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温州“大宅门”的行医故事
关注者
0
被浏览
2616

温州“大宅门”的行医故事  温州市有一户瞿姓人家,祖祖辈辈都是眼科大夫,瞿家祖传中医眼科诊疗自1833年始创迄今已传七世,有174年历史。据不完全统计,174年来,这个家族先后共产生了35位眼科大夫,几天前,这个家族的第6代传人,已经64岁的美籍华侨瞿建武先生在家乡乐清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鹤发童颜,是一个慈祥的长者,他咬字清晰,语速不紧不慢,他缓缓地讲述着自己家族的往事。记者发现,174年的瞿姓家故事的背后深深地刻着时代的烙印。它不仅仅只是瞿姓一家的历史变迁,它还是整个近代中医学风雨飘渺百年历程的一个缩影……

  清朝后期:清ZF政治腐败,弃文从医

  关于始祖瞿廷益(1811~1867年)的故事,瞿建武先生自己多半也是小时候从家族长辈那里听过来的,所以他的表述有些模糊。

  瞿家始祖瞿廷益与第二代传人瞿正宽都生活在清朝末年。那时的清ZF极其腐败,国库枯竭、国力衰败、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瞿廷益生于永嘉岩头。据说,他早年是个书生,一心只想考取功名,后来功名不就,他才慢慢意识到清廷腐败,读书无用。闲赋在家以后,他便开始思索谋生之道。

  1833年,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瞿廷益得到了一瓶眼药粉。正巧,邻居得了眼疾,他就把这瓶药借给了邻居,没有想到效果不错,那时候,乡里许多村民都患了眼疾,听说瞿廷益家有好药,所以大家都纷纷地向他借,就这样,那瓶眼药眼看着就要用光了。

  瞿廷益想:既然乡民这么多人得眼疾,如果我能自己配制眼药粉,那不就是造福乡里嘛!于是,他就开始自己研读医书,尝试着配制各种眼药粉。虽然,他最后研究出来的未必就是之前那种眼药粉的配方,但他自己配制的眼药粉药效也很好,方圆百里的同乡都跑到他家看眼病。就这样,他开始了行医之路。

  1835年,瞿廷益移居到温州城行前街继续行医。那时行前街是“浙海关温州口”(编者注:相当于现在的海关)所在地,街上居住着许多周边地区的小商贩。瞿廷益的医术高明,他的名气也随着那些流动的小商贩在周边地区流传了开来。特别是乐清的小商贩,他们在行前街人数最多,也最好客,他们经常邀请瞿廷益到乐清替亲戚朋友看眼病,久而久之,瞿廷益和乐清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三年后,他又迁徙到了乐清,并在丁桥村创办了“光明眼科诊所”。从此,他就再没有离开过乐清,他行医三十余年,在乡里留下极高的声誉。

  瞿廷益的儿子名叫瞿正宽(1839~1933),幼年时瞿廷益也曾送他到私塾读书,但后来,瞿廷益自己看破了仕途,因而也就不再主张儿子再继续走自己的老路了。

  所以,行医的时候,瞿廷益总是将瞿正宽带在身边,让他跟着自己学。瞿廷益自己是半路出家的,曾经走过许多弯路。因而,他要求儿子瞿正宽走最正宗的中医路子,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四部中医经典开始学。

  瞿正宽秉承父志以后,在医术上还超越了瞿廷益。

  民国时期:缝隙之中求发展,怒而抗争

  瞿氏第三代、第四代传人主要都生活在民国时期,这两代人经历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他们艰难地守护着瞿氏眼科。

  瞿氏眼科第三代传人共有三位,其中瞿华峰(1874~1960)最具代表性。自辛亥革命胜利以后,鼓吹学习西方的一股风潮在社会各界传播开来。1929年,汪精卫反动ZF提出了“消灭中医兴西医”的口号,汪精卫打着“为了老百姓身体健康”的旗号,把中医当成一种封建迷信加以批判。3月17日,他向国会提交了“废止旧医案”,并提出了消灭中医的6项具体办法。

  此言一出,举国哗然。

  在国民ZF的威逼下,许多中医都转行了,中医几乎灭亡。当时,中医界人士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废止”风潮,瞿华峰毅然加入了进来。他深信国学,先后多次随中医界人士赴南京请愿。在社会舆论面前,国民ZF最后废止了这项法令,然而消灭中医的阴谋却一直变着手法悄然进行着。

  “瞿氏眼科”经历了三代人的积累,传至第四代传人瞿崇山(1895-1955)手中时根基已经颇为牢固。瞿崇山是浙南一带的较有名气的大财主,抗日战争时期,他将“光明眼科诊所”扩建成了“光明眼科专科医院”,这所医院在那时就拥有30张病床,在当时可称得上是一所大医院。

  可是,没多久,乐清便沦陷了。

  1944年,日本军队开进了丁桥,他们一路烧杀抢掠,国民党部队却望风而逃。老百姓苦不堪言,只好往山里逃。瞿崇山一家也跟着乡民一起逃命,但瞿崇山跑到半路,却又自己孤身一人悄悄地跑了回来。医院是他一生的心血,他放心不下……

  他躲在医院的阁楼上,远远地看日本兵冲进医院。他看到日本兵大肆地抢夺药品,然后砸烂设备。躲在阁楼上的瞿崇山痛惜不已,最后,他实在忍无可忍,冲了出来加以制止,他拼命地喊着:“不能砸,不能砸呦!”

  结果,日本兵一脚就将他踹倒在地上……

  可能因为瞿崇山是医生的缘故,日本人并没有杀他,他们迫使他给一位日本军官当轿夫,污辱他……

  后来,瞿崇山就乘机偷跑了……

  日盼夜盼,终于盼到日本人投降了,可没多久,解放战争又爆发了。

  当时,游击队在乐清的活动十分活跃。有一回,国民党军队抓到了一个卖虾米的小贩,怀疑是游击队员。那个小贩却声称自己是来找瞿大夫看病的。所以,国民党军官就将那个小贩扭送到瞿崇山的诊所对质。其实,那个小贩确实是游击队员,他的手枪就藏在虾米桶底部的暗格里,因为瞿崇山的名气大,所以他就随口胡诌说是自己来找瞿大夫看病的。

  他没有想到,瞿崇山居然想都没想就对国民党军官说:“他是我的老病人了,经常来看病的……”

  那个军官将信将疑,最后只好将那个游击队员给放了。

  后来,瞿崇山重新扩建了“光明眼科专科医院”。可就在医院举行上梁仪式的当天,国民党军队却以瞿崇山打鞭炮扰乱社会治安为由,将他儿子瞿明希抓了起来,并进行毒打。接着,他们又敲诈瞿家,逼他们用巨额赎金将瞿明希赎回。

  经过这番折腾,瞿崇山“光明眼科专科医院”的愿望终于还是夭折了。

新中国时期:中西眼科相结合,喜获新生

  解放后,瞿家子孙已经分散乐清各地,最主要三支分别在柳市、翁篛、北白象三镇生根发芽。在第五代传人中,成就最为显著便是瞿建武的父亲瞿明希(1923-1994)。他很好学,在认真钻研祖传医术的同时还善于吸收西方医学的精华,他最终使“瞿氏眼科”走上了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其实,瞿明希在医学上之所以能够取得超越先辈的成就,离不开党和ZF大力扶持发展中医的政策。

  1953年,“光明眼科诊所”加入了“平安联合诊所”,后来“平安联合诊所”发展成为现今的“湖头医院”。瞿明希在“湖头医院”工作时,每天门诊的病人都在百人以上。50年代中期,国家鼓励发扬中医学遗产,号召西医向中医学习,走中西结合的道路。1959年,瞿明希被温州地委宣传部评为“浙南地区四大名医”之一,并被聘请到第一人民医院传授中医眼科临床经验。当时,名义上瞿明希是老师,但事实上,瞿明希却是一个自觉、谦虚的学生。与瞿明希一起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是中国著名的眼科专家缪天荣教授,在一起搞研究的三年里,瞿明希从缪天荣教授那里学到了许多西医眼科知识。后来,缪瞿两人还结成好友。

  缪天荣教授曾经开玩笑地对瞿明希说:“你们瞿姓一族作眼科大夫那真是天职。”

  瞿明希一时没反应过来。

  缪天荣教授解释说:“‘瞿字’双‘目’‘佳’”。

  瞿明希听了大笑。

  回到湖头医院以后,瞿明希将中西医眼科诊疗的方法结合了起来,医术更进一步。当时,瓯海有个少年名叫李建华,13岁的时候患眼疾,视力急速下降,后经多方治疗,无效,几乎失明。他是家中独子,为了治好他的眼睛,他的父亲将家中唯一一头牛给卖了筹钱送他到上海、北京等地求医。但结果依然是无功而返。在回乡的轮船上,父子俩偶遇到了一个老乡,闲聊的时候,老乡告诉他:“你怎么不去找乐清的瞿医生啊!”

  就这样,李氏父子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了瞿明希。瞿明希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眼科诊疗的方法,只花了三个月时间便将李建华的眼睛给治好了。李氏父子对瞿明希感激涕零,后来李建华还拜瞿明希为“义父”,两家人至今还保持着亲密的联系。

  “瞿氏眼科”传至瞿建武这一代时,在人数、影响力上发展到了极致。这一代共有11位传人,其中,有两位分别还是“湖头医院”与“白象医院”的院长,而瞿建武则将“光明眼科诊所”开到了美国纽约。

  瞿建武介绍说:“我现在觉得比较遗憾的就是,美国至今还未从法律上承认中医。我虽然懂得中西医眼科诊疗法,但美国人不认同,现在我的诊所最主要服务对象就是美籍华人。尤其是新移民,因为语言、经济状况的阻碍,他们在美国看病非常难,所以,我经常会去社团、侨团、教会开展义诊活动。我觉得,中医如果想在国外获得认可,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展望未来:第7代还在成长,心存疑虑

  瞿家以前被认为是地主成份,也因为这层缘故,上世纪60年代,瞿建武在乐清中学毕业后,未能如愿考上医科大学,后来只能在家跟着父亲学医。瞿家前6代人几乎全是“土医生”,没有念大学对于瞿建武那一代人而言,始终是一种遗憾。但瞿家第7代就比他们幸运多了。如今,瞿家第7代共有5位传人,几乎全是医学院校毕业的,这其中还包括两位第6代的老么:瞿诚与瞿跃。他们虽然与瞿建武同辈,但年仅二十几岁。如今,瞿跃还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对于两位小堂弟,瞿建武的心里只有羡慕和欣慰。

  然而,瞿建武的心里也存有一些担心。瞿建武自己有四个孩子,如今全在美国,但没有一个继承家族祖传的中医眼科诊疗。第6代,瞿家共有11位传人,但到了第7代,却只有5位。虽然说,这代人年纪都还很轻,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然而,瞿建武心头的那层疑虑,总是挥之不去。这次,瞿建武回家乡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收集家族的资料,他正计划明年写一本书,写他的家族,书名字就叫做《百年眼科》。他说:“这本书对瞿氏子孙将会很重要,至少它将提醒后世子孙不要忘记老祖宗的东西……”

发布于 2008-10-08 15:38:15 IP 属地·中国|河北省|保定市

2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2条评论
中医的门户之见限制了中医的发展。
  • 2008-10-08 18:51:24 · IP属地·中国|江西省|赣州市
    回复 0点赞
社会时代的 变迁还有保守传统思想影响了 医学的发展 没办法啊
  • 2008-10-08 19:02:04 · IP属地·中国|湖南省|岳阳市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