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不要丑化医生形象》
关注者
0
被浏览
1797

《不要丑化医生形象》 (1)

  近来,一位医生感慨:有的患者看病时,居然带着录音笔、摄像机,将医生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以便随时“对簿公堂”。这说明,有的患者把医生当成了潜在的起诉对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做个医生真的太难了! 
      
  眼下,医患矛盾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许多人都把矛头指向了医生,却很少倾听医生的呼声。事实上,医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沧桑”,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虽然医生选择了沉默,但丑化甚至“妖魔化”医生的现象却愈演愈烈,极大地伤害了医务工作者的自尊和感情,使本已紧张的医患关系更加恶化。 
      
  一些手机短信是这样描述医生的:“医生分两类,一类是图财,一类是害命”;“强盗只能抢光你身上的财富,医生却能抢光你一生的积蓄”;“医生越来越像杀手,见死不救,草菅人命;杀手越来越像医生,出手麻利,不留后患”……这样的语言,字字如刀,尖刻之极。人们不禁要问:那些在非典时期舍身救人的白衣战士,真的沦为“杀手”、“强盗”了吗? 
      
  不可否认,医疗界确实存在很多腐败问题,百姓深恶痛绝。一些医生医德滑坡,利用医药购销、医疗服务、药品处方、检查开单等活动,吃回扣,拿提成,牟取不正当利益。这不仅败坏了医生的形象,而且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贻害无穷,必须坚决遏制和纠正。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这些问题,就否定一个行业,否定一支队伍。我国有600多万医务工作者,如果真的都变成了“杀手”,怎么会有13亿人的健康?怎么会有人均期望寿命近73岁的成就?事实上,每一位医生都希望“妙手回春”,没有一个人愿意患者丧命于自己的手术刀下,这是一个基本常识。那些把医生称为“杀手”的说法,既不公正,也不合理。 

《不要丑化医生形象》 (2)

  正确看待媒体的舆论监督,是医生摆正心态的第一步。我们固然反对媒体“妖魔化”医生,但是,如果把所有批评医生的报道都视为“妖魔化”,也是不理智的。事实上,在整个媒体报道中,误读医生的报道只占一小部分,构不成卫生新闻报道的主体。因此,对于极少数不公正的报道,医生不必过度敏感,更不要轻易放弃救死扶伤的崇高理想,赌气去“烤红薯”、“擦皮鞋”。其实,如果医生把舆论监督看作是“体检”和“会诊”,心态就会平和得多。媒体指出医生的“病根”,有时很温和,有时却很尖刻、很无情。不管怎样,其目的都是为了治病救人。所以,医生不应把批评都当成恶意,讳疾忌医。 
      
  事实上,除了自己,没有谁能诋毁医生这个群体的形象,也没有谁能拔高这个群体的形象。维护医生的职业尊严,最终还要靠医生自己。因为,尊严不是谁赋予的,而是自己赢得的。一味抱怨外界环境,只能加深怨恨,使人消沉,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惟有“以直报怨”,用仁心仁术证明自己的德行,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误读,重塑医生的良好形象。 
      作者手记:我曾提出过“不要丑化医生形象”的观点,本文来了个大转弯,希望医生不要总是抱怨,这是否有见风使舵、自相矛盾之嫌呢? 
      
  其实,这是一种辩证思维。作为记者,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理所当然。当医生受到不公正的评价时,必须挺身而出,为医生鸣冤正名;当医生过度夸大社会的妖魔化程度,并以此作为逃避舆论监督的借口时,必须给予提醒,让医生正确看待舆论的社会功能。事实上,在一个媒体越来越开放的时代,医务界应该主动认识传播规律,适应新的形势,正视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意见,而不应过多仇视和指责媒体。我之所以站出来批评医生中的错误认识,目的还是为了让医生赢得更多的社会尊重。因为回避和掩盖问题,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更不能让污点成为美痣。 
      
  我非常欣赏一句话,那就是香港特首曾荫权在就职时演说中所言:“身为政治领袖,接受批评,还有偶尔一点赞美,是工作的一部分。为政者埋怨传媒,好比水手埋怨大海。如果受不了带盐海水扑面的刺痛,那么一开始便不该跑上甲板。”对于医生来说,这句话同样值得回味。

发布于 2010-07-17 07:26:34 IP 属地·中国|河北省|邯郸市

0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欢迎参与评论
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
关于作者
文章
评论
关注者