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制狗皮膏
关注者
1
被浏览
8414

论坛里谁会制作狗皮膏吗?我想学习。{:6_305:} {:6_305:} {:6_305:} 望大方之家发上来分享一下。想学习的来顶一下。要是求不到分享,我打算去培训班学习。

发布于 2012-06-03 13:02:19 IP 属地·中国|江西省|上饶市

21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21条评论
看看想学习的来顶一下。要是求不到分享
  • 2012-06-03 17:18:38 · IP属地·中国|河北省|邯郸市
    回复 0点赞
顶,也可以学习学习!
  • 2012-06-03 17:45:15 · IP属地·中国|湖北省|随州市
    回复 0点赞
我做过,刘吉领,陶纪志的方都做过。可效果也是一般的。只不过我们好收钱点,现在没做了,还是狗皮膏,
  • 2012-06-03 17:53:00 · IP属地·中国|江西省|宜春市
    回复 0点赞
顶,也可以学习学习!
  • 2012-06-03 18:49:14 · IP属地·中国|安徽省|蚌埠市
    回复 0点赞
暮雪千山 发表于 2012-6-4 07: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狗皮膏药是外用药的一种俗称,外用药依据中医的内病外治等原理,将药物直接敷在患病部位(中医 ... 不同的病有不同的配方.问题是我有了配方,不会制作呀.也就是说药物和辅料,基质的比利,火候。这个没做过还真掌握不了。
  • 2012-06-04 07:58:40 · IP属地·中国|江西省|上饶市
    回复 0点赞
二)贴之即粘,揭之即起。 “贴之即粘”是要求膏药微热后贴于皮肤时,能靠它本身的粘**在皮肤上,即不可太老,太老则粘性降低或消失,“揭之即起”是要求贴在皮肤上的膏药,只要轻轻一揭就可脱离皮肤,即不可太嫩,太嫩则易粘在皮肤上难于洁净,且不易固定。要做到不老不嫩,必须注意:1.把握炼油程度,判断下丹前炼油程度的标准为:一看油烟,开始浅青色,渐渐黑而浅,进而变为白色浓烟(撩油时烟更明显),以看到白色浓烟为度。二看油花,沸腾开始时,油花多在锅壁周边附近,当油花向锅中央集聚时为度。三看滴水成珠,沾药油少许滴入水中,待油散开后又集聚,捣之不散为度。炼油是膏药成败的关键,不足则膏药会太嫩,太过则膏药会太老。经验有云:“老嫩在于炼”。2.掌握丹、油比例。加大黄丹的份量可以增加膏药的稠度,一般情况下,丹、油比例为210:500,夏季气温高会使膏药略软,故可适当增大黄丹份量至240:500;冬季则适当减少黄丹份量至120:500,另外,当黄丹质量较差,纯度较低时,应酌情增加黄丹份量。3.控制膏油质量。常用方法为:一看滴水成珠;将膏油滴入冷水中成珠而不散,膏色黑亮,即表示火候适中;灰色表示未成,需再熬。二看拉丝,将膏油滴入冷水中,待稍冷,取出拉之成丝,并有韧性,表示已成,如软而粘手,拉丝柔软无力,则太嫩,应再熬,如拉丝粗细不匀或脆断如豆腐渣,系过老,需酌情加入嫩油,再熬再试。 (三)减少损失,确保疗效 要保证膏药安全有效,除必须做到如何炮制,依方配料,拔除“火毒”外,还应强调规范操作,尽量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具体要求如下:1.化膏兑药: 细料药,可溶性或挥发笥的药料如冰片,田七等,可先研成细粉,摊涂前投入熔化的膏药中混匀,贵重量少的细料药如麝香,可研细粉,摊涂时撒布于膏药表面。2.药料应充分先炸后下,先将坚硬,质重,块大的药料在油内浸泡5天左右,煎炸至枯黄后再投入质地疏松的药料,避免部分药料煎炸太过破坏了有效成分,而另一部分却煎炸没透,成分未充分提取出来。3.文火炸、武火炼,炸药时用文火,使药料成份充分溶出而不至因油温太高而破坏严重,也避免因升高太快,药料表面很快达到深褐色时而内部仍很少变色致成分没有充分溶出;炼油用武火,加快达到“滴水成珠”的速度,火小则耗进过长,增加有效成分被高温破坏的程度。所以一定要注意掌握火候 (四)菊花心,铜锣边 这是摊涂膏药时的外观质量要求。所谓“菊花心”,即指膏药在裱背材料(被子)上要呈圆形,其上可留下摊涂转动时竹签规律停顿而产生的辐射状印痕,看上去膏面好似一朵盛开的菊花;“铜锣边”则指要求圆形的膏面外部边缘略高出膏面,有如锹边的铜锣。具体操作如下:把温度保持在70-90摄氏度之间的膏药用竹筷挑起,固定于被子中央,在膏药旁擦净竹筷。右手持筷顺时钟方向推动膏药,左手持膏药被子慢慢逆时钟方向捻动,竹筷顶上挤出的膏药形成略厚于中央的“铜锣边”,筷下推成的膏药形成浑圆的“菊花心”,收筷时,筷顶部最后从膏面圆心提起,可留下“花蕊”状的圆点,提起时应不断转动竹筷,缠尽拉出的膏丝,以防其落在膏面上影响美观。
  • 2012-06-04 07:59:42 · IP属地·中国|山西省|临汾市
    回复 0点赞
黑膏药的简单熬制法我已讲过,在此不再赘述。这个传统的外治剂型深藏民间,各地都有专以贴膏药为业的民间土医,用药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以大内科业医,故膏药只是我的一个治病方法,不以此为主。外治之法即内治之理,通晓内科者,外科只是一层纸糊的窗户,一点即通。故不精内科之理者,学外科只会老师教的那么一点,不会灵活变通,随证施治。 黑膏药的起源要追溯到《内经》,《素问—痈疽》即有“疏砭之,涂以豕膏”的记载,《肘后备急方》中已有油丹熬炼成膏的方法,《千金翼方》“乌麻膏”方有“内油铜器中,微火煎之,至明旦油减一分,下黄丹消尽,下蜡令沫消以膏成”的制膏方法。到明清时期更有发展,出现了吴师机的膏药专著《理瀹骈文》。然现在此法在有些医者的眼中视为宵小伎俩不予重视而丢弃之,实为憾事。膏药外贴药力直达病所,常可补内服汤药之不逮,是为治病捷径,焉可小觑之!徐大椿有“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其用法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治表者如呼脓去腐,止疼生肌,并遮风护肉之类,其膏宜轻薄而时换,此理人所易知;治里者或驱风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多,病亦随方加减,其膏宜厚而久贴,此理人所难知何也?”之论。又说“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贯经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明确阐明了透皮吸收治病的机理。 我外用膏药之法很广,涉及风湿疼痛、跌打损伤、乳房结块、妇科徵积、内科疼痛、无名肿毒等。常以麻黄、乌头、当归、白芷、独活、威灵仙、姜黄、大黄等药为基本药料熬药油下黄丹摊制膏药以备用。疼痛局限者再在膏上撒布以樟脑、白降丹底混合的药粉(名为“千里香”)贴患处,如难治的“网球肘”,颈椎病及其疼痛,肩关节炎,胸胁腰部扭挫伤等,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在病变部位和在穴位如压疼点、环跳、承扶、委中、承山等处贴之,配合汤药内服,常可有事半功倍之效。再如冠心病心疼者,可在膏药上加红花、川穹、乳香、没药、冰片的细粉帖膻中和心脏部位,药物透皮吸收,直达病所,可立时活血通脉,散寒止疼,为药物治疗打前锋。再如胃疼,胆胀,胁疼等也可外贴千里香,可明显缩短治疗病程。妇女乳房结块,不论性质,均可外贴千里香以软坚散结,消肿止疼。少腹徵积如输卵管的炎性包块,附件囊肿,子宫肌瘤等可以千里香贴其患病处,其中的白降丹底内含的硝、盐、矾、月石均为化积消散之药,加上樟脑宣发气分,走泄宣通作用能透渗入里,补内服药力之不及。无名肿毒者,可用樟脑、冰片合新青吹口散撒布膏药上贴患处,常在早期即可消散,即使治不及时者也可使早日脓熟外透。 用千里香因其中含有白降丹底,须预防特殊体质者汞过敏,万一遇到可以大量土茯苓内服以排毒,不过此者甚少,百不有一。膏药一旦贴上最少可三日一换,以防频揭泄气。贴久者可使皮肤充血、潮红,这样即达到开腠理达药力的最好境界。若贴药之处红肿瘙痒,即形成所谓的“膏药风”,其实只是接触性皮炎而已,这个红痒宜与过敏相鉴别,过敏者常泛发全身症状,膏药风只是局部,可外擦烧酒,待皮肤基本复原即可再贴之。阅者宜三反焉
  • 2012-06-04 07:57:53 · IP属地·中国|山西省|临汾市
    回复 0点赞
一)“黑如漆,明如镜” “黑如漆”即要求膏药色黑如漆。为此。必须让油脂中的脂肪酸和黄丹的主要成分Pb3O4充分反应,生成黑色的脂肪酸铅。首先要注意油和黄丹的质量。不好的油熬成的膏药呈红色,而且含有高分子脂肪酸的菜籽油等熬出的膏药,表面易干裂,故应采用含低分子脂肪酸的麻油、花生油等;黄丹纯度须95%以上,如果黄丹不好,熬膏药很费时间,不易熬成,熬成的膏药呈白色而无光泽。下丹前应充分炒干除去水分,黄丹含水易聚,下丹时易沉于锅底,不易与油充分反应。其次,化膏兑入的细料,芳香药料在膏药中所占比例不可太大。另外,下丹时应用筛均匀撒布,并不停地朝一个方向搅拌至膏油变冷成膏,以防黄丹沉聚锅底,反应不完全;化膏兑药时,也要不断搅拌使混合均匀,经验有云:“质黑在于搅。” “明如镜”即要求膏药表面均匀平整,可见镜样光泽。为此,必须做到颗粒细,黄丹要过80-100目筛。以便反应完全;细料芳香粉要过100-120目筛,以防化膏兑药后表面有颗粒感。再者应防“窝烟”(即让烟雾尽快从热油中散出),这些烟雾多是在油脂高温下的氧化分解产物,如丙烯醛等,让其留在药油或膏油中,不但产生刺激性,而且会使膏药晦暗无光。故操作中要不断撩油并扇去油烟。下丹后热膏油中要喷洒水雾,使膏油剧烈翻腾,同时扇去产生的浓烟。经验有云“膏亮在于扇”。
  • 2012-06-04 07:58:12 · IP属地·中国|山西省|临汾市
    回复 0点赞
其实,狗皮膏药是外用药的一种俗称,外用药依据中医的内病外治等原理,将药物直接敷在患病部位(中医上称为阿是穴),中医上称之为穴位敷贴疗法。其实狗皮膏的配方很多可以治疗各种疾病,比如腮腺炎,关节炎,肩周炎,皮肤病,跌打损伤,肿瘤等。 “狗皮膏药”的得名是因为用来托附药膏的材料最初是结实耐用的狗皮,现在可以用牛皮纸或布代替,制作狗皮膏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配方,将药物用麻油煎煮然后将熬好的药膏摊在布上,用时加热贴患处。我来举个列子治疗腮腺炎的,配方紫草30g 大黄20g 丹皮10g 金银花10g 将药物用麻油煎好加冰片5g,大家可以讨论更多的配方,共同学习。
  • 2012-06-04 07:51:26 · IP属地·中国|山西省|临汾市
    回复 0点赞
膏药的制作与使用   膏药是外用膏剂(包括软膏剂、膏药、橡皮膏)的一种,古代归属于“薄贴”。系以食用植物油与黄丹或铅粉等经高温炼制成的铅硬膏为基质,并含有药物或中药材提取物的外用制剂。膏药作为中国制剂中的一种传统剂型,早在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已有油、丹熬炼而成“膏”的记载。《刘涓子鬼遗方》中亦有多种“薄贴”的记载。“薄”指软膏,“贴”指膏药。唐、宋以来对膏药的应用更加广泛,清代吴师机所著《理瀹骈文》为膏药在应用方面的专著,对膏药的方药、应用,尤其在制备工艺上均进行了较完整的总结,并有进一步发展提高,其“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的新观点,颇为众人所信赖,并后世医家所推崇。膏药常应用于消肿、拔毒、生肌等外治方面;但它通过外贴,还能起到内治作用,如驱风寒、和气血、消痰痞、通经活络、法风湿、治跌打损伤等。《理瀹骈文》上论及膏药的作用时,有“截”、“拔”之说,谓:“凡病所集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病所经由之外,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变之虞。”   膏药的种类有多种,以油与黄丹为基质的为黑膏药;以油与宫粉为基质的为白膏药;以橡胶为主要基质的为橡皮膏;以松香等为基质的为松香膏药。最常用的是黑膏药。   对膏药的质量要求如下:    1.老嫩应适宜,贴于皮肤上要有适宜的粘性及不移动位置。    2.外观应油润细腻,对皮肤应无刺激性。    3.同种膏药的摊涂量应一致,其重量差异限度不超过±5%(指除去裱背材料的纯膏药重量)。    4.在常温下保存,两年内不变质,不失去粘性。   炼制膏药,需有麻油浸药→烈火煎沸→文火久熬→药枯过滤→药油滴水成珠→下黄丹→加香药或贵重药或胶体性药物→去火毒→涂布冷却→烘化贴用等程序。   下面以黑膏药的熬制进行介绍:   第一步 炸药   先将油料加热,倒入药料,文火再炸,并不断搅动,使药物受热均匀,直炸至制膏所要求的程度为止(如变黄,炸焦黄,炸枯黑等)。去渣滤净,即为膏油。   注意:1.有时未炸前,往往需将药料在油内浸泡一定时间,经验上有春五、夏三、秋七日之说。2.药料倒入前须酌予碎断,太粗则不易炸出药内有效成分,太细则易于沉积锅底,不易滤净。3.入药顺序依药料性质不同,一般有先炸、后炸之分。肉质药及鲜药宜先炸,如甲鱼、鲜苋菜之类;质地坚实的药物也应先炸,如介壳、树根之类。而质地疏松或形体细小的药物,宜待先炸药物已枯黄时在下锅,如花叶和种子类。   第二步 炒丹    把黄丹放在干净的铁锅或铜锅内,文火炒至丹中水气尽,松散为度。急住火,需用铲子不断翻炒。    注意:丹中有水气膏药则嫩,丹炒过头膏药则老。黄丹炒制过程中会变成深红色,勿慌,取出冷凉,自会恢复原色。    第三步 炼油    药油可选桐油、香油等。若用香油,则把不放碱的香油放入干净的锅内,武火煮翻花,再改文火,一开始油水之气会直向上升,再过一时则气体会向锅周旋升,急用竹筷点油滴入凉水上,成珠不散,为炼油已成。   注意:1.香油即为麻油,有黑芝麻、白芝麻之分。习惯用黑芝麻油。油中若掺碱,不但溢锅,而且膏药不粘。2.炼油之火不易过猛,如已着火,用铁锅盖将火压灭。药油将炼成时,撩油速度要快,但应避免触及锅底,以防着火。   第四步 下丹    油丹比例一般按每500克油用铅丹195克计算,并注意季节(夏季铅丹可用至240克,冬季仅用140克,春秋用210克为宜)。经验上亦有比例取油丹16:7,多一斤香油用四至五两丹,冬嫩(四)些,夏老(五)些。下丹分火上下丹和离火下丹两种情况。前者继续用微火熬油,把炒丹缓缓放入沸油内,用槐木或柳木棍、桑木棍不断顺时针搅拌,油会上溢气泡,冒出浓烟,待烟气稍尽,则急用竹筷点油滴到凉水上三四滴,稍成珠不散,拿珠擦净水,用干手试捏,以粘手而离手时不腻手为度,急住火,或把锅抬离火炉,继续搅拌候其凉。离火下丹即将炼好的药油离开火炉后方下丹。   注意:1.万万不可用铁器搅拌,此时铁器与锅底相碰,一锅膏药起火而毁。2.一般多采用火上下丹,因它比之离火下丹较易去除丹中毒性,膏药不痒。3.下丹时应一人搅拌,一人下丹,利于操作。4.锅内油量不能超过锅容量的三分之一,否则易溢出。5.此节是熬制膏药的关键,必须掌握好药油离火的时刻,以保证成膏的质量。常用以下标准来判断炼油程度:①油烟:始为淡青色,渐转浓黑,进为白色浓烟,撩油时烟更明显,以看到白色浓烟为准;②油花:沸腾开始时,油花多在锅壁附近,待油花向锅中央聚集时为准;③油珠:即“滴水成珠”,取油少许滴入水中成珠不散,膏色黑亮为准。6.“膏药黑之功在于熬,亮之功在于搅。”下丹时撒布要匀,并不停地顺一个方向搅拌,以防沉聚。7.掌握好下丹速度。下丹的速度太快易溢锅,且膏药质地不匀;太慢时,则离火下丹的药油温度下降,影响效果。8.如下丹时着火,应熄灭后再下,否则易引起爆炸。9.膏药应老、嫩适宜。如偏老,即兑入较嫩的膏药油;偏嫩,则再加热。一般宜嫩些,因摊膏时仍需加热。   第五步 去火毒   膏成后,用冷水喷洒于膏药锅内,即有黑烟冒出,然后将膏药拧成小坨,浸于冷水中3~10日,每日换水1~2次。亦有成膏后直接“倾入器中,以水浸三日去火毒用。”    第六步 加细药    将方中的贵重细药,如冰片、麝香等研细面,加入已熔化的膏药内搅拌。    注意:热油加凉药面,必有溢起,勿怕。需一点点加入药面,急搅拌则无事,不然一锅膏药溢出而废。    第七步 摊膏药    急把尚未冷凉的膏药,用竹筷团起,随纸布大小,以竹筷点纸布之中心作顺时针摊一周,则为膏药已成。    注意:1.需用棉布放入煮熟放温的稀面糊中,趁热混和揉均,搭与高处晒干,此为浆布已成。膏药则不渗、不痒,贴七天无事。2.摊膏时,涂的面积一般圆形的占膏药褙的1/3,长方形的约占2/5。用于治表的膏药,宜涂薄些;治里的膏药,宜涂厚些。勤换的膏药宜薄,久贴的膏药宜厚。    第八步 贴膏药   先将膏药放热水壶或酒精灯、蜡烛等物微火上加热烤软熔化,使温度适宜,即可摊贴。   注意:1.贴前先将患处用温水擦净,或用生姜切片檫洗皮肤,或患部用酒精消毒,待皮肤干燥后再贴。皮肤有汗或有水汽时不能贴,因这样贴不紧。若气候寒冷粘贴不紧,可在膏药贴上后再热敷一下。2.按时换膏药,防止膏中铅化物对皮肤的刺激。3.贴膏药后过敏,局部发痒较甚或发生水泡、溃烂时当取下,用酒精消毒或搽龙胆紫药水,待不痒和伤口愈合后再贴。或采用贴前膏药上撒点薄荷冰等预防措施。重者禁用。4.不可将膏药在煤炉上烘烤帖敷,因为煤炉燃烧时产生的致癌物质及有害气体会被膏药基质及水分所吸收,并经皮肤渗入人体,危害健康。5.皮肤表面有外伤或有糜烂感染,局部有破损者,不宜将膏药直接贴在破损处,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6.凡是含有麝香、乳没等活血化淤成分的膏药,孕妇均应慎用。尤其孕妇的腰、腹部(特别是下腹部气海、关元穴处)、肚脐以及下肢三阴交等穴位处,不能贴敷,以防发生流产等意外。7.一般一张膏药的药效可维持1~2天,黑膏药的药效较长,一般可连续贴用1周以上再揭下,所以不宜换得过勤或过少。8.膏药撕揭时注意动作轻柔,防止撕裂皮肤。对粘在皮肤上的部分药膏,可用纱布蘸汽油擦净,然后再用酒精消毒
  • 2012-06-04 07:57:21 · IP属地·中国|山西省|临汾市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