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再议斜刺法
关注者
3
被浏览
5068

再议斜刺法

所谓“斜刺”就是把针直刺过皮至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以后,将针体倾斜并调整针尖的指向,使针斜行刺入损伤肌束的治疗方法。对肌肉损伤的治疗时要“以痛为腧”,就是所谓的“阿是穴”;针法中的“浮刺”、“合谷刺”等都是斜刺。由于肌肉损伤的特点,在使用和继承这一方法的过程中,把“以痛为腧”发展为“以损伤的肌束、筋膜、等为主、疼痛为辅”。确定阿是穴,“浮刺”、“合谷刺”等斜刺针法不变,但在针尖刺入损伤肌束的最硬(或最疼)的部位里,患者会感到酸涨或酸涨缓解后即可退针,基本上并不留针,也不需要用火针、温针、电针或其他辅助手法。这一疗法对治疗急性和慢性肌肉损伤、对不同年龄、性别、急性或慢性肌肉损伤的治疗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在不同程度上帮助他们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运动。临床实践结果表明:这一疗法具有疗效高、见效快、疗程短、疗效持久稳定、费用低、操作简便等突出优点。  
 用免疫电镜的实验观察结果表明:阿是穴斜刺是通过加强收缩蛋白的组装、合成,促进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的。由于阿是穴斜刺是通过促进结构恢复正常而使运动功能恢复、疼痛缓解,因此这一疗法具有稳定持久的疗效而不是一时性的麻醉镇痛作用。对于针刺治疗肌肉损伤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联想到针刺疗法的作用究竟是主要是治痛或镇痛还是治病?病可能有痛,但痛是病症、是结果,不是原因。但是仅仅不感到疼痛常常不等于病治好了。因此,应该为针刺疗法的作用主要在于治病,病好了痛就消失了。
多年以来,针刺麻醉和针刺镇痛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目前还不能治愈并伴有疼痛的疾患应用镇痛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是必要的。是不是应该主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进行怎样使组织结构恢复正常的研究?。当然,取阿是穴斜刺肌肉使肌肉的结构恢复正常的机理和循经取穴治疗各种疾病的机理是不同的。但扶正祛邪则是完全一致的。希望今后对于针刺的研究更多关注疾病致病的机理和针刺治病机理的研究。然而,这一工作需要很多代人、很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才能逐步实现。因此,尽早地把针刺的研究工作的重点从治痛转向治病就显得更加必要。

"全穴斜刺法":曾看到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其要点是在阿是穴旁开1~2寸处下针,斜刺至阿是穴深处,其疗效远比在阿是穴直刺为好。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其要点是要使针尖到达痛点深处后,再进针0.5~1寸,结果疗效更好。受此启发,既然穴位呈近似圆柱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应该让针体最大范围地透过呈卵圆体之穴位的有效刺激区的纵轴线,才能提高疗效。基于上述认识,对除危险区以外的穴位采用一种新的定位和针刺方法---"全穴斜刺法",取得了远比传统定位和针刺方法更好的疗效。其基本操作方法分作针刺较深的穴位和只能平刺的浅表穴位两类。

治疗方法依患者主诉,运动障碍和触诊结果,确定受损软组织的位置、深浅、走向、范围及其最痛点,沿肌肉长轴,取离最痛点有适当距离的一点为进针点。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进针后,注意保持针的斜行走向,使之能准确地刺入受损软组织的最痛点处,可刺到骨膜或肌腱附着处。当有明显针感时留针 ,留针时不行针,时间视针感消失快慢而定,但对劳损者以5--10分钟左右为宜(长时有益无害)。在出针过程中,患者感到针感突然加强时,应暂停出针,待针感重新减弱后,再将针完全退出。一般3-5日针1次,急性损伤间隔时短些。针细间隔短,针粗间隔长些。

针刺体位,就是针刺施术要患者采取术者所需体位。笔者临床使用痛姿位、牵胀(恢刺)进针施术,效果很好。        

 注意事项:(1)斜刺效果取决于是否准确刺入受损组织、保持进针后的走向;(2)原痛点经斜刺后疼痛消失,其邻近部位又有较强的痛点出现,这可能是受损所涉及的部位较多及强痛点对较弱痛点的"掩盖"作用所致,故每次针刺后,应注意观察分析,继续对其它痛点给予斜刺;(3)压痛点较多且程度差别不大,可依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对3~5个压痛点进行治疗;(4)针刺后,第2天如出现症状加重,但第3天会显著好转,这可能反映了针刺具有调整结构与功能恢复的后作用或是个体对针刺的反应不同,这样以适当间隔天数为宜。数次治疗后有二至三周恢复期。

针刀(刃针、粗针)斜刺,针刀治疗以简、便、廉、验治疗软组织损伤而被社会广泛认可。虽然有的患者能接受针刀治疗,但也有不少人恐惧针刀治疗所带来的痛苦,针刀治病的目的就是要减轻患者痛苦。如何将针刀施术痛苦降到最低限度,本博针刀,进针快,痛觉小。斜刺施术,取得了极好的临床效果。对个别惧针患者,初次用毫针或细针治1—2次,再改用合适针具治之。

基础医学研究和实践,在免疫电镜下观察到:当骨骼肌超过习惯性负荷工作致力平衡失调后,肌肉就发生延迟性收缩蛋白降解,从而导致收缩结构改变或解体的现象。当针刀斜刺进入损伤软组织时,肌肉中收缩蛋白马上出现组装、合成,收缩结构功能即时恢复,酸、胀、痛很快消除,带来稳定持久的疗效而不是一时性的镇痛。值得重视的是,斜刺治疗肌肉损伤是通过外周机制实现的。在分别破坏脑、脊髓、阻断运动终板的功能以及对离体肌肉等做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后,仍然能够观察到针刺有促进肌肉功能和结构恢复的作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斜刺促进肌肉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机理主要不是通过神经的调节,而是通过肌肉本身所固有的外周机制调节的。 针刀(刃针、粗针)入路的选择:针刀临床主要用于松解软组织,而大多数疼痛或酸胀及功能障碍也是发生在软组织之中。在鉴别诊断后,医生根据患者主诉、运动障碍和触诊结果,能快速确定受损最痛点的位置,受损肌肉的名称、层次、深浅和肌肉的长轴。根据最痛点的位置,施术者选择离最痛点有适当距离的一点为进针点,进行标记。通常情况是:浅层损伤的肌肉进针点离最痛点比较近,深层肌肉的进针点离最痛点的距离就稍远些。这样能保证针刀在斜刺时达到最大的力学向量,有利于针刀更多的刺入到损伤的肌肉条索或硬结中。斜刺角度通常以15--45度为宜。 针刀进针要领:1.选择器械:深浅层肌肉、胖瘦人、病症轻重选用针具。笔者专利针刀A型,重症用B型。宁轻慎重。

2.进针刀手法:术者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拿住针柄,左手拇指和食指将消毒棉花或纱布包裹针刀体中部这样既能为针刀快速穿过皮肤加大力量,又可以保证针刀沿纵轴方向即前进方向受力不至于变弯。

3.力量控制:进皮时针体基本上是垂直于皮肤(进针后采用针刀斜刺技术),两手要同时用力,并且方向要一致。一般情况下右手占60%左右力量,左手注意控制针体不摇摆,保持双手共同方向直线前进。要学会控制突刺即快速突破皮肤的力量,这样既能保证穿过皮肤层的速度快,又不致于突刺过深而出现危险。 4.斜刺过皮后的要领:当针刀穿过皮肤到达浅筋膜层后,右手用拇指和食指拿住针柄,右手中指尖顶住进针点的附近部位以便精细调控进针刀的深度,注意使针刀体保持确定的斜行方向,左手食指或中指尖要放在最痛点的条索或硬结上,以便清晰地感觉到刺入的层次和是否刺入到病变的条索或硬结上。也可直接快速斜刺沿预定方向准确穿过皮肤直刺到条索中(刺入点选2-3个部位为宜)。 5.斜刺调整针刀的要领:针刀斜刺到达肌肉条索后,不提插捻转,不上下左右摆动,也不附加其他任何手法。通常针刀刺入到病变条索后,局部有轻微酸胀,多数病变组织能在数秒钟后就出现条索软化、压痛消失、功能恢复。可采用每间隔3-5分钟一次检查或调整针刀刺入的效果,因为病变的肌束通常有多个。经过3次左右的调整(每次调整都用斜刺技术),将针刀退到皮下,触诊原痛点邻近部位是否还有条索,原痛点消失的程度,等条索基本软化或全部软化才可以退出针刀。也可对一长轴条索行反向斜刺或多点斜行刺入(如治疗梨状肌损伤等)。

为了进一步发展针刺疗法,使患者在接受针刺治疗的瞬间痛苦降到最低限度,并取安全和更好的临床疗效,笔者近20年在钻研针刺疗法的传统的治疗体验,认为《辨症诊病,因病选针,据针施术,按术收效》指导临床诊疗,并能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针刺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痛苦极小,疗效更好。 
                                                      笔者网络名:丰华针刀、丰华新针、痴针识

注:本文基础理论摘自网络忘记出处的师长的文章(致谢),笔者又添了自己的观点认识,使用自己的专利针具,获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不妥之处,敬请赐教。

发布于 2012-01-29 17:33:55 IP 属地·中国|山东省|烟台市

1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1条评论
百度空间:丰华针刀 针灸中国:丰华新针 中国汉章针刀医学网:痴针识
  • 2012-01-29 20:54:00 · IP属地·中国|山东省|烟台市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