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慢性伤口综合护理模式应用于改善伤口相关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关注者
0
被浏览
10848

伤口相关性疼痛(WRP)是指为与开放性皮肤溃疡直接相关的有害症状或不愉快的经历[1]。研究显示, 针对大量慢性伤口患者做的调研结果中 77%经历过伤口疼痛[2]。疼痛常发生于慢性伤口患者中[3]-[5], 包括静脉溃疡、压疮和糖尿病足溃疡等[6]。慢性伤口疼痛会在更换敷料时加重并在更换敷料时持续存在, 大量的研究证据显示疼痛对伤口愈合及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7]-[9]。 WRP 是慢性伤口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虽然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越来越多,但是仍未确定慢性 伤口疼痛的综合治疗方法。随着费用和情感付出的增加,慢性伤口治疗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正规的疼 痛治疗工作起步较晚[10]。近年虽有对换药相关性疼痛的研究,但多局限于局部药物干预以减轻疼痛,往 往忽视患者的生理心理等全身状态[11] [12]。鉴于慢性伤口疼痛的长期存在及其存在的不良影响,如何更 好的预防和处理慢性伤口疼痛成为新的热点。本研究目的在于采用自行设计的慢性伤口综合护理模型评 估患者疼痛控制和愈合轨迹。 1.1. 概念模型 TIME 原则认为影响伤口愈合主要有四大因素:坏死组织(tissue nonviable)、感染和炎症(infection or inflammation)、湿性失衡(moisture imbalance)及创面边缘(edge)。基于伤口床准备 TIME 原则及循证基础, 本研究设计出慢性伤口综合护理模式。目的在于以创新模式培训伤口护理专业小组,为患者提供适当的 伤口局部护理及全身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疗和缓解慢性伤口疼痛,促进伤口愈合。主要因素包括患者、 伤口病因以及局部伤口因素。 1.2. 患者因素 疼痛不仅是伴有痛苦和苦恼的感觉刺激,更是一种多维的主观建构。将引起患者躯体的不舒适反应, 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血压升高等。负性心理反应如恐惧、焦虑等通常与疼痛并存[1]。研究证明焦虑水 平越高,预期疼痛及敷料更换期间发生的疼痛将越严重[13]。 1.3. 伤口病因 慢性伤口综合护理模式在实践中,伤口原因及相关因素通常会引起伤口疼痛持续存在,因此应首先 判断。如患有缺血性溃疡的患者通常行走时疼痛,通过手术重建血运、机械扩张纠正血管功能不全以缓 慢性伤口综合护理模式应用于改善伤口相关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25 解伴发的疼痛[14]。静脉性溃疡可能是由静脉高压引起,应采用分级压力袜或绷带治疗以替代口服镇痛药。 1.4. 局部伤口因素 局部伤口因素,例如感染和湿度不平衡等原因可能促发疼痛。患者常在清洗、清创、及更换敷料过 程中感到疼痛。研究显示更换敷料和清洗过程中,伴发的疼痛严重程度显著超过基线。干燥的覆盖材料 在揭除过程中,可能由于角质层被剥离而引起伤口疼痛。肉芽组织生长入覆盖材料时,更易引发疼痛[15]。 本研究基于循证基础,制定出慢性伤口综合护理模式,用于培训伤口护理专业小组,使其更加充分 对慢性伤口进行评估,有效处理疼痛。 2. 方法 2.1. 患者和背景 本研究入选对象标准:2013 年 5 月至 2014 年 8 月于我院伤口护理中心就诊的下肢静脉溃疡患者, 年龄 18 岁以上,感知力正常,能够配合护理工作和观察研究。研究前均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向患者及 其家属说明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恶性肿瘤伤口,患者有未治愈的骨髓炎、服用止痛 药物者。 2.2. 研究程序 将 2014 年 2 月至 2014 年 8 月的 100 例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其中男 52 例,女 48 例,年龄 18~83 (58.27 ± 2.53)岁,采用慢性伤口综合护理模式进行干预。2013 年 5 月至 2013 年 12 月的 100 例研究对象作为对 照组,其中男 59 例,女 41 例,年龄 18~86 (56.82 ± 4.74)岁,按照伤口护理常规实施干预。

  1. 观察组按照 2014 年 1 月研究设计出的伤口相关性疼痛集束化护理路径实施规范化干预,具体包 括如下内容:① 评估疼痛发生的原因:对所有入选患者在首次就诊时完成评估,此后根据就诊频率进行 动态复评。② 局部伤口护理:运用综合处理路径进行操作时,先评估伤口类型,按伤口床处理原则(TIME 原则)进行局部创面处理,清创后非感染伤口辅助使用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避免局 部使用抗生素。选用合适湿性敷料保持伤口湿性平衡。③ 伤口相关性疼痛护理:2008 年创伤愈合协会 世界联盟(A Wound Union of Wound Healing Societies’ Initiative)提出的腿部静脉溃疡患者压力治疗的一致 性指南草案中指出,腿部静脉溃疡处理的关键是恰当的使用压力治疗[16]。本研究应用加压治疗,采用分 级压力袜、渐进式弹力绷带加压治疗,以减轻患者腿部的浮肿;抬高患肢;使用润肤剂保护周围皮肤。 ④ 其它措施:包括局部和全身处理,指导患者康复训练,鼓励其步行,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提供病友交 流分享经历,增加患者治愈信心,从而达到一定减痛效果。通过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提供行之有效的 交流和指导,使疼痛得以改善。
  2. 对照组按照伤口护理常规实施干预。 2.3. 评价工具
  3. 评价指标:采用自设患者病史评估记录和伤口评估表,使伤口数据收集标准化。其中,患者的疼 痛采用数字化疼痛计分尺进行测评;伤口愈合情况通过计算伤口愈合率,即伤口缩小率,采用直接测量 技术测量伤口长和宽(cm)计算面积(cm2 ),伤口缩小率计算公式为:(初诊时伤口面积-本次测得伤口面积)/ 初诊时伤口面积 × 100%。
  4. 评价方法:根据伤口评估表内容培训伤口护理中心成员;每次评价均由两名护士完成,防止发生 偏倚;基线评估,包括伤口的全面评估在第 0 周完成,并且在第 4 周、第 6 周进行复评。观察期末比较 慢性伤口综合护理模式应用于改善伤口相关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26 两组疼痛及伤口愈合率。 2.4. 数据分析 建立数据库,资料经过双人核对录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处理。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计量正态 分布资料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 2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3.1. 两组性别、年龄、疼痛计分、伤口面积情况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3.2. 慢性伤口综合护理模式实施前后两组疼痛发生情况 观察组入选对象 100 例,其中,就诊不足 6 周失访者 13 例。对照组入选对象 100 例,其中,就诊不 足 6 周失访者 11 例。观察组和对照组疼痛计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3.3. 伤口相关性疼痛集束化护理路径实施前后两组伤口愈合情况 本研究观察组在干预 6 周时共治愈 22 例,治愈率为 22.00%。对照组在干预 6 周时共治愈 18 例,治 愈率为 18.00%。观察组和对照组伤口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本文摘自《护理学》,中文OA核心期刊

发布于 2017-04-06 16:49:11 IP 属地·中国|湖北省|武汉市

0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