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伤寒学习笔记---6;阴阳为纲
关注者
0
被浏览
3305

青天,我们的宇航员上去了;阴阳,照旧是一盆浆糊。你说哪个难? 伤寒论,我们主要学六经病证篇。六经,三阴三阳,是一阴一阳的量化、细化、深化、具体化,总之是阴阳问题。 阴阳问题,是中医基础理论问题,太大太复杂啦。说它太大,是因为,说它太复杂,是因为阴阳者“”。 我想不透,说不清,道不明,置之不论。 阴阳问题,对我们来说更为重要,更为现实的,是个临床基本问题,因为:“”。对我来说,这里一个色字,伤寒论中描述不多;一个脉字,伤寒论中,也是中医和老百姓都很看重的一个方面,而本人又恰恰在脉学方面差劲,常常不敢凭脉辩证。也因此,只好更加注意望色方面和症征方面,来辨别阴阳,企图补偿脉学不精的缺憾。而色脉两项又恰恰是四诊中的两个客观指标,这就够糟糕的了! 在这里,“察”和“辩”,都是具体的临床诊察过程;“别”,辨别,是辨证过程,临床思维过程。思维判断的目标指向,是要探求病本之所在,因为“”,比较公认的观点,比如姜老、陆老都认为这个“本”,就是阴阳,“”。 ,阴阳,又恰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像西医的病灶,可以通过设备检测到,通过手术拿出来,通过仪器做病检。西医临床,一个病人的肿瘤,可以通过设备看到测量到,通过手术拿出来,通过病检来定性。而中医的阴阳,六经,则不然。

刘老举例:一女工,38岁。长期患呕吐,兼有低烧,服药已百余剂不效。脉弦而舌苔白滑。时有进修生陈君在侧,问曰:“此何证也?”,余曰:“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服三剂而吐止烧退。 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阴阳”。 郝老举例:一大批化学烧灼伤的病人,---刘老只念了两句原文:“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小陷胸汤主之"。郝老心领神会,开方:柴胡2000克,---。用大锅煎药,60人一方,这种西医束手的病人就全好了。 这里我们也没有看到阴阳。 这两个病案,是“小柴胡汤主之”的伤寒方剂。我们当然很想多看点这类病案,最好是积攒上一大推,临床时依样画葫芦,也手到病除。不用再费这个劲来讨论什么看不见摸不着的,“”之类的东西啦。比如遇到一个持续发热,呕吐的病人,是不是照开小柴胡汤就行了?当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伤寒论毕竟是以阴阳,一阴一阳,三阴三阳为基础的。不了解这些基础的东西,照着刘老的样子,照猫画虎,这个小柴胡汤,怕是只听刘老的话,不肯听我们的话吧!

原序:“-----。”其中的《阴阳大论》失传,不见于所有已知文献,也因此有人怀疑不是一本专书。 “”此段文字,冉老、姜老都认为不是仲景原序。但是,即便如此,“经络府俞,阴阳会通;”仲景是能够认可的。 从原序,我们得知仲景的阴阳学术源自内经。

发者,发挥;明者,阐明。以伤寒病的临床实际来发挥、阐明阴阳理论的具体运用。 这里把姜老的一段文字整理如下: 虽分三阴三阳,总纲则是一阴一阳。阴阳为辨证论治的基础。 表为阳;里为阴。 胃实为阳明;脾虚为太阴。 项背强之为太阳;腹满痛之为太阴。 三阴主寒;三阳主热。发热恶寒发于阳也,无热恶寒发于阴也。 少阴脉微细,欲寐,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背恶寒; 阳明脉大,大热,大渴,大汗出,胃中干,便秘。 脉数急者为阳,脉迟弱者为阴。 [b]内经 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b] 此则三阴三阳之总则也。 重津竭于内,急阳亡于表; ?(没有写,因为姜老只是举例说明。) 姜老说:伤寒论六经概括内经全面阴阳概念。

也可以说,原序里“”这个“半”,不仅是具体病证的辨证论治内容,也可以看作是,阴阳理论在辨证论治方法上的具体运用举例。至于剩下的那一“半”仍然离不开阴阳之道吧! 所以我们说,伤寒论是以阴阳为纲,对内经阴阳理论的具体发挥、阐明。是阴阳理论、学术原理,在伤寒临床上,具体病种、病症、证侯中的示范。三阴三阳,是一阴一阳、阴阳理论的量化、细化、深化、具体化、临床化。 也就是说,这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阴阳之道,完全可以为我们所认识,具有了我们看,姜老上面的文字,真真是:

发布于 2014-05-05 22:48:48 IP 属地·中国|山西省|长治市

7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7条评论
本帖最后由 lrl0701 于 2014-5-6 00:50 编辑 先说一下哦,每次你发贴,我基本都是最早看见的,老要说一通,你不会见怪吧。 插一句话,我很信定数的,就是无论时空如何变化,定数就是在特定的时间,遇见特定人在特定的地点,发生特定的事。 看你现在的贴子,感觉和郝老的路子差不多,里面的话就好像是他的原话的(用小柴胡的那段) 关于阴阳,我说一点我的看法,阴阳是看不见,摸不着,但能用心感受得到的。这个现在的科学的直观的不一样的。 中医的阴阳就是通过四诊的手段或是通过人的所有感官,把所有信息汇总以后用心感受到的。 如果离开的心的感觉其阴阳,就会和你说的一样的。 不了解这些基础的东西,照着刘老的样子,照猫画虎,这个小柴胡汤,怕是只听刘老的话,不肯听我们的话吧! 俗话说的好,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就是这样意思的。看那些名医大家的医案用药,多是平淡无奇,但疗效却很好,这就是内在的区别的,这就是医生对病人的阴阳之把握的精准程度的问题了。 你后面说的非常好,基本就是纲领性的东西的。 看东西我总能有点感悟的。 发热恶寒发于阳也,无热恶寒发于阴也。 关于这句话是伤寒论上的,但我今天的体会却非常深刻的,我心里一直在想为什么发热恶寒就是发于阳也,而无热恶寒就是发于阴也呢。 加上我自己体会的东西,阴阳相合,以阴为本,阳病好治,阴病不好治,腑病为阳,脏病为阴,所以腑病好治,脏病不好治的。 发热恶寒我感觉就是麻黄汤的适应证的。不汗出而发热恶寒,也可以说是太阳伤寒吧,太阳伤寒就是发于阳也。而无热恶寒则是桂枝汤的适应证,可以说是太阳中风吧, 如果细细体会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的区别,就不难看出,发热恶寒为伤寒,多是身体好的人得的病,而无热恶寒,多是身体不好的人得的病,细细体会就能感觉到的。 如果再细细体会感冒发热的过程的话,也能体会到的,如果是伤寒的话,发热要比太阳中风的热的快,热势高,还不汗出,而如果是太阳中风的话,则是汗出身凉,但汗出不畅,其热的慢,且热势轻一点,病程也比伤寒长一点。 再拿伤寒来说,身体壮的人,受了风寒以后,多壮热,多在一天之内吧,就感觉挺厉害,会继而发热,体会很容易上到38度左右或往上,而中风来说,身体虚弱之人,受了风寒以后,感觉不是那么明显,但就是身子难受,或是打喷嚏,流清鼻涕,我感觉都在两天或是三四天,才继而发热,热势不是很高,我感觉在38度以下或左右吧。 又能说明一个问题,看似凶险的问题,多半预后较好,而看似不太凶险的问题,多半比较难缠的。 这又说回到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样我的体会感觉算是想通了点吧。 内经 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 红字是你的贴子的话,这句话不反过来又证明了伤寒和中风与阴阳的关系了吗。非常好的。 重津竭于内,急阳亡于表 这句如何理解,我马上想不通。又好像能想通,最终还是不太通畅,像桂枝甘草汤(有好几个方子的)就是心阳虚的方子,但这是内呀,重津竭于内,像大出血之病人,不就是这样的吗;而急阳亡于表,那在雪山上,如果发生雪崩把人埋住的话,不就是急阳亡于表吗。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的。 我个人感觉阴阳理论真的在哪方面都可以来说的,真的,生活,国 家,工厂,企业,等等都行的。 无处不阴阳,随时为我用 万物之纲纪,---神明之府也 我到现在一直有个问题,就是想不通,医圣它是如何思维,如何提炼的如此之精的,因为两千年来,无数的爱好中医的人士,或是中医大家都在研究他的伤寒论,而他的伤寒论却经受了这么多的考验,还是如此之精准,我就是想不通他是如何总结和思维的,有时候想想觉得这是地球人写的吗,很怀疑的,但和总的文化比起来,伤寒论也不算是太出名的,或是没有其它的书出名,大家都知道华佗,大家都知道孙思邈,大家都知道李时珍,但如果不是学中医的人,怕是很少有人知道张仲景(张机)是何许人也的。 还有内经里面的东西,还有老子道德经里的东西,还有易经里的东西,真的都是太神奇了。我不得不说,有时候真的想不通,他们当时是如何总结到这样的高度的。 但反过来感觉他们确实是实实在在的人呀,和我们是一样一样的,也是吃馍饭长大的,也是一日三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能活六七十,咱们也能活六七十的,为什么后世的好多医家穷其一生,也只是在体会和应用医圣的方子,或是穷其一生都没有把伤寒论能研究透,更别谈发展或创新了呢。 反过来在想想自己,咱这一生,也只是对伤寒论里的方子的应用吗,伤寒论里的112方还不一定能用完呢,金匮的方子好像要二百多个吧。也就是说咱一辈子连他的方子都不一定能用完,他又是如何在有限的岁月里对方药提炼的如此之精的,这个就真的想不通了。 这个我真想不通的。
  • 2014-05-06 00:47:45 · IP属地·中国|山西省|临汾市
    回复 0点赞
“但反过来感觉他们确实是实实在在的人呀,和我们是一样一样的,也是吃馍饭长大的,也是一日三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能活六七十,咱们也能活六七十的,为什么后世的好多医家穷其一生,也只是在体会和应用医圣的方子,或是穷其一生都没有把伤寒论能研究透,更别谈发展或创新了呢。”这话说得太好了., 我有时在想是不是张仲景给了我们一圈子,我们始终在这个圈里转呢?后来才似有所悟是我们自己在这个圈子里转。后来才明白中医院校专科没有伤寒学温病学,本科才有,那是先要学者把基础打牢后才学经典的。
  • 2014-05-06 09:05:55 · IP属地·中国|重庆|重庆市
    回复 0点赞
乱世出英雄,时代造就人才。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战争不断,旱灾涝灾虫灾不断。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百姓那能抵挡风寒的侵袭,死之七八为伤寒。张太守坐堂行医病人何止千万。呵呵所以说“伤寒论”绝对是精品中的精品。再议楼主“阴阳为钢”,道德经有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的两个方面,因其无休止变化的缘故,它们之间的和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但是不和谐的程度,可以表明事物恶化的程度。“冲气”,就是对万物重要的调控作用。“和”,是阴阳消长平衡的结果。“冲气为和”,就是客观规律作用于事物内部矛盾的两方面,“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通过其变化使之在新的层次上达到新的和谐。所以,无论是整个自然界或是细微的具体事物,都是运用着这条自然规律在这种动荡的调节中维系着自身的平衡。我们为病人处方针药,也就是冲什么样的“气”,达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阴阳的平衡。“和谐”才是硬道理。
  • 2014-05-06 16:01:29 · IP属地·中国|陕西省|渭南市
    回复 0点赞
本帖最后由 未悟道 于 2014-5-6 19:15 编辑 读作:重,津竭于内;急,阳亡于表。 这是姜老的原话,也是伤寒家的经典名句。 津竭于内,阳明急下存阴;阳亡于外,四逆回阳救逆。 重,看重、重视;急,紧急、急救。外重阳气,内重阴津。因为伤寒家公认,伤寒论全书贯彻了一个精神,或者说是总治则,就是:扶阳气,存津液。
  • 2014-05-06 19:03:20 · IP属地·中国|山西省|长治市
    回复 0点赞
阴阳,泛指一切天地间人和事物的发生,发展,结局的一种模式。反应在人和事物运转的动静现象和对立统一的规律。阴阳理论是中医学根基。疾病发生,确诊,辨证,用药,预后,无不贯穿其中,是中医必须遵守的法则。
  • 2014-05-06 20:01:59 · IP属地·中国|河南省|周口市
    回复 0点赞
看书看得这么认真,佩服!!!
  • 2015-09-06 18:57:06 · IP属地·中国|湖南省|湘潭市
    回复 0点赞
悟道先生您好,我才注册的,请问怎么联系上您? 代母求医。
  • 2015-09-10 18:02:21 · IP属地·中国|河北省|保定市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