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基础知识讲座(三)简述“精”
关注者
1
被浏览
1670

请您讲述您所认识的精的相关内容,在临床中注意如何运用? (可以网上搜索,也可以看着书本讲解)

发布于 2014-05-11 14:50:18 IP 属地·中国|广东省|深圳市

3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3条评论
我来谈谈有关“精”字在中医基础方面的认识:精字在中医理论中我认为不外有两个方面 1.一个是水谷之精,它来源于水谷入胃,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肺的宣发,转化为营养精华(也可称为后天之精)之后,综合 五脏之精皆藏于肾中。当五脏六腑需要供给时,肾又把这些精华营养释放出来,以供五脏六腑所需。一方面不断储藏,另一方面又不断供给,循环往复、生生不已。也就是肾藏五脏六腑之精的基本过程。 2.再一个是先天之精。它来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又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禀受于先天、充养于后天。精能化气,又称为肾气;这种精又是两性媾和之精,女子藏于胞宫,男子藏于精室。内藏真水,又称真精。它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也能促进女子二七天癸的月经来潮,所以又称天癸之精。有相当于现代西方医学的生殖激素。(与垂体前叶等分泌相关) 备注:个人认为、期待指教.
  • 2014-05-11 17:01:33 · IP属地·中国|河南省|安阳市
    回复 0点赞
精气的解释: ⑴指生殖之精。《素问·上古天真论》:“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和,故能有子。”《素问·上古天真论》:“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⑵构成生命和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和功能体现。《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⑶水谷之精微。《素问·奇病论》:“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⑷指五脏之气。《素问·宣明五气篇》:“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 ⑸精和气的合称。《素问·调经论》:“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太史奏道:”神人下降,必主帧祥,王何不请其漦而藏之?漦乃龙之精气,藏之必主获福。‘“ ⑹指日月星辰。《素问·五运行大论》:“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 ⑺精阳之气。《素问·奇病论》:“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王冰注:“精气,谓精阳之气也。” ⑻指正气。《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调经论》:“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 ⑼又,指精神。①《素问·五藏别论篇》:“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林亿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太素》‘精气’作‘精神’。” 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云:“其实古代精、气、神三字是通用的,精气、精神可以互用。‘精神内守’即‘精气内守’,‘精神乃治’即‘精气乃治’。《三十六难》‘谓精神之所舍’即‘谓精气之所舍’。《史·扁鹊传》‘精神不能止邪气’即‘精气不能止邪气。’” ②《素问·上古天真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转来的。
  • 2014-05-11 18:46:49 · IP属地·中国|山东省|潍坊市
    回复 0点赞
学习,无处不在。 基础扎实才是硬道理! 感谢楼主!
  • 2014-05-11 23:04:10 · IP属地·中国|四川省|眉山市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