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眩晕,腹痛
关注者
1
被浏览
4813

患者女性,50。 两天前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来诊所求诊。 检查:心率齐,腹软,无腹痛腹泻。瞳孔等大等圆,面部知觉正常,角膜反射存在。自述胆囊切除。 诊断:眩晕 治疗:5%gs 250 654-2 10mg 利多卡因 10ml 0.9%ns 250 培他丁 20mg 0.9%ns 250 胞二磷胆碱0.5 经上述治疗一天,效果明显好转。第二天自述饮食不佳,食大米一碗后呕吐,腹胀。 考虑饮食不佳,考虑654-2有腹胀的副作用,随换针 0.9%ns 250 培他丁 20mg 0.9%ns 250 胞二磷胆碱0.5 18种氨基酸注射液 250ml,输液道氨基酸时患者自述胸骨下左侧腹胀,烧灼感,难受。遂停药,改为 奥美拉唑40mg 0.9%ms 100ml静滴,10分钟后患者自述症状好转。将奥美拉唑输完后,再滴18种氨基酸,无任何症状。 今天又要求治疗,方如下 0.9%ns 250 培他丁 20mg 0.9%ms 100ml 奥美拉唑40 5%gs 250 维c2.0 b6 0.2 阿米卡星 0.3 地米5mg, 第2 3组是因为考虑有胃炎.眩晕已经好转 患者还是要求输18种氨基酸,不知可行不可行。 希望有高手给我指点之下。还有我的治疗方案有没有错误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发布于 2014-06-06 09:04:29 IP 属地·中国|山东省|青岛市

17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17条评论
原创内容,加分鼓励 帖子内容还有待完善,患者的血压情况?诊断也不准确,眩晕只是一种症状而不是诊断,第一天和第二天的处理基本没什么问题,第三天为什么要加地米5mg? 然后作为医生,治疗方案不能被患者左右,第二天使用氨基酸的时候就出现过不适,原因没找到,第三天还继续使用本身就有一定的风险,所以不能继续使用了。
  • 2014-06-06 11:27:23 · IP属地·中国|山东省|济南市
    回复 0点赞
我觉得首先必须明确诊断,再针对病因治疗,楼主第三天的治疗没必要加地米,会有胃肠反应的。
  • 2014-06-06 12:58:26 · IP属地·中国|广东省|广州市
    回复 0点赞
很明显是这个季节的胃肠感冒!用庆大,564-2,沙星就行。
  • 2014-06-06 13:24:29 · IP属地·中国|内蒙古|兴安盟
    回复 0点赞
对主症的问诊不够详尽,没有提供可以鉴别诊断的信息,诊断思路有些模糊,从而导致治疗方案没有延续性。 个人看法,见谅。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诊断不明确,从而导致根据症状用药。希望与你共勉,多学习,拓宽思路。
  • 2014-06-06 17:03:13 · IP属地·中国|河北省|保定市
    回复 0点赞
患者女性,50。 两天前出现眩晕,恶心,呕吐 你的诊断是什么?患者血压多少???? 针对症状盲目用药,很危险!!!
  • 2014-06-06 17:20:34 · IP属地·中国|陕西省|咸阳市
    回复 0点赞
请问这个病人体温,血压,既往史怎样?
  • 2014-06-06 18:48:20 · IP属地·中国|江苏省|淮安市
    回复 0点赞
以上各位楼主分析全面,个人看法是:我们经常以病人主述而左右被动判断.胃病会引起头晕.头晕会引起消化系问题.诊断性治疗一次就应明确.否则会延误诊疗医者伤不起呀.不到位处见谅.
  • 2014-06-06 20:21:54 · IP属地·中国|福建省
    回复 0点赞
楼主最开始的诊断?? 美尼尔氏综合征? 胃肠反应后加地米不应该, 氨基酸考虑换生脉!
  • 2014-06-06 20:40:57 · IP属地·中国|湖北省|黄冈市
    回复 0点赞
盲目用药 最好诊断清楚 胃肠反应的病人建议不宜用地米 氨基酸用生脉代替
  • 2014-06-06 20:44:19 · IP属地·中国|湖北省|黄冈市
    回复 0点赞
本帖最后由 安宁 于 2014-6-6 21:18 编辑 无法完全说明楼主的用药到底正确与否,根据提供的有限的病例资料来看,诊断的大致方向都会比较模糊,比如说,针对“眩晕”就有中枢性和周围性眩晕,要想区分是哪种范畴的“眩晕”,尤其在基层没有过多的辅助检查外,体检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年龄的患者,“心脏”是否有问题要重点排查一下。 糖皮质激素本身就能使胃酸的分泌增加,虽然楼主在用奥美拉唑抑酸,但假如病情加重也不能完全排除“人为用药因素”在里面了。18-AA对于这类患者,说实话不用也没什么,这种患者并没有到了“营养”的地步,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选择不用。用药之道,用最少的药发挥最大的治疗效果才是最好,安全第一,经济利益第二才是上策。
  • 2014-06-06 21:16:32 · IP属地·中国|吉林省|通化市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