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手足口病
关注者
1
被浏览
3438

手足口病

今日接诊一手足口病患儿,比较典型!可惜没机会照到图片。 男,2岁半,发热一天来诊。 家长叙述,孩子在家发热一天,体温最高39℃。无流涕,无咳嗽,发病来精神差,食欲差,无恶心、呕吐。无腹泻。 查体:体温38.5℃,心率95次每分,发热病容,营养发育好,精神差,口腔内见多处红色疱疹,有的破溃成溃疡,咽部充血,未触及肿大淋巴结,手心和足底散在疱疹,基底红晕,少数破溃,双肺听诊正常,腹软无压痛和反跳痛,其他(-)。 诊断:手足口病

治疗:手足部位疱疹外用炉甘石洗剂,口腔内使用西瓜霜喷剂。口服潘生丁,复合维生素,维生素C。 期待大家有好的治疗方法和建议,学习一下!

发布于 2007-05-11 12:00:58 IP 属地·中国|山东省|德州市

2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2条评论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如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也能造成传播。   易感人群:主要为学龄前儿童,4岁以内占发病数的85%—95%。   流行方式:常呈爆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聚集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2到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到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摄氏度左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所起疹子临床上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特征。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身上不一定全部出现。   并发症: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药物治疗:1.服用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2.呕吐难以进食者给予输液。 局部治疗:1.皮肤疱疹有继发感染者涂以1%甲紫。2.口腔溃疡给予青梅散或锡类散外涂,疼痛剧烈涂以利多卡因或苯佐卡因加硼砂甘油。 并发症治疗:1.并发脑膜炎者按照脑膜炎治疗。2.并发心肌炎者按照心肌炎治疗。 中药治疗:一般给予清热解毒、凉血祛湿的药物治疗,如银翘散加大青叶、竹叶、生地、滑石治疗。 预防:1.注意饮食卫生,防止接触传播。2.接触患者,可通过注射丙种球蛋白提高防护能力。3.流行期间口服中药板蓝根冲剂预防。4.医疗单位应特别防止在医院患者交叉感染
  • 2007-05-11 12:01:31 · IP属地·中国|山东省|德州市
    回复 0点赞
参考资料:   手、足、口病是怎么回事?   从名称可以看出,本病是手、足和口腔三个部位同时患病,事实的确如此。本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以手掌、足跖及口腔内发生小水疱为特征,主要见于儿童。   手、足、口病多在夏秋季节流行,患者多为学龄儿童,尤以1~2岁婴幼儿最多,但成人亦可发生。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存在于患者的水疱疱液、咽部分泌物或粪便中,故可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染。潜伏期4~7天。发疹前可有低热、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皮疹主要表现为疼痛性口腔炎,即在口腔的硬腭、颊部、齿龈及舌部出现疼痛性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四周绕以红晕。同时,在手、足可发生米粒至豌豆大小的水疱,圆形或椭圆形,疱壁薄,内容澄清。主要发生在指(趾)的背面或侧缘。但亦有发生在掌、跖及指的掌侧,且与皮纹的走向一致。水疱的数目不多,但亦可在50个以上。整个病程约1周,很少复发。   本病皮损分布较特殊,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治疗可予口服抗病毒药物或中药清热解毒之品,如市售中成药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冲剂等。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病,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临床为口腔内、手、足部等部位发生疱疹,故而得此病名。它也是小儿常见的疱疹性疾病之一。全年均可有发病,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这种病具有周期流行的规律,一般2~3年流行一次;我国近10年来有过两次较大的流行,均在天津地区发生。   本病的传染源是病人或健康的带病毒者。病儿说话时的口水飞沫中带有此病毒,可传染其它小孩;病人玩过的玩具或拿过的食物上也可带有此病毒,其它孩子再拿这些东西时可通过手将病毒吃进嘴里而患病。   典型的病人常以中等度发热起病,或有或无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进而出现咽痛,小婴儿表现为流涎、拒食。检查口腔时,可发现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上有多发疱疹,水疱破后形成溃疡,疼痛异常,故而出现流涎、拒食、哭闹、烦燥、尿黄等症状,重症患儿还伴有发烧、流涕、咳嗽等症状。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红色丘疹或白色小疱疹,如米粒至小绿豆大小,呈圆形、椭圆形、扁平状,周围绕以红晕,以手掌及足底为主,无明显瘙痒。有的患儿肛门周围也可以出现类似皮疹。与水痘区分,主要看皮疹的部位,水痘皮疹以躯干为主,而本病的皮疹主要在肢端。少数患者可有神经系统症状,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等,经心、脑电图可以证实。但大多数患儿为轻型病例,仅表现为手、足、口部位疱疹,或以上某一部位疱疹,别无其它症状,甚至无发热。   治疗手足口病采用重要效果最好,一般用内服药和口腔涂药相结合,无并发症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预后良好。也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护理工作对患儿预后至关重要。要定时让患儿用温水冲漱口腔;禁食冰冷或辛辣有刺激的食物,不要给予咸食,以免引起疼痛而拒食;饮食要易消化,吃一些清淡、质软、温性的饭菜,多喝温开水;要让患儿有足够的休息;要保证患儿衣服清洁,避免皮疹感染。   预防措施主要是隔离病儿、加强婴幼儿卫生保健,以减少感染机会,这一点对幼托机构来讲非常重要。同时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    小儿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发生在小儿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来的,常发生在4~7月份,3岁以下的儿童较多见,可在一个家庭中散在发病,也可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小学校集体发生流行。   发病初期,患儿可有发烧、口角痛、嗓子痛、流口水、不爱吃东西等症状。1~2天后,孩子的手上,脚上和口腔等处可出现红色斑点,斑点逐渐发展成为疱疹,疱疹内为微混浊的液体。由于疱疹为本病主要表现,而且多集中在患儿的手、足和口腔等部位,因此,称为手足口病。   由于疱疹溃破后形成溃疡,因此,患手足口病的孩子常因嘴痛而影响吃奶、吃饭、哭闹不安。多数患儿在3~4天后,疱疹可自行消退,不留痂,也不脱屑而痊愈,预后良好,只有极少数患儿可并发心肌炎或无菌性脑膜炎等疾病。      由于这种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没有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以采取下述治疗措施:①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等。②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③口腔因有糜烂,小儿吃东西困难时,可以给易于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饭后漱口。④局部可以用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和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⑤若小儿有发热时,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一般1~2周可以自愈。   若在托儿所或幼儿园内流行时,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小儿隔离,将玩具用消毒液消毒;健康儿可以口服板蓝根冲剂以预防。      小儿发热时手足出疹是什么病?   有的孩子发热时手足突然出现皮疹,尤其手足心皮疹明显。这是什么病呢?这种病叫做手足口综合征,人们习惯称“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于儿童,以1~4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这种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大约每隔2~3年流行一次,多为集体发生,也有时呈大流行。   本病多发生于夏季,初起主要症状是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之间,伴有咽痛、不欲饮食等症状,很象是夏季感冒。发热2~3天后,患儿开始拒乳、流口水,这时会发现孩子口腔粘膜出现小疱疹和溃疡。与此同时或稍后几天,便可发现患儿手足皮肤出现特异性皮疹。   手足口病的皮疹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为水疱疹型,手掌和足趾部位疱疹较多,疱疹数量多少不一,伴有痒感,大约3~7天皮疹消退。还有一种疹为丘疹型,常见于手足背和肘膝关节侧面,有时臀部也可见皮疹。   目前对手足口病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临床主要是对症治疗。发热时可以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也可以给予安乃近滴鼻或口服退热剂等。口腔疱疹可用盐水擦拭口腔,外用西瓜霜喷剂或双料喉风散。手足疱疹可以外涂龙胆紫,手足丘疹可以外涂芦甘石洗剂等药。   中药治疗手足口病有较好的疗效。主要采用清热解毒的治法,常用药有桑叶、野菊花、芦根、薄荷、双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黄芩等。中药治疗既可以退热,又可使皮疹及口腔疱疹及早消退。   
  • 2007-05-11 12:01:48 · IP属地·中国|山东省|德州市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