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病例讨论
关注者
0
被浏览
6886

男,55岁。 主诉:低热乏力关节疼痛2个月 病人2个月来低热,全身疲乏无力,关节疼痛,在其他门诊以上感治疗用药,药停症状反复。 病人平时身体健康,近2个月反复低热,体温37.5℃,午后发热,寒战畏寒,夜间多汗,食欲减,疲乏无力,关节疼痛。无咳嗽咽喉疼痛,血压呼吸正常,心肺听诊(—)。病人放羊5年。 检查: 1.胸片正常。 2.血常规:白细胞WBC3.5*i0g/ L 血沉 23mm/h 淋巴细胞38% 其他正常 3.结核菌素试验 (—)

发布于 2009-05-09 15:39:45 IP 属地·中国|山西省|临汾市

42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42条评论
我认为 1,风湿热,低热乏力关节疼痛2个月,白细胞WBC3.5g/ L 血沉 23mm/h ,有此症状应该怀疑。 2,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感染,低热,淋巴细胞38% ,有明显感染,不能排除。 3,结核性关节炎,应该考虑,但结核菌素试验 (—)是否存在阴性感染。 建议做关节X线,关节液病检。不好意思,一点绰见。
  • 2009-05-09 16:22:50 · IP属地·中国|河北省|邯郸市
    回复 0点赞
这个发热待查的患者,病程2月,除关节痛外再无其他症状。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只是不知起关节痛的性质是如何的? 考虑: 1.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不知道有无对称性关节肿胀和晨僵现象。不管如何建议检查抗 O ,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 遇到过一起高尿酸血症引起的长期发热患者,不妨顺便做个尿酸检查。 2.结核 如果患者不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的话,1:2000的ppd检查阴性的话应该基本可以排除。但病史症状很像,白细胞偏低,淋巴分类略高,应予以复查。结核抗体检查更好。 3.不知道楼主加个放羊是不是为诊断留下伏笔?是否有寄生虫病可能或其他人畜共患病,这个不懂。 期待楼主的结果。
  • 2009-05-09 16:42:16 · IP属地·中国|江苏省|苏州市
    回复 0点赞
诊断:布氏杆菌病。 诊断依据:1.有牛羊及奶制品接触史,此病例曾放羊五年。 2.有发热表现,当然布氏杆菌病典型表现发热为波状热,不过现在的病都不按教课书得了,布氏杆菌病现在低热和间歇热也不少见。 3.多汗,特别是夜间汗多。 4.全身疲乏无力,关节痛疼。 检查:血常规。分泌物血液细菌培养。 治疗:1.卧床休息,加强营养,对症治疗。 2.四环素加链霉素。 注意事项:因其为人畜共患传染病,当然是 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 2009-05-09 16:47:42 · IP属地·中国|河南省|周口市
    回复 0点赞
楼上分析的都不错,此患者老年男性,低热乏力关节疼痛2个月,白细胞WBC3.5g/ L 血沉 23mm/h 淋巴细胞38% 其他正常。 从以上症状可以怀疑:风湿、结核、慢性炎症?。可是.结核菌素试验 (—),患者有长期动物接触史,不排除布氏杆菌感染,患者血象不高,还得考虑病毒感染。 总起来说:布氏杆菌感染可能性大。 注意此患者不要滥用抗生素,也不要滥用退热药,低热病人服用退热药,并不利于疾病的治疗。现在可以服用土霉素 氯霉素诊断性治疗。 希望大家积极参与,本贴积分从宽。
  • 2009-05-09 17:16:49 · IP属地·中国|山东省|莱芜市
    回复 0点赞
初步考虑为布氏杆菌病 依据:1、病人放羊5年,布氏杆菌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以密切接触病畜可食用过病畜乳肉的人群为高发人群。 2、临床上以长期可反复发热,全身疲乏无力,多汗、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 检查:分泌物血液细菌培养。 治疗:1、卧床休息,对症支持治疗。 2、可予四环素0、5,4次/天 链霉素0、75肌注,1次/天
  • 2009-05-09 17:24:34 · IP属地·中国|广西|南宁市
    回复 0点赞
考虑布氏杆菌病。为人畜共患病,有放养5年史。  主要为抗菌药物治疗及对症疗法。急性期最有效药物为四环素,0.25~0.5g/次,每天四次。连服4周为一个疗程。停一周后可依病情再用药1~2个疗程。必要时可以加用链霉素。TMP-SMZ也可选用。
  • 2009-05-09 17:53:12 · IP属地·中国|山东省|济南市
    回复 0点赞
放羊5年是不是诊断的线索啊,还有是否可能有寄生虫病或其他人畜共患病, 根据楼主的病例考虑布氏杆菌的可能多,全称为“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被国家规定为乙类传染病。布氏菌既侵犯人又害畜,人感染此病主要是来自染疫的羊、猪等家畜。布氏菌入侵机体,几乎所有器官和组织都可能被侵犯,其中最常见的有肝、脾、淋巴结等器官以及运动、生殖和神经系统。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多汗、乏力、骨关节疼痛和肝、脾及睾丸肿大等,人患此病,病期可达数日、数年、甚至几十年,严重的丧失劳动能力。 依据:1、病人放羊5年,布氏杆菌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以密切接触病畜可食用过病畜乳肉的人群为高发人群。 2、临床上以长期可反复发热,全身疲乏无力,多汗、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 检查:分泌物血液细菌培养。 治疗:1、卧床休息,对症支持治疗。 2、 ⑴链霉素与四环素联合:链霉素1g/日,分2次肌注;四环素2g/日,分4次口服,疗程3周。 ⑵复方新诺明与链霉素联合:前者每次2片,3次/日;后者剂量同上。疗程3周。 【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加强病畜管理,发现患畜应隔离于专设牧场中。流产胎盖应加生石灰深埋。患病的人应及时隔离至症状消失,血、尿培养阳性。病人的排泄物、污染物应予消毒。 2.切断传播途径 疫区的乳类、肉类及皮毛需严格消毒灭菌后才能外运。保护水源。 3.保护易感人畜 凡有可能感染本病的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目前多采用M-104冻活菌苗,划痕接种,免疫期1年。另外凡从事牲畜业的人员均应做好个人防护。牧区牲畜也应预防接种。 以上有些是从百度里搜集的,哈哈,毕竟这种病我们很少见到,有些照本宣科了
  • 2009-05-09 17:55:45 · IP属地·中国|河北省|邯郸市
    回复 0点赞
高度怀疑:布鲁氏杆菌病 待排除:多发性骨髓瘤? 甲亢? 进一步检查:血细菌培养 T3、T4 抗核抗体谱、补体 其余的楼上的各位老师分析的已经很详细了不再赘述;tp ;tp
  • 2009-05-09 18:05:04 · IP属地·中国|河北省|衡水市
    回复 0点赞
本人支持4楼的诊断结果:布鲁氏杆菌病,期待楼主标准答案。
  • 2009-05-09 18:25:04 · IP属地·中国|广东省|深圳市
    回复 0点赞
楼上分析的都很精彩! 大多数朋友的意见都考虑是布氏杆菌病,让我们重新学习一下这个病----、 布氏杆菌病  brucellosis   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慢性传染病。又称马耳他热或波状热。牛、羊和猪是主要传染源,母畜感染后可引起流产 ,人因接触病畜或食用受染牛奶或奶制品而感染。潜伏期1~3周,临床特点是缓慢起病,长期发热、多汗、虚弱、全身痛和关节痛,急性期症状多在3~6月内消退。慢性布氏杆菌病尤为牛型病例,常因众多含糊主诉误诊为神经衰弱。血和骨髓培养分离到布氏杆菌可确诊,血清凝集试验若效价在1∶100以上亦有辅助诊断意义,布氏杆菌素皮内试验常用于回顾性诊断。治疗首选四环素或联合应用链霉素,疗程 3周,复发病例可重复疗程。预防和控制家畜布氏杆菌病是预防人患此病的关键。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一种传染病,呈慢性经过,临诊主要表现流产、睾丸炎、腱鞘炎和关节炎,病理特征为全身弥漫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和肉芽肿结节形成。   (一)病 原   布氏杆菌共分为牛、羊、猪、沙林鼠、绵羊和犬布氏杆菌六种。在我国发现的主要为前三种。布氏杆菌为细小的短杆状或球杆状,不产生芽胞,?兰氏染色阴性的杆菌。布氏杆菌对热敏感,70℃10分钟即可死亡;阳光直射1小时死亡;在腐败病料中迅速失去活力;一般常用消毒药都能很快将其杀死。   (二)流行特点   自然病例主要见于牛、山羊、绵羊和猪。母畜较公畜易感,成年家畜较幼畜易感。病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该菌存在于流产胎儿、胎衣、羊水、流产母畜的阴道分泌物及公畜的精液内,多经接触流产时的排出物及乳汁或交配而传播。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新疫区常使大批妊娠母牛流产;老疫区流产减少,但关节炎、于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屡配不孕、睾丸炎等逐渐增多。   (三)症状   潜伏期短者两周,长者可达半年。母牛流产是本病的主要症状,流产多发生于怀孕5—7个月,产出死胎或软弱胎儿。母牛流产后常伴有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阴道内继续排出红褐色恶臭液体,可持续2—3周,或者子宫蓄脓长期不愈,甚至因慢性子宫内膜炎而造成不孕。患病公牛常发生睾丸尖或附皋炎。   (四)病理变化   母牛的病变主要在子宫内部。在于宫绒毛膜间隙有污灰色或黄色无气味的胶样渗出物;绒毛虞乏皱毛有坏死病灶,表面覆以黄色坏死物或圬灰色脓液;胎膜因水肿而肥厚,呈胶样浸润,表面覆以纤维素和脓汁。流产的胎儿主要为败血症变化,脾与淋巴结肿大,肝脏中有坏死灶,肺常见支气管肺炎。流产之后母牛常继发1lE性于宫炎,子宫内膜充血、水肿,呈圬红色,有时还可见弥漫性红色斑纹,有时尚可见到局灶性坏死和溃疡;输卵管肿大,有时可见卵巢囊肿;严重时乳腺可因间质性炎而发生萎缩和硬化。公牛主要是化脓坏死性睾丸爽或跗皋炎。卑丸显著肿大,其被膜与外浆膜层粘连,切面可见到坏死灶或化脓灶。阴茎可以出现红肿,其黏膜上有时可见到小而硬的结节。   (五)诊 断   本病之流行特点、临惨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特征。流产是最重要的症状之一,流产后的子宫、胎儿和胎膜均有明显病变,因此确诊本病只有通过细菌学、血清学、变态反应等实验室手段。   (六) 防 治   防治本病主要是保护健康牛群、消灭疫场的布氏杆菌病和培育健康幼畜三个方面,措施如下:   ①加强检疫,引种时检疫,引入后隔离观察一个月,确认健康后方能合群;   ②定期预防注射,如布氏杆菌19号弱毒菌苗或冻干布氏杆菌羊5号弱毒菌苗可于成年母牛每年配种前1—2个月注射,免疫期1年;   ③严格消毒,对病牛圬染的圈舍、运动场、饲槽等用5%克辽林、5%来苏儿、10%一2096石灰乳或2%氢氧化钠等消毒;病牛皮用3%一596来苏儿浸泡24小时后利用;乳汁煮沸消毒;粪便发酵处理,   ④培育健康幼畜,约占50%的隐性病牛,在隔离饲养条件下可经2—4年而自然痊愈;在奶牛场可用健康公牛的精液人工授精,犊牛出生后食母乳3—5天送犊牛隔离舍喂以消毒乳和健康乳;6个月后作间隔为5—6周的两次检疫,阴性者送入健康牛群;阳性者送人病牛群,从而达到逐步更新、净化牛场的目的。 对流产后继续于宫内膜炎的病牛可用1 96高锰酸钾冲洗子宫和阴道,每日1—2次,经2—3天后隔日1次,直至阴道五分泌物流出为止。严重病例可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中药益母散对母牛效果良好,益母草30克、黄芩18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热地15克、白术15克、双花15克、连翘15克、白芍15克,共研细末,开水冲,候温服
  • 2009-05-09 18:27:14 · IP属地·中国|河南省|许昌市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