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业性哮喘综述
关注者
0
被浏览
1648

职业性哮喘综述

近日,《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一篇对目前的职业性哮喘的综述。哮喘是在身处工厂环境的普通人群中很常见的疾病。职业性变应原可引起职业性哮喘。职业暴露能够引起或加重哮喘,同时也与哮喘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症状类似于哮喘的疾病相关。此外,即使是非职业相关的哮喘也会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

致敏原引起的职业性哮喘

职业性哮喘是指由于接触职业环境中的致喘物质后引起的哮喘,其机制与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相关。职业性致敏原通常为能够引起特异性IgE抗体生成,从而导致典型过敏反应的高分子量物质(>10KD,常为蛋白质或糖肽类)。避免与致敏原接触是治疗职业性哮喘最重要的措施。

低分子量的化学物质也可引起哮喘,但机制尚不明了。其中仅有一小部分与特异性IgE抗体生成有关,如铂盐、铑盐、镍盐等引起的哮喘。现今,每年均有新的致敏原被报道,但似乎任何能够在空气中漂浮且能被吸入的蛋白质都是职业性哮喘的潜在致敏原。

刺激性物质引起的职业性哮喘

刺激性物质引起的职业性哮喘指在接触了气道刺激物后引起的职业性哮喘,其过程中并不存在变态反应。患者可在暴露于一种或多种高水平的刺激物后出现气道症状和哮喘发作。

911事件中,由于暴露于高浓度碱性尘埃而新发生的哮喘被认为是刺激物引起哮喘的变异形式。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低浓度的化学物质(如清洁剂、空气清新剂等)也可引起哮喘。清洁工、护士、纺织业工人、家禽饲养者、铝业工人等被认为是患职业性哮喘的高危行业。但低浓度的刺激物暴露并不是职业性哮喘的诊断条件之一。

流行病学

任何过敏性因素、遗传因素及吸烟均不能够决定此人是否可从事高致敏性工作。针对职业性哮喘,不同流行病学研究之间存在着地域、研究方法等的差别。

一项涵盖了13个国家的研究表明,职业性哮喘发病率为10-25%,暴露于呼吸道致敏原的工人患病风险增加。另有研究表明,在成人时期出现的哮喘中,16.3%为职业性哮喘。临床医生诊断的职业性哮喘占总哮喘病例的4.3%,而自报患病率却达到18.2%,这可能与职业性哮喘在临床诊疗中易被忽视有关。

有研究发现,在刺激物引起的哮喘中,刺激物浓度与气道高反应性以及哮喘的发生相关。多中心研究表明,因刺激物暴露而出现急性症状的工人哮喘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发病机制

职业性哮喘的发生机制与非职业性哮喘类似,均为高分子量致敏原或某些低分子量致敏原相关IgE介导的免疫反应。但由其他低分子量致敏原引起的职业性哮喘的发生机制却尚未阐明。

诊断和预防

医务人员在诊断哮喘时,都应将职业性哮喘这一可能性纳入考虑。

致敏原性职业性哮喘的三级预防策略

由于对刺激性物质引起哮喘的预防策略知之甚少,因此文中只对致敏原引起职业性哮喘的三级预防策略进行了总结归纳。

1、一级预防

(1)避免向工作场所引入已知的新致敏物质。(2)在可选用更安全制剂的情况下,避免使用致敏性制剂。(3)改变已知致敏物质的物理或化学形态,以降低暴露的风险(如减少通风处理,采用聚合物形态,低蛋白,使用粉末少的乳胶手套)。(4)采取卫生措施改善工作环境,以降低工作中致敏物质的暴露(如橡胶、密封外壳、呼吸器等)(5)对工人进行安全教育(6)监控工作环境中致敏原的浓度

2、二级预防(早期发现)

(1)对高危工人进行医学监控,包括岗位轮换、定期的问卷调查和肺功能及免疫学检测。(2)确保医务人员掌握职业性哮喘的相关知识,并且在对有哮喘症状的成人患者进行早期评估时应考虑到职业性哮喘的可能性,使患者可获得早期诊断和治疗。(3)通过医疗工作者宣讲或公共教育项目,在工人中普及职业性哮喘的相关知识。(如媒体、网络等)

3、三级预防

(1)对有症状的工人进行早期评估以明确诊断。(2)在确诊后,尽量让患病工人避免进一步接触已知的致敏原。(3)严格控制患者与其他潜在过敏原的接触,必要时采用药物治疗。(4)协助患者获得相应补偿,以减少疾病带来的社会经济效应。(5)监控患者的哮喘病情,以确保其处于安全的工作环境。

结论

大多职业性哮喘是可以预防的。此外,对职业性哮喘认识的提高,也可强化我们对哮喘其他亚型的认识。为减少职业性哮喘长期性损伤的风险,医务工作者在对有哮喘症状的成人患者确诊时应充分考虑到职业性哮喘的可能性。

发布于 2014-07-27 16:45:44 IP 属地·中国|北京|北京市

1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1条评论
{:13_891:}职业性哮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应当积极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 2014-07-28 10:33:28 · IP属地·中国|山东省|济宁市
    回复 0点赞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