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针灸者必具备一定中医基础,知病在何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力求准确。虚则补、实则泻;平补平泻的应用
,须做到心中了然。发挥针灸最佳疗效,必须掌握补泻手法。 以下介绍补法九诀、泻法十诀、平补平泻四诀各为标题立名,注明何理由,如何运针,学者按法演习,做到手
法精练,则补泻手法运用自如。 (一)补前按摩(补法第一诀) 未进针前,用按摩手法,以开启活动之气,使经易于补足。《内经》云:“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
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就是补前按摩之法。至于如何运用手法,后将介绍《按摩十法》。 (二)隋气搓转行九阳数(补法第二诀) 隋阴阳经络之气道搓转针柄,行九阳数,九次一停,每补顺行九,九九八十一数而毕,阳数用尽。不已者,再续
为行针。《内经》云:“追而济之,恶得无实。”此法最为补针多施之术,无论何虚病,必用此诀。 (三)慢提紧按(补法第三诀) 人之皮肤肌肉约分三部,初入三分为天部,再入三分为人部,又深入三分为地部。卫气在天部,慢提则下气不至
上泄,紧按则上气填入下部,所谓“从卫取气”,益入营分也。此法为补针要领,但必须施于搓转之后。 (四)退园进方(补法第四诀) 补针入穴,要求添津益气,补针上提,提防损津失气。提针要直,直则针孔无隙,下气不至上泄,故曰退园。进
针要方,方则气填四周,上部益入下部,故曰进方。此诀是《内经》古法,施行提按手法时,最宜留神注意。 (五)入多出少,又名烧山火(补法第五诀) 入多出少就是三进一退之法。提针一次,按针三次,将针上提天部,即将针柄连按三手,从天部按入人部,从人
部按入地部,务使上气益下气。此亦《内经》古法也。 (六)青龙摆尾(补法第六诀) 青龙摆尾者,卧倒针头,如龙前行,一左一右,摆动其尾,此法凡遇顽麻冷痹,滞着一处不行者,即将入穴针柄
拨倒,使针头直朝病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九次,如扶船舵,舵柄紧持不移,而舵头之入水者,摆动不已。此诀
多用于病患就近处取穴者,用以补之。 (七)苍龟探穴(补法第七诀) 苍龟探穴,就是入多出少之意,进针落穴搓转补气后,再将针头扳倒,向左深按攒剔一手,使气进入左边一次,
又使气达入右边一次,如苍龟入土之状,故曰苍龟探穴。 (八)呼尽纳针,候吸引针(补法第八诀) 乘病人呼气已尽之时而进针。进针后,静待气至,留针久而经气实,则病自复,达到治愈目的;候吸引针,当病
人吸气之时进针,不使针下正气隋呼泄出针穴外。气在穴内,使气各在其位。正气不隋针孔喷出,则大气留止,神
气自存。 (九)退针用直急闭穴门(补法第九诀) 退针时紧持针柄,徐徐搓转而出,勿使针头左右摇摆,不致真气从针也泄出,则神气自留。出针后针孔虽小,急
将针孔用指揉转紧闭,谨防气从孔出。 (十)泻前按摩及泻时按摩(泻法第一诀) 泻前按摩与补前按摩,同为活动气血之意,按摩之法,择术而施,则未用针而气已流通,入穴后自易泻邪。进针
后,邪气缠绕针头,搓转不动时,尤必要用按摩各法,《按摩十法》有摸、推、敲、剁、伸、抖、拿、活、广、意
之十法。此十法不必尽施,医者择其适宜者使用。 (十一)迎气搓转行六阴数(泻法第二诀) 迎阴阳经络之气道,而逆行转针,行六阴数,曰泻法。六阴数即转针六手一停。每泻必行六次,行六六三十六数
而毕。不已者,再续为行针。《内经》云:“剌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气至就是谷气至也,谷气不至,无妨再
泻,即两次、三次均可,要达到邪退正来为目的。 (十二)紧提慢按(泻阖第三诀) 《内经》曰:“从营置气。”就是紧提慢按之意。从营取气,置到卫部,即使地部之气,泄出天部之意。紧提则
下气上出,慢按则上邪不至下入,此手法,与补法适成反比。此法也是搓转略松后才能提按便利。 (十三)退方进园(泻法第四诀) 持针出入进退,或使提插手法时,进针要直,直则上邪不至入下,,故曰进园。退针要方,方则下邪隋针孔泄出
,故曰退方。 (十四)出多入少,又名透天凉(泻法第五诀) 出多入少,即三退一进之意,按针一次,,提针三次。如将针头插入地部,后将针柄连提三次,从地部提到人部
,再从人部提到天部。务将下邪气提出上部,则邪自泄出。 (十五)白虎摇头(泻法第六诀) 进针入穴后,穴下邪气壅聚,则将针柄不住前后左右摇转,使针孔撑大,下邪当隋针孔泄出,故曰白虎摇头。此
法与青龙摆尾之用针不同,青龙摆尾,是以针头拨气,而针柄不转摇。白虎摇头,是以针柄摇大针孔,而上下皆摇
转。 (十六)吸气纳针、呼尽出针(泻法第七诀) 《内经》云:“吸则内针,无令气忤。”又曰:“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是乘病人吸气时,方能纳针剌穴,
不使针与气逆,又乘病人吸气时而搓转针柄,以行泻法,则邪易出而谷气自来。又曰:“呼尽出针。”是乘病人呼
气时开始出针,则邪隋呼气而泄,自不留患。 (十七)摇针出穴,暂不闭门(泻法第八诀) 针松邪退,法应出针,然穴下余邪未能不留些许,故于出针时,用摇转手法,务使针孔撑大,下邪隋针孔泄出,
则内邪尽。摇针出穴后,不可立闭穴门,遏邪,必迟几分、或十余分钟许,始用指揉闭穴眼。 (十八)泻气泻血同时并施(泻法第九诀) 泻法有单泻气、单泻血之分,又有气血并泻之法。气血并泻者,如霍乱、斑疹、小儿麻痘,及一切疮疽火邪,毒
血壅滞不通之病,先以棱针泻其血,以泄毒汁,再以金针按照手法,再泻各经之邪气,此即气血并泻法。 (十九)泻后按摩(泻法第十诀) 邪退出针,经穴下余邪不压正未尽,或胀满,或抽痛,病人甚为难受,即用户按摩术以宣散其气。如针腹上两章
门,邪盛者,于出针后,小腹觉胀觉痛,此因邪气泻下一时未能遽从窍道泄出,故壅滞不通。医者于患者小腹各穴
,或腿部三阴交,施行摸、推、敲、剁按摩法,则邪自经道出也。此法为泻后之最要诀。补法则不多用。 (二十)搓转均匀(平补平泻第一诀) 搓转均匀,即搓转针柄时,不多不少,一生一成。如针柄左转为补,则针柄右转为泻,针头向上为补,则针头向
下为泻。此法非为针柄左右搓转要均匀,即针头向上向下,亦要均匀,无偏轻偏重之手法,即搓转均匀也。 (二十一)子午捣臼(平补平泻第二诀) 子午捣臼即提插法,持针一提一插,如捣臼之状,提针用三分力,插针亦用力三分,提插均平,无或深或浅之不
均。此法最能活动穴下之气,运气催气,其效甚大。至捣臼时,一上一下,手指颤动,又名为赤凤迎源法。 (二十二)直进直退(平补平泻第三诀) 进针要直,直则上气不至入下。退针要直,直则下气不至泄上。非唯初进针后,出针法也要如此,即提插手法亦
要一上一下,提按均匀,此皆即补又泻,活动经穴气道之法。 (二十三)先补后泻、先泻后补(平补平泻第四诀) 病有先正气,后泻邪气,又有先泻邪气,后补正气之法。审病者正气多少,邪气轻重,虑为或先补或后泻之,一
补一泻,即一损一益之法,法无一定,择宜而施。邪轻而正太虚者,用补多泻少法;邪重而正不太虚者用泻多补少
法。
发布于 2013-12-15 21:51:28 IP 属地·中国|安徽省|安庆市
治小儿顽咳效方 3012评论
皮肤病图片大全(1000张之多) 2829评论
医生营生绝活---简方疗便秘 2647评论
新农合受益方排名 2604评论
小儿感冒咳嗽输液特棒的方子(我的临床经验常用方) 2379评论
2011年,新的一年,基层医生网每日红包继续!!! 2368评论
灌肠治愈儿童咳嗽的处方。 1704评论
孕妇牙疼怎么办? 1703评论
看看我治疗的小儿咳嗽处方. 1564评论
搽痔疮肿痛简效方 155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