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来谈谈妇科病以肝论治的临床体会(二)
关注者
4
被浏览
1967

(一)肝实 1.疏肝散郁法 本法临床常用于肝气郁结的患者,从治疗机理上讲,郁结与舒散而言是相对的,结者宜舒,郁者宜散,常见于乳房胀痛、腰背疼痛、咽部异物梗阻感、或经前乳胀、或有硬块,以及经行或经前少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症瘕或缺乳等病。常用代表方剂:如柴胡舒肝散、逍遥散、半夏厚朴汤等。药物:如才胡、炒白芍、枳壳、香附、郁金、青皮、厚朴等药。如兼舌红、脉弦数,则为肝郁化热,宜用清热解郁,丹栀逍遥散、清经导滞汤主之。药物:如丹皮、栀子、川楝子、延胡索、制香附、红藤、柴胡、赤白芍等药。 (病例验案) 患者,张某,女28岁,农民,内黄县西史村人,婚后三年未孕,2011年6月15日初诊,6个月前,月经延期、量少色黯、经前乳房胀痛,平时少腹两侧胀痛,行经期更甚,近两个月加重,舌尖红,苔薄白、脉小弦。饮食可、二便常、无不良嗜好、无遗传病和诱发病史. 证型:肝气郁滞、络脉受阻 治则:舒肝解郁、理气调经 拟方:柴胡12克、炒枳壳12克、炒当归、焦白术、川楝子、延胡素、制香附各9克广郁金6克炙甘草3克.4剂水煎服. 复诊:6月20二诊,自述服用前方后,乳房及少腹胀痛基本痊愈,月经逾期四天,精神疲倦,舌、脉同前;继之疏肝理脾、养血调经,用药:炒当归、焦白芍、炒白术、云茯苓、太子参各12克,柴胡、炒黄芩、各9克,佛手、炒陈皮各6克,炙甘草3克。取药三剂,水煎服. 复诊:6月25日3诊,患者自述,月经逾期7日未行,只是偶然少腹隐痛、口淡乏味、神疲倦怠、脉弦细、左关尺稍滑。继之养血和胃、用前方去柴胡、茯苓加桔梗、砂仁各6克,取药三剂、水煎服。随后建议患者做尿检,结果阳性. 两个月后复诊,脉滑如盘中走珠,确定怀孕,继服保胎药,至足月顺产女婴、母子平安。 2.镇肝息风法 镇肝息风法,一般用以肝阳、肝风旺盛,或因肝热引动肝阳之风,治疗主要以潜阳熄风为目的,镇是镇静,熄是平熄之意,;临床症状多见于头顶曾抽引性疼痛,头晕眼花、口眼歪斜、手足震颤、言语不清,重者卒然昏倒、手足拘急抽动,舌红、苔薄,脉弦细而兼滑,也多见于绝经前后诸证、子痫、或产后痉病。常用代表方剂:天麻钩藤汤、羚羊钩藤汤、平肝熄风汤等, 用药:多以天麻、双钩、白蒺藜、石决明、羚羊角、牡蛎、珍珠母等为主药。 (病例验案) 患者宋某,女45岁,教师,顺产三胎,吕村镇、南吕村人士,2012年10月20日初诊。两年来总是月经提前,每月两行,量多如崩、经色紫红,经来常伴、头晕头痛、颈背拘急、心悸怔中,夜寐易醒,纳差、二便可,舌红少苔,脉弦细而兼数。无遗传、诱发病史和不良嗜好,三胎孕产前后基本健康。 诊断证型:阴虚木旺、风阳上扰 治疗原则:平肝熄风、宁心安神 选方:平肝熄风汤加减 拟方:双沟、生地、炒丹参、夜交藤、各15克,石决明(先煎)夏枯草、车前草、杭菊花、白茯苓、焦白芍、珍珠母各12克,麦冬、黄芩各6克,生甘草3克.取药7剂、水煎服. 复诊:10月30日二诊,自述服用前方后,经量已减、经期尚准、头晕已愈,胃纳、睡眠均有好转,舌、脉如前。再用前方加牡蛎15克、旱莲草、女贞子各12克。取药7剂水煎服。 复诊:11月10日三诊,患者自述服药后诸证基本痊愈,并要求巩固治疗,继服二诊方7剂告愈。 备注:论肝治病,首先要掌握肝的生理特性和致病机理,在临床抓住他的主要致病特征,并加以辨证施治无不凑效也。以上所述为了便于初学者理论结合实际,故采用了治法和临床病例的印证,希望能给朋友们带来学习上的帮助及讨论,有不当之处还请修改指正。

发布于 2014-07-23 13:48:04 IP 属地·中国|河南省|安阳市

1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1条评论
{:15_946:}{:15_946:}{:15_946:}
  • 2014-07-23 18:42:50 · IP属地·中国|内蒙古|兴安盟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