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一些患者在看中医时往往不愿主动诉说病情,而 是喜欢用诊脉来考医生。他们往大夫面前一坐,把手一伸,看你到底 能不能“号”出我有什么病。 脉诊是中医独具特色的诊断方法,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应用于临 床实践。凭借指端感觉和经验积累,医生可以从异常脉象中判断出病 变的所属部位和基本性质,如五脏、六经的病位确定,虚实、寒热的 病性鉴别,卫、气、营、血的发展阶段等。知道了这些,也只能算是 对疾病有了一定的了解。至于发病的原因,病情的发展,治疗的经过 以及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还需要结合望舌、观色、问症、闻声等诊 断方法才能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因此,中医看病,历来讲究望、闻、 问、切四诊合参,缺一不可。 为什么在一般人心目中,脉诊的地位似乎要高于其他几种诊断方 法?正如俗话所说,“三指定乾坤”。在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脉 诊对于医生把握疾病的本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临床上许多寒热、 虚实真假疑似证候的鉴别,往往需要通过脉诊做最后定夺。比如积聚 内停属实,却经常可表现出沉默寡言,倦怠嗜卧,头晕眼花,食欲不 振,大便稀溏等各种虚弱症状;脾胃内伤属虚,却经常可表现出脘腹 胀满,气机不舒,饮食难下,嗳气酸腐,大便不畅等各种有余征象; 阴盛之极,往往格阳而见到面红目赤,手足躁动等类似阳证的表现; 阳盛之极,往往格阴而见到四肢厥冷,不纳寒药等类似阴证的表现… …这些疑似之证,在临床上表现多端,变化莫测,需要医者探求病本, 识别真假,而脉诊在这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明代医家李中梓将其 辨析真假疑似证的经验总结为:当症状不足为凭时,应当参之以脉理, 脉与证必须两相参合,细心识别。如李氏曾经接诊过一位连日口不能 言,目不能视,体不能动,四肢皆冷的伤寒病患者,其他医生都以为 该患者属阴证无疑,惟独李氏根据其趺阳脉大而有力,断定病情为大 实若羸,阳证似阴,随即施以相应治法,最终取得满意疗效。可见, 脉诊在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作用确实非同一般。 为什么人们会产生“病家不用开口,医者一号便知”的印象,甚 至以此作为衡量一个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究其原因,大概有两个方 面:一方面,有些医生在接诊患者时,非常注意从周边环境搜集与患 者疾病相关的信息,病人的年龄、动作、步履、神态、语言、表情, 家属的谈话内容以及病人之间的相互沟通等,都可能成为医生掌握患 者疾病信息的重要来源。当医生一边给患者号脉,一边娓娓道来他的 “号脉结果”时,病人还蒙在鼓里,以为真的很“神”。其实,医生 的“号脉结果”是应用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后得出的综合 结论,只不过上述诊断过程进行得比较隐蔽罢了。另一方面,一些很 有经验的医生,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于某些疾病的常见脉象确实 有了一定的总结和体会。这样,当再次遇到他所熟悉的脉象时,医生 对于患者的某些具体临床表现确实很有可能一语中的。即便是在这种 情况下,医生也还是要通过继续望舌、观色、看形体、问病情及治疗 经过,才能最终确定病机,决定治疗方案。否则,不仅不科学,还可 能贻误治疗。 2000多年过去了,中医传统的诊脉方法至今仍在临床广泛沿用着。 然而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在中医临床诊疗工作中不仅应 强调四诊合参,同时还应广泛借鉴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检验方法, 这对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促进中医学现代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发布于 2007-12-07 17:05:05 IP 属地·中国|山西省|长治市
治小儿顽咳效方 3012评论
皮肤病图片大全(1000张之多) 2829评论
医生营生绝活---简方疗便秘 2647评论
新农合受益方排名 2604评论
小儿感冒咳嗽输液特棒的方子(我的临床经验常用方) 2379评论
2011年,新的一年,基层医生网每日红包继续!!! 2368评论
灌肠治愈儿童咳嗽的处方。 1704评论
孕妇牙疼怎么办? 1703评论
看看我治疗的小儿咳嗽处方. 1564评论
搽痔疮肿痛简效方 155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