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血压
关注者
2
被浏览
3015

临床上遇到一些高血压病人,就是单纯的低压高或高压高,这时降压药的选择就有点难度,用常规的降压药有时降不了高的,反而把低的降低了。不知各位老大有啥临床用药的好办法?给指导指导,再次感谢各位赏脸看小弟的帖子。

发布于 2010-01-20 15:37:30 IP 属地·中国|山西省|长治市

9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9条评论
应该说具体点,比如心率,具体血压,服药情况,血脂,血糖,体重,病史等,只有详细了解病人情况,才知道用什么药
  • 2010-01-20 19:53:26 · IP属地·中国|河北省|秦皇岛市
    回复 0点赞
回复 1# 农村小医生 单纯收缩压升高(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而舒张压正常(舒张压<90毫米汞柱)的病人,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用下列合适的降压药进行治疗。? 1.噻嗪类利尿药〓这类药物系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氯的再吸收,增加钠、氯的排出,减少血容量和心排血量,降低周围血管阻力,从而使血压下降。常用的有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不但降压有效,而且还能升高血钙,防止骨折,尚可减轻小血管硬化,且价格便宜。但是使用较大剂量的利尿药,会出现代谢紊乱的副作用,如低钾血症,低钙血症,血糖、血尿酸、血肌酐及血脂等升高。因此,伴有糖尿病、痛风、肾功能不全及高脂血症的病人应注意。一般用法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每日6.25~12.5毫克(每片25毫克),并及时补钾。另外,还有一种利尿降压药,称为吲哒帕胺(寿比山),它除有利尿作用外,还具有钙离子拮抗药的作用,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而降压。也适用于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病人,每晨口服1片(2.5毫克)即可。长期服用偶可致低钾血症外,无其他明显副作用,是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安全、有效的首选降压药。? 2.钙拮抗药〓是通过高度选择性拮抗血管平滑肌的钙离子内流,抑制血管收缩而使血压下降,对轻、中度收缩期高血压病人有较好的降压效果。常用的有二氢吡啶类,如短效的硝苯地平(心痛定),每次口服5毫克,每日3次,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每次30毫克,每日1~2次。或中效的非洛地平(波依定),每次5毫克,每日1~2次。长效的氨氯地平(络活喜),每次5毫克,每日1次。非二氢吡啶类的维拉帕米(异搏定),每次40毫克,每日3次;或维拉帕米缓释片,每次120~240毫克,每日1次;或地尔硫〓(恬尔心),每次90毫克,每日1次。由于它们对心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于合并早期左室舒张功能减退或左室肥厚的病人,长期服用钙拮抗药有较好的逆转作用。心痛定、波依定和络活喜等可能会引起心跳加快、头痛或踝部水肿等不良反应。异搏定、恬尔心可能会引起心动过缓。因此,对心动过缓者禁用。? 3.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滞β-受体而减慢心率,使心排量降低而起降压作用。老年人β-受体功能降低、心肌收缩力减退、窦房结功能低下,故需慎重使用。尤其对原有心功能不全和心率每分钟低于60次以下的病人,或患有哮喘的病人也不宜使用。常用的有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倍他乐克),口服每次12.5毫克,每日2次;或比索洛尔(康可),每次5毫克,每日1次。特别适用于合并冠心病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后作为防止再梗死的二级预防。?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通过阻止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使产生升压物质的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致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而降低血压。对早期糖尿病肾病伴有收缩期高血压的病人,以及对有左室肥厚及心功能不全者宜选用转换酶抑制剂,如短效的卡托普利(开博通),每次口服12.5毫克,每日2~3次;或中效的依那普利(悦宁定),每次5毫克,每日2次;或长效的贝那普利(洛汀新),每次10毫克,每日1次。但对肾功能不全或肾性高血压病人仍应慎用。另外,可致剧咳、高钾血症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也应予以注意。?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易耐受的病人,可选用血管紧张Ⅱ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科素亚),每次50毫克,每日1~2次;或缬沙坦(代文),每次80毫克,每日1~2次;或依贝沙坦(安博维),每次150毫克,每日1~2次。偶见有高钾血症的不良反应。
  • 2010-01-20 20:49:33 · IP属地·中国|广东省|梅州市
    回复 0点赞
回复 1# 农村小医生 舒张压高 舒张压高主要见于年纪轻的人,也可见于高血压早期,原因以为是主动脉弹性大有关,心脏射血时主动脉压力高表现收缩压高,收缩过后就是心脏充血期了,这时主动脉回缩因弹力大复合到下一次收缩就变成了舒张压高了,同理老年人的脉压大就是主动脉硬化,基层医生论坛+ Z6 R, r' m- H. q 对于这种舒张压高的治疗可选用 1.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较少引起头痛、心悸等。其缺点是:长期应用骤然停药,可引起原有疾病症状加重 ,对哮喘者禁用。 2.血管紧张素 I 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能扩管降低外周阻力而降低血压,尚能降低肾及脑血管阻力, 肾脏及保持脑血流量;对脂质代谢及血中尿酸无明显影响。扩张肾出球小动脉而降低肾小球内压,减轻肾小球受损, 推迟或防止糖尿病性肾病进展。可逆转心肌肥厚及抑制血管“重构肥厚”;降压时不引起反射性心率加快。 其缺点是:致干咳,味觉缺失,少数人中性白细胞减少等 高血压的药物选择 1.一线药物的选择 ⑴ WHO推荐的一线药物的选择顺序: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钙拮抗剂、α受体阻滞剂。 ⑵ 美国JNC推荐的一线药物的选择顺序: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ACEI、α受体阻滞剂。 2.儿童及老年人患者用药 ACEI为儿童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但忌用于肾动脉狭窄的病人,因严重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可诱发急性肾衰。此外,静滴钙通道阻滞剂尼卡地平对高血压急症有很好的效果,并有人应用于早产儿,未见临床副作用。常用剂量为0.5~2.0μg/㎏•min。 据研究报道,终生以ACEI治疗高血压,可防止边缘皮层和认识能力的损害。 治疗老年高血压时降压药物首选利尿剂或钙通道阻滞剂,合并糖尿病或心功能不全时首选ACEI。对单纯收缩压增高者,降压的目标是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对合并糖尿病者,血压还应降得更低,即收缩压小于130mmHg。 3.各类药物的特点 ⑴ 利尿剂:可损害胰岛素β细胞的敏感性,刺激胰高血糖素释放,增加肝葡萄糖产生,使糖代谢紊乱加重。可引起高血糖、糖耐受不良及胰岛素抵抗等副作用,特别是胰岛素抵抗的产生导致冠心病死亡率及发病率的降低较预期为低,其触发因素是血钾与总钾的降低。低钾会增加心律失常,同时诱发糖与脂代谢障碍,使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HbAlc升高,使TG、TC、VLDL、LDL-ch升高,HDL-ch降低。因此对已有糖和脂代谢障碍者应避免使用利尿剂。必须使用时,应用小剂量同时注意补钾,或加用ACEI,也可用吲哒帕胺代替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降压时用量不超过25mg/d。综合社会效益与临床研究,利尿剂仍为降压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 吲哒帕胺与其他利尿剂不同的是,它不仅具有利尿作用,而且还具有钙拮抗作用,此外,尚能促进PGI2合成、抑制血栓素A2的形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产生EDRF。对脂质代谢无不良影响,可显著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但不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长期应用能逆转左室肥厚。与一般CCB不同的是,它不减慢心率、不抑制心肌收缩力、对血清电解质、尿酸和葡萄糖均无明显影响,无体位性低血压,不减少肾血流量,对血钾影响不明显,能清除氧自由基,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⑵ 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原发性及伴Ⅱ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病率及死亡率,但β2受体阻滞剂可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及高血糖。另外因减少肌肉及肝糖元分解,可能延长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低血糖,并导致血脂升高。而且还能掩盖低血糖症状如出汗、心悸、焦虑、头晕等。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试验证实使用阿替洛尔治疗非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病后加剧胰岛素抵抗。但据另一项实验证实nebivolol和阿替洛尔治疗伴Ⅱ型糖尿病高血压病人6个月后胰岛素抵抗无改变。另有研究显示nipradilol不影响高血压病人的胰岛素抵抗。因此,关于β受体阻滞剂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此外,由于本类药物可升高甘油三酯(TG)、降低HDL-ch、延迟VLDL的廓清,因此增加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且还使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耐力减退、性功能减退。一般认为,糖尿病性高血压病人应避免使用非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或大剂量心脏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 ⑶ 钙离子拮抗剂(CA)或钙通道阻滞剂(CCB):是对胰岛素抵抗、糖、脂、钾及尿酸代谢无明显正或负面影响的“中性”药物。但硝苯地平可改变胰岛素分泌,巴尼地平和氨氯地平能改善高血压病人的胰岛素抵抗,而维拉帕米与群多普利合用可能是目前较好的选择。其中硝苯地平、尼卡地平、氨氯地平、拉西地平都不减慢心率,具有强有力的降压作用,并具有很好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不抑制心肌。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者。CCB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尚无一致的结论,但短效二氢吡啶类药物可引起血压较大的波动,对肾脏的血流灌注稳定性不利。 ⑷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胰岛素抵抗、血糖及血脂无不良影响,其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是所有降压药物中最肯定的。有些报道还称ACEI对胰岛素抵抗与糖代谢可能有良好影响,使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 ⑸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其降压效果与ACEI和CCB相当,有良好的耐受性,最大药效3~6周达到。其优点是无咳嗽的副作用、降压平稳、首剂低血压发生率低、不显著影响心率、无水肿及乏力、不影响血糖血脂,可用于老年人。 ⑹ 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能部分介导胰岛素的释放,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改善糖耐量,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此外,尚能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和LDL-ch/HDL-ch的比值、升高HDL-ch和增加APOAl/APOB的比值,降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其副作用是体位性低血压,故首剂应临睡前服用。常用药物如:布那唑嗪、多沙唑嗪、压宁啶和哌唑嗪等。其中压宁啶的体位性低血压较哌唑嗪少,具有外周和中枢降压双重作用机制,不干扰血糖和血脂代谢,可与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或CCB合用。 ⑺ 其它:可乐定仅短暂升高血糖;利血平、甲基多巴和肼屈嗪对糖耐量无明显影响;α2受体阻滞剂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洛沙坦可改善高血压病人的胰岛素抵抗。 4.有益的联合用药 有益的联合用药不仅能增加疗效,而且还可使副作用降至最低。特别是在Ⅱ型糖尿病肾病中,当血压降到同一水平时,联合用药在降低尿蛋白和阻滞GFR下降方面比单独应用要显著。 ⑴ ACEI+利尿剂:ACEI可阻断利尿剂激发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不仅使降压作用增强,而且对靶器官也有保护作用。同时还可避免利尿剂对于血脂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不良副作用。另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也可与利尿剂联合应用。 ⑵ 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可拮抗利尿剂引起的血浆肾素活性增高;利尿剂可降低β受体阻滞剂引起心力衰竭的危险性;β受体阻滞剂能抑制醛固酮释放,可减轻由HCTZ引起的低血钾,但不宜长期应用。因这二类药对脂质和糖代谢均有不良影响,可引起血浆甘油三酯、血糖和尿酸水平增加。 ⑶ CCB+利尿剂:有矛盾的结果。利尿剂与长效钙通道阻滞剂合用,降压作用增加。拉西地平+HCTZ可治疗老年收缩期高血压。 ⑷ α受体阻滞剂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对血脂有益,并能解除周围血管收缩和反射性心动过速。此外,α受体阻滞剂也可与利尿剂联合应用。 ⑸ 二氢吡啶类CCB与β阻滞剂合用,能有效地治疗高血压包括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而且对心脏有保护作用,改善肾血流动力学,对肾脏也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且二者均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⑹ CCB+ACEI:对轻中度高血压及糖尿病肾病和心脏保护都有良好效果。二者联合应用有叠加效应。CCB造成的利钠、利尿及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又可以被ACEI阻滞。二者联用,剂量减少,副作用降低。 5.个体化给药的原则 在个体化选用药物的时候,应尽可能地采用一日一剂的长效药物(或剂型)。 其优点是:① 可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② 血压控制持续平稳,可减少由于血压波动对重要脏器的损害; ③ 防止清晨血压的骤升,减少由此引起的猝死、心脏事件和脑卒中发生的危险; ④ 价格可能会相对较低。 6.高血压的防治策略 根据目前和长远的需要,应以人群策略为本,辅以个体策略是最符合费用-效益原则的选择。 7.注意事项 ⑴ 痛风患者禁用利尿剂。 ⑵ 妊娠患者禁用ACEI,慎用利尿剂,可以应用β阻滞剂。 ⑶ 哮喘及肺部慢性阻塞性疾病患者禁用β阻滞剂。 ⑷ 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慎用β阻滞剂。 ⑸ β阻滞剂与异搏定、硫氮卓酮合用,可引起心动过缓、心力衰竭和心脏停搏。与其他CCB尚可合用。 ⑹ ACEI在用药初期2周左右可因肾小球内压下降导致肾小球滤过率(GFR)一过性下降,但血肌酐一般上升不明显,于1~2个月可自动恢复。如果血浆肌酐(Scr)升高>50%或骤然升高到1.5mg/dl以上应停药。检查原因,如血容量不足、大剂量利尿剂、心输出量不足,去除病因后再用。高血钾的发生率为2.9%,故肾功能不全或Scr>4mg的非透析病人不再使用。独肾和一侧肾血管狭窄者应禁用。
  • 2010-01-20 20:49:53 · IP属地·中国|广东省|梅州市
    回复 0点赞
回复 4# 远友 老兄回答的很经典,谢谢。
  • 2010-01-21 14:41:15 · IP属地·中国|山西省|长治市
    回复 0点赞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千遍一律!!!!
  • 2010-01-21 15:26:52 · IP属地·中国|广东省|河源市
    回复 0点赞
{:6_305:}{:6_305:}
  • 2010-01-26 19:52:21 · IP属地·中国|河北省|保定市
    回复 0点赞
一般来讲有五种常用降压药其中利尿剂和钙离子拮抗剂副作用较小,疗效较明显,如0号和三精司乐平。
  • 2010-04-23 18:22:27 · IP属地·中国|重庆|重庆市
    回复 0点赞
{:6_305:}{:6_305:}
  • 2011-10-22 16:23:19 · IP属地·中国|河南省|安阳市
    回复 0点赞
地平类对低压高者效果较好~!~!
  • 2011-10-22 16:58:48 · IP属地·中国|河北省|邯郸市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