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科医生紧缺,带给医改的启示
关注者
0
被浏览
1593

日前,教育部与卫生bu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宣布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显示我国正在通过教改、医改“两手抓”,缓解存在多时而未解的“全科医生荒”。

近段时间,媒体频频传来“缺全科医生”的消息。“全科医生荒”的说法从何而来?原因很清楚,当下,上到ZF下到民间社会,开始逐渐意识到“全科医生”这一种角色的重要性,这在ZF的新医改纲领中体现得尤为显著。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12年使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而目前我国注册的全科医生仅有8万余名,缺口实在太大,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严重欠债,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在这种现实压力的倒逼下,于是就有了教改、医改要提速,加大全科医生培养的新变化。它让我想起的一个问题是:在现实领域,还有没有存在这种类似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提早规划和避免呢?

比如“儿科医生荒”。有数据显示,我国儿科医生在15年内仅增加了5000人,儿科医生缺口逾20万人,儿科医院仅占医院总数的0.52%。但令人沮丧的事实是,15年来,全国的儿科医生仅增加了5000名,近几年来,儿科医生的增加更是处于停滞状态。

比如“急救医生荒”。之前有媒体消息称,急救医务队伍,因为收入低、工作环境险恶、工作强度大等因素,面临着人员严重萎缩的问题,其中北京急救医生缺口约80%。

还比如“病理医生荒”。前不久,有专家曾提出,按我国医疗机构实有总床位数计算,在临床上应配备6万名病理医生,可目前实际仅2万人,缺口高达4万人。

这些种种“医生荒”的背后,都突出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因为缺少相关的规划,ZF对医疗人才短缺重视不足,投入不足,导致某些冷门学科的医疗人才培养出现了断层及停滞,这才是荒的根源所在。

在未来,要想避免这种类似的“医生荒”伤民,避免医疗卫生工作陷入被动,个人意见认为ZF部门必须未雨绸缪,在这些方面,同样要在医改教改中予以体现。只有在卫生投入及人才培养上持续发力建设,提前准备好,公众才不会因为“荒”而感到“慌”。

发布于 2011-12-21 11:20:19 IP 属地·中国|山东省|济南市

1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1条评论
可实际是有许多医学院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纷纷改了行。
  • 2011-12-21 15:47:15 · IP属地·中国|河南省|新乡市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