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关注者
1
被浏览
2821

小儿时期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根据解剖生理特点,一般将小儿时期划分为7个期。 1.胎儿期(从卵子受精至胎儿出生约40周,280天) 此期的特点是生长发育迅速,营养完全依赖母体。因此,母体的健康状况、生活工作条件、营养和卫生环境以及疾病、用药等因素都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前8周为胚胎期,是胎儿各系统器官的原基分化的关键时期,从第9周开始到第12周为胎儿期和妊娠早期,组织器官迅速的生长发育,如母体遭受感染或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往往影响胎儿各器官的正常分化,导致流产、早产、死胎或先天畸形等。必须重视和加强孕期保健。 2.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28天) 由于新生儿机体发育尚未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病,不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应加强护理,注意保暖,细心喂养,预防各种感染。 围生期(围产期)国内普遍采用的定义是指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足7天。 3.婴儿期(乳儿期,28天到满1周岁) 此期是小儿体格发育最迅速时期,身长在一年中增长了50%,体重增加了2倍。由于生长迅速,需要营养物质较多,但消化功能尚未完善,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缺乏,故应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合理喂养方法。又因婴儿5~6个月后从母体获得的抗体日渐消失,自身免疫功能又未发育成熟,易患各种传染病,应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各种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4.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 此期小儿体格发育速度相对减慢,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加快,特别是活动能力增强,与周围环境接触增多,促进了语言和思维的发育,但对各种危险的识别能力差,故应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由于乳牙萌出和断奶后食物种类的转换,应加强断奶后的营养和喂养指导。又由于自身免疫力较低,而与外界接触日益增多,故仍应重视传染病等预防工作。此期小儿的可塑性较大,应着手进行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的训练。 5.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周岁) 此期体格发育仍缓慢增长而智力发育加快,求知欲强,好奇、好问、好模仿,因此应重视学前的科学知识和思想品行教育,以开发智力,增强良好的道德品质。此期机体抗病能力逐渐增强,传染病的发病率渐减,但由于活动范围的扩大而生活经验不足,意外的创伤和中毒的机会增多,更应注意预防。此期免疫性疾病(如肾炎、风湿热等)发病率开始增多,应重视这方面的防治工作。 6.学龄期(6~7岁到13~14岁) 此期相当于小学学龄期,此期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能发育进一步加速,肌肉发育加强,动作比较精巧。大脑皮质发育完善,求知欲、理解力和学习能力大为增强,应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使他们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此期小儿乳牙全部更换,故要加强卫生指导,注意预防龋齿和近视。 7.青春期(女孩从11~12岁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到18~20岁) 最主要的特点是生殖系统迅速发育,体格发育又增快,体重、身长增长的幅度加大,第二性征日益明显。但由于神经内分泌调节不够稳定,有时易出现心理和精神行为方面的变化,故在这一时期,除供给足够的营养,加强体育锻炼和道德品质教育外,故应重视和加强青春期保健,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得以健康成长。

发布于 2008-06-22 07:51:42 IP 属地·中国|陕西省|西安市

3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3条评论
液体疗法的目的在于纠正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以恢复机体的生理功能。要求补其所失,供其所需,纠其所偏。基本方法是首先"三定"(定量、定性和定时),然后考虑酸碱平衡、钾、钙、热量等问题。 1.定量 根据脱水程度定补液总量,总量包括累积损失量(就诊前丢失的水和电解质量);继续丢失量(就诊后每天继续丢失的水和电解质量);生理需要量(指在禁食情况下每日维持基础代谢所需的水和电解质量)见下表所示: 2.定性 根据脱水性质选择液体的种类,临床以等渗性脱水常见,其次是低渗性。当脱水的性质不明时,按等渗性脱水处理。 3.定时 所补充的液体要求在24小时内补充,过慢延误治疗,过快则增加心肺负担。 (1)扩容量:予2:1等渗液,20ml/kg于30~60分钟补完(重度脱水需扩容); (2)累积损失量8~10小时补完; (3)继续丢失量和生理需要量14~16小时内补充。 4.补钾 常按10%氯化钾每日1~3ml(100~300mg)/kg补充,补钾的原则是: (1)见尿补钾; (2)静点浓度<0.3%(一般配成0.1%~0.3%); (3)含钾液体不能静脉推注; (4)全日需钾量静点>6~8小时; (5)能口服者尽量口服。 5.纠正酸中毒 经上述补液后,轻中度酸中毒可以纠正,如未纠正或酸中度严重,则需另补碱性液。方法:①予5%的碳酸氢钠5ml/kg,可提高二氧化碳结合力5mmol/L,必要时可重复。②(18-患者CO2Cpmmol/L)×1.0×体重(kg)=5%碳酸氢钠毫升数,此公式算出的是总量,先用其半量,然后依病情变化再酌用。 6.补液原则 补液过程中还要体现先快后慢;先浓后淡(指电解质浓度);见尿补钾;防惊补钙、补镁等原则。 7.补液步骤 (1)静脉输液:第一日的输液量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丢失量和生理需要量。上表所定的量仅适用于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应减少1/4量,学龄儿童应减少1/3量。第二日的输液量只包括继续丢失量和生理需要量(生理需要量包括每日所进的奶量及饮水量)。静脉输液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补充累积丢失量,重度、低渗性脱水伴休克时,首先扩充血容量(扩容量是累积丢失量中的一部分),可用2:1等渗20ml/kg,总量<300ml于30~60分钟内静脉缓慢推注或快速点滴,累计损失量所剩的部分,静点的方法及时间同前述。此阶段注意补钾及纠正酸中毒,方法同前述。有低钙表现者,可用10%葡萄糖酸钙5~10ml,稀释1倍后静脉缓慢注射。有低镁者注意补镁。 第二阶段补充继续丢失量和生理需要量,并继续补钾。 (2)口服补液:适用于轻、中度脱水小儿。累积损失量用口服补液盐补充;继续丢失量和生理需要量可将口服补液盐(ORS)加适量水稀释至所需浓度口服(注意扣除奶量及饮水量)。 8.补液注意事项 (1)在输液前和输液中应注意病儿的心、肺及肾功能情况,制定较适宜的输液方案。密切观察输液效果和病情变化。 (2)静脉输液应首先"三定",制订输液方案,根据输液效果及症状变化进行方案调整。如补液合理,一般于3~4小时应排尿,表明血容量已恢复。24小时皮肤弹性及眼窝恢复,表明脱水已纠正。如补液后,尿多而脱水未纠正,可能是葡萄糖液补入过多;相反,眼睑浮肿可能是钠盐补入过多。 (3)严格掌握点滴速度,过快易引起心、肺并发症;过慢则达不到纠正脱水的要求。 (4)补钾时要掌握其原则。 (5)严格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注意观察有无输液反应。 (6)新生儿心、肾功能较差,宜减少输液量,减少电解质浓度,减慢输液速度。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应根据心、肺功能减少输液量及电解质浓度,减慢输液速度。重度营养不良患儿,脱水程度易估计过重,其心、肺功能差,体内钠、钾、钙常偏低,应减少液体量,减慢输液速度,适当提高电解质浓度。
  • 2008-06-22 07:53:07 · IP属地·中国|陕西省|西安市
    回复 0点赞
1.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病史、临床表现和大便性状以及镜检所见,易于做出诊断。须判定有无脱水(程度及性质)、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注意寻找病因,如有无喂养不当,肠道外或肠道内感染。 (1)大便无或少白细胞时:多考虑病毒、非侵袭细菌、寄生虫、外感染、喂养不当等所致。 (2)大便多白细胞时:多考虑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 (3)鉴别诊断:应与生理性腹泻、小肠吸收障碍、细菌性痢疾、坏死性肠炎等进行鉴别。 2.治疗 (1)调整饮食。原则上应采取继续喂养。哺母乳者可继续喂养,人工喂养儿6个月以下用1/2~2/3稀释牛奶,2~3天后渐恢复正常饮食,6个月以上可用已习惯的平常饮食,由少量逐渐增多。对脱水严重,呕吐频繁者,宜暂不进食,一旦呕吐好转,恢复食欲,应及早恢复喂养。 (2)控制感染。肠内感染所致腹泻,应根据细菌性肠炎种类选用抗生素。病毒性肠炎不需应用抗生素。非侵袭性细菌所致的急性肠炎多为自限性疾病,仅用支持疗法即可痊愈,但对新生儿、婴儿、衰弱儿和重症者仍宜使用抗生素。对侵袭性细菌性肠炎一般均需用抗生素治疗。 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可选用呋喃唑酮,复方磺胺甲唑等口服。抗药菌株可用多黏菌素E。中毒症状重者可用氨基苄青霉素或庆大霉素; ②金黄色葡萄球菌。应停用原来的抗生素,做细菌敏感试验。可选用半合成耐青霉素酶的新青霉素如苯甲异唑青霉素或乙氧萘青霉素,目前均需用青霉素G皮试。或用红霉素、头孢菌素等。必要时联合应用; ③真菌。制霉菌素、克霉唑或氟康唑口服。 (3)液体疗法。 (4)对症治疗 ①思密达。适用于各种腹泻,为肠道黏膜保护剂,可吸附病原体和毒素。重者首剂加量。 ②腹胀。常为肠道细菌分解糖产气所致;晚期腹胀多因缺钾,宜早期补充钾盐预防;必要时用新斯的明肌注或肛管排气。 ③呕吐。氯丙嗪每次0.5~1m/kg,每日2~3次,或胃复安每日0.5~1mg/kg,肌内注射。 ④腹泻。一般不宜用止泻剂,应着重病因治疗和液体疗法。仅在经过以上治疗后,一般状态好转,中毒症状消失,而腹泻仍频,偶尔试用鞣酸蛋白、次碳酸铋或氢氧化铝等收敛剂,但在腹泻早期不可用。 ⑤惊厥。应给镇静止惊药,同时查明原因。高热惊厥给予物理降温或解热药;水与电解质紊乱者如低钠、高钠或低钙、低镁等,应针对原因给予治疗。
  • 2008-06-22 07:54:31 · IP属地·中国|陕西省|西安市
    回复 0点赞
学习儿科,一定要掌握的资料,学习了:ws
  • 2008-06-22 11:24:42 · IP属地·中国|河北省|保定市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