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肌内注射法
关注者
0
被浏览
3814

肌内注射法 肌内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

  (一)目的

  1.和皮下注射同,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2.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者。

  (二)部位

  应选择肌肉较厚,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其中以臀大肌为最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及上臂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1)十字法。以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一侧划一水平线,从服务员骼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

  (2)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这样骼嵴、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与中指间构成的角内。此处血管、神经较少,且脂肪组织也较薄,故被广泛使用。

  (2)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自体手指宽度)为标准。

  为使臀部肌肉松弛,可取以下各种体位。

  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

  俯卧位:足尖相对, 足跟分开。

  坐位: 坐位椅要稍高,便于操作。

  3.股外侧肌注射部位为大腿中段外侧,位于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处约7.5cm宽。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部位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者。

  4.上臂三角肌注射法。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指,此处肌肉分布较臀部少,只能作少剂量注射。

  三角肌九区划分法;把三角肌的长度和宽度中线都均分为三等分,使三角肌成为九个区,分别为三角肌上、中、下1/3部的前、中、后区。

  1.三角肌的上1/3部的前、中、后区为三角肌肌内注射的绝对安全区。

  2.三角肌的中1/3部的前、中、区为相对安全区。

 3.三角肌的中、下1/3部的后区深面,因有桡神经通过,为三角肌注射的危险区。

  4.三角肌的下1/3部的前、中区因肌肉太薄不能作肌内注射。

  (三)用物

  注射盘内无菌注射器2-5ml,针头6-6.5号,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解释,以取得合作,协助病人取适当体位.

  2.用2%碘酊和70%酒精消毒皮肤,待干。

  3.吸取药液排尽空气,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与注射部位呈90度,快速刺入肌肉内。一般约进针2.5~3cm(消瘦者及儿童酌减)。

  4.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注入药物。注射毕以消毒棉签按压进针点,快速拔针。

  5.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注意事项

  1.切勿把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折断。

  2.两种药液同时注射时,要注意配伍禁忌;需长期作肌肉注射者,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避免硬结的发生。

  3.两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发育不好,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处注射

  (六)病区内集中进行肌内注射

  1.在同时间内为多数病人作肌内注射时,可将用物、药物注射本放于治疗车上,治疗车下层放一盆消毒液和治疗碗,内衬纱布,以收集用过的注射器及针头,然后推车到病房,按病床顺序边吸药,边注射。

  2.在同一时间内为多数病人作肌内注射时,需准备集体用的治疗盘,内放无菌巾、注射器及针头、药物,治疗碗一只,内放消毒液纱布。

  3.操作方法

  (1)治疗盘上铺无菌治疗巾(双层)。

  (2)核对大、小注射卡,将小卡按床号固定在治疗盘内,准备药物。

  (3)吸取药液,套上安瓿,放在无菌治疗盘内,使活塞柄对准小注射卡,最后盖上无菌治疗巾备用。

  (4)按床号顺序核对,向病人解释后注射。在另一病人注射前,用消毒液的纱布擦拭双手后,再行注射。

]

发布于 2009-03-31 16:01:31 IP 属地·中国|吉林省|延边

2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2条评论
     1. 严重水肿患者 该类患者肌肉注射应选用较长的针头,要行深部注射,进针长度为针梗长的3/4,注射前先用左手将注射部位皮肤按压,将水肿液推向一侧后再进针,目的是让穿刺点不在各层组织的同一位置, 注射后错开的皮肤回到原来位置,以防止药液和水肿液在拔针后反溢或外渗,注射后按压数分钟。(1)   .2 出血性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该类患者的肌肉注射,应选用较细的针头,目的是减少组织损伤,治疗时(在无配伍禁忌情况下)尽量集中用药,减少创伤次数,注射后拔针按压至拿走棉签后针眼无出血时为止。应特别注意的是按压时不要揉擦针眼处,以免造成局部皮下渗血。   3 肥胖患者 该类患者应选用较长的针头,行深部注射,进针深度为针梗的2/3~3/4,因肥胖患者脂肪层较厚,应防止药液注入脂肪组织影响药物的吸收效果,避免局部出现红肿现象。   4 儿童和消瘦患者 注射应选用小型号的针头,进针深度较常人稍浅;或者角度改在<90度而>45度,防止针头刺到骨骼,避免出现弯针、折针现象,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也影响药物的吸收和治疗效果。尚不能行走的幼儿 因其臀部肌肉尚未发育好,不宜在臀大肌处进行注射,可选用臀中肌、臀小肌处注射。3岁以下不配合的幼儿注射时速度宜快,以防因哭闹、肌肉紧张引起弯针、断针现象。   .5 其它 如大面积烧伤皮炎患者,注射时不能在发炎、化脓感染、瘢痕、硬结、创面等处进行。对需做长期肌肉注射的病人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并用细长针头,以避免和减少硬结的发生。对青霉素等宜产生硬结的药物注射后,可选用热水袋热敷和土豆片贴敷。长期肌肉注射患者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否则经多次注射药液后,臀部肌肉纤维变性,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组织,引起肌肉痉挛 。
  • 2009-03-31 17:10:32 · IP属地·中国|重庆|重庆市
    回复 0点赞
没给患者打过针呀?
  • 2009-03-31 23:20:42 · IP属地·中国|河南省|周口市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