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谈谈大陷胸丸中为何用白蜜而不用甘草
关注者
0
被浏览
2081

谈谈大陷胸丸中为何用白蜜而不用甘草 在群里面有位网友提出了个问题:十八反是谁?在什么年代?最先提出来的?张仲景写《伤寒论》的的时候,十八反就已经作为当时医生的普遍认识了吗?大陷胸汤里不用甘草,而用白蜜? 并且他引用了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的一段话:“大结胸证病位偏高的证候,这个证候它的临床表现上有胸痛,有短气,有汗出,有项亦强如柔痉状,由于水热邪气结的部位偏高,所以你要用大黄、芒硝、甘遂、葶苈子、杏仁来泻热逐水的话,使这个水饮邪气通过大便、通过小便排出体外,那你必须要想办法使这个药物作用和缓,使药效时间延长,这就必须用甘缓。可是在大陷胸丸里头,用甘草作甘缓的药可以不可以呢?显然不可以,因为它里头有甘遂,“藻戟遂芫俱战草”,你违反了十八反,所以这个时候他用了白蜜二合和这个药一起来服,用白蜜的甘缓,来驾驭这些泻热逐水破结的药,这就叫“泻下逐水,峻药缓攻”。”我还看到过许多当代名家有这个认识的。 那么具体是不是这样呢?对于名家们用“十八反”来解释不用甘草用白蜜的问题,其实也无可厚非,也讲得通。但是我经过一番探究后还是想提出个不同的观点: 我们首先来看看甘草和白蜜的药性: 本经云:甘草“气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 ,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白蜜“主心腹邪气,诸惊痫,安五脏,补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 接下来再来看看结胸证的症状: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如柔痉状,什么是柔痉呢?柔痉为痉病的一种。出《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并治》。多因感受风湿之邪所致。症见身热汗出,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沉迟等。 从前面可以看出白蜜主心腹邪气,诸惊痫。而结胸证,邪在胸间,又有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等类似惊痫的症状,那么仲景在大陷胸丸里用白蜜也就不无道理了。 那么十八反是谁?在什么年代?最先提出来的? 五代后蜀韩保升修订《蜀本草》时,首先统计七情数目,提到“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今人所谓“十八反 ”之名,盖源于此。自从金元时期医学家张子和将中药“十八反”编为歌诀以来,先后的《本草纲目》、《医宗金鉴》等本草书广为传抄,高校教材、中药专业书籍均将十八反列为中药处方的配伍禁忌,沿袭至今,被写进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取得了法律上的地位。

以上内容参考了《本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南风窗》等书。

发布于 2009-04-17 16:35:11 IP 属地·中国|山东省|济宁市

0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