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从气候特点而言,秋季之性属燥。而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若是受到燥邪侵害,肺气壅遏,气道不利,肺气失宣,易引发秋燥咳嗽。可以说,秋季是养肺的“黄金季节”,也是咳嗽的高发季节。
中医辨证地将咳嗽分为了风寒咳嗽、风热咳嗽、风燥咳嗽、痰湿咳嗽、气虚咳嗽。针对不同的症状确定不同类型的咳嗽并合理地选用药物是治疗咳嗽的关键。而秋季常使人的咽喉、鼻腔有干燥之感,秋燥之邪更易通过口、鼻、呼吸道或皮肤毛孔而侵犯入肺。因此,秋天的咳嗽多以燥性咳嗽为主,其中燥邪引起的咳嗽又分凉燥和热燥。虽然目前有很多中成药可以治疗咳嗽,但是在中医学中治疗咳嗽讲究辨证施治,故基层医生应了解止咳中药的辨证选用。有的中成药虽然有止咳作用,但选用时一定要先分辨患者的体质特点是属于偏寒还是偏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否则不但不能减轻咳嗽症状,还会加重病情。
中秋前后这段时间,秋阳仍燥烈,余热未退尽,一旦肺部遭受温燥之邪侵袭,多属温燥咳嗽;深秋时节,天气渐冷,寒风肃杀,万物凋谢,如寒燥之邪犯肺,津液耗损,多为凉燥咳嗽。凉燥证与温燥证同为秋燥之候,但其病性有寒热之别。凉燥性寒,温燥性热。其鉴别要点是:凉燥证恶寒发热,而温燥证则发热微恶风寒;凉燥证口不渴,而温燥证口必渴;鼻咽干燥和干咳,温燥证甚于凉燥证;凉燥证舌质如常,虽红而不甚,脉浮而不数,而温燥证舌红脉数是为必然。
患者咳嗽频频,痰液清稀,鼻塞流清涕,背心发冷,无汗,头痛,咽干唇燥,不发热或低热,舌淡苔白,脉浮紧。 治以温肺润燥、祛痰止咳。凉燥的治疗虽然与风寒表证类同,但不宜用麻桂之类辛温伤阴之品。杏苏散是治疗凉燥的代表方剂,其性味辛温,温润不燥,不伤肺阴,故有辛散与温润的双重功效。若外有秋凉束表,内有痰热蕴结者,不妨加用天花粉、象贝母、冬瓜子等,以润肺化痰。拟方如:杏仁、紫苏叶、清半夏、茯苓、炙紫菀各12克,炙百部、瓜蒌各15克,枳壳、桔梗、前胡、陈皮、生姜各10克,大枣5枚,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选用的中成药如 杏苏二陈丸:方由二陈汤加味制成。方中以杏仁、苏叶宣肺达表并疏风散寒,前胡、陈皮理气止咳化痰,桔梗、甘草入肺止咳。本药适用于凉燥咳嗽,以微热恶风(寒)、鼻塞头痛、咳嗽痰多为主症者。 麻黄止嗽丸:方中麻黄、细辛宣肺散寒,止嗽平喘,五味子收敛肺气,全方有解表宣肺、止咳化痰平喘之功,适用于凉燥证。可用红梨一个切片,煎水送服,有润肺肃降之功。
患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带有血丝,咽喉痒痛,声音嘶哑,唇干,鼻干,渴喜凉饮,舌边尖红苔黄,脉浮细数。 治以疏风清热,润燥止咳。清润为主,辅以滋补、养气血药。秋为肺所主,肺盛而肝弱,应滋补肝肾,以调理脏腑之间的平衡。拟方如:百合、桑叶、南沙参各15克,杏仁、麦冬各12克,枇杷叶、天花粉、浙贝母、玄参、牛蒡子、陈皮各10克,鲜梨皮20克,鲜芦苇根30克,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选用的中成药如 雪梨膏:主要由雪梨制成。功能养阴润肺,清燥止咳,适用于干咳,久咳。 枇杷膏:主要由枇杷叶制成。功能清肺润燥,止咳化痰,适用于肺热燥咳痰少咽干。 羚羊清肺丸:方中羚羊角、黄芩、桑白皮清泻肺火,杏仁、桔梗、陈皮、枇杷叶等宣肺止咳、化痰利咽,生地、玄参、天冬、麦冬等养阴以润肺。具有清热泻肺,止咳化痰,解毒利咽,养阴润肺之功,用于肺胃热盛,感受时邪,咽喉肿痛,口干舌燥等。
发布于 2011-10-08 15:25:52 IP 属地·中国|广东省|广州市
治小儿顽咳效方 3012评论
皮肤病图片大全(1000张之多) 2829评论
医生营生绝活---简方疗便秘 2647评论
新农合受益方排名 2604评论
小儿感冒咳嗽输液特棒的方子(我的临床经验常用方) 2379评论
2011年,新的一年,基层医生网每日红包继续!!! 2368评论
灌肠治愈儿童咳嗽的处方。 1704评论
孕妇牙疼怎么办? 1703评论
看看我治疗的小儿咳嗽处方. 1564评论
搽痔疮肿痛简效方 155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