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腰痛的针灸疗法
可由跌打损伤闪挫引起,这类属于气滞血瘀腰痛,病人腰痛如钻如折如拆,痛有固处,腰椎旁压痛,肌肉痉挛,府仰戓转侧都明显受碍,由坐位到站立必须双手扶才能完成,腰痛曰益加重,舌质暗谈,戓有瘀斑,脉弦,中医认为是气滞血瘀,经脉痹阻,本证类似急性软组织损伤。
治疗:行气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止痛。 2 . 处方:1. 腰痛穴。2. 水沟穴,委中穴。3. 腰痛穴,后溪穴。
方义;.腰痛穴又称腰脊点,治疔急性腰痛的经验要穴,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能。.水沟又称人中穴,能疏通督脉经气,通则不痛,是治疗腰腿痛的要穴。.委中能疏通足太阳经气,是治腰脊痛的有效穴位,后溪是八脉交会之穴,通督脉是腰痛有较穴位。 第一组手法;腰痛穴 直刺两手腰痛穴,平补平泻,得气后令患者转动腰部十次,留针十五到三十分钟,岀针后在腰部的压痛点上拨火灌,留灌五到十分钟。 第二组手法;水沟穴,委中穴。 向上斜刺水沟穴0.3-0.5寸,得气后配合腰部活动以增加疗较。委中釆用平补平泻法。 第三组手法;腰痛穴,后溪穴 直刺两手腰痛穴05-1寸,直刺两手后溪穴0.5-0.8寸,均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属病人活动腰部。
取穴部位; 腰痛穴 【定位】手背,在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腕背横纹下1寸),一手两穴。(如图) 直刺0.3-0.5寸或向掌心斜刺0.5-1寸;可灸。 人中穴;【定位】位于人体的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方法,向上斜刺0.3-0.5寸,得气令转动腰部十次 委中穴;【定位】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直刺0.5-1寸,釆用平补平泻。 后溪穴;【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直刺0.5-0.8寸,釆用平补平泻法 治疗后属病人休息,或用热水袋放腰痛部位上进行轻柔,壁免马上进行剧烈治动。
慢性腰痛
一, 寒湿腰痛,可由劳力汗岀,衣着湿冷,伴风湿寒或久卧湿地,遭于湿水,感受寒湿湿邪发为腰痛,病人腰部冷痛重着感,遇冷加重,得温则舒,话动转侧不利腰背拘挛麻木,遇阴寒天气即发病,舌苔白粘,脉沉紧,本证类似腰肌风湿症, 1.辨证;寒湿客于经络,经络痹阻不通。 2.治则;散寒化湿,利腰止痛。 3.处方;肾俞,大肠俞,命门。阴凌泉,三阴交。 4.方法;肾俞配大肠俞,用温针法。有除寒祛湿利腰止痛。命门隔物灸有温阳散寒及利湿,三阴交有利湿通络的作用, 5.取穴;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直刺0.5~l寸。用平补平泻法,大肠俞在第四腰椎棘突下,腰阳关(督脉) 旁开1.5寸处取穴,约与髂嵴高点相平。用平补平泻法, 命门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俯卧的姿势,命门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指压时, 有 强烈的压痛感。直刺0.5-1寸,用平补平泻法,同时在肾肾和大肠俞上施温针,在命门针旁施隔姜灸,炙二
到三壮。阴凌泉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直刺1-1.5寸,用平补平泻法,三阴交在内踝尖直上
三 寸,胫骨后缘直刺0.5-1寸,用捻轻平补平泻法隔日针刺一次,十次为一疗程。休息五到七天再笫二疗程
治疗。
6.注意;治疗期间要保暖,避免受凉,
湿热腰痛
1.患者腰部时痛,或为刺痛,有灼热感,或叩击痛,口干苦粘,尿赤浑浊,伴有便秘,舌红眙黄粘,脉滑数。本证类似尿路结石,尿路感染的腰痛。 2.辨证;湿热阻遏腰肾经脉。 3.治则为;清热化湿,和络止痛。 4.处方;肾俞,大肠俞,次髎,曲池,血海,委中。 5.方义;肾俞,大肠俞,有利腰和络止痛,次髎有清理下焦湿热,曲池有清湿热,调营血,血海有活血清热,委中有清热化湿疏通足太阳经气。 6.方法;肾俞,大肠俞直刺1-1.5寸,得气后用捻转泻法留针15分钟,次髎直刺笫二骶后孔内,用平补平泻留钟十五分针,曲池直刺1.5寸用提插泻法,血海直刺0.8-1.2寸用捻转泻法,委中直刺1.5寸,用平补平泻方法留针20分针。隔曰针刺一次,10次为一疗程。 7.穴位; 肾俞;【取法】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大肠俞;【取法】俯卧位,在第四腰椎棘突下,腰阳关(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约与髂嵴高点相平。
次髎【取法】俯卧,骨盆后面,从髂嵴最高点向内下方骶角两侧循摸一高骨突起,即是髂后上棘,与之平齐,髂骨正中突起处是第1骶椎棘突,髂后上棘与第2骶椎棘突之间即第2骶后孔,此为取穴部位。
曲池【取法】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完全屈肘时,当肘横纹外侧端处。
血海【取法】位置: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顶端就是血海穴。
委中穴【取法】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劳损腰痛
长期久坐,久弯腰,久劳作发为腰痛,患者腰部酸楚疼痛,劳累后症状加重,直至腰部强硬,经按摩后症状减轻,舌胎正常戓谈暗,脉细。
1.辨症;气血运行不暢,经络失干健养己至劳损腰痛, 治则;活血和络通经,本症类似慢性腰肌劳损。 2.处方;肾俞,大肠俞,腰眼,阿是穴,阳凌泉,委中, 方义;肾俞,大肠俞,腰眼,阿是穴有疏通局部气血,疏经止痛,阳凌泉为人交会穴有舒筋活络,委中有疏通腰部太阳经气, 2.手法;肾俞,大肠俞直刺1-1.5寸,用平补平泻法,腰眼直刺1.5寸用平补平泻手法,阿是穴直刺1-1.5寸用平补平泻法。阳凌泉直刺0.8-1.2寸,用提插平补平泻,委中直刺1.2寸用捻转平补平泻,留针15到20分钟,隔曰一次,15次为一疗程。 3.穴位 肾俞【取法】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大肠俞;【取法】俯卧位,在第四腰椎棘突下,腰阳关(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约与髂嵴高点相平。
阳凌泉;【取法】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委中;【取法】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肾虚腰痛
劳倦,房事过度,大病久病后失于调养,损伤经气,人老经衰弱等发为腰痛,患者腰部酸软乏力,绵绵隐痛,发病缓慢,稍劳损则酸痛加重,坐卧后则减轻,常伴下肢酸软乏力,不耐久行久立,本病可分二型,若伴面色胱白,形寒肢冷,神疲懒言,夜尿频多,腰部酸软隐痛,舌淡白戓胖能,有齿印,脉沉细,为肾阳虚腰痛。若伴面部通热,两颊潮红,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失眠多梦,便干尿赤,口干咽燥,腰部隐隐刺痛有热感,舌红少胎,脉细数,为肾阴虚腰痛,
辨证;本病为肾虚不能充养腰部,肾阳虚失于温煦,肾阴虚失于濡养,发为肾虚腰痛, 治则;温肾壮阳,益肾滋阴, 处方; 1.肾阳虚;肾俞,命门,关元,腰阳关, 方义;肾俞益肾气,健腰肌,命门补肾阳壮腰肌,腰阳关益肾壮阳,关元益肾壮阳,强身健体, 手法,先在肾俞直刺0.5-1.2寸用捻转补法,腰阳关直刺0.5-1寸,用捻转平补平刺手法,命门直刺0.5-1.2寸,用捻转补法,然后肾俞温针三壮,命门去针后隔附子饼炙二壮,关元直刺0.5-1寸,用捻转补法,并在针旁用附子饼炙二壮。 2. 肾阴虚;志室,腰眼,三阴交,太溪。 方义;志室益肾壮腰,腰眼利腰舒筋,三阴交养阴活血,太溪益肾滋阴, 手法;志室直刺0.5-1寸,用捻转补法,腰眼直刺1-1.5寸,用平补平泻法,三阴交直刺0.5-1寸。用捻转补法,太溪直刺0.5-1寸,用捻转补法,留针15-20分钟,隔曰一次,十次一疗程, 3.穴位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腰阳关;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下凹陷中。
志室;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下,旁开3寸。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太溪;足少阴肾经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足太阴肾经的输穴,原穴。
发布于 2012-02-06 15:44:12 IP 属地·中国|浙江省|台州市
治小儿顽咳效方 3012评论
皮肤病图片大全(1000张之多) 2829评论
医生营生绝活---简方疗便秘 2647评论
新农合受益方排名 2604评论
小儿感冒咳嗽输液特棒的方子(我的临床经验常用方) 2379评论
2011年,新的一年,基层医生网每日红包继续!!! 2368评论
灌肠治愈儿童咳嗽的处方。 1704评论
孕妇牙疼怎么办? 1703评论
看看我治疗的小儿咳嗽处方. 1564评论
搽痔疮肿痛简效方 155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