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广州已全城抓捕!
关注者
0
被浏览
1096

7月5日,广州市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发文:!

广州疾控中心呼吁市民找锥蝽、捉锥蝽,每只虫奖励8元,同时寻找被这些虫咬伤的人。

[/align]

一方面通过“找虫”,了解锥蝽的分布状况,为有效防控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通过“找人”,为被咬伤者提供及时诊治。

[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2016年,广州顺德发生一起锥蝽咬人事件,由于锥蝽是美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而美洲锥虫病对人类危害极大。

[/align][align=center]锥蝽从若虫到成虫 [/align]

锥蝽,头部狭长似锥,椭圆形,成虫长约25mm。它的若虫和成虫都会吸食人血,而且专叮面部,挑皮肤薄的区域下口,如唇部、眼睑等,所以也叫“吸血虫”、“接吻虫”,华南地区俗称“木虱王”、“臭大姐”或“臭虫”。

它们大多生活在地下洞穴或与其它动物共同生活在树上,但有少数(约5%)也生活在我们周围,大多藏身于墙壁或木质物件缝隙,比如旧木屋、花盆旁以及木堆旁,或田野畜舍、鸡窝处。

它们白天隐藏起来,晚上趁着天气凉快、宿主睡着的时候,出来觅食吸血。

若仅仅咬人吸血也就罢了,毕竟恼人的蚊子也每天干这事。但锥蝽的可恶之处就在于,

叮咬后,它们会在叮咬处附近排便。当人出于抓挠的本能把锥蝽的粪便/尿液抹到叮咬处、眼部、口腔或任何皮肤破损处时,致病的克氏锥虫就进入人体,引发美洲锥虫病——

一种隐匿性极强、危险性极高的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约有600万至700万人感染该病,主要在拉丁美洲(所以叫“美洲锥虫病”)。但随着全球化的进展,目前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也都有发现。

2016年起,我国开始在南方监测锥蝽。不过目前我国还没有美洲锥虫病的病例报告。

感染后分急性期和慢性期:

此时有大量寄生虫随血液循环,但多数病例无症状或症状温和且无特异性。

在被锥蝽叮咬的不足50%的人群中,最早出现的典型体征是皮肤损伤或一侧眼睑青紫肿胀。此外,也可表现为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脸色苍白、肌肉疼痛、呼吸困难、肿胀以及腹部或胸部疼痛。

多达30%的患者出现心脏障碍,少数(约10%)出现消化道(典型:食道或结肠扩大)、神经或混合病变。近年来发现,

幸运的是,这种疾病在早期完全有药可医。在感染后的急性期(包括先天性感染病例),使用苄硝唑和硝呋替莫杀虫,治愈率几乎达100%。

不幸的是,锥虫病的。由于锥蝽的唾液中含有麻醉成分,人被叮咬后甚至都没感觉。美洲锥虫病又隐匿性极强,可长达20~30年。而两种治疗药物的疗效都会随患者染病的时间而减弱,到晚期几乎没有特效药。

因此,有学者甚至把它称为“”(其实与我们熟知的艾滋病并无关联)。

除了锥蝽直接叮咬,美洲锥虫病也可以通过输血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或在器官移植及实验室意外等情况下传播。

由于缺乏有效的疫苗,目前预防美洲锥虫病最有效的措施是病媒控制——即消除锥蝽。目前广州市疾控中心正在进行锥蝽分布的调查,发现虫子的后可用瓶子装好交给疾控中心工作人员。

BUT,锥蝽这么危险,大家就别动歪脑筋了。一方面,美洲锥虫病在我国非常罕见,另一方面,我们也缺少有效的检测手段……

[/align]来源:医学界 作 者:丽蓉

发布于 2018-07-09 08:26:59 IP 属地·中国|江西省|赣州市

0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