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急症诊断与急救》病例征集活动——中暑,休克一例(21)
关注者
5
被浏览
3423

本病例本人认为不值发贴切,但是一直点了座位,欠悬壶版主一个主题贴,所以就算补上吧。

一般情况:金某,女,70岁。2012-8-12 主诉:呕吐、腹泻数次,腹痛、大汗不止两小时。 现病史:患者上午无异常表现。中午午餐时顶烈日步行约1公里到教堂参加聚会。到会不久即出现呕吐,腹泻。并成进行性加重,伴有大汗不止。 既往史:平素健,无高血压,无糖尿病史。 体检:P110次/MIN R 23次/MIN BP60/40MMHG T36.5 疼痛脸容,表情淡漠,瞳孔反射正常,伸舌不偏,鼻唇沟居中。少言,重听。恶寒卷曲。口唇发绀,头面部,四肢大汗,湿冷。四肝活动正常,但是患者无法站立和坐立。未引出病理反射。脉细数无力。 拟诊:1、中暑 2、休克 3、急性胃肠炎。 处理: 1、 5%碳酸氢钠 250ML 快速点滴 2、 GNS 250ML 654-2 10MG 约半小时 两瓶输完,患者汗止,述说不再感觉冷。BP 110/70mmhg,T38.5 BP90次/MIN 3、 0.9%NS 100ML 奥拉 40MG 4、 GNS 250ML 生脉 40ML 5、 0.9% NS 250ML 磷霉素 6.0 6、 复方氯化钠 500ML 10% 氯化钾 8ML 10%葡萄酸钙 20ML 7、 平衡液 500ML 输液中病人呕一次,小便两次,输完步行回家。

第二病人复诊,无呕吐,腹泻,仍有头晕,常规处理好转,第三天未来。

发布于 2012-08-14 22:06:40 IP 属地·中国|江西省|上饶市

7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7条评论
70岁直接给碳酸氢钠不怕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对呼吸产生抑制吗?
  • 2012-08-15 07:44:26 · IP属地·中国|天津|天津市
    回复 0点赞
70岁用0.9% NS 25ML 磷霉素 6.0。够大原药量{:6_305:}
  • 2012-08-15 14:22:49 · IP属地·中国|湖北省|黄石市
    回复 0点赞
楼主真是艺高人胆大。佩服!多问一句,休克状态下,你为什么先用碳酸氢钠,而不是用其它等渗液扩溶呢?
  • 2012-08-15 15:38:14 · IP属地·中国|广东省|惠州市
    回复 0点赞
万圣佳园 发表于 2012-8-15 15: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真是艺高人胆大。佩服!多问一句,休克状态下,你为什么先用碳酸氢钠,而不是用其它等渗液扩溶呢? 1、5%碳酸氢钠是高渗液,增加血管内晶体渗透压,可以短时间内扩张血容量。 2、补充腹泻失碱。 3、血容量不足,休克所致代谢性酸中毒。 所以选用了碳酸氢钠,望指正。
  • 2012-08-15 16:43:22 · IP属地·中国|江西省|上饶市
    回复 0点赞
处方很精辟了 加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时具协同作用会更好 磷霉素量有点足 个人愚见
  • 2012-08-15 19:37:34 · IP属地·中国|四川省|广安市
    回复 0点赞
浮生 发表于 2012-8-15 16: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5%碳酸氢钠是高渗液,增加血管内晶体渗透压,可以短时间内扩张血容量。 2、补充腹泻失碱。 3、血容量 ... 学习了,谢谢。此危重病人,换作我,我可能就让她转院了,但楼主却觉得这病例还不值发贴。可见楼主经验丰富,技术精湛。此病例我看得很认真、仔细。昨天看时就有点疑惑:楼主指的“鼻唇沟居中”——这里的鼻唇沟,你指的是人中的地方吗?临床上对鼻唇沟的叙述,应该是是否“变浅、变深”,而不是是否“居中”的吧?我后来翻阅了一些资料:鼻唇沟位于双侧面颊与上唇交界处,自鼻翼外缘斜向外下方。而人中所在的那个位置,就没有查到叫什么“沟”。如果说得不对,楼主大可指正。本人没有别的意思,真的是有心向你学习的。谢谢了。
  • 2012-08-16 13:22:31 · IP属地·中国|广东省|惠州市
    回复 0点赞
万圣佳园 发表于 2012-8-16 13: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学习了,谢谢。此危重病人,换作我,我可能就让她转院了,但楼主却觉得这病例还不值发贴。可见楼主经验丰 ... 你好,真难为你如此认真看贴。同时谢谢你指出的问题。特作以下回复: 鼻唇沟:是由上唇方肌和颧骨的上颌突构成,其位置在鼻翼两侧至嘴角两侧。也就是你所说的。临床常常观察其深浅变化来诊断疾病,最常见的是诊断面肌瘫痪,包括中枢性和周围性。 原贴中所指的“鼻唇沟”是指“人中沟”,是我表述的错误。我之所以在贴子提到这一点,主要是为了排除部分有此沟偏移的脑血管疾病。 有意思的是我也查了相关书籍,人中所在的这条沟还真没有公认的名称。我一般是称“人中沟”。针灸中有一穴叫“水沟”,即人中穴,穴应是指一个点,而能代表这么长的沟吧。所以,我习惯于叫水沟穴,不直叫水沟。 更有意思的是,你要是百度一下“人中穴”、“水沟穴”,基乎都是样描述的:“水沟穴又称人中穴,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呵呵,又回到原来的问题了。好一部分人都在潜意识是把这“鼻子到唇的沟称鼻唇沟了”,因为只要有点针灸常识的人都不会把人中穴定到解剖上所说的“鼻唇沟”上。我翻了几本书,倒有一本是这么描述的:“人中,又名水沟,在人中沟上、中1/3交点处。”也就是说,编者也和我一样称此沟为“人中沟”。总算找到了点依据。
  • 2012-08-16 16:14:38 · IP属地·中国|江西省|上饶市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