治法:养血化瘀,滋阴平肝。 当归3,川芎1,红花1.5,益母草2, 白芍3,生地3,牛膝3,代赭石5,生龙牡各一两 经过:9月24日,药后无不适,血压120/90;阴道出血不多,最高体温37.5度,次日体温正常,9月28日痊愈出院。 【按语】本例用以说明产后生化汤的加减变化。患者为剖腹产后伴有低烧,贫血,产前有妊娠中毒症,产后血压略降,有时头痛头晕。从中医观点来看,证属血虚血瘀,阴虚肝旺。所以用产后生化汤,去炮姜、泽兰、炙甘草、桃仁,加白芍养血敛阴;生地、牛膝养阴补肝肾,兼能活血平肝以引下;另加代赭石、生龙牡育阴,潜镇肝阳。药后低烧退,血压也恢复正常。
例八:王**,44岁,门诊。初诊:19750708日。 患者于今年1月份,因腹部外伤后阴道大出血,经急救止血后,出血量已减少,时行时止,持续两个多月。经常使用止血剂。6月份以来月经淋漓不断已40余天,前后共持续4个月之久,再度使用止血剂未效。曾服中药归脾汤之类仍未效。 现症:阴道仍有出血,暗褐色,量少,有黑色小血块,小腹隐痛,痛有定处,有时腹痛与情绪有关。饮食、二便如常,睡眠不实,多梦,时有惊悸,心慌,气短,善太息。舌质暗红,舌光有红点及瘀斑,少苔,脉沉细涩。 诊断:外伤后阴道出血,原因待查。 辩证:瘀血阻络,血不归经。 治法:活血化瘀,引血归经。 当归3,川芎1,红花1,益母草1,泽兰1,桃仁0.5,炙甘草0.5钱 经过:上方服3剂后,阴道出血已止,继服3剂以巩固疗效,余症皆除。1976年1月5日随访,未再复发,月经正常。 【按语】本例系因外伤,瘀血阻于胞宫而致阴道出血不止,为期已久。虽与孕产无关,但是均由血瘀所致。所以,也可以用产后生化汤加减治疗,活血化瘀以止血。
综合以上看法及实际病例,足以说明北京地区所使用的产后生化汤,较《傅青主女科》所载的生化汤切合临床实际,只要辩证确切,灵活运用,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 本文以外,在医案部分,明确提到属于本方加减使用的有4例:(摘要)
例一: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 杨**,28岁,功血,阴道出血50余天。曾行诊断性刮宫,术后仍出血淋漓不止。舌质暗淡,苔白。脉细缓。 辩证:血虚血瘀,冲任失调。 治法:养血活血,化瘀调经。 当归3,川芎1,桃仁1,红花1,益母草2,泽兰2, 丹参2,赤芍2,没药1.5,蒲黄炭2,柴胡1,炒荆芥穗2钱 【按语】------这次行经仍淋漓不止,色紫有块,舌暗红,苔白,脉弦缓。证属血虚血瘀,冲任失调。瘀血不化,新血不守,离经而行。故选用产后生化汤加减以养血化瘀。方中当归、川芎、益母草、没药、泽兰、桃仁养血活血,去瘀生新;红花化瘀,少用则养血;赤芍、丹参凉血活血化瘀,蒲黄炭活血化瘀而止血;柴胡、荆芥穗既能升阳除湿,又能疏解血热。全方养血凉血,活血去瘀而生新。5剂药后血止症除。经随访已规律行经3次。说明病程较短者疗效及预后也比较满意。
例二:盆腔炎 蔡**,35岁。腰痛,小腹痛已5年余,近5天来腰腹疼痛加重。-----平时面色黄白,白带量多、淸稀,下腹发凉----人流后,腰痛、小腹痛加重,伴有阴道出血,5天来未止。舌质暗红,脉沉缓。 诊断:慢性盆腔炎。人流后阴道出血原因待查。 辩证:寒湿凝聚,瘀血内停。 治法:活血化瘀,暖宫散寒。 当归3,川芎1,红花1,益母草2,泽兰1.5,桃仁1,炙甘草1,炮姜1, 小茴香2,没药1钱 经过:服药3剂后,阴道出血已止,仍有轻微腹痛。再以温宫散寒,行气化滞为法: 橘核3,荔枝核3,小茴香3,葫芦巴3,元胡3,当归3,川楝子3,枳壳3钱 服上方15剂后,腰腹疼痛消失。经检查无任何不适,唯月经量较少。 【按语】本例属于寒湿型。----瘀血不去,新血不守,故见阴道出血不止。经脉阻滞,故见腰痛腹痛。下焦受寒,故腹胀发凉。寒湿下注则白带量多而淸稀。本例因有阴道出血,故先用生化汤加小茴香、没药行气活血暖宫散寒。血得温则通,瘀血得去,新血能守,则出血自止。若误用凉血止血剂,血遇寒则凝泣,瘀血不能去,势必留邪,出血更不能止。待阴道出血停止后,重用温宫散寒,佐以行气化滞为法。----寒凝散,血脉通,湿邪得除则病自愈。
例三:盆腔炎 马**,38岁。人流术后,第4天开始小腹坠胀抽痛,腰骶部疼痛喜按,肛门、会阴之间也感坠痛、抽痛。妇检子宫底部有一结节状物,触痛,阴道少量咖啡色分泌物。西药治疗4天无效,来诊。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缓。 诊断:宫骶韧带炎。 辩证:气滞血瘀,经脉阻滞。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散结。 当归3,川芎1,红花1,益母草1,泽兰1,桃仁1; 蒲黄2,五灵脂2,乳香1,没药1.5,元胡3,制香附3,乌药2钱。 经过:7月13日,服药3剂后,小腹、肛门坠痛、抽痛减轻,阴道仍有少量咖啡色分泌物。原方继服。7月17日,药后肛门抽痛已止,但仍有坠胀感,腰骶部仍有坠痛,有脓样白带。脉见弦滑,上方去当归、乌药加萆薢、车前子各3钱,瞿麦4钱。9月13日,按上方加减服药11剂,疼痛明显减轻,症状基本消失。随访半年余,一般情况尚好。 【按语】西医诊断为宫骶韧带炎。从其症状特点来看,小腹、腰骶部剧痛且有定处,有时抽痛,舌质偏暗。系因气滞血瘀所致。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观点来看,本病又多兼见下焦湿热。但是重点在于气滞血瘀。----开始使用生化汤与失笑散合方加减。经治疗一阶段,疼痛有所改善,但是阴道有少量咖啡色分泌物,最后出现脓带,说明瘀血蕴热与内湿相合,湿热与瘀血搏结,遂加萆薢、瞿麦、车前子清热利湿之品。行气活血与利湿清热兼顾,而后获效。
例四:刮宫术后腹痛 张*,41岁。4月4日因不全流产行刮宫术,5日夜晚,突然下腹部阵发性剧痛,腰痛。曾服止痛片疼痛未减,腰腹酸痛,恶露不多,头晕纳差,腿软无力,痛是出冷汗,面色苍白。 4月6日来诊。舌质暗淡,脉弦缓。 诊断:不全流产术后。刮宫术后腹痛待查。 辩证:瘀血内停,兼感寒凉。 治法:活血化瘀,养血暖宫。 当归3,川芎1,红花1,益母草1,泽兰1,桃仁0.5,炙甘草0.5,炮姜0.5,南山楂2; 蒲黄3,五灵脂3钱。 经过:4月8日,服上方2剂后,腹痛减轻,流出黑色血块两块,下腹仍有坠感,大便稀溏,日解两次,上方去炮姜加干姜2,白术3钱,再服3剂。4月13日,药后恶露已净,下腹已不痛,大便正常,症状缓解。 【按语】因刮宫术后,出血不多,小腹剧痛,腰痛,系因内有瘀血。面色苍白,腹部绞痛为血虚有寒象。由于流产又行刮宫,气血虚衰,故而头晕、纳差、腿软无力。舌暗淡是血虚而有瘀滞。脉弦主痛、缓主虚。证属瘀血凝滞,血虚兼感寒凉。所以治疗上以活血化瘀,养血温经为法。以产后生化汤治疗而收效。
** 以上合计12例。医案中另有2例,不属本方使用,但也有一比,摘要如下。
例一:月经稀发 张**,23岁。月经稀发4年。 患者19岁初潮,----最长间隔4个月,量少,色淡,有血块。近2年来经行小腹空痛,待膜样物排出后疼痛随即缓解。平时面色萎黄,心悸,身体瘦弱。舌质淡,脉细缓。 诊断:月经稀发。 辩证:肝郁血虚,冲任失调。 治法:养血舒肝,活血调经。 当归3,川芎1.5,红花1,益母草3,泽兰1,桃仁1; 白芍3,制香附3,柴胡1.5钱。 (重新排序) 经过:共来诊4次,以上方为基础服药16剂,月经情况好转,连续两个月周期正常,以后稍有后错,有时最长达45至50天。 1974年12月随访(初诊19720301日):经上次治疗后,月经周期逐渐正常,经期腹痛未减,仍有少量血块,末次月经10月25日。患者已婚,并已妊娠。 【按语】本例属于肝郁血虚,冲任失调。营血亏耗,血海不能按时满盈,故月经后错,量少而色淡,胞脉失养故而腹部空痛。血虚不能养心则心悸。血虚血瘀故有血块及膜样物排出。治以养血舒肝,活血调经。方中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养血活血;白芍养血柔肝;泽兰、益母草活血祛瘀调经;制香附、柴胡行气化滞。全方养血调气,化瘀调经。
** 虽未提及本方,但可以看做是本方去炙草、炮姜、南山楂,加白芍、香附、柴胡而成,益母草、桃仁加量而已。从立法上说,属于气血并调,不限于血分。
例二:产后恶露不绝 娄**,26岁。足月产后阴道流血4个月,血量时多时少,色红或黑红,有大血块或黄带,伴有腰痠,流血多则下腹痛,大血块流出后,腹痛稍缓解,食纳尚可,二便自调。舌质暗淡,脉滑略数。 诊断:子宫复旧不全。 辩证:产后血瘀内停,恶露不绝。 治法:活血化瘀,调经止血。 当归3,川芎2,红花1,桃仁1,炮姜1; 元胡3,没药1,小茴香2,蒲黄炭3,五灵脂3钱。 经过:服上方3剂后,阴道出血已止,仅有少许粉色白带。腰已不痠,精神尚好,上方继服2剂。服药5剂后粉带已止,但见白带量多而淸稀。脉弦滑无力,拟以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之法,以巩固疗效。 党参3,白术3,柴胡1.5,炒荆芥穗1.5,陈皮2,车前子3,白芍4,炙甘草2钱。 【按语】为过期妊娠足月产后,阴道出血已持续4个月。血量时多时少,色红或黑红,夹有黄带,伴有腹痛和大血块,血块流出后腹痛稍缓解。此例虽为产后气血大伤,出血时间又长,但舌质暗淡,脉弦滑,为虚中夹实,内有瘀血之征。治宜补虚养血为主,还是活血化瘀为主?就要根据临床经验加以判断。刘老医生查其食纳尚可,二便自调,乃脾胃尚固,又见脉实,大血块流出后,腹痛缓解,所以,在此虚实兼见之际,毅然以活血化瘀为主,方用少腹逐瘀汤去赤芍、官桂以防活血太过。3剂药后,瘀去新生,阴道出血已止。进而健脾益气,升阳除湿而收功。
三方比较:刘老方、少腹逐瘀汤、产后生化汤: 当归3川芎2红花1桃仁1 炮姜1 元胡3没药1小茴2蒲黄炭3五灵脂3; 当归3川芎2 干姜0.2元胡1没药2小茴0.5 蒲黄3五灵脂2官桂1赤芍2。 当归3川芎1红花1桃仁0.5炮姜0.5 益母草1泽兰1炙草0.5南山楂2;
刘老方10味,与逐瘀汤相同者7味,与生化汤相同者5味。 刘老方是逐瘀汤去官桂、赤芍,加桃仁、红花,干姜改炮姜。如果从生化汤角度看:去益母草、泽兰、炙草、南山楂,加元胡、没药、小茴、蒲黄、五灵脂。或者可以说是刘老将二方结合取舍的结果,但是,二方祛瘀与养血有轻重之别。
以下,就此14例,探讨刘老使用本方的理法与指征,。
发布于 2017-03-16 22:09:45 IP 属地·中国|山西省|长治市
治小儿顽咳效方 3012评论
皮肤病图片大全(1000张之多) 2829评论
医生营生绝活---简方疗便秘 2647评论
新农合受益方排名 2604评论
小儿感冒咳嗽输液特棒的方子(我的临床经验常用方) 2379评论
2011年,新的一年,基层医生网每日红包继续!!! 2368评论
灌肠治愈儿童咳嗽的处方。 1704评论
孕妇牙疼怎么办? 1703评论
看看我治疗的小儿咳嗽处方. 1564评论
搽痔疮肿痛简效方 155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