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请大家来帮忙给治疗一下
关注者
0
被浏览
2267

患者,男,65岁.胃脘部胀大6个月.加重伴钠差,乏力.患者6月前因糖尿病服中药十余副后出现胃脘部胀大,腰围从2.6尺长成3.2尺.急送医院检查.腹部ct及b超显示:1胆囊炎:2腹部大量水:3肝脾胰肾膀胱前列腺正常:4慢性胃炎.住院检查血压:120/95,血糖6.3,经抗炎,利尿,抽水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出院诊断:1自发性腹水:2糖尿病2型;3高血压.出院3天后腹部又胀大.再次入3甲级医院住院治疗,在医院排除肝脏疾病,心,肾脏疾病,爱滋病.结核.最后诊断:自发性腹膜炎(大量腹水).经2月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后又腹水发作.再次入院治疗,但效果不佳.病人前来要求中医治疗,病人现腹大如鼓,面色苍白,乏困无力,不想吃饭,步履艰难.肌肤甲错,小便量多,怕冷,视物不清,查舌淡水滑,脉沉细无力,肚脐以下平坦,肚脐以上胀大,量3.2尺(正常2.6尺)中医诊断:鼓胀,(气血亏虚)请大家来帮忙给治疗一下.(一般剂量补益药无效)有没有更好的诊断?

发布于 2007-12-09 15:55:13 IP 属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

5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5条评论
考虑中药治疗吧,真武汤之类的.或者,,,,中医我不是特长,请高手指教.
  • 2007-12-09 17:20:10 · IP属地·中国|广东省|茂名市
    回复 0点赞
腹水反复出现,这是血浆渗透压的问题,单纯利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可以用白蛋白。这种病人,中医治疗好些。
  • 2007-12-09 17:32:46 · IP属地·中国|陕西省|安康市
    回复 0点赞
,肚脐以下平坦,肚脐以上胀大:应该为胸水。脾的运化失司,主要考虑实脾。可以用甘遂研磨外贴肚脐。我对此病没有太大的把握,只好转贴一下仅供参考: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缓急鼓胀虽然病程较长,但在缓慢病变过程中又有缓急之分。若鼓胀在半月至一月之间不断进展为缓中之急,多为阳证、实证;若鼓胀迁延数月,则为缓中之缓,多属阴证、虚证。 2.辨虚实的主次鼓胀虽属虚中夹实,虚实并见,但虚实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一般说来,鼓胀初起,新感外邪,腹满胀痛,腹水壅盛,腹皮青筋暴露显著时,多以实证为主;鼓胀久延,外邪已除,腹水已消,病势趋缓,见肝脾肾亏虚者,多以虚证为主。 3.辨气滞、血瘀、水停的主次以腹部胀满,按压腹部,按之即陷,随手而起,如按气囊,鼓之如鼓等症为主者,多以气滞为主·;腹胀大,内有积块疼痛,外有腹壁青筋暴露,面、颈、胸部出现红丝赤缕者,多以血瘀为主;腹部胀大,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或见腹部坚满,腹皮绷急,叩之呈浊音者。多以水停为主。以气滞为主者,称为“气鼓”;以血瘀为主者,称为“血鼓”;以水停为主者,称为“水鼓”。 治疗原则 本病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并见,故其治疗宜谨据病机,以攻补兼施为原则,实证为主则着重祛邪治标,根据具体病情,合理选用行气、化瘀、健脾利水之剂,若腹水严重,也可酌情暂行攻逐,同时辅以补虚;虚证为主则侧重扶正补虚,视证候之异,分别施以健脾温肾,滋养肝肾等法,同时兼以祛邪。 分证论治 ·气滞湿阻 症状: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嗳气后稍减,尿量减少,舌白腻,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利水。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方中柴胡、枳壳、芍药、川芎、香附疏肝理气解郁;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健脾利水;桂枝辛温通阳,助膀胱之气化而增强利水乏力;苍术、厚朴、陈皮健脾理气除湿。若苔腻微黄,口干口苦,脉弦数,为气郁化火,可酌加丹皮、栀子;若胁下刺痛不移,面青舌紫,脉弦涩,为气滞血瘀者,可加延胡索、丹参、莪术;若见头晕失眠,舌质红,脉弦细数者,可加制首乌、枸杞子、女贞子等。 ·寒湿困脾 症状: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脘胀闷,得热则舒,周身困重,畏寒肢肿,面浮或下肢微肿,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苔白腻水滑,脉弦迟。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方药:实脾饮。 方中附子、干姜、白术温中健脾;木瓜、槟榔、茯苓行气利水;厚朴、木香、草果理气健脾燥湿;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胃气。水肿重者,可加桂枝、猪苓、泽泻;脘胁胀痛者,可加青皮、香附、延胡索、丹参;脘腹胀满者,可加郁金、枳壳、砂仁;气虚少气者,加黄芪、党参。 用麝香0.1g,白胡椒粉0.1G,拌匀,水调呈糊状,敷脐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日更换1次。有温中散寒,理气消胀之功。适用于寒湿困脾证。 ·湿热蕴结 症状: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外坚内胀,拒按,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或有面目肌肤发黄,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而润,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舟车丸。 中满分消丸用黄芩、黄连、知母清热除湿;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尿;厚朴、枳壳、半夏、陈皮、砂仁理气燥湿;姜黄活血化瘀;干姜与黄芩、黄连、半夏同用,辛开苦降,除中满,祛湿热;少佐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补虚护脾,使水去热清而不伤正,深得治鼓胀之旨。湿热壅盛者,去人参、干姜、甘草,加栀子、虎杖。茵陈蒿汤中,茵陈清热利湿,栀子清利三焦湿热,大黄泄降肠中瘀热。攻下逐水用舟车丸,方中甘遂、大戟、芫花攻逐腹水;大黄、黑丑荡涤泻下,使水从二便分消;青皮、陈皮、槟榔、木香理气利湿;方中轻粉一味走而不守,逐水通便。舟车丸每用3-6g,应视病情与服药反应调整服用剂量。 ·肝脾血瘀 症状: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点赤缕,唇色紫褐,大便色黑,肌肤甲错,口于饮水不欲下咽,舌质紫暗或边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方药:调营饮。. 方中川芎、赤芍、大黄、莪术、延胡索、当归活血化瘀利气;瞿麦、槟榔、葶苈子、赤茯苓、桑白皮、大腹皮、陈皮行气利尿;官桂、细辛温经通阳;甘草调和诸药。大便色黑可加参三七、侧柏叶;积块甚者加穿山甲、水蛭;瘀痰互结者,加白芥子、半夏等;水停过多,胀满过甚者,可用十枣汤以攻逐水饮。 ·脾肾阳虚 症状:腹大胀满,形如蛙腹,撑胀不甚,朝宽暮急,面色苍黄,胸脘满闷,食少便溏,畏寒肢冷,尿少腿肿,舌淡胖边有齿痕,苔厚腻水滑,脉沉弱。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方药: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偏于脾阳虚者可用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偏于肾阳虚者用济生肾气丸,或与附子理中丸交替使用。附子理中丸方用附子、干姜温中散寒;党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除湿。五苓散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尿;白术苦温健脾燥湿;桂枝辛温通阳化气。济生肾气丸中附子、肉桂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熟地、山茱萸、山药、牛膝滋肾填精;茯苓、泽泻、车前子利尿消肿;丹皮活血化瘀。 食少腹胀,食后尤甚,可加黄芪、山药、薏苡仁、白扁豆;畏寒神疲,面色青灰,脉弱无力者,酌加仙灵脾、巴戟天、仙茅;腹筋暴露者,稍加赤芍、泽兰、三棱、莪术等。 鲤鱼赤小豆汤:鲤鱼500g(去鳞及内脏),赤小豆30g,多用于鼓胀虚证。 ·肝肾阴虚 症状:腹大坚满,甚则腹部青筋暴露,形体反见消瘦,面色晦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齿鼻时或衄血,小便短少,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方药: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 六味地黄丸中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滋养肝肾,茯苓、泽泻、丹皮淡渗利湿。一贯煎中生地、沙参、麦冬、枸杞滋养肝肾,当归、川栋子养血活血疏肝。膈下逐瘀汤中五灵脂、赤芍、桃仁、红花、丹皮活血化瘀,川芎、乌药、延胡索、香附、枳壳行气活血,甘草调和诸药。偏肾阴虚以六味地黄丸为主,合用膈下逐瘀汤;偏肝阴虚以一贯煎为主,合用膈下逐瘀汤。 若津伤口干,加石斛、花粉、芦根、知母;午后发热,酌加银柴胡、鳖甲、地骨皮、白薇、青蒿;齿鼻出血加栀子、芦根、藕节炭;肌肤发黄加茵陈、黄柏;若兼面赤颧红者,可加龟板、鳖甲、牡蛎等。
  • 2007-12-09 21:57:00 · IP属地·中国|山东省|德州市
    回复 0点赞
就是学习吧,没遇到过腹水的病人.:xh
  • 2007-12-10 13:33:05 · IP属地·中国|河北省|保定市
    回复 0点赞
拟诊为:·脾气虚、水湿运化无力,方取五苓散+六君子汤加减,个人意见。
  • 2007-12-14 14:39:33 · IP属地·中国|山西省|临汾市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