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执业医师考试必看精华贴
关注者
0
被浏览
2769

以下资料来自:智能考试网:http://www.znksw.com/

发布于 2009-06-29 18:50:01 IP 属地·中国|广西|南宁市

2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2条评论
谢谢分享 学习了
  • 2009-07-22 19:44:19 · IP属地·中国|山东省|临沂市
    回复 0点赞
探索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 1.新能源汽车的概念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有: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以及燃气汽车、醇醚汽车等等。
2.新能源汽车的市场
汽车工业发展历经百年,内燃机地位牢不可破,然而随着石油资源的日趋紧张,高昂的油价和各国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崛起,无法根本解决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以及受限于不可再生能源的内燃机驱动方式,毫无疑问将逐渐被新能源系统取代。
在能源和环保的双重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代表了世界汽车业发展的方向,也符合我国的国情,无疑具有广阔的前景与市场。
3.中国汽车业的现状
现在,我国汽车产业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一方面,汽车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支柱产业,另一方面,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的能源消耗的问题、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现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上差距不大,加上政策的优惠与扶植,我们的时机比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要有利,可以跨越他们走过的阶段,大有发展之势。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中国车企骄傲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先有比亚迪、奇瑞.日前开幕的上海车展期间,又爆出消息:刚刚上市的力帆320将于年底推出纯电动车力帆320EV。
4.中国进军新能汽车的方向
新能源汽车战略发展的起点是传统汽柴油车,终点是氢燃料电池车,其间是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是汽车工业界达成的共识。这种认识上的错位,正在对汽车工业的发展产生误导。
受此影响,世界各国都在制定相应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美国重点发展氢动力车;日本大力开发汽电混合动力车;欧洲主攻柴油动力车;中国却一直摇摆不定。纯电动汽车开发卓有成效,最终还是选择日本的技术路线。
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方面,中国75亿元打了水漂,只得重新确定开发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路线。
2007年12月31日,国内首款自主品牌量产混合动力轿车长安杰勋HEV下线,使中国汽车业实现了混合动力轿车从无到有的突破。然而最有潜力的“斯特林混合动力车”《后文有解释》却没有引起汽车工业界的重视!
其实,斯特林发动机和内燃机几乎同时诞生。而斯特林发动机体积大、密封难这两大缺陷阻碍了其发展,才形成了内燃机主宰世界的格局。然而只要消除这两大缺陷,斯特林发动机应当获得比内燃机更加广泛的应用。
2007年12月,中国人发明的斯特林可逆热机巧妙的解决了以上难题,并建立了相应的设计理论模型。
早在1974年,美国人R.W.Richardson分析比较了各类热机在汽车业应用的优劣势后就预言:斯特林发动机是很有前途的发动机!而斯特林可逆热机则将会把该预言变为现实!
通过安全性、环保性、燃料经济性、制造成本、维修费用等方面的比较分析,结果证明:斯特林混合动力车相对于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车、内燃机混合动力车,都有明显优势!
综上:新能源汽车战略的终点不是氢燃料电池车,而是斯特林混合动力汽车!
5.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远落后于欧美和日本。按相同的技术路线奋起直追难度极大:一是难在技术开发经验不如别人;二是难在知识产权壁垒不易绕过。
为了避开上述难点,中国当初选择了开发纯电动车为主的技术路线。现有相当成熟的纯电动车技术。
然而,纯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诸如充电站建设、电网布局、电力供应、市政规划等等。同样,氢燃料电池车的推广应用也要受到氢的制取、储运,以及加氢站建设等很多因素的制约。
而斯特林混合动力车则只要延用现有的汽车加油站就行了!
斯特林可逆热机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开辟了一条投资少、起点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汽车业崛起的难得机遇!
中国混合动力汽车发展战略就是将中国成熟的纯电动车技术和斯特林可逆热机技术整合成世界一流的斯特林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装备斯特林可逆热机的混合动力汽车可以使用包括氢在内的多种燃料,其综合性能将超越氢燃料电池车。
毫无疑问,汽车工业将由内燃机时代进入外燃机时代!中国已经抢占了技术制高点!中国ZF和汽车企业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积极引导和投入开发这种中国首创的新能源汽车!
展望未来,中国应该是即将到来的外燃机时代汽车工业的先驱者!
6.新能源汽车技术方案的比较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解决方案有氢燃料电池车、纯电动汽车、内燃机混合动力车以及斯特林混合动力车。将各技术方案就安全性、环保性、燃料经济性、制造成本、维修费用等分五项评论,然后综合评论!
安全性:氢燃料电池的尾气中含氢,遇明火或电火花可能发生爆炸,安全性不如斯特林发动机、电动机和内燃机。
环保性:纯电动汽车没有尾气排放,污染仅体现在发电过程中;斯特林发动机在常压下富氧燃烧排污少;内燃机在高压下燃烧,排污量大;氢燃料电池尾气中的氢进入大气扰乱臭氧层的形成,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氢燃料电池的污染,还表现在制取氢的过程中,已经对环境造成一次污染。
燃料经济性:斯特林发动机可以使用生物质能和原油多种馏分,来源广、成本低;内燃机所用汽柴油制取成本高;氢燃料电池所用氢的制取成本和储存费用更高。斯特林发动机热机效率高、节约燃料,也能提高燃料的经济性;纯电动汽车不直接消耗燃料,燃料经济性取决于发电成本。
制造成本:斯特林发动机零件都是由圆面、锥面和平面构成,几何形状简单,加工费用低;整机装配时,零件种类少,工艺难度低。斯特林发动机的制造成本应低于内燃机、氢燃料电池。
维修费用:斯特林发动机零件比内燃机少40%以上,工作过程中振动小、可靠性高,维修费用相应减少;氢燃料电池制氢储氢费用远高于斯特林发动机和内燃机。
综合评价:斯特林混合动力车是最优方案,纯电动汽车次之,氢燃料电池车实施的限制因素多,内燃机混合动力车是综合评价最差的方案!
7.斯特林可逆热机的优势分析
由于氢燃料电池存在造价高和制氢储氢难等问题,使得其电池车推广应用前景不如斯特林可逆热机广阔!相比于内燃机,斯特林可逆热机是外燃机,燃烧过程在汽缸外部进行,氧气充足,燃烧完全。燃料利用充分,热机效率高于内燃机,排污量低于内燃机,具有节能环保天然优势;工作过程的压力变化是连续的,没有压力突变,自然也就没有内燃机所特有的爆震现象,噪声和振动很小;摒弃了曲柄连杆机构,分别平衡往复惯性力和旋转惯性力。活塞组运动到缸底时,缸内压力急剧上升,将往复惯性力转化为缸内内能回收利用;冷却温度越低越好,且冷却装置极其简单;燃烧过程在常压下进行,很容易组织,供油和点火系统也较内燃机简洁高效;无需启动装置,而内燃机则必须要点火;输出功波动小,不设惯性飞轮,仅靠热机和电机转子的惯性,足以保证平稳运作;机电一体化和自动控制程度高,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较内燃机高!
尤其重要的是―斯特林可逆热机可适用多种燃料和达到很高的强化程度,使其经济指标和动力性能都超越内燃机。内燃机受空气密度限制,即使采取涡轮增压等措施来提高强化程度,效果依然有限!
但是,斯特林可逆热机的高温区气缸要求耐高温高压,材质要求高,而且设计还没有起步,基础数据少,初期设计的产品性能可能没有内燃机那么完美。
8. 斯特林可逆热机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可行性分析
斯特林可逆热机就是完整的发电机组,最适合以“串联方式”用于混合动力汽车。双桥洒水车垃圾自卸车流动加油车森林消防车改装厂欧曼油罐车小型洒水车小型加油车江铃高空作业车洒水车价格垃圾车价格
通过调控电流实现无级变速,从而取消机械变速箱,提高整车的机电一体化和自动控制程度。整车各系统体积小,结构紧凑,很接近纯电动车,却比纯电动车方便节能。
斯特林可逆热机相对于内燃机节能、环保、低成本、高性能、高安全性的优势,在混合动力汽车上将得到充分体现:高的热机效率,无级变速方式,刹车能量回收三种节能措施的效果叠加,整车节能效果非常显著;噪声尾气污染问题妥善解决,可达到内燃机能达到的任何标准;零件种类少,几何形状简单,相同功率,其量产成本不会高于内燃机,整车制造应有所降低;运作部件只有活塞和转子,故障少、寿命长,使用维修费用低于内燃机混合动力汽车;高寒高海拔地区的起动可靠,运作平稳,发动机的功率基本不受气候和高海拔的影响;采用风冷散热,没有冷却水,省去了冬季的防冻工作。使用更安全。
9.结束语
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欧美就试图将斯特林发动机应用于汽车发动机,因技术和经济原因至今都没有成功。斯特林可逆热机彻底消除了体积大、密封难这两大障碍,外燃机时代必将随之而来。斯特林可逆热机的综合性能不仅优越于内燃机,而且不亚于氢燃料电池。斯特林混合动力汽车是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中国的混合动力汽车发展战略,就是整合斯特林可逆热机和电动车技术,成为即将到来的外燃机时代汽车工业的先驱者。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中国ZF是否有以上意识,在新的战略高度重新布局中国的汽车工业!
参考文献周树远 冠建东 中国新能源汽车战略之75亿元打水漂 中国经营报
李智峰 长安混合动力车率先量产争第一 中国汽车报
孔令斌 两级密封式斯特林可逆热机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孔令斌 新型斯特林发动机设计理论研究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R.W.Richardson 八十年代车用发动机展望 内燃机 1974.4
南辰 通用在京展示最新零油耗零污染的氢燃料电池车 新华网
  • 2009-07-23 02:14:25 · IP属地·中国|湖北省|武汉市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