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无奈!自己都看不了自己的病!
关注者
1
被浏览
3464

:'( 真是不好意思说啊!自己都看不了自己的小病!更对不起观众了! 以前手指两测回出现一小片的水泡(壁脚厚!有的在水泡尖上可以看到一小亮点!有小亮点的很容易挤破后就好了泡里有透明微黄液体)不红不种!痒!每次挑破自己就好了!这次来的很猛!晚上巨痒!痒的我心烂!都想用刀割了去!白天痒的不太厉害! 用过3天利吧伟林+双黄连静点外用啊昔洛伟软+达克宁+皮康王等口服灰黄霉素!(吃过几次扑尔敏!)

可就是不光用啊!

哥哥姐姐帮帮我!痒的心烂啊!(是手癣吗?)

]

发布于 2009-08-12 15:02:07 IP 属地·中国|河北省|廊坊市

16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16条评论
是汗疱疹,用VC针擦或用蒜涂抹,论坛有相关帖子。
  • 2009-08-12 15:08:47 · IP属地·中国|河北省|保定市
    回复 0点赞
还是考虑真菌感染,试用派瑞松早晚各一次
  • 2009-08-12 15:11:56 · IP属地·中国|河北省|沧州市
    回复 0点赞
  汗疱疹又称出汗障碍疹,是皮肤湿疹的一种,对称性的发生于手或脚的侧面。是发生在掌跖的水疱性皮肤病。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尤其是一些白领,有因为工作环境所限,手足比较容易出汗,真菌感染及变态反应等因素都可以导致汗疱疹的发生,夏季炎热所以汗疱疹在夏季较多见。因为它发生的部位在手脚这种汗腺特别发达的地方,又以水泡为主要的表现,所以在以前一度以为它和汗腺流汗有关,而将它命名为汗疱疹。现今已经证实它和汗腺、流汗这些因素都没有关联。汗疱疹症状为深在性小水疱,粟粒至米粒大小,略高出皮肤表面,常无红晕。对称发生于掌跖及指(趾)侧。1-2周后干涸成屑,并可反复发生,伴不同程度的灼热及瘙痒,常连续发作数年。   当前医学对于汗疱疹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只有少数病人发现和身体他处的霉菌感染或金属过敏甚至情绪压力有关。可能与精神紧张、手足多汗、真菌感染及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夏季多见。 日常预防:   汗疱疹一般在发生后数周就会自然痊愈,只有少数患者会有一年四季反复发作,甚至留下慢性湿疹或是细菌、霉菌感染的并发症。但因为汗疱疹具有剧痒这种困扰人的特性,所以如何减少病人的痛苦以及减低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的关键所在,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就是根据它的相关特性来预防。有以下注意事项:   1、避免搔抓:搔抓往往是病情恶化以及发生并发症的主因,所以尽可能减少搔抓是相当重要的,   2、手脚保养:在季节交替时,尽可能手部少碰水和清洁剂,多擦乳霜。脚部要保持通风凉爽,及早用汗疱康使用。如此不但能减低痒感,还能避免发生慢性湿疹或霉菌感染的并发症。   3、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精神因素对汗疱疹影响非常明显, 良好的情绪对汗疱疹治疗极为有效。   4、低金属饮食:做饮食日记,找出自己的汗疱疹和金属是否相关,如果有相关要尽量避免。根据统计,此种方法对于合并金属过敏体质的病人,具有高度疗效。 治疗   全身治疗:   ①手足多汗患者,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片、普鲁本辛等。   ②重症患者用皮质激素治疗,如口服强的松每次lo毫克,每日3次,症状好转后,逐渐减量以至停药。   特效疗法:治疗汗疱疹先将患部清洗干净用绵签将纯中药的"汗康灵"均匀的涂抹在患部,每天2-3次,2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情况下有一个疗程就即可治愈。   局部治疗:   ①第l阶段可用1:20复方硫酸铜或3%明矾溶液浸泡,再涂氧化锌软膏。   ②第2阶段即有水疱性损害时.用o.5%醋酸铝溶液或5%明矾溶液湿敷或浸泡患部后,涂5%硼酸软膏。多汗患者可涂6%福尔马林溶液:   ③第3阶段即脱周期可外用3%水杨酸软膏、鱼肝油软膏、或皮质激素软膏或霜剂。
  • 2009-08-12 15:15:35 · IP属地·中国|河北省|廊坊市
    回复 0点赞
疾病名称: 手癣 (鹅掌疯)   总论:是由有害真菌感染手足部位而出现的皮肤损害。分别称为手癣、足癣。手癣俗称鹅掌风,足癣俗称脚气,手癣、足癣统称为手足癣。   疾病介绍: 手癣为手掌的皮肤癣菌感染,若仅累及手背,出现环形或多环形损害,则仍称为体癣。手癣在全世界广泛流行,我国有较高的发病率,双手长期浸水和摩擦受伤及接触洗涤剂,溶剂等是手癣感染的重要原因,患者以青、中年妇女为多,其中许多人有戴戒指史。   发病机理: 手癣多来自于搔抓足癣,股癣和头癣等的直接接触传染或甲癣及手背部体癣的蔓延,手癣的病原菌以红色毛癣菌为主,约占55.6%,其次为石膏样毛癣菌,约占22.7%.白色念珠菌也可引起与手癣相同的损害。   临床症状: 有二型:水疱鳞屑型,起病多为单例,先以手掌的某一部位开始,特别是掌心,食指及无名指的掌面,侧面及根部,开始为针头大小的水疱,壁厚且发亮,内含清澈的液体,水疱成群聚集或疏散分布,自觉瘙痒,水疱干后脱屑并逐渐向四周蔓延扩大形成环形或多环形损害,边缘清楚、病程慢性、持续多年,直到累及全部手掌并传播至手背和指甲,甚至对侧手掌。有时水疱可继发感染形成脓疱。   角化增厚型:多由水疱鳞屑型发展而成,患者有多年病史,常已累及双手,皮损无明显的水疱或环形脱屑,掌面弥漫性发红增厚,皮纹加深,皮肤粗糙,干而有脱屑,冬季易皲裂,裂口深而有出血,疼痛难忍,影响活动,促使手掌角化增厚的因素除皮肤癣菌外,还与长期搔抓、洗烫、肥皂、洗涤剂,各种化学物品和溶剂刺激以及不适当的治疗有关。   诊 断: 起病于手掌某一部位,缓慢扩大,最终累及大部、全部甚至两侧手掌,损害为红斑,水疱、鳞屑和角化增厚,应考虑诊断为手癣,真菌学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手癣的诊断要点   1.皮疹发生于手指侧面、屈侧、指间和掌心、掌缘等部位。皮疹常局限于单侧。   2.常于夏季发病或加重,冬季好转。   3.皮疹形态分为水疱型、鳞屑型、糜烂型三种类型。各型可互相转化,也可同时存在,不过某一时期常以其中一型的表现为主。   (1)水疱型:皮疹为深在性小水疱,散在或群集分布,破溃或吸收后有少量鳞屑。自觉瘙痒明显,常因搔抓或自行用针挑水疱而继发感染。   (2)鳞屑型:表现为角化过度,干燥,粗糙,脱屑,基底淡红。多单手发生,也可双手均累及。自觉瘙痒较轻,冬季常皲裂疼痛。   (3)糜烂型:多发于指间。局部表皮湿润,浸渍发白,自觉剧痒。表皮损破后露出潮红的糜烂面,此时自觉瘙痒及灼痛感。常因搔抓而继发感染。   4.病程缓慢,通常多年不愈。   5.可作真菌直接镜检或真菌培养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辅助检验: 刮取鳞屑,挑取疱液加10%koH镜检,可见分枝分隔的菌丝,但角化增厚型手癣直接镜检阳性率低,需反复检查,取鳞屑或疱液接种于沙氏琼脂上,保温培养,2周内有菌落生长,根据菌落形态和镜下特征可以鉴定菌种。   品名:可雷药膏   功能:可雷药膏外用具有抗炎、抗过敏及止止痒作用、作用时间长。透皮促进剂能增加角质层水合作用,能消除局部炎症引起的发热,发红及肿胀。可溶解角蛋白,增加蛋白质。防止皮肤角化,增加皮肤的穿透性和柔软性。   主治:银屑病(牛皮癣)、扁平苔癣、神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湿疹、皮肤瘙痒、手癣(鹅掌风)、足癣(脚气)、病毒性疱疹、痤疮、及各类顽癣。   使用人群:   1、银屑病(牛皮癣)。   2、扁平苔癣。   3、神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   4、脂溢性皮炎、湿疹。   5、手癣(鹅掌风)、足癣(脚气)、手足破裂。 手足癣预防   1.平时要讲究个人卫生,不要用公用拖鞋、脚盆、擦布等,鞋袜、脚布要定期灭菌,保持足部清洁干燥;   2.手足多汗和损伤,往往是脚癣或手癣最多见的诱因之一,平时要减少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物质对手足皮肤的不良刺激,如果是患者少饮刺激性饮料,如浓茶、咖啡、酒类等,因为这些饮料激惹汗腺的分泌与排出,给表皮霉菌的易感性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3.晚上洗脚或洗澡后,要揩干趾缝间的水分,扑上消毒撒布粉(薄荷脑0.1克,麝香草酚碘化物2克,硬脂酸锌4克,碳酸镁2克,硼酸15克,滑石粉加至100克),目的在于尽量保持各趾间的干燥,以防止表皮霉菌的再感染。   4.鞋袜、脚布要定期灭菌,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浴室、游泳池等公共场所是传染足癣的主要地方,应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制度。
  • 2009-08-12 15:16:52 · IP属地·中国|河北省|廊坊市
    回复 0点赞
我网上搜索来的供大家研究交流! 我感觉着两个病手癣!汗疱疹都象! 我在吃中药治疗白癜风的!我怎么竟的这些疑难杂症啊!
  • 2009-08-12 15:20:00 · IP属地·中国|河北省|廊坊市
    回复 0点赞
不要说太多什么什么的,效果第一: 一,用醋酸铅来泡手,20克一天一次。 二,维生素E膏一支,酮康唑一支,尿素膏一次,混合擦手早晚各一次。边用一个星期。 注意事项上论已有不多说,好了要请客。
  • 2009-08-12 15:49:02 · IP属地·中国|广东省|广州市
    回复 0点赞
是手癣加汗疱疹,皮肤病血毒丸+百癣夏塔热胶囊+复合维生素B口服,华佗膏外用;
  • 2009-08-12 15:52:35 · IP属地·中国|甘肃省|甘南
    回复 0点赞
你知道是什么病吗?
  • 2009-08-12 19:28:02 · IP属地·中国|广东省|佛山市
    回复 0点赞
汗疱疹,可用派瑞松膏和VC针剂混合外用效果很好的,该药必须用一周以上。
  • 2009-08-12 19:55:16 · IP属地·中国|河南省|南阳市
    回复 0点赞
是汗疱疹;P ;P
  • 2009-08-12 22:35:38 · IP属地·中国|山东省|潍坊市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