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医生怎样减少误诊
关注者
0
被浏览
1954

一、摒弃“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

临床工作中部分基层医生凭患者的主诉,先入为主,缺乏对疾病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是造成误诊误治的主要原因。如患者主诉畏寒、发热、喷嚏、流涕,未等病人说完,“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已在医生脑海中形成,未经任何体格检查,处方已经开出。而上述症状是许多传染病的早期表现,由于医生既没有对病史进行深入调查,又没有做认真的体格检查,更谈不上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单凭“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主观臆断,往往造成对某些传染病的误诊,从而耽误治疗使病情加重甚至恶化。故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应坚持科学的态度,严格遵守诊疗规程,在仔细追寻病史的同时,作好细致系统的体格检查,并对病史及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力求作出正确的诊断。

        二、 养成动态地观察病情的习惯

疾病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样,有它内在的、固有的发生发展规律。如急性阑尾炎患者,首先多表现为发热、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数小时后疼痛才转移至右下腹,早期极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另外大叶性肺炎初发期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胸痛,而缺乏肺实变体征也易被误诊。笔者曾遇多例胸腹部外伤患者,由于受伤到就诊间隔时间教短,入院时胸片及腹部B超提示胸腹部脏器无损伤或仅有肋骨骨折。数小时后患者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复查胸片及B超确诊为肺部挫伤、血气胸或肝脾破裂。立即采取紧急手术等措施,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到基层医院就诊的患者,很多处于疾病的早期,症状不典型。这就要求医生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养成动态地观察病情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正诊断,避免误治。

         三、善于捕捉特征性的体征

不同的疾病有着许多共同的症状,但它们大多具有特征性的体征。作为医生必须眼光敏锐,善于捕捉。麻疹患者发病初期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等,酷似“上呼吸道感染”,但自发病第二天开始大多可在口腔颊黏膜上发现科氏斑,且皮疹多自耳后及发际处首先出现,然后遍及全身。这些具有特征性的体征是麻疹与其他发疹性疾病相鉴别的有力依据。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早期不正规、不系统的治疗以及病原体的变异等原因,使一些疾病的(如伤寒、结核等)体征变得不典型,临床医生应有所认识,以免在临床工作中死搬硬套。

          四、重视必要的辅助检查

基层医院因条件所限,辅助检查设备不可能像大医院那样齐全。但B超、X线检查、三大常规及一般性的生化检查还是能够开展的。医生应充分利用医院现有设备,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某基层医院接诊一“低钙性抽搐”患儿,入院时考虑“癫痫”?“低钙性抽搐”?“高热惊厥”?追问病史患儿起病后无发热史,“高热惊厥”可以排除,住院医生怀疑“低钙性抽搐”,病静脉补钙,但因剂量太小而收效不大。两天后将患儿转上级医院,查血钙1.38mmol/L。经过足量补钙,患儿抽搐停止,三天后痊愈出院。该患儿入院后如能及时检查血钙,是不必转上级医院治疗的。

            五、 建立健全会诊制度

“集思广益”向来是人们用来解决疑难问题的法宝。在医疗活动中,经常组织会诊,集百家之长,无疑是基层医生减少误诊、提高诊疗水平的一种好办法。遗憾的是很多基层医生对会诊的重要性缺乏认识,造成许多不该发生的误诊。本人曾接诊过一例因右眼胀痛、虹视伴呕吐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该患者发病后就诊于某基层医院内科,因首诊医生只注重“呕吐”这一消化道症状,而忽略了眼痛、虹视等眼科情况,未及时请眼科医生会诊,而擅自按“急性胃肠炎”治疗,并反复肌注阿托品解痉止吐。众所周知,阿托品阻断M受体,使瞳孔括约肌麻痹,致使瞳孔散大,闭角型青光眼绝对禁用。三天后患者因右眼视力严重下降而转眼科治疗。转眼科后频用1%匹罗卡品缩瞳及降眼压治疗效果不佳,眼压居高不下。为了挽救患眼视力,不得已在高眼压下为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虽然眼压得到控制,但由于高眼压持续时间过长,视神经纤维严重受损,视力恢复不满意。另外,有家基层医院内科接诊一位28岁女性休克患者,血色素52g/L,无外伤及咯血、呕血、便血史。追问月经史时,表情淡漠、极度虚弱的患者诉20多天前来过月经。内科医生一时感到困惑,立即报告医务科,并组织全院会诊。妇产科医生行阴道后穹隆穿刺,抽得大量不凝固血液,立即剖腹探察,证实为“宫外孕破裂出血”。临床工作中因忽略会诊而造成得误诊误治病例并不少见。对此,基层医生应引以为戒。各医院有必要建立健全完善得会诊制度,在诊断不明时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会诊。

           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领域也不例外。许多新的理论、新的观点不断涌现,同时风靡全球的爱滋病、疯牛病等新病种随时可能在我们身边出现。基层医务人员如不注重业务学习,满足于学生时代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将被时代所抛弃。基层医生业务学习可多种多样,如订阅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学术期刊,有计划地选派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深造,适当参加一些短期培训班及有关学术活动,购阅新近出版的专业书籍等。有条件的医院应建立图书室,为医务人员的业务学习提供便利。

21世纪,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将向以预防、保健、康复为主的社区医疗转移。基层医务工作者将担负起更加繁重的任务。希望医学院校尽快培养出一批适应社区医疗这一新的医疗体系的高水平的全科医生。同时希望国家医疗卫生政策适当向基层医疗单位倾斜,逐渐增加对基层医疗单位的投入,逐步改善基层医院的医疗条件,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诊疗水平,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发布于 2008-01-15 18:06:06 IP 属地·中国|陕西省|渭南市

2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2条评论
不错的文章,学习了:ws :ws
  • 2008-01-15 20:08:32 · IP属地·中国|山西省|晋城市
    回复 0点赞
道理说不错,我们就应该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知道大家都读什么刊物比较适合我们基层的,介绍一下吧!
  • 2008-01-15 20:14:54 · IP属地·中国|辽宁省|营口市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