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眩晕症的临床诊断(十)
关注者
4
被浏览
5648

眩晕是一种运动幻觉,常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站立不稳等症状。引起眩晕症的疾病很多,一般涉及到内科、神经科、耳鼻喉科及眼科等。因此,重视眩晕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都有重要意义。 假性眩晕也称脑性眩晕或全身性眩晕,由全身性疾病也可能皮层中枢所制。如发烧、尿毒症、高血压、贫血和神经官能症等,都可以引起眩晕。但此种眩晕并无旋转感,仅有恍恍惚惚的感觉。发作时则有严重头痛、恶心、呕吐、多汗、心悸,但无耳鸣及眼球震颤。真性眩晕“平衡三联”中的视觉、深感或潜艇的任何一种病变都可以眩晕。此类患者有旋转感或身体运动感。出现运动幻觉,伴以恶心、呕吐等症状。
真性眩晕为眼性眩晕、姿态感觉性眩晕及前庭性眩晕。眼性眩晕多见于眼肌麻痹的患者,伴有复视,若遮蔽患侧眼睛,眩晕即刻消失。姿态感觉性眩晕见于后索病变的患者,有身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 前庭系统分为周围和中枢两部分,周围部分包括前庭器官和前庭神经的内耳部分,其特点是与耳蜗神经、面神经相伴而行,关系密切。中枢部分包括前庭神经的颅内段,前庭神经核及传导路径,其特点是与耳蜗神经,面神经分离,前庭神经核所据范围大,不容易出现完全损害的症状。因此,前庭性眩晕的特点是愈接近末梢,眩晕程度愈重,持续时间愈短,伴恶心、呕吐及耳蜗症状愈多。另外,前庭周围眩晕的眼球震颤为水平性,持续时间短,前庭功能试验反应消失或减弱;而前庭中枢性眩晕的眼球震颤非水平性或垂直性,持续时间长,前庭功能试验反应多位正常。 详细询问病史,能为诊断提供一定依据。比如有感冒病史多考虑为前庭神经元炎。 有外伤史多考虑外伤性眩晕。眩晕伴随共济失调,意识障碍,则多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疾病。由此可见,重视眩晕的伴随症状及寻找特异性特征,甚为重要。

发布于 2008-09-25 08:53:45 IP 属地·中国|山东省|青岛市

5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5条评论
头晕又称为眩晕,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异常。可分为两类: 一为旋转性眩晕,多由前庭神经系统及小脑的功能障碍所致, 以倾倒的感觉为主,感到自身晃动或景物旋转。二为一般性晕,多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以头昏的感觉为主,感到头重脚轻。 分类及常见疾病 头晕是一种常见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因此,我们可将引起头晕的疾病进行分类叙述,使大家对“头晕”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1.旋转性眩晕 按其病因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类。 (1)周围性眩晕:是指内耳迷路或前庭神经的病变导致的眩晕症。常见于梅尼埃病<曾译美尼尔病)、迷路炎、药物性眩晕(用链霉素或庆大霉素等药后引起的)及前庭神经炎等。 (2)中枢性眩晕:是指脑干、小脑、大脑及脊髓病变引起的眩晕。常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肿瘤、颅内感染、多发性硬化、眩晕性癫痫及外伤性眩晕等。 2.一般性眩晕 (1)心源性眩晕:常见于心律失常、心脏功能不全等。 (2)肺源性眩晕: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功能不全。 (3)眼源性眩晕:常见于屈光不正、眼底动脉硬化、出血及眼肌麻痹等。 (4)血压性眩晕:高血压或低血压均可引起眩晕。 (5)其它:贫血、颈椎病、急性发热、胃肠炎、内分泌紊乱及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引起头晕 治疗头晕方法 方法一: 鸡蛋红糖治头晕 豆油适量放锅内烧热,将2个鸡蛋、30克红糖(放一点水搅拌)倒入锅内煎熟,空腹服用,连服10天。为巩固疗效,也可多服几天。 方法二: 篱栏药膳治头晕 用中草药篱栏25克,带壳鸡蛋一个,大米50克,煮成稀粥,可加适量油、盐、味精调味。煮熟后,去篱栏渣和蛋壳,一天分2次食用药粥和鸡蛋,一般连续食用3天,头晕头痛症状即有明显好转。此药粥不仅香甜可口,可治疗头晕头痛,还具有辅助降压作用。 方法三: 鸭蛋赤豆治头晕 鸭蛋一个、赤豆20粒,搅匀蒸熟,早晨空腹服,每日一次,连用7天有特效 方法四: 枯草汤治头晕 夏枯草25克,生白芍15克,生杜仲25克,黄芩10克。 用法:先煎前3味药,放入3茶盅水,熬30分钟,从火上拿下来,稍停再加入黄芩,煎5分钟即成,每天早晚各服1次。服后即能感觉头轻眼亮,没有其他副作用。 方法五: 菊花治头晕 菊花功能降血压、明目解毒、治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能使小便清长。高血压的人可用菊花枕头,对妇女肝阳火盛引致头晕、晚间烦躁不能成眠者有帮助。可将野菊花加入油柑子叶、绿豆壳或通草丝,晒干待冷装入枕袋内再缝密即可。 方法六: 茉莉花炖鸡蛋 用黑布蒙住眼睛休息,早餐吃炖鹧鸪和茉莉花炖鸡蛋。 方法七: 运动治头晕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经常头晕的长者,只需持续进行一些简单、轻松的运动,情况便可获得极大的改善。 西医一般我选用 盐酸倍他司定500ML VC2.0 654210MG KCL10ML 小糖250ML 红花20ML
  • 2008-09-25 11:29:11 · IP属地·中国|河北省|邯郸市
    回复 0点赞
眩晕症千万别忘了随便地诊断内耳眩晕症啊!! 有条件的还要作头颅CT排除颅内肿瘤(尤其是小脑部、前庭部)或者MRI。同时上述部位排除血管瘤。
  • 2008-10-23 17:00:02 · IP属地·中国|重庆|重庆市
    回复 0点赞
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西比灵) 因为上述症状多发生在中年女性(尤其与经期有关),有的与受凉感冒及心里紧张有关。
  • 2008-10-23 17:03:02 · IP属地·中国|重庆|重庆市
    回复 0点赞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常见的内耳机械性疾患,占所有眩晕症的20%左右,也是约半数耳源性眩晕症的原因。此病虽然为耳科疾病,但常在神经科首诊,且多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性眩晕而延误了治疗。现结合文献,对其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诊治作进一简要总结以增加对该疾患的了解,减少误诊率。 BPPV于1921年被Barany首次报道,此后有很多类似的报道。Dix和Hallpike于1952年提出手法测试方法,为诊断BPPV提供了依据。BPPV的发病率为每年107/10万,平均年龄54岁(11~84岁),女性比男性多见。 病因及发病机制:BPPV的病因,早期的研究认为是嵴帽沉石症或管沉石症。以后对病人的耳部手术和对个别病人的尸检发现半规管中出现游离的碳酸钙盐晶体,证实了管沉石症学说。该学说推测椭圆囊囊斑上的耳石因感染、外伤或变性等原因而脱落,因解剖位置的缘故多沉积于水平半规管中。头位变化(低头或抬头)使水平半规管处于水平位置,转头致使耳石碎片在管中受重力作用而移动。因其比内迷路淋巴比重大,产生“拔塞效应”,使壶腹嵴发生位移,刺激前庭神经,产生眩晕。该学说可以很好地解释BPPV的各种临床特征:耳石碎片有惯性才出现潜伏期;头位变化停止后不久,耳石碎片也停止移动,眩晕呈短暂性;头位回复原来位置,耳石碎片再次反方向移动,产生又一次眩晕;多次运动后,“拔塞效应”减弱,出现疲劳现象。但大多数患者无明确病因,17%的患者起病前有头外伤史,15%有前庭神经元炎史(可在炎症后2周~8年内发生),少数可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史。目前仍认为管沉石症是主要的病因。 临床表现:BPPV的临床表现有5个特征:(1)潜伏期:头位变化后1~4秒钟后才出现眩晕;(2)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3)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4)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5)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本患者的表现均符合这5项特征。 BPPV又分为后半规管性BPPV(PC-BPPV)、水平半规管性BPPV(HC-BPPV)及混合性PBBV(C-BPPV)即同时性PC-BPPV和HC-BPPV。后半规管性BPPV在临床上最常见,水平半规管性BPPV次之,而混合性BPPV少见。 诊断:BPPV的诊断完全依据于典型的临床表现和Dix-Hallpike测试结果阳性。 Dix-Hallpike测试: 患者坐于检查台上,在检查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一侧偏45度,PC-BPPV者,头转向患侧时经数秒潜伏期后出现短暂眩晕和垂直旋转性眼震,反复试验有疲劳性。 此外还有仰卧侧头位试验,患者坐于检查台上,迅速取平卧位,随即头向一侧转90度,HC-BPPV者立刻出现剧烈旋转性眩晕和水平向性眼震。 由于上述测试可诱发眩晕,患者会恐惧、喊叫或不配合,因此检查前应将目的交代清楚,取得配合,保证不闭眼。对有严重心脏病、颈椎病、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慎用或禁用。由于BPPV的预后良好,各种神经系统和耳科学检查正常,故对所有门诊眩晕患者均应行Dix-Hallpike测试,阳性者可即刻得到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无效的“对症处理”。 鉴别诊断:BPPV需与多种周围性和中枢性眩晕相鉴别,掌握BPPV的临床特征和Dix-Hallpike测试、注意了解相应的病史则不难鉴别。约1/3的患者并不主动诉说有体位诱发的表现,故没有发作诉说也不能排除BPPV的可能。 常见被误诊的疾病包括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全、非特异性头昏、心源性头昏和神经症等。 颈性眩晕:也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病因可能有颈椎退行性变、颈肌和颈部软组织病变、颈部肿瘤和颅底畸形等引起椎动脉受压而发生缺血导致眩晕;椎动脉本身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畸形等更易发病。颈交感神经丛受到直接或间接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或反射性内耳循环障碍而发病。反射异常也可引起,如环枕关节及上三个颈椎关节囊中的颈反射感受器受到各种刺激,其冲动可传至小脑或前庭神经核产生眩晕和平衡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是多种形式的眩晕,其发生与头部突然转动有明显关系,常伴有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有时可以有黑朦、复视、弱视等,症状持续时间短暂。治疗可用颈部牵引、理疗、按摩等;适当应用血管扩张血管药、改善微循环药及维生素等。 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全:椎-基底动脉在解剖学和病理学方面有3个重要特点:一是两侧椎动脉管径不等者在正常人占2/3,甚至单侧椎动脉细小或缺如;二是椎动脉穿行第6~1颈椎横突孔后经枕骨大孔入颅,亦即行走在一条活动度极大地骨性隧道中,50岁以后颈椎易发生退行性变和骨赘形成,如血压低更易促发供血不全;三是椎动脉极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随年龄增长,动脉管腔逐渐变窄,血流量渐减。主要临床表现是急起的眩晕,常为首发症状;伴有恶心、呕吐、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 治疗:BPPV的治疗以管石复位治疗为主。该疗法的有效率为71%~92%。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证明管石复位治疗的有效率为89%。针对受累不同的半规管分为两种复位法。 Epley手法(针对后半规管耳石症):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患侧扭转45°;②头逐渐转正,然后继续向健侧偏45°;③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向健侧翻转,使其侧卧于治疗台上,头部偏离仰卧位达135°;④坐起,头前倾20度。完成上述4个步骤为1个治疗循环,每一体位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min。 Barbecue翻滚法(针对水平半规管耳石症):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平卧,头向健侧扭转90°;②身体向健侧翻转,使面部朝下;③继续朝健侧方向翻转,使侧卧于患侧;④坐起。完成上述4个步骤为1个治疗循环,每一体位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min。 多数研究者的经验是转动角度大、速度快、引发出眼震则效果好。初次治疗无效者,可反复多做,效果亦好。传统的管石复位治疗要求患者在治疗后2天内不能躺下,以避免耳石碎片流回半规管。但近来也有报道在治疗后患者躺下也有与传统方法相同的疗效。采用特殊的转椅缓慢转动可以避免治疗时发生眩晕。用震荡器震动乳突部,可使耳石碎片从膜或管壁上脱落或崩裂,有助于碎片转出半规管。有报道对经管石复位治疗无效者行Semont法锻炼,疗效与管石复位治疗相当,但此法患者常常难以接受。各种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行半规管阻断术治疗。 预后:BPPV的预后良好。每年约有10%~15%的复发率,对管石复位治疗的反应仍好。少数患者可以自行缓解,原因可能是内迷路淋巴液中钙含量减少,使含钙的耳石逐渐融化。
  • 2008-10-23 17:36:26 · IP属地·中国|河北省|邢台市
    回复 0点赞
此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起病急,多由劳累失眠,性绪不安所致。症见恶心,呕吐,头晕旋转感、心悸,出冷汗,共济失调等。我常用654-2,西其汀,脑活素静滴。效果还可以。不知各位还有什么效方,指导一二。
  • 2011-07-20 17:04:50 · IP属地·中国|广东省|河源市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