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颈椎病的中药外敷治疗
关注者
7
被浏览
4549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由颈部外伤、劳损、风湿等因素而诱发。临床实践证明,中药外敷法治疗颈椎病可取得显著效果。遇到前来购药的颈椎病,药店药师不妨向其推荐使用中药敷剂治疗,但需注意,最好请患者到医院咨询医生后再使用。   热敷法药用威灵仙、五加皮、苍术、乳香、没药、白芷、三棱、莪术、木瓜、细辛,黄柏、大黄、赤芍、红花、冰片等量各研细末,调匀,加食盐和黄酒适量,炒至糊状,装入两棉布袋内,置锅内蒸至布袋40℃左右,直敷患处,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度。两袋交替使用,每次30分钟左右,早晚各一次,药物袋可使用数次。   薄贴法即膏药外贴法。用川乌、草乌、羌活、独活、川芎、秦艽、威灵仙、当归、骨碎补、透骨草、补骨脂、桃仁、红花、细辛、乳香、没药、煅磁石、白芥子、花椒等适量,加植物油1000克,按传统熬膏法加热,去渣炼油加铅丹成膏,待温度低于100度时,将沉香适量研为细末,加入膏内即成。用膏药贴穴位或患处。每周换药一次,连续用一个月。   敷贴法药用制附片、桂枝、麝香、蟾酥研成细末调匀,加食醋适量调成糊状,临床治疗时,偏热者加冰片、雄黄;偏湿者加苍术、珍珠;血虚者加当归、赤芍;偏肾虚者加黄芪、巴戟各适量研为极细末,调匀,外敷患处,每周1~2次。   涂搽法中药制成煎剂、药酒剂、油剂或软膏等涂搽患处。如复方马钱子药酒:制马钱子、川草乌、威灵仙、三七、姜黄、水蛭、乌蛇、冰片等适量,切成粗粒,用75%的酒精适量,浸泡5~7天可用,涂搽颈椎部,每日4~6次,连续用1个月。   药枕法药用羌活、独活、秦艽、防风、桑枝、葛根、赤芍、桃仁、细辛、补骨脂、川芎、五加皮、荆芥各等量研末,调匀装入布袋,制成枕头使用。

发布于 2007-11-08 12:28:19 IP 属地·中国|陕西省|安康市

4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4条评论
推拿配合中药外敷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自1995以来,笔者用推拿配合中药外敷法治疗颈椎病136例,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6例中,男性59例,女性77例;年龄在30岁以下3例,31~40岁48例,41~50岁53例,51~60岁19例,60岁以上者13例,平均年龄41.7岁;病程最短3 d,最长15年,平均3年;其中神经根型91例,椎动脉型23例,交感神经型9例,脊髓型2例,混合型11例。136例经X线摄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不自然或变直98例,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66例,椎间隙狭窄49例。 1.2 治疗方法 1.2.l 推拿疗法 ①患者取端坐位,医者立于患者侧后方,施扌衮法于颈项、肩背部,以斜方肌为重点。②施按揉法于风府、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施提拿法于颈后及肩部肌肉,使颈肩部痉挛的肌肉得以放松。③以一指禅手法从风府推至大椎,以通经络、和气血。④以拍法、叩法在项背部、肩胛部拍打、叩击,使组织得以舒展。⑤以一手虎口托位患者枕部,另一手肘部托位患者下颌,手掌环抱患者头部向上牵引,以扩大椎间孔。⑥以一手托住下颌部,另一手扶住后枕部,缓慢摇动颈椎,待患者肌肉放松后,突然作颈椎斜板法,此时可听到颈椎整复的弹响声,结束手法。 1.2.2 中药外敷 千年健、钻地风、赤芍、牛膝、木瓜各50 g,荆芥、威灵仙、葛根、片姜黄、当归各30 g,川芎、防风、桃仁、红花、花椒各20 g,上述药物用多层纱布包裹,加水2500 ml,先浸泡30 min后,置中等火煮沸20 min,置于颈部,l次/d,应避免烫伤。 2 疗效分析 2.l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颈部活动正常,能参加正常的劳动与工作;好转:症状减轻,体征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与体征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本组136例经上述治疗2疗程后,疗效统计(见附表)。 3 讨 论 附表 136例颈椎病疗效统计 病型 总例数 男性数 女性数 平均年龄 平均病程 痊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神经根型 91 42 59 40 3 57 34 0 100 椎动脉型 23 9 14 38 3 15 8 0 100 交感神经型 9 2 7 36 2 6 3 0 100 脊髓型 2 1 1 56 11 0 1 1 50 混合型 11 5 6 45 4 6 5 0 100 合计 136 59 77 41.7 3 84 51 1 99.3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增生以及颈椎周围软组织损伤,引起颈椎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部血管、神经、脊髓而引起的临床病症。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痛、头晕、上肢麻木。推拿配合外敷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疗法的原理是通过手法推拿,改善颈项部的血液循环,缓解与消除肌肉痉挛,松解软组织间的粘连,消除颈项局部充血、水肿。通过牵引,可以增大椎间隙与椎间孔,使神经根、椎动脉受到异常的刺激或压迫得以缓解。通过颈椎斜扳法,可以纠不错位。加上中药外敷,可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运,同时通过药物的渗透吸收,直接作用于“病灶”,产生药理效应。两种方法结合,能较快地产生治疗效果,使病人早已康复。
  • 2007-11-08 12:30:18 · IP属地·中国|陕西省|安康市
    回复 0点赞
推拿配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 2000年至2001年12月,笔者在执行医疗援外任务期间,采用推拿配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5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病人,其中男25例,女性31例;年龄40~70岁,平均47.5岁;病程4月至12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眩晕,呈间歇性发作,常与头部的活动、姿势有关,或兼有头痛、恶心、心慌、胸闷、气短、耳鸣等症。颈椎X线摄片提示:骨质增生、颈椎生理弧线改变、项韧带钙化、椎间孔变小。脑血流图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2 治疗方法 1.2.1 推拿方法 ①放松法:俯卧位,在胸上部垫以枕头,术者在颈项及肩背部用扌衮法、一指禅推法、按法以放松颈项及肩部紧张的肌肉,加强局部气血运行。患者坐位,术者用轻柔的一指禅推法或按揉法于颈椎两侧,上下往返治疗数遍,再擦颈椎两侧,以透热为度。②复位法:患者坐位,医师给患者做拔伸颈椎数10次,对颈椎棘突偏歪的患者,可采用颈椎拔伸旋转推扳法,以纠正小关节紊 乱或错位。然后依次点按脑户、百会、两侧风池、缺盆、肩髃等穴位,有酸胀感,时间约20 min。 1.2.2 针刺疗法 推拿结束后,患者端坐于桌前,前臂屈曲平放于桌上,双手相叠,手心向下,额枕于手臂伏于桌面,暴露项背部位。取C3~7夹脊穴,常规消毒,刺入颈椎两棘突之间1~1.5寸,使针感传向肩背及手臂,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 min左右。 以上推拿与针刺治疗,1次/d,10次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3 d,继续下一疗程。病程稳定后,嘱病人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眩晕与其它症状全部消失,半年内无复发。显效:眩晕及其兼症基本消失,因疲劳或精神因素偶有发作,但程度较前减轻。好转:眩晕及其兼症明显改善,但时有复发。无效:症状与体征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16例(28.6%),显效20例(35.7%),好转14例(25%),无效6例(10.7%)。 总有效为89.3%。 3 体 会 本病属祖国医学“眩晕”的范畴。其病变累及的范围多在骨,同时也包括背部的督脉、足太阳经及足少阳经所循行的区域。病因病机多为身体虚弱、或久坐低头伏案工作、颈背筋肉劳损、复感风、寒、湿三邪侵入,而致颈部经络闭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现代医学认为:颈椎器质性病变并非导致颈性眩晕的主要原因,颈性眩晕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颈部软组织损伤产生的异常应力,导致颈椎力学平衡结构破坏,如颈椎小关节紊乱等。进而引起颈椎节段性失稳,尤其是中上颈段的失稳,使颈交感神经及椎交感神经丛突然或持久的受到刺激,最终导致椎动脉痉挛。因此,应用推拿手法来松解颈部软组织痉挛,恢复颈椎正常序列的生物力学平衡,减轻或消除对颈交感神经与椎交感神经的刺激,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夹脊穴为经外奇穴,位于颈背部夹督脉伴足太阳经而行,在局部解剖上每穴都有相应的脊神经后支及动、静脉丛。所以治疗上再结合颈椎夹脊穴的针刺,以疏通经络、气血,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周围组织的营养。同时,通过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体液调节,调动机体的内能,使交感神经释放缓激肽、5-羟色胺、乙酰胆碱等化学介质,来调整血流速度和血容量,从而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得以恢复。即所谓:“经脉所通,主治所及”。
  • 2007-11-08 12:31:34 · IP属地·中国|陕西省|安康市
    回复 0点赞
竞岚 发表于 2007-11-8 12: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推拿配合中药外敷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自1995以来,笔 ... {:6_275:}
  • 2011-11-02 08:10:18 · IP属地·中国|辽宁省|朝阳市
    回复 0点赞
{:6_305:}
  • 2011-11-02 16:42:09 · IP属地·中国|河北省|衡水市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