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优势与特色 主讲人:贾谦 (北京大学)
主讲人:贾谦(国家科技部信息中心研究员)
时间: 11月18日(周六)下午2:30
地点: 北京大学资源宾馆三层1308室 乌有之乡书社
下面是讲座录音的文字整理稿,经主讲人审阅: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参加今天下午乌有之乡的活动。我们今天很荣幸地请到了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贾谦老师。贾老师是我国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方面的专家,长期从事国家级软科学课题研究,并且曾经两次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下面就请贾老师以“中医的优势与特色”为题来做讲座。欢迎贾老师!(全场鼓掌)
贾: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西北大学物理系毕业的,1964年分配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工作至今。我们这个课题是从1992年开始建立的,一直研究到现在。我们课题组的老组长是徐绍颖教授,她在我国驻英国大使馆工作期间,曾经帮助一个根本不懂中医的英国人开办了一间中医诊所。她从广州请了一位中医大夫到伦敦治疗皮肤病,效果相当好,引起轰动,美国人和欧洲大陆人坐着飞机去看病。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我国中药出口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那个诊所想买少量中药饮片,相当困难,因为咱们出口的饮片一般是麻袋装,一麻袋都是几十公斤,那个诊所比较小,一次要不了那么多,所以只好从香港进口,香港三公斤两公斤饮片都可以买,而且弄得干干净净。徐老师回国后向科技部申请了课题:“促进中医药出口创汇的战略与政策研究”。这个课题于1995年结题。应该说这项研究是做得比较好的,建议国家制定并实施“弘扬祖国医药学工程”。在这一课题基础上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了一个新课题——“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从此,各中药厂和国家各个部门开始重视对中药产业的投入,应该说这个课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有幸参加了这两个课题。1998年第二个课题结束后,我作为执行主编出了一本书叫《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这本书里强调:既然中药有效,就肯定有其物质基础,就要把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搞清楚;既然有效,就有有效成分,就要把有效成分搞清楚,提取出来,做成小药片,这样药效就大了,就像西药一样方便使用。看起来这些观点都非常合理,我当时也不懂中医中药,觉得这些话对,就收进去了。但是后来发现有些观点不合适。我们各行各业的确都要现代化,这一点没有错。问题在于中药现代化的路径和方向是什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我感到:既然中药和西药不一样,我们为何非要把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出来?我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400万解放军打败了国民党的800万军队,那么中医的优势与特色谁应该是我们军队里面的有效成分,当然应该是毛主席,他功劳最大,他就是有效成分。但是如果把毛主席克隆400万,即解放军是由400万个毛主席组成的,那么我们解放军还能不能打败国民党的八百万军队?显然是不行的,因为毛主席不会打枪。那么有效成分论和这个问题是否一样,和中医药理论是否一样?于是我四处请教名老中医,请教有关专家,跑到药厂去考察参观。最后我终于弄清这样的提法是有问题的,这走的是中药西化之路,抹杀了中医药和西医药的区别。可以说中医和现代的西方医学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西方医学的理论基础是还原论,把人分成系统器官,然后再分成细胞,细胞再往下是蛋白质,蛋白质再往下是基因,再往下就是原子,人和世界上其他生物都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这样也就没什么意义了;而中医是个管理科学,它是以整体论为基础,把人看成一个整体,不是说你某一个地方有了病怎么样,而是你这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怎么样,某个部位的病变会使人的整体发生一些变化,并且中医把人和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既然中医的整体论思想和西医的还原论思想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么在用药上也应该完全不一样。西药是作用于某一靶点的,我们有的中医研究人员就跟着喊叫:我们中药是多靶点作用的。其实中药不是作用于靶点的,中药是调整人体内环境的。可以这样想,咱们使用的农药使得环境污染,食品污染,化肥导致土壤板结,这都是破坏了我们人的外部环境;我们吃的西药和化肥农药都是化学合成的,吃下去之后同样会污染我们体内环境,也会使得我们体内许多状况发生改变。而我们中药吃下去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说要针对某个靶点怎么样,而是要改变体内的环境,调动人体的自康复能力,或者叫做自组织能力。打个比方说,天安门广场为什么不长草?西医看来天安门广场不长草是因为没撒草籽,你撒了草籽广场就能长草,不撒草籽广场怎么能长草呢?中医看来可就不一样了。中医认为是因为这个环境不适合长草,只要把广场的水泥地板起掉,土地露出来后不用撒草籽照样长草: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
再举一个例子,文革时期,有一个老太太好几天不解大便,于是被送到医院治疗。因为有背景,医院进行了会诊,会诊的结果认为是肿瘤。就进行了手术,可手术切开后发现不是肿瘤,而是肠道有几个干粪蛋。医生取出干粪蛋将腹部缝合。手术后老太太出现了低热和腹泻。医院经治疗无效后又组织专家会诊,认为老太太是肠道菌群失调,就是说肠道里边缺乏了某些有益菌群。如何解决呢?要把健康人的粪便稀释液从肛门灌进去。老太太死活不干,说我已经这么大年纪了,你们别折腾我了。医院没办法,把中医研究院的赵锡武赵老先生请来。赵老先生诊查以后说:不难,吃三付中药试试。果然三付中药解决了问题。在西医看来肠道菌群失调的问题是由于有没有种子(细菌)的问题,而在中医看来只需改变体内的环境。体内环境改变成适合有益菌的生长,病情自然就好——因为吃的食物里边会有各种有益细菌。所以中医是通过改变人体内环境,帮助人体调动自康复能力。
人体都有自康复能力,若没有了自康复能力,吃什么药也没有用。陆广莘教授曾经讲过一个典型例子:上世纪初,俄罗斯有人曾经用锥虫红在试管里杀灭锥虫,效果相当好,用在人身上时,只要用试管剂量的1/6就足以解决问题。那么其他的5/6从哪里来的?显然是体内自康复能力起了作用。所以人体内自康复能力恐怕是人患病后能不能痊愈的最关键的问题。如果人体没有了自康复能力,恐怕这个病人用什么药都无法起死回生。《大宅门》里王爷府请白家大爷给老福晋诊病,白家大爷看过后出来就说不用给老太太开方子了。因为老太太出现了七绝脉,用什么办法都治不好的了。这就是说,如果病人已经没有自康复能力时,你用什么药都白费。这就是中医和西医不同的地方。在我认识到这些后,我就开始反思:我作为执行主编出版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这本书,实际上是害了中药产业。因为这本书除了要求提取中药有效成分之外,还提到了其它一些东西。比如说过于强调出口,过于强调三两种中药堂堂正正的走进国际主流医药市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中药必须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不是随便谁都可以使用的。比如说感冒,中医就分风热感冒、风寒感冒,分病邪在表在里,分虚人感冒和常人感冒等等。我们自己跑到同仁堂药店里去买感冒清热冲剂行不行?弄不好可能适得其反。所以,中药是不能作为OTC药品在市场上出售的。现在中药也出现处方药与OTC药之分,是有关部门按照管理西药的办法管理中药造成的。按照西药方式管理中药,造成很多笑话,比如说中成药、饮片都必须标出有效期。我们知道陈皮要求是越陈越好,灸疗时用的艾绒也是越陈越好,如此怎么能能写有效期?!认识到这些问题以后我就到处检讨,可是再检讨也挽救不了给中药产业造成的损失,企业已经沿着中药提取之路走下去了。
我到成都中医药大学调研的时候,某一企业正委托成都中医药大学进行中药有效成分提取,那位老师就告诉企业有关人士,中药越提纯越没效。企业负责人不信,说你就给我提纯就行了。结果“有效成分”提取得非常纯,拿回去后却没有一点效果。武汉红桃K集团的同志也同我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说试着提取中药有效成分以后,“有效成分”一点药效都没有了,反倒是那些药渣子有效。这就是中医和西医不同的地方,中药与西药不同的地方。我们课题组的张博士曾经询问某药科大学前校长:你们在研究中药时如何研究中药的药性,研究中药的四性五味、升降沉浮?校长说:我们不研究这些,我们只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张博士说:中药讲究的是四性五味、升降沉浮,不研究这些,只研究有效成分,怎么能说是研究中药呢?结果这位老同志再来科技部时就表示应该考虑中药药性问题。虽然想要求这位老同志完全改变过来是很困难的,但我们可以看出他已经意识到用原来的方法研究中药不一定非常合适。
2001年10月,某单位给中央写了报告,说当前洋中药进口大于中成药出口,建议国家迅速扭转这种怪现象。国务院领导批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法解决。我们知道以后,就向中医局有关领导反映: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第一,国家药监局从来没有批准过任何一种外国的中药进入中国市场;第二,我们也进行过市场调查,市场上没有一种真正国外生产的中药;第三,如果说国外生产的中药进口到中国来并且数量远远大于我们自己生产的出口量的话,那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因为我们天天喊叫中药国际化,现在外国人都已经会生产中药了,甚至把他们生产的中药出口到中国来,出口到中医药的发源地来了,说明中医药已经国际化了。事实上外国人并不懂中医药。有关领导告诉我:第一,这是海关数据;第二,我们中药出口在国际上只占3%到5%,而数据表明日本人出口的中药占国际市场的70%。我的回答是:中药占国际市场的3%-5%,这是我们课题组1995年提出来的;但是我们提出时强调了一个问题:3%-5%是中国出口的中药在除了中国之外的国际草药市场所占的份额,因为当时课题研究的是“出口创汇的战略”,研究的是我国中药出口在国际草药市场上所占的比例,而不是在国际中药市场上所占的比例。它包括了西方的植物药和一部分中药。这样在统计中把中药作为草药统计。实际上中药不等于草药,不等于植物药,不等于“天然药物”。如此计算中成药的产值的话,我们每年60亿美元是相当可观的。事??经过这样解释后,有关领导还是不太明白,说海关的数据就是这样的。我们又重新查阅了海关数据,发现有一项下进口的中药有4个多亿美元。有关领导说这一项是中药,我就告诉他们这不是中药,但是他们不相信。于是我就到海关去查,海关说这些是哪个企业进口的,不能告诉你,这是企业秘密。我只好用尽各种办法,找到这项里面进口额最大的11家企业。这11家企业进口额占这一项下面的60%多。就那么我把这11家企业一个个摸清楚了。他们进口的全是西药的原料,全是西药,从来没有进口任何中药。于是我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写了报告,没有回音。然后我由把中药出口在国际草药市场真正占多少分额以及我们洋中药进口和中成药出口这些问题又写了报告,仍然石沉大海。我就将报告发在网上。不久,科技部办公厅同志找我,问那报告是我个人的观点还是课题组的观点。我说是我的观点,也是课题组的观点。因为课题组就是我,我就是课题组,我们课题组已经没人了。办公厅梅主任找我谈了一两个小时,了解我对中药现代化的看法,了解中药将来在13亿人医疗保健起何作用。最后他询问我是否愿意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我说我已经没有资格。他问为什么,我说我已经退休了。梅主任说:没关系,80岁还可以研究。于是从那时又一直研究至今。这是我们这个课题组的来龙去脉。是今天要讲的第一个内容。
第二个内容就是谈谈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在红头文件里边经常提到中医的优势和特色,要发挥中医药优势特色。什么叫优势什么叫特色呢?特色和优势有没有区别呢?吴仪同志也提出这个问题,高强同志也提出这个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似乎没有人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什么叫中医?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很好地回答。今天我不谈什么叫中医这个问题,只谈谈中医的优势和特色。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因为现在国内刮起了一股风,说什么五年内彻底消灭中医,什么要告别中医中药。我们今天就以此为题,谈一谈我们中医中药到底有没有优势。如果中医药还有优势的话,我们就应该保留下来,如果没有优势的话,那就干脆取消算了。就像过去中国妇女缠小脚,没有优势,取消就是了,现在不是不缠小脚了吗?
去年12月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司找我,希望我们承担一个课题:“保持中医优势特色的政策研究”——要保持中医优势特色,哪些政策需要做哪些改变。于是我们就开始研究中医的优势和特色。现在我们区分了优势和特色:所谓优势就是我能做的事你做不了,这是我的优势;我做不了你能做的,那是你的优势;或者咱俩都能做,我做的比你好,那我有比较优势。这就是优势。特色是什么呢?我做事的方法和你不一样,这就是我的特色。所以特色和优势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我们研究的结论是:“只有保持中医的特色,才能发挥中医的优势”。
首先我们看看中医有哪些优势。我们总结了几项,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总结出十项二十项或更多。我们认为主要是以下几项:
第一个优势是可以预测疾病。中国过去有两句老话,一句叫做“司岁备药”,一句叫做“司岁备种”。就是说我们要根据五运六气来预测来年到底是旱还是涝,是过干还是过潮,是过热还是过寒。据此可以确定明年需要种何种庄稼。如果来年雨水大,可能要涝,我们就需种高秆作物,像高粱;如果来年偏旱,我们就需要种低秆的作物。根据五运六气,也可以预测会出现什么样的疾病及其发展趋势。2003年4月中旬,SARS影响最大的时候,我们课题组到广州调查中医治疗SARS的效果。我们首先拜访了邓铁涛老先生。87岁的邓老告诉我们:根据五运六气,今年中国会出现这种温病,到天热时它就会自行消失。4月26日我们将广州SARS一线中医专家请到北京,召开了中医药成功治疗非典学术研讨会。同日下午,北京一家中华文化研究机构告诉我,按照五运六气学说,北京的SARS会在5月21号结束。确实,5月22号以后就再没有新增SARS患者。国内还有一些人也用五运六气预测SARS,结果也都比较准确。五运六气过去被视为“封建迷信”抛弃了,这是扔掉了中医的一个精华。后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安徽中医学院顾植山教授主持研究五运六气。顾植山教授研究的结果和SARS发生的情况基本一致。西医无法预测疾病,中医却可以。所以预测疾病及其趋势并预先做好准备,是中医一大优势。
发布于 2008-07-28 11:53:22 IP 属地·中国|安徽省|安庆市
治小儿顽咳效方 3012评论
皮肤病图片大全(1000张之多) 2829评论
医生营生绝活---简方疗便秘 2647评论
新农合受益方排名 2604评论
小儿感冒咳嗽输液特棒的方子(我的临床经验常用方) 2379评论
2011年,新的一年,基层医生网每日红包继续!!! 2368评论
灌肠治愈儿童咳嗽的处方。 1704评论
孕妇牙疼怎么办? 1703评论
看看我治疗的小儿咳嗽处方. 1564评论
搽痔疮肿痛简效方 155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