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转 《不要丑化医生形象》
关注者
0
被浏览
1345

近来,一位医生感慨:有的患者看病时,居然带着录音笔、摄像机,将医生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以便随时“对簿公堂”。这说明,有的患者把医生当成了潜在的起诉对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做个医生真的太难了! 眼下,医患矛盾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许多人都把矛头指向了医生,却很少倾听医生的呼声。事实上,医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沧桑”,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虽然医生选择了沉默,但丑化甚至“妖魔化”医生的现象却愈演愈烈,极大地伤害了医务工作者的自尊和感情,使本已紧张的医患关系更加恶化。 一些手机短信是这样描述医生的:“医生分两类,一类是图财,一类是害命”;“强盗只能抢光你身上的财富,医生却能抢光你一生的积蓄”;“医生越来越像杀手,见死不救,草菅人命;杀手越来越像医生,出手麻利,不留后患”……这样的语言,字字如刀,尖刻之极。人们不禁要问:那些在非典时期舍身救人的白衣战士,真的沦为“杀手”、“强盗”了吗? 不可否认,医疗界确实存在很多腐败问题,百姓深恶痛绝。一些医生医德滑坡,利用医药购销、医疗服务、药品处方、检查开单等活动,吃回扣,拿提成,牟取不正当利益。这不仅败坏了医生的形象,而且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贻害无穷,必须坚决遏制和纠正。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这些问题,就否定一个行业,否定一支队伍。我国有600多万医务工作者,如果真的都变成了“杀手”,怎么会有13亿人的健康?怎么会有人均期望寿命近73岁的成就?事实上,每一位医生都希望“妙手回春”,没有一个人愿意患者丧命于自己的手术刀下,这是一个基本常识。那些把医生称为“杀手”的说法,既不公正,也不合理。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任何一个群体的构成都呈“橄榄型”,两头小,中间大。极端好和极端坏的部分处于两端,大部分处于中间。对于医生这个群体来说,没有任何特殊性。大多数医生都是平凡人,他们每天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职责,救死扶伤。我们无须忽而把他们奉为“天使”,忽而又视为“魔鬼”。既不要“捧杀”,也不要“棒杀”,才是对他们的真正爱护。 当前,造成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很多,医生固然难辞其咎,但根本问题还在医疗体制上。对此,我们要辩证地看,不能“一边倒”,把责任全推给医生。试想,如果医生整日生活在偏见和指责之中,他们怎能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那样一来,医学如何进步?社会怎样和谐?因此,我们最该做的,就是建立一个惩恶扬善的制度,倡导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宽严相济,惩教结合,使大多数医生知荣明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荣辱观,最终趋善避恶。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任何一个社会,医生都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因为他们肩负着维护人类健康的职责。医生当自爱,社会也当尊重和关爱医生。丑化甚至“妖魔化”医生,既是社会的悲哀,也是社会的耻辱。 作者手记:一度时期,媒体纷纷揭露医疗黑幕,医生成为众矢之的,曾经备受尊重的“白衣天使”深陷信任危机,医患对立情绪日益强烈,医生对媒体怨言颇多。一位医生告诉我,有的患者看病时居然带着录音笔、摄像机,好像随时准备跟医生算账。我隐隐感到,这是一种可怕的社会情绪,潜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当大多数医生失去了职业尊严感时,那就意味着社会的文明秩序开始动摇。而个别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充当了推波助澜的角色。他们不再靠事实来引导公众,而是靠情绪来引导公众;他们忠于的不再是事实真相,而是公众的情绪。而不断让公众愤怒,已经成为“注意力经济”的促销策略。为此,我决心为沉默而压抑的医生们说几句话。此文发表后,在医务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各大网站展开了激烈的论辩。我也成为近年来罕见的公然为医生“撑腰”的记者,赞扬者很多,攻击者也不少。是非毁誉,让历史评判去吧。

发布于 2011-11-17 09:35:11 IP 属地·中国|广东省|汕头市

1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1条评论
我们实在是难啊。领导不关心,群众不理解啊。现在是好人难做啊
  • 2011-11-18 08:27:10 · IP属地·中国|福建省|泉州市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