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理,来源于实际,又指导着实际,运用各种辩证,如阴阳,如脏腑,如三焦,如表里,等等,就是说医生对这个病人的病是怎么认识的,真的,这很重要,病人的病从何而来,向何而去。
法,就是用什么方法来治疗的问题,哪八法大家都知道。
方子,这个很关键,纵观历代名方,其方义很重要,无论是经方,它主要给我们提供的是治疗思路,关键的地主在于经方还非常有效的哦,效果是根本,说的再好,没效果还是白搭;还是时方,其组方思路都很重要,为什么当时的医生要这么组方,再者说了,这些方子,肯定临床应用在是一两个人就行的,是无数的医学大家在临床应用以后,觉得不错,才推荐给我们的。我看第一个方子后面的解说,都极尽赞美之词,生怕说的不好似的,最厉害的当属伤寒杂病论上的方子喽。极尽赞美之词,哪怕说不通也要贴上去说。但它确实给了我们以思路的。
药,在选药上也极尽讲究,有的为什么不用,有的为什么要用,这点从伤寒论来看是最高水平的精简用药的。后世虽也讲究,但终究与伤寒的精简程度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这个医理在医生的心里有多重要,这个方子在医生的心里有多重要,它就出手就有多稳,有多准。
大家都知道,中医上有句话,是阴长不足,阳长有余,大家都知道,但只有深深的研习后才会发现。这句话是对,但它是有局限的,也就是数学上的函数的定义域或值域的。不是说阴长不足,阳长有余,适合人的从小到老。这是不对的。
其实阴长不足,阳长有余,只适合于小孩子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成了阳长不足,而阴长有余了。如肿瘤等,不都是阴长有余而阳长不足的表现吗,阳不足,无以化其阴邪,所以才有了各种杂病的。
还有一个怪病痰做祟,痰不是饮湿水邪所化么。真的。这些病理因素如何处理呢,因为是阳不足造成的,所以温化之么。
真的,一般呀,人们总爱拿鸡毛当令箭,中医总结的东西都是对的,但它有适应范围,不是说随意拿出来就用的,吃不透这个东西,随用就是错。
还有治疗荨麻疹方面,在儿童身上,一般没有杂邪,我多用麻桂各半汤,这个方子也是在我家女儿身上试出来的,后来试过好多次,在小孩身上,一两副药就好了。为什么,真的,小孩身上无杂邪,也就是无痰湿水饮等气机不畅的病理因素,所以桂麻各半汤,屡试屡灵。如果是成人的则要考虑是不是有血虚呀,等等因素的。
还有以身试药的问题,一般都说麻桂是发汗峻药,但医生亲看吃过吗,我觉得没有或不多,只有亲身试药以后,才能更好的体会药效的。
大家可以找找糖丸的发明人不就是以自己孩子试的药吗。
这里再说一个关键的词哦:
什么建中,什么是理中,什么是补中哦。
桂芍姜甘枣,倍用芍药,再加饴糖,为小建中,在金匮里还有大建中的
理中是:党参,干姜,白术,甘草。
四君子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
大家都知道虚者建其中,但健中和理中的真正区别在哪呢,这两天偶看医宗金鉴,柯琴说的好,也是我想要的答案:建中是培土以御木,平木而驱风。理中是补土以制水,生土以御寒。这就是本质的区别。
体会不到的自己想去,
后来又做了补中益气汤
参芪术归草,升柴陈姜枣,这是补中益气的药。
其实我们更应该多多体会中医的医理,和这些方子背后的意思。才能随意出手就效果不错了。
前两天我儿子,13岁,中午放学没吃饭,玩足球一个多小时,回家后,自己喝了一瓶罐头,凉凉的,结果第二天,就恶心难受。上次已经有过一次了,我前面写过医案的,然后我就用藿香正气液,一共用了四支,就好了。
后来儿子笑着对我说,以后想吃生冷的东西,先把正气水准备好哦。唉,我也是醉了哦。
我儿子这至少又三次了,第一次,一半天喝了多半箱的奶,后来发烧什么什么的,我用的五苓散好了,后来这两次是吃生冷,用的藿香正气水,就最便宜的那咱,越辛辣效果越好。
最终来说,还是疗效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学会灵活运用。这才是中医最核心的东西哦。
发布于 2021-03-31 11:17:49 IP 属地·中国|山西省|临汾市
内经说:春伤于风,邪气留连而洞泄。
这条很关键,为什么伤风感冒,不易好,迁延日久,得好几天,真的,这就是理论依据,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应该充实正气,以祛邪气,桂枝汤可以吗,可以的,小青龙可以吗,也可以的。这样我们就好办了,充实正气,微微发汗,以除邪风。
好了这次就分享到这里吧
本该另起一贴的,但好像是不是太多了点,就写到这里了,有缘者看看吧。
以身试药之小青龙,立杆见影。
看了本贴以后,大家就知道小青龙适用哪些情况了。
本人,42岁,从3.15日以后,暖气就停了,这天气呀是互冷互热,容易感冒呀。不小心自己就中招了。
刚开始也不太在意,难受的紧了,打一针,柴胡,安痛定,扑尔敏和半支D米,打一针呀,能好受点,也就那样,总以为感冒吗,得有个过程吧。
后来断断续续,打了两三针,什么针上面有,但总是好的不丽萨(音译),症状就是不发烧,体温不高,也不恶寒,但一有风就打喷嚏,一连打五六个,七八个,流清涕,鼻塞,不是两个塞,而是一个塞,头一侧,那边向上,那边不塞,一歪头,不一会,又是下面塞,而上面不塞,自己摸自己脉像,为浮缓,怎么说呢,也就是心率呗,大概一分种60多一点吧。
大体情况就是这样的,缠绵好几天,症状说重不重,但很难受呀。昨天晚上,我就熬了桂枝汤,喝喝看,桂枝30,白芍30,干生姜30,炙甘草20,大枣8个,然后呢,感觉好点了,但早上还不什么丽萨(完全好的意思)。
然后我就想试试,小青龙吧,麻黄30,桂枝30,白芍30,细辛15,炙甘草30,干姜30,半夏20,因为我觉得没肺气虚的情况,就没加五味子的。
就这药,就熬了一次,半小时左右,得500毫升左右,就在中碗,然后10点左右喝了一小碗,一会,感觉就好多了,真的是好的快,自己很明显能感觉出来的,中午吃饭,没怎么想吃,就喝了点汤,然后,把另一小半碗也喝了。现在是完全好了。服药后也没有大汗淋漓,没感觉怎么出汗的,但症状真的没有了。真的哦。自摸心率七八十下左右。感觉非常神奇的。
其实呀,我是想接3楼的情况说的。春伤于风,邪气留连而洞泄,我们该怎么办,说的用桂枝汤,也行,用小青龙也行。
中医从古到今的十大名方,伤寒论占了六个,其中就有小青龙的哦。不知道的可以百度一下去。
后世有人怕是在学伤寒论的时候,感觉非常严格,说什么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界限不可逾越,我觉得其实不是这样的。真的不是这样的,我不知道那些说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的人自己服过小青龙吗,不以身试药,怎么能得到真经呢,哪为什么有这个说法呢,或说是为什么伤寒论里是这样的呢,我觉得那是医圣要告诉我们,应该以什么为主,表症就应该以解表为主,别管什么桂枝还是麻黄,先发汗再说,我没见过用麻桂解表使人大汗淋漓的情况的。但中医一直都在强调,以知为度
注意哦:以知为度,不知则更服,
下的话,以利为度,止后服,
还有虚补的话,日三夜一服,或一日内服两三剂,
医圣充分的告诉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服药不可过量,尤其大苦,大寒,大下之药,一定要中病即止。
理论上说是四诊合参,(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说要灵活运用罢了),当然这是必须的,但有的情况下,仅有一点点小情况,脉像有时候有,舌像滞后,我的知像是白苔,稍厚吧。
面像呢也无不适的情况。
总之要灵活运用。如果说我学到现在有点得心应手的感觉,我想说我学了十五年了,才有这么点心得体会呀。
十五年了。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治小儿顽咳效方 3012评论
皮肤病图片大全(1000张之多) 2829评论
医生营生绝活---简方疗便秘 2647评论
新农合受益方排名 2604评论
小儿感冒咳嗽输液特棒的方子(我的临床经验常用方) 2379评论
2011年,新的一年,基层医生网每日红包继续!!! 2368评论
灌肠治愈儿童咳嗽的处方。 1704评论
孕妇牙疼怎么办? 1703评论
看看我治疗的小儿咳嗽处方. 1564评论
搽痔疮肿痛简效方 155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