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血压治疗常见的12个误区
关注者
0
被浏览
4

高血压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然而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因认知偏差而影响了治疗效果。为了帮助大家更科学地认识和应对高血压,以下总结了12个常见误区,并逐一进行澄清。

01误区1:没症状不用吃药

超过50%的高血压患者在早期并无明显不适,但这并不意味着病情不严重。这种“无症状高血压”被称为“沉默的杀手”,虽然暂时没有头痛、头晕、耳鸣、颈肩酸痛等典型症状,但持续的高血压已经对心脏、大脑、肾脏等靶器官造成损害。因此,一旦确诊为高血压,就应积极干预治疗,不能因为无症状而忽视用药。

02误区2:血压正常就停药

高血压是慢性病,大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来维持血压稳定。擅自停药极易导致血压反弹波动,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抗高血压药物不仅用于降压,更重要的是维持血压平稳,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因此,是否减药或换药,必须在医生评估后逐步调整。

03误区3:抗高血压药会“上瘾”

这是错误的认识。抗高血压药并不具有依赖性。某些情况下,如因紧张、劳累或情绪波动引起的暂时性血压升高,可以根据医生建议短期使用药物,并可随时停用。但对于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由于疾病本身需要长期控制血压,所以必须按时服药,否则血压将再次升高。

04误区4:开始不能用“好药”

抗高血压药不同于抗生素,不会产生耐药性。“好药”通常指长效制剂,每日服用一次即可维持24小时平稳降压,适合多数高血压患者。短效药物多用于突发血压升高的紧急情况,长期使用易导致血压波动。因此,选择药物应根据个体情况,哪个更适合就选哪个,而不是刻意回避所谓的“贵药”。

05误区5:血压高要快速降至正常

血压升高通常是缓慢发生的,因此降压过程也应平稳进行。除高血压急症外,普通患者的血压应在2~4周内逐步达标,避免短时间内大幅下降,以免引发脑供血不足等意外。降压原则应为:缓慢、平稳、持久、适度。

06误区6:用单次血压判断高血压

很多人在体检时测出一次血压偏高,就以为自己得了高血压,回家再测却恢复正常,这可能是“白大衣高血压”。判断高血压的标准是:连续不同日期测量三次血压,若均高于140/90 mmHg,才可诊断为高血压。家庭自测血压有益,但不宜过于频繁,以免引起焦虑,反而影响血压稳定。

07误区7:频繁更换药物

找到一组适合自己、能有效控制血压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并不容易,需要一定时间观察疗效与反应。只要血压控制良好且无不良反应,就应坚持使用,不要轻易更换药物。

08误区8:照搬他人经验自行用药

高血压病因复杂,分型多样,每个人的体质、基础疾病、合并症各不相同。盲目模仿他人用药,可能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遵医嘱服药。

09误区9:保健品也能降压

许多老年人受广告误导,误信某些保健品有降压功效。实际上,保健品并未经过严格的临床验证,其降压效果缺乏科学依据,盲目使用不仅无效,还可能延误正规治疗。

10误区10:靠输液治疗高血压

除了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急性重症情况,一般高血压无需静脉输液治疗。常规治疗以口服药物为主,通过长期规律服药实现血压控制。

11误区11:血压越低越好

血压是维持全身器官灌注的动力来源。如果血压短期内下降过快或过低,可能超出身体自我调节能力,导致脑、心、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甚至诱发脑血栓等严重后果。因此,降压目标应科学合理,避免过度追求“低值”。

12误区12:稳定后不需要定期复查

即使血压控制良好,也应定期到医院复诊,监测药物是否有副作用,评估靶器官是否受损,以及判断当前剂量是否仍合适。定期随访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远期并发症。

科学降压三原则:

✅ 长期规律用药
✅ 平稳控制血压
✅ 综合健康管理

只有正确认识高血压,

摒弃错误观念,

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控制、

延缓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高血压急症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

供稿: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杜娜 慢性病护理专业组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

发布于 2025-11-10 09:14:22 IP 属地·未知

0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