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磺脲类降糖药物疗效评价
关注者
0
被浏览
2420

磺脲类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口服降糖药,其药物发展经历了三代: 第一代主要有甲磺丁脲(D860)、氯磺丙脲,已很少应用,尤其是氯磺丙脲因其降血糖持续时间长,肝毒性等不良反应大,低血糖发生率高,不再用于糖尿病的治疗。 第二代主要有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吡嗪控释片、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波脲及格列喹酮(糖适平)等,该类药物的降血糖活性较第一代大数十至数百倍,口服吸收快、作用强,引发低血糖几率小,目前应用广泛。 第三代有格列美脲,该药有促胰岛素分泌和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增敏)双重作用,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低血糖事件少的优点。 磺脲类药物对临床上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一般十分有效,由于其降糖作用必须依赖有相当数量(30%以上)的β细胞存在,所以磺脲类药物对于临床诊断超过10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效果较差,应联合应用胰岛素和其他类型的口服降糖药物(包括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和二甲双胍)。当β细胞功能下降到胰岛素分泌很少或丧失时,磺脲类药物将不再有效,应该停用磺脲类药物,换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
磺脲类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与剂量过大、饮食不配合、使用长效制剂或同时应用增强磺脲类降糖作用的药物有关,尤其多见于肝、肾功能不全和老年患者,并有可能在停药后低血糖反复发作。长期使用磺脲类药物过程中可出现体重增加。其他有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损害、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皮肤瘙痒、皮疹或光敏性皮炎等。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并积极给予相应治疗。

发布于 2012-08-09 20:58:12 IP 属地·中国|山东省|潍坊市

2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2条评论
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 2012-08-10 19:13:24 · IP属地·中国|山东省|淄博市
    回复 0点赞
回复一下吧
  • 2012-09-03 18:55:33 · IP属地·中国|广东省|湛江市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